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央性颈脊髓损伤综合征(附30例报告)
脊髓损伤的影像诊断

脊髓损伤的影像诊断造成脊髓损伤的原因主要有外伤性和非外伤性,外伤性脊髓损伤通常伴有脊柱的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脊柱的功能同时受损;非外伤性的脊髓损伤包括炎症性、肿瘤性、血管性和放射性损伤等。
外伤性脊髓损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根据临床体征和常规X线照片作出快捷、初步的定位诊断,而CT及MRI能够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而详细的影像学信息,这无疑对脊髓损伤的定性、定位和损伤的评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脊髓创伤影像学表现1.损伤分期(1)脊髓创伤急性期:急性脊髓创伤常伴随不可逆性脊柱结构破坏,如撕裂伤、横断伤或严重挫伤,也可由内在的可逆性损伤如震荡或轻微挫伤引起,还可以由外来的可逆损伤如脊髓受压引起。
脊髓震荡伤(脊髓休克)产生短暂性神经缺陷,却不能发现脊髓本身形态或微观结构的改变。
最初神经损伤症状可能十分严重,可被认为是神经化学或神经内分泌水平的改变而造成,一般可在24~48小时之内恢复。
颈髓经常最易受累,可能与先前颈椎存在的损伤所致的椎管狭窄或运动度过大有关。
脊髓挫伤是脊髓内在的损伤,具有由坏死、血肿和水肿所致的整体或(和)微观结构的改变。
它能引起可逆性或通常不可逆的神经缺陷。
早期的挫伤只是少数小的中央血肿,之后逐渐扩大并通过周围水肿互相融合。
如果只是轻微的挫伤,则在影像和临床表现上很难相鉴别。
即使是在理想的成像技术条件下,微小的点状血肿也可能很难发现。
脊髓撕裂伤和横断伤是由神经索的失连续性引起的不可逆性损伤。
脊髓十分坚韧很少被撕裂或是断开,即便是在大量骨折错位的情况下。
若在受伤几天之后作检查,则很难区分横断伤和严重挫伤。
严重挫伤之后脊髓发生降解而自溶,典型的这种变化发生于伤后24~48小时,与完全性脊髓破裂表现相似。
与横断伤不同的是,挫伤的患者具有潜在的神经恢复能力。
(2)脊髓创伤慢性期:先前条件较稳定的病人在急性损伤后长时间内也可发展为神经功能缺陷。
这种新的功能缺陷的发展或先前损伤难以解释的病程需要合理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干预。
脊髓损伤临床表现与诊断定位

脊髓损伤临床表现与诊断定位一、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
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
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
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
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
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
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
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志。
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二、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一)、颈脊髓损伤:1、第一、二脊髓损伤:病人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 运动改变: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
② 感觉改变: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
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病人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
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
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
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1) 运动改变:病人为完全性四肢瘫痪。
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病人的自主呼吸丧失。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在中医学属外伤瘀血所致“腰痛”、“痿证”、“癃闭”等病证范畴。
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
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
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临床症状实验研究证明,原发性脊髓损伤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损伤后在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和蓄积,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痉挛、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
这种脊髓损伤后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积出血性坏死的自毁现象简称为出血性坏死,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重要病理过程。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胸腰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为四肢瘫痪,简称“四瘫”。
