干扰素

合集下载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干扰素是一类由动物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其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以及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在微生物学中,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防御机制。

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宿主细胞会产生干扰素来激活附近的细胞。

这些激活的细胞会合成并释放更多的干扰素,形成一种“干扰素波”,以限制病毒的传播。

干扰素通过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导致上述抗病毒效应的发生。

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和扩散。

干扰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病毒复制的不同阶段。

例如,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阻碍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以及防止病毒颗粒的组装和释放。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

干扰素的作用可以激活天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它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这些免疫细胞在受到干扰素的刺激后会产生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病毒蛋白质,加强免疫反应,从而帮助宿主清除感染。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

干扰素可以增强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从而增加CD8+ T细胞对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平衡,确保免疫反应的适度和平衡性,避免过度炎症反应。

总之,干扰素在微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分子。

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以及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等方式,干扰素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研究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本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干扰素是一类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蛋白质,可以在体内帮助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干扰素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作用原理、功效以及临床应用。

1. 干扰素的作用原理干扰素通过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来发挥其作用。

干扰素被细胞摄取后,可以与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增强机体的抗病毒反应、抗肿瘤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作用。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阻断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命周期。

干扰素可以促进宿主细胞合成一类名为“2’,5’-adenosine二磷酸(2’,5’-oligoadenylate)”的活化物质,进而激活蛋白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

活化的PKR能够负责将病毒感染细胞的蛋白质翻译过程中所需的tRNA结合位置发生改变,使新合成的蛋白质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阻断了病毒的蛋白质合成。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刺激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促进宿主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加强宿主细胞对病毒的消灭。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增殖,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和清除能力。

干扰素通过刺激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促进宿主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和消灭。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干扰素可以促进宿主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提高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干扰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促进机体产生抗体,加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

2.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由于其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以下是干扰素的主要临床应用:2.1 干扰素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等。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1干扰素2干扰素简介3治疗有效率4干扰素多少钱5发现6什么叫干扰素(IFN)7品种及价位8作用机制1.8.1 ①间接性2.8.2 ②广谱性3.8.3 ③种属特异性4.8.4 ④发挥作用迅速1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 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

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

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

干扰素

干扰素

干扰素中文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IFN定义1:细胞因子中的一个家族,以干扰病毒复制而得名。

根据产生细胞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定义2:脊椎动物受多种因素(如微生物)诱导产生的一组抗病毒蛋白质。

可影响细胞的运动和免疫过程,也可干扰多种病毒的复制而得此名。

干扰素有Ⅰ型和Ⅱ型,以及干扰素样细胞因子,Ⅰ型干扰素有7种:IFN-α、IFN-β、IFN-ε、IFN-κ、IFN-ω、IFN-δ和IFN-τ,人类没有IFN-δ和IFN-τ;Ⅱ型仅有IFN-γ。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定义3: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一类活性蛋白质。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二级学科)定义4:因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生物学活性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而得名。

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干扰素简介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

干扰素

干扰素
干扰素
01 适应症
03 不良反应 05 用药禁忌
目录
02 临床应用 04 注意事项 06 药物相互作用
干扰素是一类糖蛋白,它具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故动物的干扰素对人无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 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晚期毛细胞白血病、肾癌、黑色素瘤、Kaposi肉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中低度恶性非霍奇 金淋巴瘤,其他曾用于骨肉瘤、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头颈部癌和膀胱癌等。也适用于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 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药物相互作用
使用本品时应慎用安眠药及镇静剂。 说明:上述内容仅作为介绍,药物使用必须经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谢谢观看
注意事项
过敏体质,特别是对抗生素有过敏者,应慎用。用药过程中如发生过敏反应则立即停药,并予以相应治疗。 肝制品过敏者禁用。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以及其他严重心血管病史者禁用。癫痫和其他中枢 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禁用。有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本品副作用者禁用。
临床应用
肌注或皮下注射:300~500万单位/次,隔日一次,疗程4~6个月,必要时疗程可延长至9~12个月。也可用 于尖锐湿疣、带状疱疹、毛细胞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疲乏、肌痛、头痛等流感样症状。其次是轻度骨髓抑制。一般对肝肾功能无影响,少 数有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升高。

干扰素 原理

干扰素 原理

干扰素原理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在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由免疫细胞产生,可以抵御病毒感染、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和增强免疫反应。

干扰素主要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来发挥其功能。

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当细胞感染病毒后,病毒感染的细胞会产生干扰素,干扰素进一步传递给附近的细胞。

这些受到干扰素刺激的细胞会合成并释放一系列的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的复制。

2.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

它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抗原递呈细胞的抗原递呈效率,并增强NK细胞的杀伤能力。

干扰素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受体表达来调节免疫应答。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它可以通过多个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阻断肿瘤的供血和营养来源。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提高肿瘤的免疫消灭能力。

总之,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它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来发挥其功能。

干扰素的研究对于理解免疫调节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1干扰素2干扰素简介3治疗有效率4干扰素多少钱5发现6什么叫干扰素(IFN)7品种及价位8作用机制1.8.1 ①间接性2.8.2 ②广谱性3.8.3 ③种属特异性4.8.4 ④发挥作用迅速1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

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

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干扰素是一类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作用特点。

以下是干扰素的一些主要作用特点:
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通过激活细胞内的抗病毒机制来抵御病毒感染。

它可以增加细胞中抗病毒蛋白的合成,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阻碍病毒的生命周期。

2.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它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抗原呈递和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增强T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它可以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的供血,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4. 抗炎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过程中的组织损伤。

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干扰素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效果可能因不同类型的干扰素而有所差异。

