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马礼:16-19世纪中缅边界的主权之争
中缅边界主权纠纷的历史与经验探讨

中缅边界主权纠纷的历史与经验探讨
朱昭华
【期刊名称】《东南亚之窗》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中国的历史疆域自秦汉统一中国以来,至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其间2000年的伸缩变化一直是由历史上中国内部的因素主导的。
中国内部统一、内部强盛时,疆域范围就大些,治理力度也强些,反之则疆域有收缩,治理也相对松弛。
随着16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到来,中国传统的藩属封贡体系开始分化,不仅清帝国的周边属国相继沦为列强殖民地,而且清朝边疆也遭受蚕食,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朱昭华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3
【相关文献】
1.历史主权与现实争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学界对南海主权的历史研究 [J], 范子谦
2.有理有据,捍卫钓鱼岛——知历史、明主权看《钓鱼岛:历史与主权》 [J],
3.论物业纠纷中业主权利的立法保护——从畅通业主权利救济的路径谈起 [J], 徐
梅
4.高情商医疗纠纷调解中自主权的力量——患方要的是自主权而不是被操纵 [J],
晏英
5.高情商医疗纠纷调解中自主权的力量
——患方要的是自主权而不是被操纵 [J], 晏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高宗与清缅关系的变化

清高宗与清缅关系的变化因、后果与影响。
公元1752年,雍籍牙王朝建立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增强了缅甸的国力,进而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掠夺性战争,其中就包括从乾隆三十年开始(1765年)历时五年的清缅之战。
战后,两国关系处于停滞时期。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孟云成为缅甸国王之后,积极改善和清朝的关系,两国恢复了朝贡关系,之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逐渐密切。
关于清缅战争研究的学术成果很多。
杨煜达的《花马礼:1仁19世纪中缅边界的主权之争》一文认为“花马礼”问题是中缅战争的关键因素。
由于缅甸对附属于清朝的边境土司,征收花马礼,导致中缅冲突日益加剧。
余定邦的《中缅关系史》一书则认为对于边境土司的争夺是清缅冲突的根本原因。
而山东大学任燕翔的硕士论文《乾隆时期清朝对缅政策述论》则认为云南边吏在对缅政策中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边吏提供的信息中所包含的态度和倾向,影响了统治者的决策,因而边吏的态度和倾向决定了清缅战争的走向。
上述这些看法都真实地反映了清缅战争的原因,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为将事件的时间距离拉长,延续到整个清高宗一朝来看,这些原因只能是局部的短期的原因。
因此本文的写作思路在于:以清缅两国战争与和平变化的原因作为文章的关键点,分别从清朝和缅甸两个角度去分析这些原因,进而分析这些原因中哪些因素才是对战和关系影响最大的因素。
因此,从乾隆三十年开始到乾隆三十四年结束的清缅之战的前因后果,是本文写作的重点内容。
二、研究概况关于清朝时期中缅两国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学者有很多丰富的研究成果。
开边衅为首要原则。
清缅战争的爆发首先是由于缅甸的持续的军事骚扰,事实上,缅甸能够对外扩张的时期都是它统一强盛的时期。
缅甸和明代中国一再发生冲突,恰恰是缅甸国内的封建王朝东吁王朝最强大的时候,而东吁王朝开始没落之后,中缅边境就一直相安无事。
随后,雍籍牙王朝统一全缅,随之而来的是中缅边境进入了多事之秋,所以清高宗时期,中缅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雍籍牙王朝的崛起。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十八世纪中缅战争纪实