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1.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急性病变时,早期其生理功能处于完全抑制状态,即脊髓休克,故在早期与脊髓完全性损伤很难区分。
慢性病变无脊髓休克表现,脊髓半侧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伤侧肢体本体觉和运动丧失,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中央型脊髓损伤:在颈髓损伤时多见,表现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明显重于下肢;脊髓前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自主运动、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脊髓后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出现深感觉障碍,很少有锥体束征。
1.3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完全障碍。
但在损伤急性期伴有脊髓休克,脊髓损伤程度难以辨明,脊髓休克的存在,可能是脊髓功能永久丧失,也可能是脊髓功能暂时丧失。
高压氧综合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30例临床疗效观察

般 的临床常规 治疗 。 在H O B 疗程结束 后进行评 定。如肢体瘫痪 完全恢复 及基本恢复 ,
纤维和毛细血 管的再生得 以加速 ,从而促进 了侧支 循环 的启动 ,促使 脊髓 功能的恢复加速。此 即是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好 的原 因所在。 参考 文献
前方受压严重 ,有 时可引起脊髓前 中央 动脉闭塞 ,出现 四肢瘫痪 ,下
肢瘫痪重于上肢瘫 痪 ,但下肢和 会阴部 仍保持位置觉和深感 觉 ,有时
平均 年龄3. 。所有患者 中,颈髓 损伤2例 ,胸髓损伤 1例 ,腰髓 1岁 7 9 3 损 伤1 例 。致 病原 因是车 祸致 伤 、高 空坠落 致伤 和脑击 致伤 。临床 8 上 表现为 肢体 躯干 自发性 疼痛 ,损伤部 位组 织不 同程度 的传导 束型
一
症没有任何好的改变则视为无效。 1 统计学方法 . 4
使用SS 1. PS2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0 使用) c 2 检验, < . 为 P 0 5 统计 0
学差 异显著。
2结
果
两 组 比较 ,治 疗组 的痊 愈例数 ,显 效例 数 ,有效例 数 ,总显 效 率,总有效率都远 高于对 照组 ,具有统计学差异 , <O 5 P . ,见表 1 0 。
动及深感觉消失 ,对 侧肢体痛觉和温觉 消失。脊髓前综合 征 :颈脊髓
1资料 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笔者收集 了长治市 潞安集 团总 医院 自2 0年 1 0 5 月至20 年 1月外 09 2
伤性 脊髓损伤 患者6 例 ,其 中男性3 例 ,女性2 例 ,年龄 1 - 3 , 0 7 3 5 5岁
【 关键 词 】 高压氧 综合 治疗 ; 外伤性 脊髓损 伤 ; 临床 中图分 类号 :R8 . 6 15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 7- 14 (00 0 0 3- 2 6 1 89 2 1 )3 - 26 0
脊髓损伤

脊 柱 的 结 构
脊髓的解剖
一、位置和外形 (一)位置:位于椎管内 前外侧沟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二)外形: 两个膨大:颈膨大(C5-T2) 腰骶膨大 (L1-S2) 8条沟: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后中间沟 1 1 2 2 2
前正中裂
脊髓损伤通常发生在一个活动性较大的脊柱
节段与一个活动性较小的节段结合部。颈段 和胸腰结合部(T11-L2)是脊髓损伤中最常 受到影响的区域。
脊髓损伤病理生理
原发性脊髓损伤
1、脊髓震荡:最轻,伤后出现短暂的可恢复 的脊髓功能障碍,镜下可见中央灰质小出血 灶,神经细胞、轴索退变。 2、脊髓挫裂伤:表现为出血、渗出、水肿及 神经元变性。镜下见小血管破裂等。 3、脊髓受压迫伤:灰质出现空泡、空腔。
关键肌(key muscle)
C4 C5 C6 C7 C8 T1 L2 L3 L4 L5 S1
膈肌 肘屈肌(肱二头肌、肱桡肌) 腕伸肌(桡侧腕伸肌长、短头) 肘伸肌(肱三头肌) 中指末节指屈肌(指深屈肌) 小指外展肌 髋屈肌(髂腰肌) 膝伸肌(股四头肌) 踝背屈肌(胫前肌) 拇长伸肌 踝跖屈肌(腓肠肌与比目鱼肌)
括约肌功能障碍,脊柱骨折的部位可有后突 畸形,伴有胸腹脏器损伤者,可有休克表现。
神经功能表现
1、脊髓震荡:不完全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数
分钟至数小时后恢复正常。 2、脊髓休克:损伤水平以下感觉完全消失, 肢体迟缓性瘫痪、尿潴留、大便失禁、生理 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这是损伤水平以 下脊髓失去高级中枢控制的结果,一般24小 时后开始恢复,如出现反射等,但完全过渡 休克期需2-4周。
受伤后3小时以内
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的后路手术治疗

[ 1 贾连顺. 2 现代颈椎 外科 学 [ . 海: M] 上 上海 远 东出版社 ,9 3 19 :
l 4. 8
[ ] 陆宸照 , 3 汤华丰 , 过邦辅. 颈椎过伸性损伤引起 的脊髓 中央症群
『 ] 上 海 医 学 ,9 14 1 :1 J. 18 ,( )3 .
