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论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论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其后西方哲学和智能感知学以及其他许多思想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黑格尔称赞道:“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在《国家篇》里,柏拉图描绘了一个正义得到全权实现的理想国家的蓝图,根据国民素质不同进行社会分工,人们对各自的工作绝不互相侵犯,忠于职守,以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为“从善”,即幸福之根本的幸福国度。当然这是一种建立在理论意义上的理想国家,不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甚至其是否能够得与实现也根本无法证明。为此柏拉图避开了对这样的理想国家能否实现的直接证明,把论点转移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理论上的理想国家最有可能实现的问题的论述之上。哲人王的问题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的。哲人为王,或者王者追求哲学的政治理想是一种“优秀者支配制”,即所谓“贤人统治”的国家制度。

哲人是因为拥有“真知”被拥立为王吗?

在柏拉图哪里用友善的知识是获得真正的幸福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只有哲人才能不懈地追求拥有绝对意义的本质的善的知识,因此哲人才能称得上幸福的真正追求者,才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幸福,上述的理解为柏拉图提出哲学王理想提供了最根本的理由和理论依据。拉图哲学中关于哲人的界定是众所周知的,哲人是爱智者而不是

有智者。在《会饮篇》和《吕西斯篇》等对话篇里柏拉图明确指出:有智者不会热爱智慧,那是因为已经拥有了智慧;无知的无自觉者也同样不会追求智慧,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智慧,活在”臆见”之中;只有无知的自觉者才会热爱智慧。那么作为爱智者的哲人,很明显还不拥有真知。也就是说,正因为没有真知才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知,才是“爱智者=哲人”

哲人王的理论依据

被帕拉图认为哲人为王的理由首先在于哲学之路并不是对谁都是敞开的,从事哲学的人必须拥有天生的素质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对真正的哲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及其条件做了以下四点的规定:

1热爱学习,没有学科偏好

2热爱对真实的关照

3气宇恢宏,端正无欲。不奴性,不懦弱。

4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是超群的,容易引导其对每一事物的本真的认识

对于这四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之后,最后做了如下归纳性的叙述:“哲学是对于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节制的人,就不能很好的从事的工作”。很明显柏拉图对着人的要求来自与哲学这种工作的本质所致,这一点相当重要。

柏拉图在哲人素质的规定中,其重点是放在对哲人的先天素质与

后天的追求与发挥相吻合上。两者完全达到一致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哲人。为此现实中辨别真正的哲人与否显得格外重要。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进一步揭示了把对真实的热爱作为最根本的辨别尺度的意义,这人的真实之爱正是其被拥立为王的最根本理由。

哲人王制的实施

在柏拉图的心目中,首先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这是理想城邦的基本制度哲学家要极力防止不同等级的人相互混杂,等级间的混杂被柏拉图视为国家堕落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为实现国家统一和强盛国家内部的和谐团结以及培育出公民优良的品质理想国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了私有财产和家庭。柏拉图认为是国家引起分裂产生不行的最大原因在于国民各自拥有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为了尽可能在社会上消除不行首先不许把国民各自的私有观念根除,培养统一的共有意识。

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以大量的篇幅详尽的讨论教育问题,把教育成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他认为要实现理想国家必须把儿童们与10岁以上的人隔离开来由国家实行统一教育,可以说这一措施为理想国家建设中所发生的妻儿共有埋下伏笔。因为教育中需要由国家收养的10岁以下的孩子进行统一教育,这就是柏拉图提倡妻儿共有制度所追求的目标,即被国家所允许的优秀男女之间所生的孩子一出生就要与其父母分开,由国家代替父母开抚养孩子。

在理想国一书中法律明显的被置于次要位置因为柏拉图设想统治

者哲学家具有超人的智慧和真实的知识,又有不会偏私和不会被腐蚀的品行。所以在他们治理的城邦里法律只能是蹩脚的工具。

柏拉图所宣扬的政治思想并没有成为现实中的国家制度,他在政治上的哲学王思想是彻底失败了,理想社会的宏伟蓝图只是理想中的画面而已。但如康德所说这种完善的国家可能在实际上永远不会实现,然而他并不影响这理念的正确性。黑格尔油漆推崇柏拉图的思想的价值他说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具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时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西方哲学期末作业——柏拉图、培根思想述评