这种状况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即缅甸贡榜王朝建立以及清朝平定新疆后,发生了剧烈变化。尚武扩张的贡榜王朝建立后,很快就以兵威压服中缅之间的诸多土司,而缅兵乃至缅属土司甚至多次到中国内属土司处征收贡赋。好大喜功的乾隆在平定新疆后,也开始逐渐改变原来云南边疆偏向绥靖的政策,不再容十日,缅军绕道戛鸠的北路兵二千余人,由万仞关、巨石关间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仅仅十天时间,先后攻占盏达、铜壁关,清军死伤数百,游击班第战死,战火蔓延至户撒、腊撒地带,严重威胁铁壁关后路。知道缅军由万仞关攻入后,清军开始手忙脚乱。提督李时升命游击马成龙带兵900名由户撒攻击前进,又令驻南甸的临沅镇总兵刘德成率所部2100兵自后夹击。但刘德成到达木崖后,迁延不前。马成龙率部徒涉渡江时,水深没腰,火药皆湿。缅军伏兵突起冲杀,马成龙阵亡,除未及渡江的70余人,八百余兵死伤殆尽。十二月,北路缅军渡江进入户撒地带,李时升先后调2800兵至户撒抵御,双方交战不多,缅军看清军越来越多,干脆脱离接触,退往铜壁关。绿营又以大捷上报。
清军对此丝毫不知,云南提督李时升于十一月十五日抵达铁壁关,第二日,命朱仑率4000余兵出关攻击。十七日,朱仑抵达楞木,在高处扎营。十八日,缅军主动发动攻势,清军虽然居高临下,但装备的基本是火绳枪,射速既慢,向下射击时,弹药又往往未发就先掉下。而缅军装备的多是燧发枪(来自英、法等国,途径很多,或送、或买、或抢),射速、火力、对环境的适应都远胜清军。结果双方交战四日,大家都互有死伤。但清军伤亡较大,首先感觉支持不住,急忙求援。提督李时升拨宛顶兵700名赴援。但清军战况依然不利,缅军树立营栅,逐渐逼近清军大营。二十三日起,清军坚壁不出。双方暂时休战。楞木缅军全数也不到六千,朱仑却以杀敌六千,取得楞木大捷上报。
缅军主力虽然深陷暹罗,但留守部队加各地土兵依然不少。在清军发动攻势后,留守阿瓦的缅王孟驳并未惊慌失措,一面严令征暹缅军继续围攻大城,一面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缅军数千(清方记载为三万,但据各方资料,大约只有六、七千),自阿瓦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与清军对抗,并令落卓土司攻击木邦。九月初,木邦土司无法抵挡,退往清军驻扎的遮放。新街为中缅边境重镇,扼水陆之要冲,水路顺流而下,四五日就可到达缅都阿瓦,为双方必争之地。这时边境已经警报四起,但杨应琚依然只派永顺镇都司刘天佑、腾越镇都司马拱垣率400余兵支援赵宏榜,援兵九月七日到达新街,清军总数依然不足千人。九月二十四日,数千缅军乘船抵达新街,迅即对清军发动攻击。双方兵力悬殊,清军坚持两日一夜,宣告不支,刘天佑战死,赵宏榜率残军由小道突围,退入铁壁关。蛮暮土司也率众退入云南。
中缅三块争议地点

1960年10月,中缅双方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基本确定了双方的边界线。
中缅的边境争议主要有三块:一、缅北地区就是尖高山至伊索拉希山口以北未定界,包括胡康河谷、野人山、江心坡、高黎贡山与恩梅开江之间的土地。
以高黎贡山为界,中国收回片马地区(约153平方公里,1911年初,英军占领片马地区),放弃对高黎贡山以西地区的声索权;不仅让出了麦克马洪线以西的胡岗谷地,连麦克马洪线以东的江心坡都划给了缅甸。
克钦山区(野人山或枯门岭):原属中国云南省,主要以门巴族为主,因其尚未脱离文明,所以称为野人山。
江心坡:北起西藏察隅县,南到尖高山,通常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份地区,约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
1852年至1885年之间,英国发动三次侵缅战争,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
英国遂通过缅甸为跳板染指中国西南边陲,1913年武力占据片马,断绝江心坡与中国内地之信道,并于1927年吞并江心坡。
1929年民国政府云南交涉署曾向英国驻滇总领事提出过抗议照会“查江心坡一带仍属我国领土,查此滇缅界务尚未勘定,片马交涉尚未解决之际,缅甸政府复派兵经营江心坡一带,并掳去山官十一人,殊失中英亲善之旨。
准函前由,相应照会贵总领事查照,转电缅甸政府,速将派往江心坡以北各地之私桩一律撤去,静候将来中英两国派出之大员会勘,以清谬误,至纫睦谊。
”今日台湾发行的地图上,江心坡和以西的孟养土司控制地仍在中国版图中。
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独立,仍霸占江心坡地区不放,建国后我国为了与缅甸交好向缅甸方表示愿意放弃大片国土。
