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这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2.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客观性B.实践的历史性C.实践的能动性D.实践的社会性3.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相辅相成的关系C.相互排斥的关系D.不可分割的关系4.师生二人看到池塘中漂浮的树叶。
学生认为树叶是随着波浪走的。
老师讲,粗看起来,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
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震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
上述事实说明()。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B.现象分为真相和假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C.感觉是不可靠的,没有什么用处D.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5.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以往战争中几次成功的偷袭,多选择在周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却选择在了星期一。
埃及军队总以为以色列在拂晓发动进攻,结果损失惨重。
这表明()。
A.创造性思维可以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B.要敢于否定一切,树立创新意识,革故鼎新C.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是创新的要求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6.古代有位画家对模仿他的人说:“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另一位大师也这样告诫他的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从哲学上看,两位大师都主张()。
A.学习经验要区别现象和表象B.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D.只有继承才能实现创新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1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1《哲学与人生》测试卷1姓名:班级:学号:成绩: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45分)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B ).A. 物质是运动的B. 运动是绝对的C. 运动是相对的D.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 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人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C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说明,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AA. 按照规律办事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C.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4.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
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
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A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A. ①②B. ③④C.①②③D. ②③④5.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例说明(B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6.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这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2.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客观性B.实践的历史性C.实践的能动性D.实践的社会性3.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相辅相成的关系C.相互排斥的关系D.不可分割的关系4.师生二人看到池塘中漂浮的树叶。
学生认为树叶是随着波浪走的。
老师讲,粗看起来,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
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震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
上述事实说明()。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B.现象分为真相和假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C.感觉是不可靠的,没有什么用处D.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5.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以往战争中几次成功的偷袭,多选择在周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却选择在了星期一。
埃及军队总以为以色列在拂晓发动进攻,结果损失惨重。
这表明()。
A.创造性思维可以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B.要敢于否定一切,树立创新意识,革故鼎新C.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是创新的要求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6.古代有位画家对模仿他的人说:“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另一位大师也这样告诫他的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从哲学上看,两位大师都主张()。
A.学习经验要区别现象和表象B.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D.只有继承才能实现创新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幼师《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杨晓丽考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青年学生应当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
要做到知行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是离不开实践的。
所以,制订一份科学可行的行动计划,以计划落实来保障提升自己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计划内容:(1)分析自己现有条件,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对自己形成正确判断。
(2)确定发展目标。
(3)制订详实行动计划。
(4)认真落实行动计划。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观后,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哲学原理的内涵,更要帮助学生自觉运用哲学来指导行动。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分析学生的素质,透视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认为本次考试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写出基本合格的文章学生大多行文顺利,完成了600字左右的文章。
由此可见平时教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学抓得比较紧。
二、缺乏应变能力从试卷情况来看,学生缺乏对试题的变通能力。
部分学生在抄书上的知识点太多,而自己的特点、目标含糊不清,将课本知识用到具体的环境就茫然。
三、表达能力还需提高部分学生能写出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的文章,但是多数学生文章内容较为平淡,或者把以前课文案例硬搬上试卷,这说明学生思路还不开阔,想象能力不强。
四、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从答题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卷面整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开始填写姓名、学校就潦草,这说明平时就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
今后的教学建议一、回归教材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必须回归教材。
不仅要让学生熟悉考点,还要让学生熟悉、明确教材对这些知识、原理的阐述、例证,对课本上出现过的小探究,都要让学生在头脑中过一篇。
2023至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一)

2023至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分。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1. 古希腊文“哲学”一词由“爱”和“智慧”组成;在古汉语中,“哲”具有“智慧”“贤明”等含义。
下列说法没有揭示出哲学本义的是() [单选题]A.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智慧之学B.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C.哲学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答案)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单选题]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答案)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单选题]A.科学的(正确答案)B.落后的C. 过时的D. 错误的4.歌德的名言:“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句话说() [单选题]A.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矛盾的B.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C.创造社会价值是为了交换自我价值D.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正确答案)5.生物的长期进化产生了古猿,古猿又进化成人类。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单选题]A.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B.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正确答案)D.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6.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吧。