柏拉图思想述评 (一)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11]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觉来引起,尤其是看。因此,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换言之,感觉在对理念的回忆中具有某种诱导的作用。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形式。突发形式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当灵魂看到尘世的美,便回忆起真正的美,它感到翅膀正在生长并且急欲展翅高飞,把下方的一切置之度外,全然不顾,于是被世人认作疯狂。其实这是最高级的最佳状态,爱美的人分有这种疯狂,便被叫作钟爱者。渐进形式表现为理性的进展。它的步骤是这样的:“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象在梯子的阶上一样,从一进到二,从二进到所有美的形体,从美的身体到美的制度,从美的制度到美的学问,最后从学问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最终知道美的本质”。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如果理念与事物判然有别,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换句话说,如果普遍的共相不可能来源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我们只能说在感觉之先,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了。后来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与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与此密切相关回忆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柏拉图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为什么人能够通过回忆来获得知识呢?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正如看到一个人的肖像或他用过的物品时就能够回忆起这个人一样,人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的美的事物,便回忆起绝对的完全的美的理念。柏拉图在对话《美诺篇》中以一个童奴为例,说这个童奴虽然从来没有学过几何学和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发,却能解答几何学的难题,由此证明:这些知识本来就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是需要通过辩驳和诘难才能回忆起来。 在知识问题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大多都以感性的经验为认识的依据,巴门尼德揭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柏拉图也像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了他的“灵魂回忆说”。 他认为,灵魂与肉体的区分是两个领域区分的延伸:正如世界有可见与不可见两种,人也有可见与不可见两部分。可见的人是人的形体,不可见的人是寓存于人的形体之中的“内在的人”。柏拉图的这种区分含有后来被称作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即灵魂和身体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柏拉图认为,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

柏拉图政治思想述评

柏拉图政治思想述评 摘要作为在西方世界乃至全人类文化史上都占据极其重要地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研究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本文试图以现代政治学的视角对柏拉图的理想国、社会分工、整体主义、政体思想进行简要梳理,并做出基本的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社会分工整体主义政体思想

A review of Platon's political thoughts Abstract as in the western world and even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human culture has important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er and philosopher, Platon is always an important academic topic,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odern political perspective ideal country, society of Platon's division of labor, holistic thought, brief, and to make the basic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Key words Platon's ideal country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holism thought

目录 引言 (1) 1.柏拉图简介 (2) 2.柏拉图政治思想主要内容 (2) 2.1.理念与理想国的思想 (3) 2.2.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 (5) 2.3.整体主义思想 (6) 2.4.政体分类思想 (7) 3.柏拉图政治思想的评价 (8) 结束语 (11)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1.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重视统治者对智慧的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浸透着对法律的推崇。但二者都是都是强调理性的作用,只是通过不同的治理手段而达到理性的目的而已。柏拉图的人治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个核心观点便是主张贤人政治,即“哲学王”统治。这种统治的基础是学者所设想的知识精英统治社会的理想。柏拉图的贤人政治,主要依靠哲学家的智慧治理国家。《理想国》反复强调这种贤人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忽略了法。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比法律同志具有很大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和哲学家的智慧相比。推崇人治,轻视法律是柏拉图早年的思想特征,但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法律的作用能够或根本不要法律,柏拉图在以人治思想为特色的《理想国》中也论述法的问题。 但在柏拉图的晚年时期,它的法律思想开始转变,由于统治国家具有最高才智的人难以找到以及实践中的挫折,他又提出了法治,并认为“法治国”是统治人类的第二等好的选择。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认为,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单靠教育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本性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所以必须有法律来制裁或者惩罚人们的不善行为。柏拉图后来论述的法治理论开创了西方法治理论的先河。柏拉图称,法治的关键是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统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制约,甚至可以以言代法,那么不管在这个国度里有多少法律,也谈不上什么“法治”。法治的基础是节制。以法治国不仅要有法可依,还要做到人人自觉守法。普遍的守法观念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 总的来说,他前期重视人治,后期重视法治。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 法治,一种治道,其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式的城邦政治体制。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可以超越但却无法绕过的人物。他对法治思想和理念的贡献在于:首先,他是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法治理念的第一人。其次,他还最早提出并阐述了法治的两大要素——良法之治与法律至上。在其经典著作《政治学》里,他给出了关于法治的经典语义解释:“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而良好的法律是法治而前提。这其实也是法治的两个基本属性:法治之法应是良法,法应具有至上的权威性。专制政体的法律是“恶法”,服从“恶法”不能称作坚持法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柏拉图“恶法非法”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具体体现在立法、执法、守法的各个环节之中。国家的执政人员要严格实行法律,要加强对公民守法观念的培养和训练。他在《政治学》中对比和权衡了法治和人治的利弊,认为法治优于人治的地方在于:1.法律是经过众人的经验审慎考虑后制定的;2,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有公正性;3.法律具有稳定性;4,法律借助规范形式具有明确性5,人治容易误国家大事6,时代要求实行法治。 亚里士多德主要强调了法与道德的关系。其观点是:法治之法应具有特定的道德价值。首先,法治之法应以理性为基础。其次,法治之法以善为其终极追求。次,法治之法以民主意志为其基本品格。 思考柏拉图构思的是由哲学王实行人治的理想国家;亚里士多德则倾向于由中产阶级实行法治的国家。柏拉图追求理想化的精英统治,而亚里士多德虽未完全放弃贵族的统治方式,但他更加诉诸多数人的较温和的民主统治。柏拉图主张哲学王的人治方式,是因为他们为只有哲学王才能懂得怎样治理国家的道理,所以柏拉图实际上强调的是理性(知识)是统治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强调要重视法律,也是因为法律是按照理性来规定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所以他们两人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理性。重视理性的作用,这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的一贯主张。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文 章通过阐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如何认识理念论以及对理念论的反思和评价,探讨了其对 以后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柏拉图; 理念论; 思想体系 柏拉图这位西方的“孔子” ,对西方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其思想核心的理念论 ,因其开创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而获得了特殊地位 ,所以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西方两 千多年来的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释 ,或归结为柏拉图主义。纵观柏拉图的理念论,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 一、理念论的提出背景 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自他开始,哲学从“一心向外”转向对内心境界的关注。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你自己的认识 ,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人之所以缺乏美德,是由于缺乏美德的知识 ,一个人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去做善;一切恶行都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善才做 出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永恒的东西,这就美德的概念,它是美德的最真实 的东西。柏拉图一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心灵内在的思想,另一方 面又进一步把心灵内在原则、定义外在化 ,从而创立了理念论。 在当时的社会,柏拉图起初也对民主政权保有一定希望,但当这