[ ] 刘 卫, 1 李玲. 中央型颈段脊髓损伤 的康复治疗 [ . M] 中国I 临床康
复 ,02,(4)2 9 2 9 . 20 6 1 :04— 0 5
14 结果 .
本组 2 O例 , 术后神经功 能即开始 明显 恢复 。经
2~ 6个月( 3 平均 1 月 ) 6个 随访 ,O例上肢 型患 者 , 完全 1 9例 恢复正常 , 1例残 留有轻度 的手 内在肌 萎缩 ;0例 四肢 型患 1 者, 8例完全恢 复正常 , 2例有 明显 改善 , 能行走 , 并 但残 留 四 肢运动 障碍 1 , 留手 内在肌萎 缩 1例。随访未 发生颈椎 例 残 不稳等并发症 。
管 内占位 , 使椎管产生继发性 狭窄 , 尤其是多节段 突 出, 如不 及早手术会减少脊髓损伤恢 复的可能性 。因此, 我们 强调对 此类损伤应早期手术。本组病例 治疗效果满 意, 与及 时手术 减压有关 。该术式具有 以下优点 : 手术相对 简单 , 出血量少 , 术 中无需 输血。减压 内达棘突的基底 , 外达关节突内侧 , 减压 范围足够 , 使颈髓有较大的空间向后移位 , 可达到通过一侧半
管, 已经狭窄 的椎管则更加狭小 , 脊髓受压于椎体后缘的骨赘
与膨人的黄韧带之间 , 中央部分承受了最大压力 , 其 灰质首 当 其 冲受损 出现临床症状 。急性 中央颈脊髓损伤的主要病理变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诊断]一、病程(一)髓休克期脊髓遭受创伤与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得暂时性抑制,表现出运动、感觉、反射与自主神经系统得一系列变化,称为脊髓休克期、脊髓休克期得长短不同,在脊髓震荡及不完全脊髓损伤,可无脊髓休克期或甚为短暂,至临床检查时已无休克表现,脊髓损伤平面愈高(如上颈髓),损伤愈严重(如脊髓完全损伤或断裂),其休克期愈长,可达8周,临床上脊髓休克期长短可有不同,一般以出现肛门反射认定脊髓休克期结束。
(二)髓休克期后二、症状与体征(一) 完全性脊髓损伤1、.感觉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得痛觉、温度觉、触觉及本体觉消失、参照脊神经皮节分布可判断脊髓损伤平面(表1—1)、表1-1脊髓感觉水平皮肤标志2、运动障碍。
脊髓休克期,脊髓损伤节段以下表现为软瘫,反射消失。
休克期过后若就是脊髓横断伤则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髌阵挛及踝阵挛及病理反射、脊髓运动水平肌肉标志见表1-2。
表1—2 脊髓运动水平肌肉标志3、括约肌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表现为尿潴留,系膀胱逼尿肌麻痹形成无张力性膀胱所致。
休克期过后,若脊髓损伤在骶髓平面以上,可形成自动反射膀胱,残余尿少于100毫升,但不能随意排尿、若脊髓损伤平面在园锥部骶髓或骶神经根损伤,则出现尿失禁,膀胱得排空需通过增加腹压(腹部用手挤压)或用导尿管来排空尿液、大便也同样可出现便秘与失禁。
(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依脊髓损伤节段水平与范围不同有很大得差别,损伤平面以下常有感觉减退,疼痛与感觉过敏等表现。
重者可仅有某些运动,而这些运动不能使肢体出现有效功能,轻者可以步行或完成某些日常工作,运动功能在损伤早期即可开始恢复,其恢复出现越早,预后越好。
临床上有以下几型:1、脊髓前部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得自主运动与痛温觉消失、由于脊髓后柱无损伤,病人得触觉、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与深感觉完好。
2、脊髓中央性损伤(中央管综合征):在颈髓损伤时多见。
表现上肢运动丧失,但下肢运动功能存在或上肢运动功能丧失明显比下肢严重、损伤平面得腱反射消失而损伤平面以下得腱反射亢进。
脊髓损伤的症状

脊髓损伤的症状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导致正常运动、感觉和自主功能改变的损伤性疾病。
常见并发症1呼吸系统;严重脊髓损伤患者常影响呼吸功能,可致患者呼吸、咳嗽无力,多需气管切开及辅助呼吸,易出现呼吸2系统并发症急性脊髓损伤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6%一67%。
