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25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课件(29张PPT)

会写的字
会写的字
会写的字
会写的字
词语解释
猹
一种动物,像獾,喜欢吃瓜类。
家 景 家境,家庭的经济状况。
其 间 中间,其中。
祭 祀 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以求保佑。
值 年 同族的人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
谁家准备的那一年。
郑 重 严肃、认真。
熟 识 对某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种事物了解得比较透彻。
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
“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素不知道”“所 不知道”说明了“我”每天都生活在家里,与外面的世 界很少接触,可见“我”的生活范围很狭窄,而闰土在 乡下可以捕鸟、看西瓜、观跳鱼儿、捡贝壳。“我”为 自己不能接触大自然的有趣的生活而感到不满,遗憾的 是没有像闰土一样在海边农村里过多姿多彩的生活,向 往像闰土一样在海边自由自在地生活。
课外拓展 小练笔:
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 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
提示:第1自然段是按从上到下,从景到人的顺序写的。 示例:瓦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耀眼的太阳,与天相接的 是一片碧蓝的大海,雪白的浪花翻滚着跑向岸边。金色沙 滩上,一个穿着绿色沙滩裤,笑得合不住嘴的少年,坐在 沙堡中央。
一个浑厚、健康、活泼、机灵、勇敢、害 羞、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2.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从中感受到“我”
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
····
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表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 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好像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 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优质课件(共82张PPT)

课堂小结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 在这起结之中,展开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这 个故事,这个美梦到底好在哪里呢?下节课 我们继续探讨。
课后作业
1. 描红、临写本课字帖。 2. 抄写本课词语。 3. 课后熟读课文。
复习巩固
1.选字填空。 综踪棕
( 踪 )迹 ( 棕 )色 ( 综 )合
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 看文也是一样的。请大家谈一谈,《好的 故事》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这篇文章以《好的故事》为题,读了课文,
我们知道了,“好的故事”实际上指什么?
作者的梦
作者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画
面感极强的梦,最后又回到了现实中“昏沉
的夜”。 现实
梦境
这种圆形结构的写作方式是我们第一 次遇见,其实它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某种结 构方式非常像,还记得是什么吗?
好 的 好的故事 故 事 好的故事的破灭
黑暗现实
美丽、幽雅、有趣 “我”看见, “我”知道
抨击黑暗现实,追求美好未来
第1课时
25 好的故事
25 好的故事
第1课时
第2课时
1913年6月26日,他“同三弟至大路 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 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
———《鲁迅日记》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读顺课文。
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解散 退缩 瘦削 浮动 瞬间 凝视 骤然 陡然 凌乱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 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 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 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具有象征意义,指旧势力,鲁迅先生 “好的故事”正受到黑暗社会的迫害。
六年级语文上册25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25课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是《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长篇小说《故乡》中的一段插叙,入选时有删减。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分段及主题。
少年闰土鲁迅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
正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
他说:“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笔记

第25课《成语故事》一、课文内容概要1. 本课是一篇关于成语故事的文章,文章主要讲述了“鹤立鸡群”和“守株待兔”两个成语的故事。
2. 文章首先介绍了“鹤立鸡群”成语的由来,讲述了鹤和鸡争夺第一的故事。
3. 接着介绍了“守株待兔”成语的故事,讲述了农民守株待兔的典故。
二、课文重点内容1. 鹤立鸡群a. 鹤和鸡争第一- 内容概要:鹤在大雪中无倦地觅食,于是羡慕之余决心向鸡学习。
- 寓意:比喻别人在某方面表现出色,应该认真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2. 守株待兔a. 农夫等待兔子撞树- 内容概要:农夫得到一只兔子,却认为这只兔子会撞死在树上,于是守株待兔。
- 寓意:比喻盼望不切实际,幻想中的事情。
三、课文学习方法1. 认真阅读成语故事的原著,理解成语的由来和含义。
2. 通过朗读成语故事,领会其中蕴含的哲理和道理。
3.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成语故事,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文学习心得1. 成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
2. 通过学习成语故事,不仅可以增加词汇量,还能培养自己的修身修行,提高语文素养。
3.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成语,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五、课文延伸阅读1. 《三字经》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可以进一步了解汉语成语的由来和学习。
2. 《成语故事大辞典》是一本详细介绍成语故事的书籍,可以丰富我们的成语知识。
六、结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鹤立鸡群”和“守株待兔”两个成语的故事,还领会了其中的哲理和道理。
希望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运用成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续写:从成语故事中领悟人生哲理成语故事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通过学习成语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中的由来和含义,更可以从中领悟人生的道理和哲理,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明晰和坚定。
让我们来深入挖掘“鹤立鸡群”这个成语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故事中,鹤和鸡争夺第一,表面上是一场无关紧要的争斗,但其中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于成功的追求和对于优秀的向往。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原文课件