个政权以“渎神和毒化青年”之罪处死苏格拉底后 ,引起柏拉图对民主政权极为不满与憎恨。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 ,他目睹这一切,便产生了寻求治国道路的志向。柏拉图把对现世的拯救落实到对人的心灵的拯救上。他认为,只要净化人的心灵境界,使人的心灵变得善良,社会就会安宁,国家就会治理好。在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 ,他主张哲学家作统治者,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 二、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于是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既在存在又不存在、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我们对它们不能形成任何真理和知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凭借逻辑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定义”,我们才能说有了确定的知识。而一切定义不是指称个别事物的,而是指称这些“理念”的,因此只有理念才是确定不移、不变的存在,尽管它们是看不见、而只能被思想到的,但它们是唯一的真理。任何具体的东西都只有“分有”了与它相应的理念,才能存在。但万物和自己的理念相比都是不完善的,它们都必须努力趋近于自己的理念,却永远也达不到理念。所以,理念就既是万物的本

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敬文法哲学研习会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专业:法学理论 学生姓名:岳岚培高寒梅郭甜甜指导教师:孙文恺教授 完成时间:2020年6月15日

前言 0 一、辨证学 (1) (一)意典的性质与意义 (1) (二)意典界与事物界 (1) (三)晚年辨证学方面的变迁 (2) 二、格致学 (2) (一)宇宙的形成 (2) 1.开辟 (2) 2.质素 (2) 3.灵魂 (3) (二)宇宙的分类 (3) 三、伦理学 (3) (一)个人伦理 (4) (二)社会伦理 (4) 1.国家起源 (4) 2.哲学王的统治 (5) 3.社会等级 (5) 4.公有制 (6) 5.教育理论 (6) 结语 (6)

