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

合集下载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4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4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设计指导思想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课,本篇课文意在告诉人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而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又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决不能撇开文本谈所谓的道理,否则便会上成环保生态教育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对学生文本研习的指导,强化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明白文章的旨意并进而提高思想认识的意识。

针对本课文本特点,课堂上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培养其解读文本的能力。

总之,教学中力求体现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目标1.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平等的和谐相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进入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最后一课的学习,在这一专题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自然来做文章的。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大家还记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话“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吗?我觉得这句话很能形象地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

在这里,我们显然是把长江亦即自然作为我们的对手来看待的,我们要让它驯服,为我所用。

不难发现,这体现了我们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自然要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论述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文章以山为比喻,提出了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从山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重点词汇和短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环境伦理等。

3. 论证方法分析: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画或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山的思考,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词汇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教师讲解难懂词汇。

4. 论证方法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像山一样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测试:课后布置相关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阐述的合理性。

五、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相关视频或图片:山水画、自然环境破坏的图片等。

3. 词汇学习资料: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翻译和解释。

4. 论证方法分析资料:相关论证方法的介绍和示例。

六、教学扩展活动:1. 举办一次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主题的小组演讲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论证方法,阐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考察,体验自然环境,增强对环境保护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需求,以及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2. 学生也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查看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概念。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3)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培养同理心,理解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感受。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内容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4.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案例,分析其意义和启示。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

三、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等。

4. 讨论工具: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分析和评价文章观点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时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像山那样思考课件教案系列(11篇)

像山那样思考课件教案系列(11篇)

像山那样思考课件教案系列(11篇)
那样思考课件教案。

这篇文章的"像山那样思考课件教案"是经过我们认真整理的。

为了教好课,每位老师都需要撰写教案及制作课件,而这些都是老师们必须按照规定准备的。

老师们应该在教案课件中充分呈现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像山那样思考课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
2.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学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优秀5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优秀5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优秀5篇板书设计:篇一像山那样思考狼嗥鹿…。

猎人山客观思考“我”希望、恐惧草原高山植被充满生态忧患意识无可挽回地退化大声疾呼生态价值生命意义教学重点:篇二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篇三“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结语。

篇四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

这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环保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再继续受到伤害。

教学过程:篇五一、导语: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她崇高而优雅,雄浑而又柔和;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郁达夫,高建群们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柳宗元们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下面请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显示),大家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1、“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2、茫茫的沙漠;3、北京沙尘暴。

师:你觉得这几幅图画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生答:二、三幅画面有因果关系。

北京的沙尘暴来源于茫茫的沙漠。

师:一、二两幅面呢?生:我觉得这两幅画面好像是同一地方,前者是过去的景象,后者是现在的景象,可能是草原荒漠化了。

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

大家可能不会相信,这两张图片是同一个地方,一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是现在。

短短的一二十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生思考、讨论。

生答:1、沙漠的进攻 2、长期干旱、缺少雨水 3、开荒种田致使水土流失。

师:同学们考虑到了一些原因,很不错。

我国曾经有一段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草原遭到过人为破坏。

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国为保护草原,保护植被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每年还有大面积的草原在荒漠化,这中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牧民的过度放牧,草原的牲畜承载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观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出处及文章发表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文章主要观点:(1)山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山所具有的智慧,如沉稳、坚韧、包容等;(3)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2)如何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山的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关系;(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山峰,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为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如山的智慧、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等,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 总结提升:五、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山的智慧解决问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阐述山的智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是否能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背景和文章发表的时间。

2. 文章主要观点:像山那样思考,人类应该从山中获取智慧,以保护自然环境。

3.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引言、论点和结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主要观点和结构。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文章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准备案例分析的材料和问题。

3.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3. 结构分析:讲解文章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5. 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的讨论和交流。

6.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7.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责任和行为。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3.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理解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环境保护和自然智慧的文章或书籍。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环境并思考如何保护。

