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基本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易经》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老子》提出“反者通之动”这一命题,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后世的哲学家常用分合、两一、参两、相反相成等概念表达事物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思想。在欧洲,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赫拉克立特提出“相反者相成:对立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则讨论了一系列范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近代,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其后,列宁第一次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具体工作中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测试题1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下面关于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难易相比较而存在 C.难易的转化是必然的 D.只要采取行动,矛盾双方就可以相互转化 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是() 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C.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说明()A.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 B.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都是有条件的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的是()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特殊性D.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表现在() A.普遍性就是特殊性

B.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件是特殊性的总和 D.普通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6.“将欲弱之,必先强之;将欲废之,必先兴之;将欲夺,必先与之。”老子的这一论断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100年前的10月24日,奥地利人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100岁生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条件的 B.事物具有不可知性 C.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D.真理和谬误往往没有区别 8.通过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舒施尼那种“最糟糕的发明”将会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浙江工商大学黄宏伟 事物为什么会发生量变质变?或者说,事物质量互变的根源是什么?这也就从事物发展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到事物发展的“为什么”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呢?哲学辩证法的回答是由于事物的对立统一,在于事物的辩证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辩证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又内在统一;正是这种斗争性和统一性的相互联结,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学习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世界矛盾运动的观点,掌握科学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促进事物矛盾的转化。 一、辩证矛盾概念分析――矛盾的两重根本属性 1.辩证矛盾概念的提出 哲学的辩证矛盾,其实是要从哲学的高度去总结、概括各种各样的联系与关系,世界上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千变万化的,然而,当我们从哲学的高度作透视和总括时,得到的是两类关系或属性,并且,这两类关系又是相反相成的,即是对立与统一,或者说,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联结。这样,人类也就从哲学意义上得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辩证矛盾。辩证矛盾与形式逻辑意义上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与日常意义上的矛盾也是有区别的。辩证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属性与趋势。简言之,既对立而又统一,这就是辩证矛盾。辩证矛盾由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构成,矛盾的对立又称为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又称为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辩证矛盾的两种基本类型。将全部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与属性总括为对立统一,这是一种最高度的总结与概括,其实,当我们得到这一高度概括之前,可以看到对立统一在不同的事物中具有不同的表现,这些不同,可以大致地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亦即辩证矛盾的两种基本类型:㈠矛盾的同一性强而斗争性弱的事物及关系,可以称之为“相辅相成”的矛盾,比如:朋友关系、和谐关系、平衡、稳定状态等等;㈡矛盾的斗争性强而同一性弱的事物及关系,可以称之为“相反相成”的矛盾。比如:敌我关系、战乱年代、暴动行为等等。辩证矛盾的这两种基本类型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对立统一原理。 2.辩证矛盾两重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具体分析。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为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其一,矛盾着的对立面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与发展。矛盾双方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一山难容二虎”,是在“一山”这矛盾的统一体中,两个强者才发生现实的矛盾,要是两个强者不在同一个统一体中,这也就不会形成现实的矛盾了。在同一矛盾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各以其相对立的一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假如没有和它相对立的另一方,这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是指的事物的属性,而不是讲实体意义上的事物本身)。这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国古代哲学名著《老子》第二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说:有与无,难与易,长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考向预测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评析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政策对其他经济特区的借鉴意义。 3.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的区别和解读办事情的依据 4.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哲学依据,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 二、考点梳理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联系的是矛盾,发展的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食指和核心。 2.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统一的: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例1 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例2 上海交通大学于2011年1月23日宣布,物理系李贻杰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历时3年,采用独特的技术路线,成功研发一整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如果采用第二代高温超导电缆来传输,可以达到几乎零损耗,极大提高了节能效果。但是人类最终不可能发明出绝对的导体。下列观点与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D、一叶知秋,一燕知春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药不过是些树皮草根,多用少用没关系”、“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无毒、无副作用”等观点.导致一些人过量用药产生不良反映。这一情况告诉我们 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B.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有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D.传统思想和传境观念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老子的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的、互相斗争的 3.下列看法中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4.“茉莉、米兰香气袭人,可花并不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并不那么香;玫瑰倒是色香俱全,却有刺。鲜者,取其鲜;香者,取其香;带刺者,更宜贵其鲜而香。”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获得正确的意识,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D.看问题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8.“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废弃的资源。”这种说法是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A.相互转化 B.相互依存 C.相互渗透 D.相互排斥 9.其实,被随意丢弃的硒鼓有着极大的再生利用价值。一个旧硒鼓经过修复再生过程,比生产新品可节约50%的成本,而售价却只是原来的70%。因此,我们应该() A.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B.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据此回答10—11题。