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摘要:柏拉图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奠基,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 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其思想理论涉及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图从内容上以其辩证学、格致学、伦理学三个方面为主线对柏拉图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以期对柏拉图的主要理论学形成初步认识。 关键词:柏拉图意典格致伦理 前言 柏拉图的著作均采用对话体,这种写作方式承载了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关于柏拉图思想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一是以时间分,另两种是以内容分。具体地讲,前者以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将柏拉图的对话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对话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申辩篇》、《优息弗罗篇》、《克力同篇》、《查米德斯篇》、《伊翁篇》、《高尔吉亚篇》、《拉凯斯篇》、《门内科索斯篇》、《普罗泰戈拉篇》、《吕雪思篇》、《优息德谟斯篇》、《大希庇阿斯篇》。中期对话有《米诺篇》、《斐多篇》、《克拉底鲁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得罗篇》、《巴门尼德篇》。晚期对话有《智者篇》、《泰阿泰德篇》、《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政治家篇》、《斐利布篇》和《法篇》。”①这种对话分期,学者们是大致同意的。但不同时期是否意味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学者们持不同观点。有的认为,不同分期,其哲学思想截然不同。有的认为,柏拉图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内容分的有三分法和八分法,三分法由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任诺苦辣提斯首先接受。“所分的是(一)辨证学或名学(Dialectic or Logic);(二)格致学(Physics);(三)伦理学(Ethics)。”②八分法则分为:认识论、理念论、辨证法、自然哲学、社会政治哲学、道德伦理哲学、灵魂论、至善论。③两种分法都有道理,相比而言,第二种分类更为得当。原因在于第一种分法,非细致研究柏拉图每一篇对话不能进行;而且分歧较大,比较不同时期思想的变化更是艰难。而第三种分法所分小类可以归入三分法的大类中去,不如三分法精炼。本文遂采用第二种分类总结概括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①余纪元:《<理想国>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②严群:《柏拉图及其思想》,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1页。

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 摘要: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从理想国到法律篇,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务实,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柏拉图见证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逐渐衰落的过程,这促使他探求政体的改革,以挽救危在旦夕的城邦。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重大。 关键词:柏拉图正义哲学王法治 柏拉图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理想主义思想家之一。过度民主自由的暴民所导致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悲惨命运,让他看到了古希腊政治的衰变。从而造就了柏拉图构建理想国家的终身学术志向。他有过理想国家哲学王的最优方案,也有过依法而治的次优方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如何构建的,看看他是如何从追求人治而转向追求法治的。本文就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背景资料 <一>柏拉图的个人简介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年),生育雅典名门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Aristokles),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呢?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柏拉图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苏格拉底被平民政府判处死刑后,柏拉图逃离雅典。逃亡期间,柏拉图游历了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地方。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专门从事著述与研究,构建他的理想国。这个学园一直是古代欧洲的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其政治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政治

简述柏拉图的基本政治思想

简述柏拉图的基本政治思想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孙云龙学号:2008214295 序号:46 在柏拉图的基本的政治思想中,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 在国家观方面,表现为正义论的国家观,正义论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柏拉图认为,人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理性即智慧和知识,当理性支配意志和欲望时,后两者则表现为勇敢和节制。可见,智慧、勇敢和节制都是人的美德。在国家生活中,各人从事的工作取决于各自的德性具有智慧品性的人由金铸成,是国家的统治者具有勇气品性的人由银铸成,将成为保护国家的军人和武士欲望则为广大自由民所共有,它由铜和铁铸成。每个人的天性在出生时又由神铸定,它决定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可任意更改的。 柏拉图把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他在《理想国》中指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守其职、各安本分,治国者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勇敢保卫好疆土,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柏拉图强调,每个人只能从事最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不得任意改变。正义就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中,每个阶级的成员都专心致力于本阶级的工作,且不应干涉其他阶级的成员所干的工作。即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因此,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使每个人都在最适合自己能力的岗位上工作是社会组织的最高原则,它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这就是社会的最大正义。而个人的正义就是人心中的三个部分各尽其职各安其分,理智以智慧统帅心灵,意志以勇敢保护心灵,欲望以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三部分协调配合,使心灵处于和谐安宁之中。柏拉图在社会分工论和等级论的基础上得出了正义的定义。他说:“正义就是三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在如何实现正义这一点上,柏拉图还特别推崇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哲学王统治则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同样,哲学王统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于人们的同意,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统治的自然正当性,它无需经过人们的同意。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于就有了可能性。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统治尽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极其困难。哲学家的产生就比较困难,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为困难。最后,柏拉图提到,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它要根据理想的