3. 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制定个人的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并分享和交流。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思考自然界的智慧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1.2 教学内容介绍山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山如何思考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1.4 教学步骤1.4.1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山的自然景观,引发学生对山的思考1.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山的特点和山如何思考1.4.3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1.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山的智慧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二章:山的智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如何展示智慧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从山中学习2.2 教学内容分析山的特点和山的智慧探讨人类如何从山中学习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2.4 教学步骤2.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山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2.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人类从山中学习的例子,如登山、生态旅游等2.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人类从山中学习的重要性第三章:环境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对山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分析当前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探讨环境问题对山的影响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3.4 教学步骤3.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3.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3.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环境问题对山的影响的例子,如山体滑坡、森林砍伐等3.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四章:保护山的行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保护山的行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可以为保护山做些什么4.2 教学内容分析保护山的行动的种类和效果探讨个人如何参与保护山的行动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4.4 教学步骤4.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保护山的行动的种类和效果4.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4.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个人参与保护山的事例,如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等4.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个人参与保护山的重要性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总结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2 教学内容回顾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5.4 教学步骤5.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5.4.3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六章:生态系统服务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服务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分析山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保护、碳捕获等探讨这些服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6.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6.4 教学步骤6.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山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6.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6.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山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实例,如水坝建设、生态旅游等6.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保护山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第七章:文化与山的联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与山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分析文化与山的联系,如宗教、艺术等探讨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7.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7.4 教学步骤7.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化与山的联系7.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7.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的实例,如山节、环境教育等7.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文化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八章:全球视野下的山地问题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全球范围内的山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山地问题的解决方案8.2 教学内容分析全球范围内的山地问题,如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等探讨全球山地问题的解决方案8.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8.4 教学步骤8.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全球范围内的山地问题8.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8.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全球山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实例,如国际合作项目、可持续发展等8.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全球合作解决山地问题的重要性第九章:创新与可持续性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9.2 教学内容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探讨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9.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9.4 教学步骤9.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9.4.2 分享观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9.4.3 案例研究:介绍一些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实例,如绿色能源技术、循环经济等9.4.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十章:课程反思与行动规划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内容,进行反思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10.3 教学方法个人反思分享个人行动规划10.4 教学步骤10.4.1 个人反思:让学生独立反思整个课程内容,思考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悟10.4.2 分享观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境保护行动规划,包括目标、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10.4.3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行动规划,强调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范文,共包含十个章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难点】1、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2、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年美国好莱坞有一部大片——《阿凡达》,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由于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事。

《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科学的话题。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地球的霸主,大自然的主人。

由于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开采,滥捕、滥杀、滥伐,使许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那么,究竟人类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思考?我们来听听美国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给出我们的答案——像山那样思考。

二、简介作者:“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被称为是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兴趣,他在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名为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恢复生态平衡探索,直到去世。

他把自己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

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

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体会奥尔多·.利奥波德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注意文中的生字词,并思考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像上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呢?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1、字词:嗥叫(háo)驯服(xǜn):顺从,使顺从蔑视(miè)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如:火山迸发。

毛骨悚然(sǒng) :形容十分恐惧,悚然:害怕的样子。

湍急(tuān)蜿蜒(wān 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嬉戏(xī)蠕动(rǘ):①昆虫爬行;②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衷,内心。

饿殍(piǎo) :被饿死的动物或人的尸体。

艾蒿(ài hāo)2、审题:文章的题目是“像上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文章开头就是对一声狼嗥进行特写,接着就叙述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对这声嗥叫的反应,进而指出在这些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加深刻的、只有这座山才能听懂的含义。

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牧牛人和猎人的思考都是出于对其眼前利益的思考,而山却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思考。

因为山是长久地存在着的,所以能够从更长远、更全面的利益来看待问题,它能兼顾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看清狼是生物链上重要的一环。

人类为了眼前所谓的利益和安全,目光短浅地牺牲了长远的利益,很明显是不对的,“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所以,我们才要像山那样去思考,认清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地对待万物,我们与万物的关系和山与万物的关系是一样的,我们人类并不比一座山高明。