以通气障碍、肺不张和肺炎等最为常见,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3 循环系统;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前后都存在着循环系统的不稳定,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和血容量不足、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4 消化系统:脊髓损伤患者极易出现便秘、腹胀、大便失禁、排便耗时延长、饮食受限等问题泌尿系统;脊髓损伤患者因逼尿肌、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而出现尿潴留5 压疮的长生:脊髓损伤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截瘫,卧床时间长,皮肤及自身抵抗力降低,极易发生压疮,以预防为主6 心理等方面:脊髓损伤患者大多发病突然,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病程长、预后差,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多疑、担忧和绝望等心理改变,缺乏自信心症状(百度)脊髓损伤多由各种外界因素的直接或间接损害造成,一旦发生可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功能完全或部分缺失,甚至造成躯体截瘫,使患者丧失全部或部分的下肢功能,还可继发其他合并症。
根据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可分为颈椎骨折与脱位,胸、腰椎骨折与脱位,附件骨折。
脊髓损伤后患者的症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损伤的局部可有疼痛和活动受限。
病人表现为腰、背部肌痉挛、疼痛、肿胀,腰部无力,翻身困难,不能站立和活动,并常有后突畸形。
颈椎损伤后因颈部压痛和颈部活动受限,病人表现为用两手保护颈部。
若合并脱位,棘突可有台阶样改变;合并腹膜后血肿,可有腹胀、腹痛、大便秘结等,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合并脊髓损伤则出现截瘫。
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中央性颈脊髓损伤综合征(附30例报告)
作者:郭树吕涛翟成磊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14期
【关键词】颈椎;脊髓损伤
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在各种急性不完全颈脊髓损伤中最为常见,其临床特点是上肢功能障碍明显而下肢功能障碍较轻或无,痛觉和温度觉在损伤平面以下消失或减退,但位置觉、振动觉等深感觉存在。
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以过伸型多见,绝大多数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且愈后良好。
伤前存在发育性或退行性病变及老年患者,脊髓功能恢复差,证实有致压物或不稳定因素存在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我院自1990~2006年16年间共收治急性中央颈髓损伤30例,现对其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27例,女3例。
年龄25~76岁,平均50.5岁。
其中35岁以下者16例,30~50岁8例,60岁以上6例。
受伤至就诊时间为30 min~15 d。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高空坠落伤8例,跌伤3例,打击伤2例。
损伤机制:颈椎过伸损伤 26例,屈曲型损伤3例,压缩型1例。
1.2 临床表现上肢型24例,肌力2~4级。
四肢型6例,上肢肌力0~3极,下肢肌力3~4级(上肢症状重于下肢)。
损伤平面以下痛觉、温觉消失,深感觉、位置觉存在。
其中发生膀胱功能障碍1例。
1.3 影像学检查所有的患者均拍摄正、侧位X片片,除1例枢椎齿状骨折而无移位外,均未骨折、脱位。
表现为颈椎侧位曲度不佳,6例椎体间隙变窄,9例椎体不同程度增生,2例椎间隙前方增宽。
14例行CT或MRI检查中,10例存在退行性病变,4例为后纵韧带骨化,2例为椎间盘脱出压迫硬脊膜。
1.4 治疗非手术治疗27例。
根据伤情采用枕颌牵引或颅骨牵引,6~8周改用颈托保护4周。