1957年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吴奴会谈时表示承认当年有英国政府所划定但原不被中国承认的中缅国界线,即英人所划的中印麦克马洪线的缅甸段。
1960年中缅两国签署边界条约,仅收回片马,江心坡地区并江心坡以西与印度阿萨姆省接壤的中国藩属孟养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一并慷慨送给了缅甸。
这两片土地相加比台湾还大一倍,纵贯孟养西部,与迈立开江平行走向的一座莽荒大山脉即著名的野人山。
中缅北段未定界问题再探——以清末中英边界交涉为中心1

第23卷第1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23N o .12006年2月Journal of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of Suzhou (Social Science )Feb .2006中缅北段未定界问题再探Ξ——以清末中英边界交涉为中心朱昭华(苏州科技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苏州215009)摘 要:19世纪末中英两国关于滇缅界务的交涉,是当时晚清政府面临的诸多边界争端之一,其中以北段未定界,即尖高山以北一段边界的争议尤为突出,成为中缅边界谈判长期毫无结果的主要原因,中英双方都有支持其界线主张的理由,至清朝灭亡,中英始终未能划定中缅北段未定界。
产生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清政府内部对英国殖民主义者所表现出来的强权政治的不满,中国传统的治边思想、边疆政策与近代意义上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冲突等。
此外,滇缅北段未定界地区的战略位置使得中英双方划界时,都给予了此段边界更多的重视,从而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困难。
关键词:清末;中缅边界;中英;片马事件中图分类号:K 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06)01-0114-06晚清出现的滇缅边界问题,是近代中英两国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与取得独立的缅甸政府签订边界条约,这一迁延半个多世纪的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
中缅边界的划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在分歧较大的北段未定界作出了较大让步,放弃了对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上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使缅甸取得了一条同它一直想争取得到的非常接近的边界,即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以外,以太平江、瑞丽江、怒江、独龙江为一方、恩梅开江为另一方的分水岭划界,向北直至中缅边界终点。
①有西方学者评论说,这个结果“与当时边界上两国国力不平衡的状态相比,应当说是比较宽宏大量的。
”但中国政府的这一让步不是无依据的,如同周恩来总理所指出的,这个划界办法并不是割地求和,不是屈从帝国主义的安排,而是深受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历史发展状况制约的。
清高宗与清缅关系的变化

清高宗与清缅关系的变化因、后果与影响。
公元1752年,雍籍牙王朝建立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增强了缅甸的国力,进而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掠夺性战争,其中就包括从乾隆三十年开始(1765年)历时五年的清缅之战。
战后,两国关系处于停滞时期。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孟云成为缅甸国王之后,积极改善和清朝的关系,两国恢复了朝贡关系,之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逐渐密切。
关于清缅战争研究的学术成果很多。
杨煜达的《花马礼:1仁19世纪中缅边界的主权之争》一文认为“花马礼”问题是中缅战争的关键因素。