论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其后西方哲学和智能感知学以及其他许多思想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黑格尔称赞道:“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在《国家篇》里,柏拉图描绘了一个正义得到全权实现的理想国家的蓝图,根据国民素质不同进行社会分工,人们对各自的工作绝不互相侵犯,忠于职守,以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为“从善”,即幸福之根本的幸福国度。当然这是一种建立在理论意义上的理想国家,不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甚至其是否能够得与实现也根本无法证明。为此柏拉图避开了对这样的理想国家能否实现的直接证明,把论点转移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理论上的理想国家最有可能实现的问题的论述之上。哲人王的问题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的。哲人为王,或者王者追求哲学的政治理想是一种“优秀者支配制”,即所谓“贤人统治”的国家制度。 哲人是因为拥有“真知”被拥立为王吗? 在柏拉图哪里用友善的知识是获得真正的幸福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只有哲人才能不懈地追求拥有绝对意义的本质的善的知识,因此哲人才能称得上幸福的真正追求者,才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幸福,上述的理解为柏拉图提出哲学王理想提供了最根本的理由和理论依据。拉图哲学中关于哲人的界定是众所周知的,哲人是爱智者而不是

有智者。在《会饮篇》和《吕西斯篇》等对话篇里柏拉图明确指出:有智者不会热爱智慧,那是因为已经拥有了智慧;无知的无自觉者也同样不会追求智慧,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智慧,活在”臆见”之中;只有无知的自觉者才会热爱智慧。那么作为爱智者的哲人,很明显还不拥有真知。也就是说,正因为没有真知才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知,才是“爱智者=哲人” 哲人王的理论依据 被帕拉图认为哲人为王的理由首先在于哲学之路并不是对谁都是敞开的,从事哲学的人必须拥有天生的素质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对真正的哲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及其条件做了以下四点的规定: 1热爱学习,没有学科偏好 2热爱对真实的关照 3气宇恢宏,端正无欲。不奴性,不懦弱。 4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是超群的,容易引导其对每一事物的本真的认识 对于这四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之后,最后做了如下归纳性的叙述:“哲学是对于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节制的人,就不能很好的从事的工作”。很明显柏拉图对着人的要求来自与哲学这种工作的本质所致,这一点相当重要。 柏拉图在哲人素质的规定中,其重点是放在对哲人的先天素质与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孔子分别是古代屹立于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巨人。虽然柏拉图比孔子的生活年代晚约一个多世纪,但都同处于人类精神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哲学家。他还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兼实践家。西方的思想界对柏拉图极力称赞, 颂扬他是“最伟大的人”,是“人类的导师”把柏拉图的哲学评价为“一切最好的和最重要事物的源泉”。而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柏拉图政治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国家篇》(即《理想国》)之中。而孔子的思想则体现在由他和他的学生的言语汇编的《论语》之中。 柏拉图和孔子在政治思想范畴方面,基本方向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的政治理想都是力图建立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他们分别提出“哲学王”和“内圣外王”,都是人治的政治学;他们都重视和推动社会改革,柏拉图在名著《理想国》中提出了系统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方案;孔子在《论语》中向弟子们托古改制“以述代作”,反复讲授全新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格言。俩人在仕途不顺、政见难行的情况下,转而办学园、设杏坛,亲自长期执教,倾心致力于教育工作,其目标都是为政治服务,培养治国人材,这是一般思想家极难做到的又一特点。