伤后即开始使用大剂量脱水剂和激素治疗(如甘露醇和地塞米松),以消除脊髓中央管水肿。
根据动物实验证明脊髓水肿可持续2~3周,故脱水剂一般应用2~3周。
此外,配以神经
生长因子、、等神经支持药物。
手术治疗3例,均为四肢型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
1.5 结果随访时间 2个月至15年。
非手治疗27例中,绝大多数患者伤后1~2周神经功能即开始有明显的恢复,23例双上、下肢肌力恢复5级,3例双上肢肌力2~4级,双下肢恢复正常,1例残留轻度的手内在肌功能障碍。
恢复差者均为四肢型和年龄大的患者。
2 讨论
急性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是伤后查体上肢感觉和运动障碍重于下肢,痛觉和温度觉在损伤平面以下消失或减退,但位置觉、振动觉等深感觉存在。
颈部过伸或过屈损伤时,脊髓椎管前后侧受到挤压,导致脊髓中央管周围的出血和水肿,且脊髓中央的灰质首先受累。
灰质系由神经细胞的轴突与触突组成,组织结构较脆弱。
另外,在脊髓结构上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和温度觉,并经白质联合至对侧,而皮质脊髓束的排列为内侧属上肢,外侧属下肢,故脊髓中央病变将影响痛觉和温觉,影响上肢肌力较重,但传导位置觉、深感觉、振动觉的薄束楔束很少受累[1]。
急性中央型颈脊髓损伤多为过伸力所致,占颈脊髓损伤发病机制的40%~80%[2-3],以往称为颈椎过伸型损伤,这种无骨折脱位的脊髓损伤中病理改变多以水肿病变为主。
因此,急性中央型颈脊髓损伤多主张以非手术疗法为主。
Schneider等[4]认为如以明确诊断则手术应视为禁忌。
理由一是在正确保守治疗下神经功能多可自行恢复;二是椎管内无梗阻,不需手术减压,因手术有可能加重原有脊髓损伤。
我们认为,对于神经功能恢复无进展、脊髓存在持续致压因素以及颈椎不稳定患者应考虑手术。
MRI检查不仅可清晰显示脊髓组织内病理改变,而且对指导治疗及愈后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证实有突出的椎间盘、骨折片或血肿致压物如存在应及时实行减压术,而对于颈椎不稳定的应通过手术重建颈椎稳定。
急性中央型颈脊髓损伤的预后除与诊治的及时正确外,还与脊髓损伤程度及患者年龄有关。
如以出血和坏死为主的预后则较差,而以水肿病变为主的功能恢复较满意,上肢型损伤其预后比四肢型损伤明显占优。
老年患者椎动脉已开始硬化变窄,对脊髓的血供减少,从而使脊髓组织处于相对缺血环境。
另外,老年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颈椎管狭窄,较小的暴力即可造成严重损伤[5]。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40岁以上患者的颈部损伤,应考虑到椎管内原发性病变对脊髓损伤,应尽早行CT、MRI检查,以早期诊断和处理,并根据脊髓损伤原发病变来源和程度,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丘耀元,丘靖,杨达正,等.急性中央性颈脊髓损伤综合征(7例报告).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7,12(1):39.
2 蒋振营,翟明玉,侯江伟,等,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56例临床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 (4) :386.
3 胥少汀,刘树清,等.颈椎损伤的类型与中央型及前脊髓损伤的关系.中华骨科杂志,1983,3:77.
4 SchneiderRC,Cherry G,Pantck H.The syrdrome of acutecentral cerrical spinal cord injury:withspecialreferenceto the mechanisms.Involveclinhyperextension injuriesofcervicalspine. JNeurosurg,1954,11:546.
5 ShrosbreeRD.Acute central cervicalspinal cord syndrome:aetiology,age incidenceand relationshiptoorthopaedicinjury.Paraplegia,1990,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