由于缅甸对附属于清朝的边境土司,征收花马礼,导致中缅冲突日益加剧。
余定邦的《中缅关系史》一书则认为对于边境土司的争夺是清缅冲突的根本原因。
而山东大学任燕翔的硕士论文《乾隆时期清朝对缅政策述论》则认为云南边吏在对缅政策中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边吏提供的信息中所包含的态度和倾向,影响了统治者的决策,因而边吏的态度和倾向决定了清缅战争的走向。
上述这些看法都真实地反映了清缅战争的原因,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为将事件的时间距离拉长,延续到整个清高宗一朝来看,这些原因只能是局部的短期的原因。
因此本文的写作思路在于:以清缅两国战争与和平变化的原因作为文章的关键点,分别从清朝和缅甸两个角度去分析这些原因,进而分析这些原因中哪些因素才是对战和关系影响最大的因素。
因此,从乾隆三十年开始到乾隆三十四年结束的清缅之战的前因后果,是本文写作的重点内容。
二、研究概况关于清朝时期中缅两国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学者有很多丰富的研究成果。
开边衅为首要原则。
清缅战争的爆发首先是由于缅甸的持续的军事骚扰,事实上,缅甸能够对外扩张的时期都是它统一强盛的时期。
缅甸和明代中国一再发生冲突,恰恰是缅甸国内的封建王朝东吁王朝最强大的时候,而东吁王朝开始没落之后,中缅边境就一直相安无事。
随后,雍籍牙王朝统一全缅,随之而来的是中缅边境进入了多事之秋,所以清高宗时期,中缅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雍籍牙王朝的崛起。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20世纪初,经过清政府艰苦的谈判之后,基本确定了中缅边界的走向;但部分地区仍需要双方勘查后再做决议。
双方在最后签约时,由于签约双方所使用的地图存在差异,各执己见,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伏笔。
英国依旧我行我素于1910年11月下旬出兵片马地区,实行派兵占领,清政府随即外交抗议和严正交涉,但未派军到片马前线。
1912年,在片马入侵事件还未结束之时,清王朝便骤然倒下了。
01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缅边界纷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之后,北洋政府是民国时期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唯一合法政府。
对于英军对片马地区的侵占,民国政府随后成立的云南军都督府就派遣第二师师长李根源。
李师长在之后的抗英战争中不幸阵亡,英军随即控制了片马、坎底(葡萄)等广大地区。
使得中国内陆与江心坡被完全隔断,成为飞地。
图1 麦克马洪线英国试图以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黎贡山为界,以达到侵占全部未定界地区。
但在1898年曾向清政府提出'于思买卡河(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即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干预地方治理之举'的条款没有实现。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前,由于英国早在1898年曾要求中国'于思买卡河(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即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干预地方治理之举',试图以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黎贡山为界,以达到侵占全部未定界地区的目的没有实现。
于是抛出了在1913年10月13日由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华民国政府所达成的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狭义的“麦克马洪线”(蓝线?) :指现在的中印两国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中义的“麦克马洪线”( 绿+黄线) :西起不丹,东到伊素底希山口(待考) , 包含现在的中印东段和中缅北;广义的麦克马洪线(绿+黄+红+蓝线) :从中国不丹边界开始,经过过现在的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等省,直抵帕米尔高原。
