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职高高一像山那样思考教案.doc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含多场景)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阅读与分析。
2.讨论与思考: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然和环保问题?3.写作练习: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引出课文《像山那样思考》。
2.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像山那样思考》,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4.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自然和环保问题。
例如,从人类的利益出发,我们可能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
5.写作练习:让学生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环保的看法。
6.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继续思考和总结课文中的观点,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2.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写作质量: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4.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像山那样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自然和环保问题。
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概念。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3)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培养同理心,理解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感受。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内容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4.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案例,分析其意义和启示。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
三、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等。
4. 讨论工具: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分析和评价文章观点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时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文章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像山那样思考》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3.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识和行为。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学生对文章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章《像山那样思考》。
2. 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工具。
六、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打印副本。
2. 搜集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图片、视频或新闻报道。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列表,以便在课堂讨论时使用。
4. 准备黑板或电子白板,以便于记录学生的重要观点。
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阅读:鼓励学生提问,共同探讨文章中的难点。
2.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真实的环境保护案例,让学生联系文章内容进行思考。
3.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初读文章: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大意。
3. 精读文章: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
3.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像山那样思考》2. 讨论话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3. 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和谐共生的项目计划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像山那样思考》,教师提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话题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设计项目计划,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和谐共生理念。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学生讨论能力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项目计划的创意、实施能力和对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2. 参考资料: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章、视频等。
3. 实践活动材料:学生分组设计项目计划所需的材料。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践行和谐共生理念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案例分析: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例,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本文以山为比喻,提出了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即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和处理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重点词汇和短语:like mountn thinking, observe, underst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像山一样思考的理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像山一样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的内容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阅读: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讲解: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像山一样思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6. 总结: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强调像山一样思考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逻辑性。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方向。
六、教学拓展1. 引入相关书籍和文献:推荐学生阅读与环境保护、生态思考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如《自然的智慧》、《地球宪章》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2. 观看环保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纪录片,如《地球脉动》、《家园》,以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问题的认识。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观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出处及文章发表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文章主要观点:(1)山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山所具有的智慧,如沉稳、坚韧、包容等;(3)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2)如何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山的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关系;(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山峰,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为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如山的智慧、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等,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 总结提升:五、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山的智慧解决问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阐述山的智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是否能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文章以山的视角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2. 重点概念和观点:a. 山作为自然界的智者,具有超越人类智慧的思考方式。
b. 人类应该从山的思考方式中汲取智慧,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c. 山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整体性、长远性的思考,人类应该学会从整体和长远的视角看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写作中的表现,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文章《像山那样思考》原文及注释版。
2. 与文章相关的视频材料,如自然环境保护纪录片、生态学讲座等。
3. 案例研究材料,包括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案例分析。
4. 讨论问题指南,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课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3. 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回答相关问题。
3. 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 案例研究: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和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讨论、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
3. 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的评估。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像山那样思考》。
2. 自然风光图片。
3. 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5. 心得体会模板。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大自然的图片、视频和文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3. 阅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像山那样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4.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6. 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课题。
