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4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设计指导思想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课,本篇课文意在告诉人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而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又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决不能撇开文本谈所谓的道理,否则便会上成环保生态教育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对学生文本研习的指导,强化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明白文章的旨意并进而提高思想认识的意识。
针对本课文本特点,课堂上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培养其解读文本的能力。
总之,教学中力求体现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目标1.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平等的和谐相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进入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最后一课的学习,在这一专题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自然来做文章的。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大家还记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话“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吗?我觉得这句话很能形象地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
在这里,我们显然是把长江亦即自然作为我们的对手来看待的,我们要让它驯服,为我所用。
不难发现,这体现了我们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自然要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2. 分析文章中关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
3. 领悟文章倡导的和谐共生、敬畏自然的理念。
4.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问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主旨,解读“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主旨和关键观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短文写作: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自然环境问题的相关文章和案例。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4. 笔记本:供学生记录重要信息和写作练习。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3. 解析课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环境问题,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
七、课堂活动1. 情景剧:让学生分组表演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情景剧,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主题演讲:邀请学生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进行演讲,培养表达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山和人的思考方式的比较;(3)掌握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本的能力;(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山和人的思考方式之间的异同;(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2)认识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3)激发学生对思考和智慧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山和人的思考方式的比较;(3)掌握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点的理解;(2)对山和人的思考方式之间异同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2)提问:“像山那样思考”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本;(2)学生标注不懂的地方,准备与同学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含义;(2)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山和人的思考方式的比较;(3)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四、课堂练习与拓展1. 课堂练习:(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2)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像山那样思考”的方式的。
2. 拓展活动:(1)小组讨论:探讨山和人的思考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分享自己的思考经历,互相交流学习。
五、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的回答情况: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的运用。
2.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深度和思考能力的运用。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论述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文章以山为比喻,提出了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从山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重点词汇和短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环境伦理等。
3. 论证方法分析: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画或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山的思考,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词汇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教师讲解难懂词汇。
4. 论证方法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像山一样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测试:课后布置相关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阐述的合理性。
五、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相关视频或图片:山水画、自然环境破坏的图片等。
3. 词汇学习资料: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翻译和解释。
4. 论证方法分析资料:相关论证方法的介绍和示例。
六、教学扩展活动:1. 举办一次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主题的小组演讲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论证方法,阐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考察,体验自然环境,增强对环境保护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需求,以及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2. 学生也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查看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概念。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3)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培养同理心,理解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感受。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内容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4.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案例,分析其意义和启示。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
三、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等。
4. 讨论工具: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分析和评价文章观点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时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优秀5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优秀5篇板书设计:篇一像山那样思考狼嗥鹿…。
猎人山客观思考“我”希望、恐惧草原高山植被充满生态忧患意识无可挽回地退化大声疾呼生态价值生命意义教学重点:篇二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篇三“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结语。
篇四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
这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环保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再继续受到伤害。
教学过程:篇五一、导语: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她崇高而优雅,雄浑而又柔和;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郁达夫,高建群们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柳宗元们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下面请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显示),大家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1、“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2、茫茫的沙漠;3、北京沙尘暴。
师:你觉得这几幅图画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生答:二、三幅画面有因果关系。
北京的沙尘暴来源于茫茫的沙漠。
师:一、二两幅面呢?生:我觉得这两幅画面好像是同一地方,前者是过去的景象,后者是现在的景象,可能是草原荒漠化了。
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
大家可能不会相信,这两张图片是同一个地方,一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是现在。
短短的一二十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生思考、讨论。
生答:1、沙漠的进攻 2、长期干旱、缺少雨水 3、开荒种田致使水土流失。
师:同学们考虑到了一些原因,很不错。
我国曾经有一段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草原遭到过人为破坏。
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国为保护草原,保护植被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每年还有大面积的草原在荒漠化,这中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牧民的过度放牧,草原的牲畜承载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
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9篇)

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9篇)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优质教案及反思篇1[教材分析]本课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个专题(专题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
这个专题意在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而板块“湖山沉思”意味着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大自然的层面,还要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进行多角度的交流对话,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入理性思辨的境界。
梁丰中学的学生有较高的起点,引导他们实现教材编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
本文内容似浅而实深,需要涵咏品味,文本研习应该是主要学习方式。
本课涉及生态保护问题,但毕竟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故只能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关的道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用诗性语言表达理性思考的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来领悟情感、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有关生态伦理的思考,确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关键词句中的细腻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感悟作者的生态伦理观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像山那样思考》。
预习课文之后大家已经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种动物--狼--引起的。
在你一贯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俗语?你还读过什么以狼为主角的寓言、童话?这些词语和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同学自由交流之后小结:人们一贯敌视憎恶着狼,把狼视为竞争者和猎物,随着近现代枪械的产生,狼遭到了灭顶之灾。
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狼的世界是否会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一下,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中的狼,或许我们会有一种全新的感悟。
设计这样的导入,主要意图是凸显人类的习惯思维中对狼的认识与文本作者的认识之间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索。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观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出处及文章发表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文章主要观点:(1)山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山所具有的智慧,如沉稳、坚韧、包容等;(3)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2)如何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山的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关系;(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山峰,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为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如山的智慧、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等,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 总结提升:五、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山的智慧解决问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阐述山的智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是否能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词语积累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二、文本研习1、快速地阅读全文。
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6、“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
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
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
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
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
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
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32020-02-17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词语积累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二、文本研习1、快速地阅读全文。
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6、“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
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
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
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
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
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
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32020-02-17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词语积累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二、文本研习1、快速地阅读全文。
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6、“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
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
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
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
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
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
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32020-02-17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词语积累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二、文本研习1、快速地阅读全文。
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6、“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