对立统一规律三大系列八大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三大系列八大原理: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一系列:矛盾的表达既对立又统一。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内容: (一):相互区别 1:矛盾的同一性 a内涵:矛盾双方的一致性所造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以及相互转化的性质和倾向。 b特点: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的斗争性 a定义:矛盾双方的对立所造成的相互排斥,否定,离异的性质和倾向。 b特点: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相互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矛盾的同一性。 (三):方法论意义 1:任何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在和平发展的全球化中我们要学会求同求异(和为贵),取长补短,双赢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动力和原因原理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中的作用 b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我的因素,促使矛盾事物的发展 2矛盾斗争性作用 a在量变阶段促使矛盾事物发展 b(最显著地作用)在事物的质变阶段,促使旧事物瓦解、新事物产生。 3方法论意义:正是由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相连接共同起作用,从而决定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的动力、原因、源泉。第二系列:当认识矛盾时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 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定义 A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 B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事事有矛盾 2:特点:反映了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 3:方法论意义:面对任何事物,实质是面对矛盾去分析、解决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定义:事事、时时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 A一方克服另一方。 B相互融合形成新事物。 C双方同归于尽。 2特点:反映了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 3方法论意义 A他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前提,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把握事物的质,从而把握事物。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一体化讲义样例)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课时一(一体化讲义样稿) 【目标预设】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矛盾的含义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 (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这是因为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和事物发展的。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矛盾规律即,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二)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又相互,这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 2.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和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属性和趋势,一是二是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的。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 同一以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事物就不能 斗争性寓于,并为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事物同样不能 矛盾双方既,由此推动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矛盾的普遍性及指导意义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①矛盾存在于()。 ②矛盾贯穿于()。 2.矛盾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方法论: 第一、(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矛盾、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第二、坚持全面看问题、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反对片面性。 (四)矛盾的特殊性及指导意义: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特殊性是指。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①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 ②的矛盾在上也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也有各自的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千篇一律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即“一刀切”、“一风吹”)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 (3)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因为矛盾具有。(理论依据)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意义)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意义)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工作。(意义) E.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工作方法。(地位) (4)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高二下册政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知识点

高二下册政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知识点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l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启示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启示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为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阐述了统一物之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而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列宁的论述的理解,必须结合列宁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列宁对对立统一规律的阐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具体分析了“对立”、“统一”及其相互间的转化关系,试图更加忠于列宁的阐述本意。 标签:对立面;统一;斗争 一、列宁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核心的理论来源 在黑格尔看来,概念是事物的本质,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事物及其概念看成对立面的统一,内在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源泉。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了很多黑格尔论述矛盾的言论,并自己做了不少的标注。但是黑尔格认为矛盾的原则不是最根本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才是辩证法的核心,是“精神的运动”。列宁在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时,是带着对其进行唯物主义改造的出发点去读的,列宁一方面吸收了黑格尔对矛盾论述的合理之处,另一方面也注意剔除了黑格尔本末倒置的出发点。另外,列宁还认真研读了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而《资本论》正是马克思用对立统一规律写作的典范,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也曾指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运动的实质”,但这一思想后来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论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说过:“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生命”、“思维”也都是“矛盾”。对立面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是“辩证法自然观的核心”[1]。列宁在阐述对立统一规律之前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都是很清楚的,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二、列宁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核心的背景 与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不同的是,列宁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理论家,更是一位政治家和革命家,而且可以说他首先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并被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他研究理论、阐发理论都是为了进行革命的需要,为了寻找人民解放的出路,对立统一规律的阐发也一样。列宁1915年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谈判,1914年7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彻底揭开其面具,在战争一开始就公然投向资产阶级怀抱,在“保护祖国”的幌子下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列宁的老师普列汉诺夫作为支持俄国进行对外战争的一方,还主张调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普列汉诺夫还经常以辩证法来自我标榜,大谈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但是普列汉诺夫实质上是不敢正视矛盾,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调和矛盾,其在谈论矛盾规律的时候只是满足于举出一些实例。列宁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顶逆流,战恶浪,深刻剖析修正主义的实质和普列汉诺夫阐述辩证法的偏颇,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确定为辩证法的核心,并具体阐述矛盾双方的斗争是绝对的,为结合俄国实际进行革命做好理论基础,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并最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唯物辩证法核心之矛盾的基本属性

唯物辩证法核心之矛盾的基本属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其中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如下为大家梳理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正如列宁所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马哲中的“矛盾”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不同,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矛盾”常指冲突;当然,马哲中的“矛盾”也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结论与前提不相符的自相矛盾。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所谓辩证统一,即它们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首先,同一性和斗争性分别描述的是矛盾双方之间不同的性质和趋势;其次,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统一关系表现在: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例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C.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答案】ABC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以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在一起就称之和(以它平它谓之和),和有了就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同则不继)。以和来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之”。因此,ABC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以及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规律是我们马原考试的重点内容,除了选择题经常考查外,分析题也经常以矛盾规律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为考查对象,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加强理解,多做习题。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教案 Teaching plan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essence and core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 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 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 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 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 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

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片展示:九道门的故事,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引出课题)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发展和联系的本质,其它规律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补充和展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的关系或属性。 (2)要把辩证法的矛盾同形式逻辑的矛盾严格区别开来。形式逻辑的矛盾是在思维中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律而造成的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状态,是应当排除的。辩证法讲的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本性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3)辩证矛盾是客观的、现实的矛盾。矛盾的客观性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二是指矛盾的性质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等具体情况也是客观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毛泽东说: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 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 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1.对立统一规律简介