19世纪中叶的边疆危机

19世纪中叶的边疆危机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日期:2007-6-1 点击:68919世纪中叶的边疆危机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日本和德国的崛起,扩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队伍。
日本经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德国于1870—1871年的对法战争获胜,国内也实现了统一。
日、德两国很快就扮演着与英、法、俄、美并驾齐驱的资本主义强国的角色。
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列强为了扩大市场、倾销商品和争夺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夺取殖民地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愈演愈烈,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远东地区是资本主义列强角逐的焦点。
中国及其邻国是西方列强攫取的主要对象。
西方列强在不断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周边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它们在把中国周围的邻国逐个攫取为殖民地或保护国之后,便明目张胆地向中国边疆地区大举进犯。
日、美出兵侵略台湾,俄、英争夺新疆,英国窥视云南、西藏,造成了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使中国的边疆烽火连天,危机四伏。
这次边疆危机,首先燃起报警烽火的是东南海疆,来犯者则是东邻日本。
随着日本向外侵略扩张野心的表面化,中国东南海疆的危机也日渐逼近,首当其冲的是我国的宝岛台湾。
而要实现侵占台湾,又必须吞并琉球。
1872年9月,日本便迫使早与中国有“宗藩”关系的琉球国王接受“藩王”的封号。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英、美等国的侵略分子都曾妄图侵占台湾。
1847年和1849年,美国海军曾两次派舰艇驶往台湾,勘察矿藏。
1867年,美国政府借口它的失事船只“罗佛”号的7名水手在台湾遇害,公然派出海军上将培尔率领的军舰两艘、陆战队181人,在台湾岛南部琅硚(今恒春)登陆,向当地的高山族人民进攻;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又以与高山族领袖谈判为名,亲赴台湾进行刺探情报,他先后对台湾岛的海岸、港口以及岛内政治、经济情况等搜集了大量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 孟班、 沙伽、 鲁肃、 洋箔、 蛮莫、 戛里与曼尼坡等…. . . 1 5 6 2年, 更循太平( T a p i n 《 ② 普洱府志》 卷3 《 历代纪事》 。 ③ 李拂一译: 《 沏史》 , 《 云南史料丛刊》 第5 卷, 第5 8 0 页。按: 《 锄史》 又名《 车里宣慰司世系》 。 ④ 参见刀永明: 《 车里宣慰司世系集解》 , 云南民 族出版社 1 9 8 9 年版, 第1 0 7 -1 1 0 页。
⑦ 〔 英」 哈威著、 姚梓良 译: 《 缅甸史》 , 第3 0 3 页。
一 7 3 一
万方数据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 0 0 4 年第 2 期
之称, 以大车里应缅, 而以小车里应中国。 ” ① 道光《 普洱府志》 记载略同。 ② 按, 嘉靖十一年为 1 5 3 2 年, 其时缅甸东吁王朝才刚刚开始对下缅甸的征服, 还没有对北部的掸邦展开攻势, 自 然 更不可能远到车里。李拂一先生所译傣族史书《 锄史》 则记载: “ 小历八九二年( 明嘉靖九年, 1 5 3 0 ) , 室利裕版死, 有子一人, 名曰刀糯猛, 天朝委为宣慰使, 至斯时止, 景永( 即车里, 应缅后 之称) 迄未臣缅。至九三O年( 隆庆二年戊辰, 1 5 6 8 ) , 缅甸大光王, 命将摩诃昙帅兵攻下景永, 刀糯猛始臣属于缅王殿下。 ” ③《 拗史》 由于是历代传抄, 抄本较多, 并无定本, 各本之间颇有歧 异, 据刀永明根据各家译本相互参校, 认为缅甸人侵车里是在 1 5 6 3 年, 即明嘉靖四十二年。 ④ 这和诸家缅甸史的记载较为吻合, 此说可从。如此, 则车里一带对缅的花马礼应始于此时。另 据《 明实录》 记载, “ 万历十二年( 1 5 8 4 ) 三月己丑……兵部覆: ‘ 刘世曾言: 耿马贼罕虔附缅有年, 弄兵无忌。 ” ’ ⑤“ 万历十四年三月癸卯……兵部题: ‘ 云南抚镇官刘世曾等题称: 莽酋偕号摆 古, 并吞诸夷, 顷占天威, 一旦恢复。惟是老挝、 八百、 孟良、 孟琏犹怀观望。内 孟琏长官司原系