7. 总结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山那样思考目标理解? ?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认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通过体味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引导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 通过讨论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的过程,教会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的方法。
? 通过学习作者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培养学生构思、立意的写作能力。
教学建议建议一:采用情境导入,指导阅读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建议1.本文可从多角度设计情境导入,如:(1)从狼的角度来导入。
①(出示狼的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比有比,看谁说得多。
豺狼成性豺狼当道豺狼虎豹狼子野心狼心狗肺鬼哭狼嚎虎狼之势虎穴狼巢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狈不堪如狼似虎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烟四起②问: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
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
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由人对自然的破坏而受到自然惩罚的事实引入,提出问题“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相处?”比如由“怒江建坝” “三峡大坝”等人类对自然的干扰破坏现象入题。
理解成语“休戚相关”“唇亡齿寒”的涵义,领悟人与自然“不可或缺”“息息相通”的关系。
(3)用大量具有浓厚表现力、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录像等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
图片要多样,有美丽的大自然,有被人类破坏的自然,正反对比,触目惊心。
2.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示例:一、导入二、学生阅读文本,研习文本,实现多重对话:1.学生阅读文本,按问题做点评注问题例举: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思想?在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把你的感触与理解写在你有所体会的语句边上。
2.学生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同桌互相交流看法,实现生生对话。
3.学生发表看法。
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最有感触的句子,再结合语句谈谈理解与体会。
4.教师总结学生观点,概括课文的主旨。
三、课文拓展,比较阅读1.拓展阅读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感受同样高贵的灵魂,并通过比较体会《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语言上诗意地表达之美。
2.与同为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梭罗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建议二:采用电教法、诵读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建议1.用大量具有浓厚表现力、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录像等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
(图片要多样,有美丽的大自然,有被人类破坏的自然,正反对比,触目惊心。
)2.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阅读文本,特别是要运用诵读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美及思辨色彩。
3.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示例:一、运用多媒体展示环境恶化前后的图片,导入课文。
二、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1.初读:快速阅读,清除生词障碍,并标注好相关字词2.再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并思考: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4-6 自然段)⑵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7-9 自然段)⑶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1-3 自然段)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点?②不同的角度写狼的叫声其表层意思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是什么?③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4)结合一些环保的漫画以及当今环境恶化的现实,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学生谈)3.诵读:读出本文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的特色。
(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
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三、课外实践1.以小组形式,组织“我与自然”、“走进自然”的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访谈、参观等形式感受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设计好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具体环节,设想需达到的预期目的)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
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2.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的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
而日本人更的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
读一读下面这首诗歌,请你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写一段宣传文字。
附: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 ] 谷川俊太郎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人还在继续铺路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大街变得更加热闹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人还在建造公园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建议三:采用“文本研习”法*教学过程建议1.由于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因而更应该注重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文本研习” ,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思考时间,让他们走进文本,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注重研习方法的指导,如加圈点,写批注,作摘录,品效果,谈心得,说体会等,从语言入手进行解读的方法,更体现了“自主式”的学习方法。
朗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迁移、拓展的能力)3.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
4.在文本研习后,可提醒学生本文“思考”的思维方式:诗意叙写→哲学思考→顿悟升华。
*示例:一、教师可从题目入手设置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研习课文:( 2 分钟左右)①“象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②思考什么?③怎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④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思考?二、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按要求做点评注:( 15 分钟左右)要求可以由教师针对学生情况老提出,比如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思想?在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把你的感触与理解写在你有所体会的语句边上。
(意在突出学生,重视学生阅读的真实体验)学生交流评点的内容,教师也可出示自己的评点内容,构建课堂的多重对话平台。
三、学生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同桌互相交流看法,实现生生对话。
(5 分钟左右)四、学生发表看法。
( 5 分钟左右)五、教师根据详实的资料和有关生态方面的理论,并针对刚才学生发表的看法来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
( 10 分钟左右)六、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结束课文。
( 3 分钟左右)借用纪伯伦的话“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对人类来说,我们们只是平凡的。
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义,需要人类自身先付出努力。
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七、布置作业①从课文走向生活,结合单元目标布置实践活动主题:“走进大自然” 、“我和自然”。
②阅读一段材料,为2009 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 年 6 月 5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 6 月 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
同年 10 月,第 27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
“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1994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5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1996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1997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1998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1999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2000 2000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2001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2 让地球充满生机2003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2004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2005 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中国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2006 莫使旱地变荒漠2007 冰川消融,后果堪忧教学资料作者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 )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1949 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重点字词嗥叫( háo)驯服(xǜn)蔑视(miè)迸发(bèng)艾蒿 (ài hāo)疲惫(bèi)饿殍(piǎo)蜿蜒(wān yán)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衷”也做“中” 。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湍急 (tu ān)毛骨悚然 (sǒng)作者观点(一)作者的“土地伦理观”思想的精髓。
土地伦理思想精髓:认为土地不仅仅是土壤,它还包括气候、水、动物和植物。
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人类必须改变他在共同体中的征服者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