这段话给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启示是() [单选题]A.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高于一切B.要从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出发C.要全面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答案)D.要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出发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话反映的是() [单选题]A.唯物主义的运动观B.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正确答案)C.正确的运动观D.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8.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B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B卷)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2页,三个大题,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分值40 40 20 100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每小题4分,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方框内。
)1.“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2.人类能够按照自然规律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这表明()。
①有些自然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具有客观实在性②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④自然力量是有限的,人的创造能力是无所不及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倒退性趋势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前进和倒退都是事物发展的趋势D.前进性就是曲折性,曲折性就是前进性4.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
该同学()。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B.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C.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D.客观总结了教训5.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这说明()。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独立于实践之外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谦谨而内无至诚者。
”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
A.凡温良恭谦者为假仁假义之徒B.真相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C.真相和假象混为一谈,无法辨认D.真相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7.“志存当高远”是三国时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8.理想信念是一种()。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A. 柏拉图B. 柏罗丁C. 普罗泰戈拉斯D. 赫拉克利特答案:C2.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自然哲学D. 存在主义答案:C3.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A. 培根B. 笛卡尔C. 休谟D. 康德答案:A4. 以下哪个流派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主张悲观主义?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存在主义D. 人文主义答案:C5. 以下哪位哲学家主张“存在先于本质”?A. 海德格尔B. 萨特C. 尼采D. 卡尔·马克思答案:B6.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道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A. 伦理学B. 道德哲学C. 相对主义D. 绝对主义答案:C7.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社会契约论”?A. 洛克B. 霍布斯C. 卢梭D. 孟德斯鸠答案:C8.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意识决定物质”?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自然哲学D. 实证主义答案:B9.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理性是最高贵的品质”?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柏罗丁D. 普罗泰戈拉斯答案:B10. 以下哪个流派主张“人是自由的,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A. 存在主义B. 人文主义C. 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是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的基础。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与答案

人生选择的是(C)A.不自量力B.自知之明C.量力而行D.妄自菲薄5.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
”这说明他(D)A.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B.认为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于物的特点(C)A.人有价值,而动物没有价值B.人有使用价值,而动物没有使用价值C.人有自觉能动性,而物没有自觉能动性D.人有阶级性,而物没有阶级性7.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A)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B.物质决定意识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8.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C)。
A.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B.读书不能获得真知C.实践是人认识的来源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9. “理想好比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它虽生长在泥土中,但又不是泥土。
“这一形象的比喻表明:CA.理想与现实是两回事 B.理想是美丽的,现实是丑恶的C.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D.理想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0.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D)A.有新的名称和旗号B.强大和完善的C.吸取了就事物的旧事物的精华D.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二、多项选择题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C)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水与火的联系是随意的2. 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是指(ACD)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B.矛盾双方互相对抗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互相转化D.矛盾双方互相分离3.人们能够按自然规律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这表明(AC)A.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B.有些自然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具有客观实在性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D.自然力量是有限的,人的创造能力是无所不及的4.“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AD)A.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B.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C.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很难预测的D.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5. 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师《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杨晓丽考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青年学生应当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
要做到知行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是离不开实践的。
所以,制订一份科学可行的行动计划,以计划落实来保障提升自己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计划内容:
(1)分析自己现有条件,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对自己形成正确判断。
(2)确定发展目标。
(3)制订详实行动计划。
(4)认真落实行动计划。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观后,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哲学原理的内涵,更要帮助学生自觉运用哲学来指导行动。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分析学生的素质,透视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认为本次考试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写出基本合格的文章
学生大多行文顺利,完成了600字左右的文章。
由此可见平时教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学抓得比较紧。
二、缺乏应变能力
从试卷情况来看,学生缺乏对试题的变通能力。
部分学生在抄书上的知识点太多,而自己的特点、目标含糊不清,将课本知识用到具体的环境就茫然。
三、表达能力还需提高
部分学生能写出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的文章,但是多数学生文章内容较为平淡,或者把以前课文案例硬搬上试卷,这说明学生思路还不开阔,想象能力不强。
四、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
从答题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卷面整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开始填写姓名、学校就潦草,这说明平时就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
今后的教学建议
一、回归教材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必须回归教材。
不仅要让学生熟悉考点,还要让学生熟悉、明确教材对这些知识、原理的阐述、例证,对课本上出现过的小探究,都要让学生在头脑中过一篇。
回归教材,必须下真功夫,切忌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
二、整理和归纳
要高度重视对教材的整合和概括,构建知识树,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同时,以热点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整理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规范化训练
规范化训练,是逢考必讲的老问题,但从答题的情况看,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各校要高度重视,强力行动,务求实效。
四、调适心态
师生双方都要调适好心态,过于消极、悲观、焦虑、亢奋、埋怨不利于水平的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