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柏拉图政治上的主张是以理念论为基础的理想政治,而孔子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带有政治改良性质的“仁政德治”。在《理想国》中,正义是关键,缺乏正义,则其它美德定然失去, 整个国家无善可言,必将丧失理想与和谐。孔子的德治主义系改造周代德政思想而来,孔子仁政德治的核心是仁,礼是思想表现的形式和规范手段。柏拉图实际是用理性的力量说明“善”和“正义”;而孔子以“仁”与“礼”为规范,更适用于当时中国的实际。 第二,柏拉图习于哲学思考,在理念上构建社会制度,常陷于空想,但他重视自然科学、军事和工商业;而孔子偏重人文科学,擅于总结历史经验,爱民、重和平,倡孝悌,主中庸与“和而不同”。柏拉图的空想和臆断远胜于孔子。他过多地向往神明的情感、灵魂世界和先天论。他的“理想国”中,和谐社会框架虽美好,但其策划、举措同现实有距离。孔子根据国情,重视宗法,以孝悌为仁之根本,以修身齐家为基础。还值得提出的是孔子方法论上的中庸思想,“和而不同”是指重和睦、讲协调、求团结。 第三,教育方面,柏拉图积极传授和开展自然科学与哲学、文艺等的研究;而孔子倡德育、“举贤才”、“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教学设施齐备,管理制度有序,男女兼收,人才济济,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显著。学园存在了九百多年,影响久远。后继者衍生出新柏拉图学派。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古代最重要的学术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述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述 文/杨玉龙 两千年以前的希腊有一位象中国的孔子一样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曾游历过麦加拉、埃及、昔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四十岁左右他回到雅典建立一所学校,名叫"学园",他在学园中从事教育和写作达四十余年。 柏拉图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十分关心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为了挽救日趋走向危机的城邦奴隶制度,他企图改革当时的政体,提出了建立"理想国"的方案,而把教育视为实现和维护"理想国"的根本手段。为此他著书立说,提供教育理论和方案;开办学园,培养和造就未来的统治者;他还派出学生为一些国家提供政治。 (一) 柏拉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中,把公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农夫和手艺人三个等级。他说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因而最珍贵;军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次于统治者;农夫和手艺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因而最卑贱。他还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欲三部分组成,与灵魂相应的有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品德。按照他的理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因此国家中的三个等级分别体现灵魂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品德。统治者体现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具有智慧的品德。军人体现灵魂中的意志部分,具有勇敢的品德;农夫和手艺人体现灵魂中的情欲部分,具有节制的品德。 柏拉图认为,这三个等级的区分是由于人的天生禀赋的不同所决定的,因为"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①统治者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因而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国家。军人是统治者的辅助者,他们的职责是执行统治者的命令,保卫国家。农夫和手艺人适于体力劳动或做买卖,因而他们的职责是辛勤劳动,为整个社会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柏拉图指出,正由于这三种人的天生禀赋不同,才能有所区别,适于不同的工作,所以他们的职责不同。这三种人又分别体现了灵魂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品德。因此"当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了"。②反之"这三种人互相干涉互相代替对于国家是最大的害处"。③而"一旦铜铁做成的人掌握了政权,国家便要倾覆"。④ 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的主要条件在于国家的统治者是"哲学王"。因为只有既拥有政治权力,又善于哲学思考的哲学王,才能把政治与哲学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因而能把国家治理好,使国家安宁,个人幸福。那么,如何使国家中的这三种人都能各守其位,各尽其职,而不互相代替呢?如何把善于治理国家的哲学王培养出来呢?如何能把国家按照正义的原则建立起来和维持下去呢?柏拉图认为,这些事情靠法律不行,主要靠教育的手段。通过教育才能使这三个等级的人安于自己的名分,只注意自己的事而不去干涉别人的事。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把具有高深知识,把握绝对的至善,不为名利,对国家尽职尽责的哲学王培养出来,从而理想国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他提出立法者应把教育当成"国家中的头等大事",要担负起对公民教育的重任。统治者要把教育当成终生的事情,要把负责教育事务的官吏当成国家职务中的重要职务。 (二) 柏拉图在他所著的《政治家篇》、《法律篇》,尤其是《理想国》(又译《国家篇》)中,就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作了详细的论述,从而为奴隶主阶级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案。 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要抓好教育,首先要严格控制国家中的人口数目,实行优生优育。他主张理想国中的统治阶级(包括统治者和军人两个等级),不仅要实行公产公妻公子,取消私有制、家庭和婚姻关系,而且成年男女之间的婚配条件、年龄、时间,以及生育的数量都要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每个国家都要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管理系王鑫 2010118006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理念与理想国;二、社会分工理论;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四、共产制度;五、教育与治国。 一、理念与理想国: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上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等问题。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所见到的所谓的“善”、“美德”、“正义”等都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只有“善”的理念、“美德”的理念、“正义”的理念才是完全的、真实的、永恒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提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型、本源。而日常人们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例如,日常人们所见到的床,实际上不过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作出来的,只是“床”的复制品,是“床”的影子,是不定型的,是变化多端的。至于画家们所绘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更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存在的只是“床”的理念,它是生活中存在着的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的床的本源,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与生俱来,是永恒的、普遍的。 理念虽然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世俗生活的缠绕,庸庸碌碌,心灵的窗户被遮掩着,对理念世界不能认识。只有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摆脱情感的干预,静思默想,才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理念”,才能把握所谓的真谛。他认为,一切所谓真正深刻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就是回忆”,认识事物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理念。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提起古希腊文明,人们无疑会想起这两位在诸多领域中取得影响后世的成就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哲学、教育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政治学、诗学等方面建树颇丰,诗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师徒,在学术见解上自然会有相通之处,亚 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他同时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足见他与柏拉图还是存在许多分歧的。 首先,关于城邦的思想。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对自由城邦的政治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古希腊时代,城邦制度可称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政治建构,在希腊文中,城邦一词为polis,不同于今天英文中的city或country,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形态,是柏与亚政治思想的实践对象,而且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只适用于城邦,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确立,城邦的衰落也使这一系列政治思想失去了适用价值(当然,从西方近代以来,这种对政治构建的最初观念对今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正义城邦的思想,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和财富生产者三个阶层,正义的城邦是三个城邦发挥各司其职、相互和谐的统一体,前两者是国家的治理者,第三阶层则是财富的创造者,这也引申出专业化的原则,在正义城邦中,人人需各司其职,统治者和军人也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他们适合于他们的这一地位所要求的条件。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在《理想国》中,便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王”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 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家执政的根据:(1) 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 矫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2)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它是对“理念”的认识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这种知识,回忆这种知识。(3) 治国需要知识、美德和权力的结合。(4) 哲学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其实质是要恢复奴隶主贵族政体,以挽救城邦的危机。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观念于柏拉图有明显的不同,他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并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个人于城邦的关系,好比一只手,只有当它与活着的身体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实现它的目的(如拿取物品)一样,个人没有独立的意志,必须成为城邦的一部分,通过城邦发挥个人价值,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个人同样没有独立性,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完全是为城邦的存在而服务的,这一点上二人的观点很相似。

