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公开课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教案标题: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到山所代表的坚韧、执着、宽容的象征意义;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用深度思考解决问题;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山的图片,并让学生描述他们对山的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山一直矗立在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3.学生讨论后,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解释,引导学生了解到山代表的坚韧、执着、宽容的象征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0分钟)1.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像山那样思考》的概念和核心理念。
2.教师详细解释《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并且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
3.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具体地像山那样思考,包括思维的扩展、思维的深入、思维的宽容等方面。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像山那样思考》的原则,思考如何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
4.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分析和评价各组的解决方案,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四、团队活动(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团队活动,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或挑战,然后以扩展思维、深入思维和宽容思维为基本原则,进行解决方案的思考和讨论。
2.每个小组通过合作和讨论,确认他们的解决方案,并准备向全班展示。
3.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接受全班和教师的评价和建议。
五、总结和延伸(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和归纳他们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收获。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像山那样思考》的原则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如何在团队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3.教师鼓励学生将《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共同促进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2. 分析文章中关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
3. 领悟文章倡导的和谐共生、敬畏自然的理念。
4.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问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主旨,解读“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主旨和关键观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短文写作: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自然环境问题的相关文章和案例。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4. 笔记本:供学生记录重要信息和写作练习。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3. 解析课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环境问题,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
七、课堂活动1. 情景剧:让学生分组表演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情景剧,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主题演讲:邀请学生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进行演讲,培养表达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论述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文章以山为比喻,提出了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从山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重点词汇和短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环境伦理等。
3. 论证方法分析: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画或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山的思考,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词汇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教师讲解难懂词汇。
4. 论证方法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像山一样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测试:课后布置相关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阐述的合理性。
五、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相关视频或图片:山水画、自然环境破坏的图片等。
3. 词汇学习资料: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翻译和解释。
4. 论证方法分析资料:相关论证方法的介绍和示例。
六、教学扩展活动:1. 举办一次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主题的小组演讲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论证方法,阐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考察,体验自然环境,增强对环境保护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需求,以及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2. 学生也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查看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024年度-《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优秀

17
当代社会中的生态问题探讨
当代社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等。这些 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针对这些生态问题,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制定国际环保公约、推广清洁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仍然有限,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公 众共同努力,形成全球性的环保合力。
分享案例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包括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成功的案例,促进全 班交流和学习。
教师点评
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实践“像山那样思 考”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理念付诸行动。
24
角色扮演: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态问题
角色分配
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环保主义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 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态问题。
第5-6课时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观察自然生态现象,加深对生 态平衡的理解。Fra bibliotek课程时间
本课程共计8课时,每周2课时, 持续4周。
第3-4课时
深入解读文本,探讨自然与人 类的关系,领悟生态智慧。
第7-8课时
学生分享考察成果,进行课程 总结与反思,制定个人行动计 划。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7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 优秀
1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考方法训练与实践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 • 拓展阅读与资源推荐 • 课堂互动与小组讨论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3
《像山那样思考》主题概述
探索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像山那样思考公开课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公开课教案一、导语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细小的事件或者现象会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引发我们进行一场深入的追问。
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由一声夜里回荡在山崖间的狼嗥引发的思考。
1、思考:狼嗥具有怎样的特点?(提请学生回答)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蔑视情感的迸发。
2、思考:这声嗥叫引起了哪些事物的注意?对这些事物而言,这声狼嗥分别意味着什么?明确:鹿——死亡的警告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牧牛人——账户透支的威胁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山——“客观地聆听”深刻的,客观的,长久的那么,山对这声狼嗥的反应和其他事物对这声狼嗥的反应是一样的吗?明确:不一样,对其他事物来说,这声狼嗥是一种明确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
但对山来说,却有着更深刻,更客观,更长久的含义。
那这个含义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是什么吗?明确:认识到了。
明确: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这一句与前文哪些地方是一致的?山对狼的秘密和狼嗥中隐藏的深刻含义。
)“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指哪种观点?明确: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到此,我们已经隐隐感觉文章开头到现在一直讳莫如深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了。
山和狼之所以不会同意我的观点正是基于这个答案。
那么,山和狼不会同意我的观点这话有根据吗?我所认为的天堂出现了吗?你从哪里得知没有?明确: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因为没有了狼,鹿因为数目太多而死去,山秃了,草原退化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
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长远的危险。
是对人们破坏生态环境,必将自食其果的警告;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和谐相处的呼唤;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反抗与蔑视。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核心思想。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1.2 文章背景介绍简述文章作者、背景及文章发表的时间。
简要介绍文章在环保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文章主题分析2.1 文章主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2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逻辑。