此外,干扰素也可能具有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干扰素时需要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医学指导和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 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 内获得了干扰素,从 每1升细胞培养物中可 以得到20-40毫升干扰 素。从1987年开始, 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 的干扰素进入了工业 化生产,并且大量投 放市场。
什么叫干扰素(IFN)
• 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 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 白。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 导分化作用。
• 干扰素的用法用量是多少?干扰素首先每 日500万单位。肌注共一月,再测肝功能和 二对半及hbv dna定量,以确定干扰素有效 否。有效则改隔日500万单位。肌注共5-11 月,如无效则停止或加用其他药物结合进 行治疗,大家一定要注意干扰素的用法用 量。
干扰素及其制剂的分类
1
. 天然IFN 2. 非天然 IFN
干扰素制剂的分类,按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利用基 因工程生产的重组α-干扰素和人自然干扰素两大类。
1. 天然IFN
• 天然干扰素种类繁多,分子量也不同,亦有不同的抗原性。目前了解 由人的不同细胞产生的干扰素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抗原成分:白细胞干 扰素抗原(Le),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抗原(F)和T淋巴细胞干扰素抗 原(T)。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统一个名,将人细胞所产生的几种干扰素, 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α 、β 和γ 三类,Le干扰素即为α -干扰素(IFN -α ),F干扰素为β 干扰素(IFN-β )。T-干扰素即γ 干扰素( IFN-γ )。
干扰素
主要内容
干扰素的简介 干扰素的发现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干扰素及其制剂的分类 干扰素适应症
简介
国产重组 IFN-α1型和IFN-α2型,进口的干扰 能(IFN-α2b)、罗扰素( IFN-α2a)、惠福 仁(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及组合干扰素等等。 各种亚型的干扰素-α(含α1或α2或α2a或α2b) 疗效近似;干扰素-β(IFNβ)也有相似效果,但 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
5.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丁型肝炎等); 6.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7 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 8.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 9.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
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 • • • 1) 肝病病情严重的病人。 2) 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于2.0-3.0×109/L的病人。 3) 曾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 4) 有精神障碍、癫痫、抑郁病病史及其他中枢神 经功能紊乱的病人。 • 5) 有严重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忍受本药 之不良反应者。
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 自然干扰素 人体淋巴母细胞样多亚型天然干扰素(IFN-N1),葛兰素威康公司(英国) 生产,商品名为惠福仁。 • 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IFNα1b: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中国人干扰素基因克隆和表达的IFNα1b型干 扰素,商品名为赛若金,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有300万U/支和 500万U/支两种剂量,为粉剂。 IFN-α2a:罗氏公司(瑞士)生产的罗扰素,有300万U/支和450万U/支两 种剂量,粉剂和水剂两种剂型;沈阳三生公司生产的因特芬,每支300万U ;辽宁卫星生物研究所生产的迪恩安,每支300万U和500万U两种剂型,均 为粉剂,但备有专用溶解液。 IFNα2b:先灵葆雅(美国)公司生产的干扰能300万U/支和500万U/支, 均为粉剂;天津华立达公司生产的安福隆,300万U/支,粉剂;安徽安科公 司生产的安达芬,100万U/支。300万U/支、500万U/支粉剂;合肥兆峰科大 药业有限公司,尤靖安,1.0*105IU/g 。
• • • • • •
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 4℃可保存很长时间 -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 56℃则被破坏 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 人体自然就能产生干扰素,经一定的制剂加工过程也能制造成药物-干扰 素制剂。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①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 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②广谱性: 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 特异性。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 制作用。 ③种属特异性:一般 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 胞无活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 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在感染 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 要作用。
2. 非天然 IFN
• 主要指基因工程IFN,即以DNA重组技术生 产的IFN。基因工程IFN具有与天然IFN完全 相同的生物学活性。 • 从cDNA途径建立IFN-2α无性繁殖系 的基本步骤包括,人 IFN-αmRNA的诱生, mRNA的提取与纯化、基因克隆与重组、 转化大肠杆菌和基因表达。
3.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干扰素适应症
• 目前使用干扰素治疗的主要对象是慢性乙型和丙 型肝炎的病人,而且在乙型肝炎病人中,有以下 情况应用干扰素治疗反应较好 1.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持 续升高者; 2.治疗前血清HBeAg的P/N值偏低(P/N 5~8)或 HBV DNA水平低(<100Pg/ml)者; 3.病程较短者; 4.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如有碎屑样坏死)者疗 效佳;
干扰素-β制剂进入血液后,稳定性差,确切疗 效尚在观察中,但可作为干扰素- α的替代制剂。 当前国内对干扰素-α各亚型制剂的活用较佳剂 量为(3~5)X106单位/日,连续用1 周后改 为隔日或每周3次,肌内注射,疗程3~6月。
干扰素的发现
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 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 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后者 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故其命名为干扰素。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 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 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 被人们认识。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 干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 失。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 ,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
干扰素的用途及用法
•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 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 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 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 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 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 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 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 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 干扰素制剂的分类,按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利用基因工 程生产的重组α-干扰素和人自然干扰素两大类 • 基因工程干扰素再按基因表达分子结构和抗原性可分为α 、β、γ型,同一型内按氨基酸组成差异再分20多个亚型 :α1、α2、α3……在同一亚型内又因氨基酸的差异而细 分,如α2:有三种:α2a、α2b、α2c • 人自然干扰素是通过分别刺激淋巴母细胞和人体白细胞, 然后提纯制备而得。目前市场供应的只有由类淋巴母细胞 产生的干扰素(IFN)…αN1,是天然的多亚型的混合物 。临床用的主要是重组制剂,有α2a、α2b和α1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