① ( 清史稿》 卷5 2 8 ( 缅甸传》 。 ② 赵翼: 《 平定缅甸述略》 , 见( 永昌府文征・ 纪载》 卷1 8 0
③ 昭 桂: 《 啸亭杂录》 第5 卷( 缅甸归诚始末》 , 中 华书局1 9 8 0 年版, 第1 2 0 页。 ④ 魏源: 《 圣武记》 , 中华书局 1 9 8 4 年版, 第2 6 3 页。 ⑤ 可参见李拂一译( 沏史》 的有关记载, 《 云南史料丛刊》 第5 卷, 云南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慰司( 今泰国清迈一带) 、 老挝宣慰司( 今老挝一带) 等土司, ③ 建立了 对今缅甸大部分地区、 泰
国和老挝北部地区的松散的羁糜统治。当时的缅甸正处在一个分裂的时期, 无论是当时的阿 瓦王国( 即缅甸宣慰司) 还是东吁王国( 即底兀拉宣慰司) 都处在其北部的掸人诸土司的压迫之
下, ④自 然不可能远到车里等地征收贡礼。 从1 6 世纪中叶开始, 缅甸的东吁王朝兴起, 统一了缅甸中部和南部, 并开始向北部臣属于
( S h w e l i ) 亦译瑞丽) 两江, 袭云南境内之九掸卑( K o s h a n p y e 即 九掸国少 i 。 s " O《 明史・ 云南土司
传三》 : “ 嘉靖十一年, 缅酋莽应里据摆古, 蚕食诸蛮。车里宣慰刀糯猛折而人缅, 有大、 小车里
① 可参见黄祖文《 乾隆年间中 缅边境之役》 ( 《 四川大学学报》 1 9 8 8 年第 2 期) 、 余定邦《 中缅关系史》 ( 光 明日 报出版社 2 0 0 0 年版) 、 庄吉发《 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 ( 中华书局 1 9 8 7 年版) 、 铃木中正《 清缅关系( 1 7 6 6 - 1 7 9 0 ) ) ( 《 中外关系史译丛》 第1 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 9 8 4 年版) 等相关论著。 ② 参见陶云遴: 06 世纪车里宣慰司与缅王室之礼聘往还》 , 《 边政公论》 第3 卷第 2 期; 刀永明: 《 浅说 明史“ 大车里应缅” 之误》 , 《 民族研究》 1 9 8 9 年第4 期。 ③ 参见《 明史・ 地理志七》 ; 方国瑜: 《 西南历史地理考释》 ,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第9 8 9 -1 0 2 8 页。 ④ 参见仁 英〕 哈威著、 姚梓良 译: 《 缅甸史》 , 商务印书馆1 9 7 3 年版, 第3 章。
的主权争端。 关键词 中缅关系 花马礼 国家观念 作者杨煌达,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 中心博士研究生; 杨慧芳,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地 址: 上海市, 邮编 2 0 0 4 3 3 ; 云南省昆明市, 邮编 6 5 0 0 9 1 0
在清代有关文献中, 屡屡见到车里等云南边境地区的傣族土司给缅甸王朝致送礼物的记
⑤ 参见贺圣达: 《 嘉靖末年至万历年间的中缅战争及其影响》 ,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 0 0 2 年第 2 期。
⑥ 参见林超民: 《 明代云南边疆问题述论》 , 《 中国 边疆研究通报》 第2 集, 新疆人民出版社 1 9 9 8 年版, 第
1 3 4 -1 4 3 页。
玛拉扎” ( 巴 利语, 最高爵位之一) , ⑨ 后来缅甸国王委给车里土司的官爵一般被称为“ 缅方宣
慰使” 。孟连土司也有类似的情况, 如孟连应袭土司刀派功称“ 缘孟连始祖罕把法系缅甸国王
第十子, 每遇故替, 必将缅国所赐象只及金银镶刀盒等物交还, 复赐新物” 。 ⑩ 但在《 孟连宣抚
使》 中则找不到孟连土司是缅王之后的说法, 大概这是孟连土司对接受缅王封号的一种托词。 在东吁王朝覆灭后, 给缅甸王室的花马礼曾一度废止。具体时间, 从现在的材料来看, 乾 隆十三年( 1 7 4 8 ) 缅王还以整欠和猛勇夷人互斗, 行文给车里土司刀绍文, “ 令赴猛勇和解” , 而 总督张允随的态度是 : “ 该土司察臣请示。臣以车里系内地土司, 未便令其前往缅甸。为息事