柏拉图

柏拉图的思想对现代思想的影响 班级:财管11-3 姓名:孙吉蕾 学号:201108051082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理念与理想国;二、社会分工理论;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四、共产制度;五、教育与治国。 一、理念与理想国: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上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等问题。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所见到的所谓的“善”、“美德”、“正义”等都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只有“善”的理念、“美德”的理念、“正义”的理念才是完全的、真实的、永恒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提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型、本源。而日常人们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例如,日常人们所见到的床,实际上不过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作出来的,只是“床”的复制品,是“床”的影子,是不定型的,是变化多端的。至于画家们所绘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更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存在的只是“床”的理念,它是生活中存在着的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的床的本源,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与生俱来,是永恒的、普遍的。 理念虽然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世俗生活的缠绕,庸庸碌碌,心灵的窗户被遮掩着,对理念世界不能认识。只有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摆脱情感的干预,静思默想,才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理念”,才能把握所谓的真谛。他认为,一切所谓真正深刻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就是回忆”,认识事物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理念。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分为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等。 柏拉图对平民政体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认为在这种政体下,平等自由发展到极端,人们便不能忍受任何约束,连法律都不放在心上。柏拉图激烈批评了僭主政体,认为平民政体中极端的平等会带来极端的奴役,从而演变成僭主政体,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攫取了权利,凭借暴力建立了专制统治。柏拉图在《政治家篇》中,把政体分为六种。即王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共和制和平民制。 二、社会分工理论: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他说,最初,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于是有了农民、牧人及各类工匠的分工。后来,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又出现了商人。所有这些都属于生产者阶级,他们的共同职责是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履行国家的经济职能。再后来,由于城邦的不断扩大和城邦生活的不断扩充,人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些欲望和需求有时是互相冲突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城邦之间的战争,于是就需要有一个专门从事战争的集团。柏拉图把这个集团称之为“护国者”阶级。他们的职责就是