1、对立统一规律简介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目的在于解放世界”。科学史表明:几乎所有那些代表一个时代的大科学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自然科学定律发现方面和对于自然科学问题的哲学思考(如科学思维的本性、科学真理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方法)方面都做出重要成就,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这两方面成就的有机结合,或者说科学同哲学的结合。例如: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提出 在中国古代,《易经》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认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阴阳之“道”,混而为一就是宇宙,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道中的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物,它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就是阴气和阳气相互作用,其结果就产生相对和气的万物。 在欧洲,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在近代,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的,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其后,列宁第一次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 现中国哲学界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包含以下基本内容:一是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二是矛盾的统一性和

对立统一原理

感悟哲学之对立统一规律 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其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该体系的实质与核心,必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 哲学上所谓的矛盾并不等同于汉语中的“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也有对矛盾的研究。早在《易经》里就有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庄子在《阳则》中说“安危相易,福祸相生,缓急相摩, 聚散以成”,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老子也有云:“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合,前后相随,恒也”大致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割裂其对立统一关系。作家茅盾曾经说过:“人生的路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利的刺,但是自爱爱人的人儿会忘记了有刺,只想着有花。”若只见其花而不见其刺,其结果必然是被刺刺伤。这个道理同样可以运用到管理中。管理心理学中讲人际知觉中的错觉中有一个典型的错觉叫“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以偏概全”。做人力资源管理的,如果仅凭一个人的外貌或其他某一方面来对一个人做出判断,来决

定是否录用他,势必很难挑出真正的人才。要跳出“晕轮效应”,必须坚持矛盾的分析法,对应聘者做出全面的评价。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来指导实践,还要正确的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与世无争”,一事物只有更加有利于其他事物的存在,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存在。比如,员工与企业构成一对矛盾,二者相互对立,员工希望拿更多的工资,而企业在追寻最大利润的时候必然想削减成本(包括工人工资);同时二者又是相统一的,都希望企业能够发展得更好,自己的目标能够更好的实现。如果没有处理好这对矛盾,二者长期对立,必然对公司不利。因此,我们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员工的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成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实现双赢。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即使对普遍性的简明概括,而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所谓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都是基于这一原理。例如,目前关于人力资源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都来源于西方。而事实上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全盘照搬西方学者的观点必然不能成功。西方重法制,中国讲人情,西方人喜欢独立,而中国人则更崇尚合作。我们在管理人员的时候,就得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根据调查,中国人最重视四样东西——面子,关系,家庭,报应。面子排在首位,的确中国人是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唯物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基础上,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坚持了唯物主义前提。同样,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矛盾观也都贯彻了唯物主义,是以承认物质的客观性为前提的。总之,唯物辩证法本身就包含着唯物主义精神。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实质。辩证法是关于普通联系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联系,其根本内容都是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既对立又统一。所以,联系就是矛盾,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说明事物的联系,了解联系的内容和本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区别于形而上学 发展观的根本标志。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只有从 对立统一中,才能了解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本内容和实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区别开来。 (3)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把握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作为完整而严密的科学具有丰富内容,它是由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若干范畴所组成。在全部辩证法的内容中,唯有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它贯穿于一切其他规律和范畴。只要以它为指导,其他规律和范畴便可获得深刻的解释和正确的规定。 以上三个方面表明:对立统一规律对于唯物辩证法具有根本性意义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是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说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研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这要求教师实现其角色的转变,从课堂教学的“独裁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教师一堂课的优劣关键是看教师讲的怎么样,而新课程下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变化,关键是看这堂课对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对立统一原理及典型题

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1.矛盾 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区别: ①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渗透、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联系: 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对立,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例题1】 都说人生的苦难是财富,但全国道德模范、笑对人生的坚强母亲田秀英说,经历苦难并不是财富,人生只有战胜了苦难,苦难才能成为财富。从哲学角度看,田妈妈强调的是() A.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例题2】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转化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同一性贯穿矛盾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例题3】(2014·重庆卷,14)目前,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和俄罗斯是邻国,在历史上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说明如何看待中俄关系的发展。 答案: ①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中俄双方在经济上互补,政治上合作,文化上交融,具有同一性;中俄双方作为主权独立的大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具有斗争性。 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合作以彼此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合作;中俄两国在合作之中要维护各自的利益。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导学案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中实例认识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结合生活中实例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并能自觉运用上述道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3、运用生活中的事例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并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理解矛盾分析法的普遍意义,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矛盾的含义和属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①矛盾就是的哲学范畴,简言之, 矛盾就是。②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和。 (2)矛盾的同一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属性和趋势。 ②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双方共处于一个中;二是矛盾双方,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属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没有,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寓于之中,并为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总结(矛盾的作用):矛盾双方既又,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 ②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勇于,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主要内容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5.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重点、难点 (一)、如何理解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 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1)矛盾普遍性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人的思维领域也充满了矛盾。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具体地说: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是客观的。所以,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②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特殊性原理。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事物的共同性质和特殊性质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