Vo l . 1 4 No . 2
花马礼: 1 6 -1 9 世纪中缅边界的主权之争
杨煌达 杨慧芳
本文系统研究了明代后期和清代困扰中缅关系的中国部分边境土司给缅甸王朝送“ 花马礼” 的 问题, 认为花马礼起源于 1 6 世纪后期缅甸东吁王朝的扩张, 到清代, 送花马礼的土司主要是车里和 孟连; 花马礼之度, 则在缅甸雍籍牙王朝灭亡时。从清王朝和土司的态度来说, 花马礼主要是中央王 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不严和缅甸王朝对中国边疆土司事务的干涉而沿袭下来的, 但花马礼的存在, 并不意味着边境部分土司的“ 两属” , 而是反映了清代 国家观念和周边国家传统观念的不一致所产生
⑤ 《 神宗实录》 卷1 4 7 0 ⑥ 《 神宗实录》 卷1 7 2 0
参见《 ⑦ 明史》 卷3 1 3 《 云南土司传一》 。 ⑧ 刀派汉讲述, 刀永明等译注: 《 孟连宣抚使》 , 云南人民族出版社 1 9 8 6 年版, 第2 2 页。 ⑨ 参见刀述仁译: 《 四十四代召片领世系》 , 《 车里宣慰使世系集解》 , 第2 4 4 页。 ⑩ 《 木匪节略》 , 军机处录副奏折 7 6 4 3 -3 2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载, 如《 清史稿・ 缅甸传》 就说: “ 土司亦稍致馈遗, 谓之‘ 花马礼’ , 由 来久矣。 ” ① 赵翼说: “ 耿马 土司虽我土司, 而与缅亦有岁币。 ” ② 昭链《 啸亭杂录》 亦谓缅甸“ 寄缅文于车里宣慰司, 索其贡 献” 。 ③ 魏源说得更直接: “ 初, 我诸土司之近缅者, 皆与缅私有岁币。 ” ④ 实际上, 缅甸对中国 边境部分土司, 不仅征收礼品, 甚至还加官委爵。 ⑤ 在缅甸雍籍牙王朝给清政府官员的照会 中, “ 又称孟连九龙江一带十三版纳地方都是天朝缅国钱粮赤子” , ⑥ 指这些土司地区为两属,
2 0 0 4 年6 月 第1 4 卷 第2 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 h i n a ' s B o r d e r l a n d H i s t o r y a n d G e o g r a p h y S t u d i e s
J u n . 2 0 0 4
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清政府的驳斥。 英国殖民者在侵占缅甸以后, 也以此为口实, 企图逼使清政 府在边界谈判中做出让步。因此, 这一问题不仅成为中缅关系史上巫待澄清的重要问题, 也是 民族史和边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过去研究中缅关系的学者, 如黄祖文、 余定邦、 庄吉发和日 本学者铃木中正等人, 已经注意 到了“ 花马礼” 这个问题, 认为“ 花马礼” 的存在, 是导致乾隆朝时期中缅双方发生大规模军事冲
⑥ 《 照会缅甸国王文稿》 , 军机处录副奏折 7 6 5 4 -9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一 7 2 一
万方数据
花马礼 : 1 6 -1 9 世纪中缅边界的主权之争
突的重要原因。 ① 陶云透和刀永明, 则注意到了明代后期车里土司和缅甸王朝的关系。 ②但 这些学者都未对“ 花马礼” 进行详细的考辨。笔者根据实录、 档案、 笔记和地方史志、 少数民族
属夷 , 颁有印信, 岁输差发, 后因莽酋猖撅 , 遂尔外附。今护印土舍刀派真悔过归顺 , 进象乞降
称贡。 ” ’ ⑥ 孟定土司也有类似的情况。 ⑦ 可见, 缅甸当时的北侵, 引起了明王朝控制不力的中
缅边境南段的车里和中段的孟连、 耿马等地土司的动摇。虽然明王朝和后来的清王朝又恢复 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但花马礼应即此时在某些土司地区遗留了下来。 花马礼的内容, 所谓花即是花银, 马即是马匹, 也就是每年给缅甸王朝送一定数量的以银 和马匹为代表的礼物。这既见于傣文史料, 也见于零星的中文史料。( a史》 中有明末车里各 土司给缅甸王朝致送种类繁多礼物的记载, 这大概不是常例。孟连给缅甸的贡礼, 则是“ 每户 ‘ 哈曼” ’ , ⑧“ 哈曼” 即是五缅钱银子, 合白银二两。除了送礼外, 缅甸王朝还给这些土司加委官 爵, 如车里土司承袭后, 都会派使至缅京向缅王汇报, 缅王一般也会委给一定的官爵, 《 拗史》 有 的版本称缅王封车里土司召应励( 约1 5 6 9 -1 5 7 8 年在位) 为“ 左底纳戛拉玛哈宰雅巴瓦腊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