解析柏拉图 精品

解析柏拉图“理想国”的蓝图设想——兼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比较 摘要:柏拉图“理想国”的理论核心是理念论。柏拉图认为希腊城邦起源于人们的互助和分工;在哲学王的统治下,理想国中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实现不平等的“和谐合作”;理想国中的教育是培养治国人才。他根据本人的观点分析了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作为中西文化的开启者——孔子和柏拉图,人们往往相提并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孔子提出的“圣王”思想和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思想,二者旨在使政治道德化,通过道德高尚的圣贤来拯救日渐衰落的世道人心,建立和谐的“大同社会”或“理想国”。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理想、贤人政治、施政原则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异。在此试着从这几个方面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孔子;仁政;德治;比较 一、柏拉图之“理想国” 纵观中西方政治思想家,其政治理论与思想莫不是对于现实政治的反映与批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释的国家观也是对于当时古希腊腐败政治状况的回应。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雅典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科德罗斯的后裔; 他母亲的家族中曾经有两位先人担任雅典的执政官。柏拉图的父亲并没有对早年柏拉图的政治观念产生多大影响,因为在他幼年时他的生父就去世了。柏拉图青少年时期的政治影响主要来自于他的继父皮里兰佩。皮里兰佩积极拥护民主政治,是雅典著名的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挚友和拥护者。在这样的民主派氛围中,早年的柏拉图成为民主政治的拥护者。但是,这时的雅典民主政治已经处于衰败时期,特别是由于雅典与斯巴达之间长达28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使得雅典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这种社会矛盾纷呈的状况下,民主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陷入危机。由于民主政体受到当时雅典公民的普遍批评,“三十僭主”政体乘机取代了雅典的民主政体。这些僭主中一些是柏拉图的亲戚和好友,他们曾经邀请他一起执政。最初,柏拉图对于新政体抱有好感,认为当政者是在进行改革和公正地治理国家。但是随后的发展却使柏拉图看到僭主政治并没有给国家带来正义,特别是当政者竟然陷害他的老师与挚友,当时最正直和最智慧的人苏格拉底,使得他放弃了对于僭主政体的希望。“三十僭主”政体垮台以后,民主政体又恢复了统治。但是,民主政体中的一些执政者竟然以莫须有的罪名宣判苏格拉底有罪并处以死刑。经过了民主到僭主再到民主的政治轮回以后,柏拉图感到在一个法律与道德迅速恶化的时代里,建立一个符合正义的国家是极其艰难的,因此必须放弃对于现实的幻想,彻底打碎现实政体,一切现存的国家都治理得不好,它们的政治,没有剧烈的处置和很大的运气是不能改革的。实

柏拉图贤人政治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 论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院系:人文社科系 专业:2011级行政管理 学号:111207218 姓名:马子骥

论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阐释了一种最理想的政治体制——贤人政治,一种依靠贤人、知识贵族掌握最高统治权、治理国家的政治学说。这种政治主张的实质就是强调人治。柏拉图认为,国家的一切取决于所谓“贤人”,而不取决于法律。因为法律亦是由少数“贤人”决定的。“贤人”的智慧和行为高于法。“贤人政治”是一种理性至上的人治论和一种哲学王的个人集权统治。 在理想国一书中, 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的理想,他强调选择让那些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理》P233天赋的人进行哲学。但只有当他们韶华已逝的时候才允许对他们进行辩证法方面的训练,只有当他们的体质开始衰退,而他们又已过了公共与军事服务的年龄,这时,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可允许随意进入这块神圣的领域。在此领域,他们才可以通过辩证法和理性看到善的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指引下认识万物的实在;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城邦合格的继承人。城邦也才有救。国家的核心内容。所谓哲学家执政, 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他把这种哲学家视为城邦的拯救者。这是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也是他的独创。这种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的实现, 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 可以说将人治因素提高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贤人政治”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治 柏拉图崇尚一种哲学王的统治, 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治。柏拉图对哲学

王的崇拜可以从他的一句经典名言中看到: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 或者目前我们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 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 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 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 永无宁日。”贤人政治是柏拉图永恒的追求, 如果一个人的智慧与节制相结合, 那就是一种最高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 不需要依靠其他条件, 就能产生最好的体制和最好的法律。在法律篇的结尾, 柏拉图也再一次诉诸了真正自由的心灵的统治, 尽管他在早几卷中还曾试过用法治来取代它。于是, 柏拉图还是柏拉图, 甚至到最后,他认为最理想的政治就是贤人政治, 即由一个有智慧和有治国知识的哲学家来当国王, 而不是依靠法律来进行统治。 柏拉图所说的贤人政治, 在文中也举出过著名的例子。有个外科医生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离开他的病人, 于是他把他的药方和指示写下来, 给病人自己服用。现在假定医生提前回来, 或者由于神祗的作用, 或者由于风的作用, 或者由于其他意想不到的原因, 病人的病情发生了变化, 或者有更好的方法来治疗他病人的疾病, 那么, 这个医生仍然实施他原来的药方呢? 还是根据发生变化了的情况给病人吃新药呢? 通过这个比喻, 柏拉图提出了他人治与法制的理论。应该说, 终其一生, 柏拉图都追求一种哲学王的统治形式, 也就是人治。这如同一个医生给人看病, 教科书是死的教条, 而人的经验浓缩了人的智慧, 一个好的医生不会从教科书上抄药方来给病人医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