2.3 重要观点梳理梳理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如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等。
第三章:批判性思维训练3.1 引导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批判性思考。
3.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写作训练4.1 写作任务布置4.2 写作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包括写作思路、方法和技巧。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总结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5.2 学生自评和互评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写作成果。
5.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后续课程的改进提供参考。
第六章:案例研究6.1 案例选择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案例,如环境破坏的实例、环保行动的成功案例等。
6.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从中提炼出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观点和启示。
6.3 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分析和建议。
第七章:实践活动7.1 活动设计设计一项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自然观察、环保宣传等。
7.2 活动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确保活动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7.3 活动反思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活动对自身环保意识的提升。
第八章:跨学科8.1 学科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学科,如生物学、哲学等,进行跨学科。
8.2 学科探讨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探讨,分享各自学科对文章主题的见解和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观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出处及文章发表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文章主要观点:(1)山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山所具有的智慧,如沉稳、坚韧、包容等;(3)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2)如何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山的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关系;(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山峰,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为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如山的智慧、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等,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 总结提升:五、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山的智慧解决问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阐述山的智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是否能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文章以山的视角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2. 重点概念和观点:a. 山作为自然界的智者,具有超越人类智慧的思考方式。
b. 人类应该从山的思考方式中汲取智慧,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c. 山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整体性、长远性的思考,人类应该学会从整体和长远的视角看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写作中的表现,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文章《像山那样思考》原文及注释版。
2. 与文章相关的视频材料,如自然环境保护纪录片、生态学讲座等。
3. 案例研究材料,包括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案例分析。
4. 讨论问题指南,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山那样思考
一、导语
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细小的事件或者现象会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引发我们进行一场深入的追问。
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由一声夜里回荡在山崖间的狼嗥引发的思考。
那么,是一声怎样的狼嗥能引发作者洋洋洒洒上千言的思索呢?早上已经要求大家预习过课文,现在,请同学说明,这声狼嗥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研习课文
1、思考:狼嗥具有怎样的特点?(提请学生回答)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蔑视情感的迸发。
嗯,在文章的第一节,作者就已经对这声狼嗥作了详细描写。
这声狼嗥听起来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可以说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嗥叫。
那么,这声嗥叫引起了哪些事物的注意呢?对这些事物而言,这声狼嗥分别意味着什么?
2、思考:这声嗥叫引起了哪些事物的注意?对这些事物而言,这声狼嗥分别意味着什么?
明确: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
牧牛人——账户透支的威胁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山——“客观地聆听”深刻的,客观的,长久的
那么,山对这声狼嗥的反应和其他事物对这声狼嗥的反应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对其他事物来说,这声狼嗥是一种明确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
但对山来说,却有着更深刻,更客观,更长久的含义。
那这个含义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是什么吗?
明确:不知道。
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卖了个关子,设了个局,他在引导我们跟着他的思路继续思考。
不仅如此,为了强调这一信息,作者在后文还用相关语句做了呼应,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节文字,找出呼应语句。
明确: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
到目前为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那作者知道吗?他感觉到了狼的存在,认识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了吗?
明确:认识到了。
3、思考: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的呢?“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变化过程?
明确: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在此之前,对待狼这种动物,我的观念是怎样的?
明确:“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
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
那么,之后呢?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这一句与前文哪些地方是一致的?山对狼的秘密和狼嗥中隐藏的深刻含义。
)
“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
这种观点指哪种观点?
明确: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到此,我们已经隐隐感觉文章开头到现在一直讳莫如深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了。
山和狼之所以不会同意我的观点正是基于这个答案。
那么,山和狼不会同意我的观点这话有根据吗?我所认为的天堂出现了吗?你从哪里得知没有?
明确:没有。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我看见过……看见……我看见所有”
作者连用四个“看见”有什么效果?
明确: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因为没有了狼,鹿因为数目太多而死去,山秃了,草原退化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
4、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作者做了哪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复原。
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长远的危险。
由此,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
5、荒野给我们什么启示,狼的嗥叫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内涵?
明确:是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是对人们破坏生态环境,必将自食其果的警告;
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和谐相处的呼唤;
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反抗与蔑视。
这一声狼嗥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荒野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地相处,维护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6、文章最后说: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而文章标题也叫做“像山那样思考”。
那么,山怎样思考?人怎样思考?
明确:山----从生态利益考虑
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人类----从眼前利益考虑
主观、自私、肤浅、表面
那么,在时隔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人类对这声狼嗥的内涵是否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了呢?我们来看这些图片。
这样的景象几乎在每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都能看到;在我国东部的每一个农村也许都能见到这样的河沟;加拿大每年要猎杀海豹四十万只……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那么,我们的这些行为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呢?我国中西部土地沙漠化程度正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地的异常气候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地球就像一只脆弱的鸡蛋,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将它完全毁去,面对此情此景,我们难道不该学着像山一样去思考吗?
去深刻的、客观地、长远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事实上,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一座山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什么不同,人和自然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和谐相处的。
我们不能等到危机爆发之后才去领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
那么,到这儿为止,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就算分析明白了。
只是,假如只是为了说明这样的主旨,那么,我们大可将这篇文章放到政治课本或生物课本中去。
但它却偏偏出现在了语文课本中,那么,从语言的角度来说,便自有它的独到之处。
那么,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一起品味一下本课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