四、合作探究:1、梳理课文全文共十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一、狼嗥及其含义(1~3)二、作者认识的由来(4~7)三、作者的更深层的思考 (8~10)2、课文分析:<一>4-7自然段(狼嗥及其含义):●、狼嗥思考:是什么引起了思考?明确:是狼,是狼的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提问:狼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说出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

参考: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引狼拒虎、狼前虎后、鬼哭狼嚎、声名狼藉、狼心狗行……提问:这些成语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感情色彩上)贬义。

小时候我们就听过小红帽的故事,故事里狼的极其地狡猾。

狼在中国人看来,几乎成了“邪恶的化身”。

但是,狼的存在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意义。

思考: 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特写,这一段表达了一种怎样情感?注意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

(学生齐读第一段)明确:关键性词语:“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

这声狼嚎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这声嗥叫是深沉的,它隐藏着更加深刻内涵,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问题。

(最后总结:这一声音传达的是对自己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的一种反抗,是对未来世界毁灭性痛苦的呐喊,是对人类错误认识人及其错误行为的蔑视。

这虽然写的是狼的内心世界,但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

)●、狼嗥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1)1、2自然段: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以及山的认识思考:面对这声狼嗥,留意有哪些事物?它们反应是怎样?或者说,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学生齐读第2段)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威胁,死亡)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撕杀,战斗)对于郊狼------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食物)对牧牛人------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损失)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挑战)这里,运用排比句,列举了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生物的不同意义,增强了气势,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者将一个严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思考: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明确:“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思考: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明确:作者进而指出,在这些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才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聆听这声狼嗥。

也就是说,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2)3自然段:一般人的认识思考:第三段又写到了谁的感受?是怎样的感受?明确: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人,也就是“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人”,对这声狼嗥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理解也是肤浅,直接,表面。

但“不堪造就的新手”连这最浅层的意识也没有。

思考: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还有谁呢?明确:是“我”,是“我”对这声狼嗥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认识”。

<二>4-7自然段(作者认识的由来,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1、思考:作者的认识,很明显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者以前的观点是怎样的?明确:从前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也就是“在那些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

”这句话说明了人们的愚昧在当时的普遍性。

“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

”“在一秒钟之内”,看见狼时这样一种本能的、自然的反映体现了人的愚昧;“过度的兴奋”写出了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残忍和无知,竟然还非常高兴。

“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思考: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明确:显然不是思考: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明确:“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思考: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明确:“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附近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令人难受”这几个词语细腻地刻画了狼受伤垂死时的眼神,这样,就与上文“我们”的兴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人的残忍。

思考:“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新的东西”又是什么?明确:“这种观点”:从前的观点,也就是前面讲到的,“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新的东西”: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2、思考: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没有?出现了什么情况??明确:“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

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的皱皱巴巴。

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

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数目,不做其他的事。

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

——这些鹿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

”(鹿死山秃)这里,作者就写到了它认识的另一个由来:众多狼的死去,众多狼死去之后,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作者连用了几个“看见”,这样一组排比句,给人一种紧迫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后出现的严重后果。

“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的事。

”是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被鹿群蚕食的速度之快。

“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

”这个结果恰好说明了生态之间有自己特殊的调节方法,人不遵从就会出现严重后果。

五、作业布置:1、预习下面的课文。

2、思考这篇哲理散文的独特新颖之处。

六、板书:一、狼的嗥叫及其含义:1、狼嗥2、狼嗥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1——3)二、作者认识的由来:A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予的启示)B 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4——7)三、作者更深层的思考:(8——10)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文章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并对文章的题目作了讲解,紧接着我们重点分析了文章的前两部分。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三部分,以及欣赏这样一篇哲理散文的艺术特色。

二、复习:回顾上节课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一)狼嗥及其含义:1、狼嗥2、狼嗥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