2024/1/26
27
25
尝试仿写或续写本文,提升写作能力
在仿写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对本文进行续写或改编,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选择本文中的一段或几段话进行仿写,尝试模仿鲁迅 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024/1/26
完成仿写或续写后,可以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和分 享,互相学习和借鉴。
26
THANKS
2024/1/26
10
03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2024/1/26
11
生字词、多音字辨析
2024/1/26
生字词
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包括“憧憬” 、“巍峨”、“蜿蜒”等,需要 学生掌握其读音和书写。
多音字
本课出现的多音字有“奇”、“ 迹”等,需要学生根据不同语境 进行辨析和正确运用。
12
近义词、反义词积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通过这种互助行为,我们可以让社会变 得更加和谐、美好,也可以让自己成为
一个更加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2024/1/26
18
05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2024/1/26
19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人物情感变化
分组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提前预 习课文,了解各自角色的情感和
2024/1/26
22
06
课后作业与巩固练习
2024/1/26
2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完成课本中的课后练习题,重点 复习和掌握本课所学的生字、生
词和重点语句。
2024/1/26
针对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好的故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五課《好的故事》課文原文燈火漸漸地縮小了,在預告石油的已經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燈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響在四近,煙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
我閉了眼睛,向後一仰,靠在椅背上;捏著《初學記》的手擱在膝髁上。
我在朦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
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
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
我仿佛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裏的萍藻遊魚,一同蕩漾。
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卻又退縮,複近於原形。
邊緣都參差如夏雲頭,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
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
現在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河邊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該是村女種的罷。
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裏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如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
茅屋,狗,塔,村女,雲,……也都浮動著。
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刺奔迸的紅錦帶。
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在一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
但斑紅花影也已碎散,伸長,就要織進塔,村女,狗,茅屋,雲裏去。
現在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視他們……我正要凝視他們時,驟然一驚,睜開眼,雲錦也已皺蹙,淩亂,仿佛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將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我無意識地趕忙捏住幾乎墜地的《初學記》,眼前還剩著幾點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拋了書,欠身伸手去取筆,——何嘗有一絲碎影,只見昏暗的燈光,我不在小船裏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是《伯牙绝弦》,主要内容是: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则善于听。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面露笑容,说:“你弹得真好!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流淌在我心中)!”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所想的。
于是,伯牙视钟子期为知音。
后来,钟子期不幸因病去世。
伯牙悲痛万分,觉得世上再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人们用“伯牙绝弦”这个成语来形容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第25课《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小 儿 辩 日
···
···
谁你
句子意思: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十分有智慧呢?”
精读品析
六
年
级 语 文
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下
册
两 小
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
儿
辩 日
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
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
来,再在全班交流。
精读品析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整体感知
六 年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
级 语 文 下 册
yú
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ānɡ
两 小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
儿
辩 日
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shú rǔ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整体感知
六
两小儿辩日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两
小
儿
辩
日
新课导入
六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两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
儿
辩
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人物介绍
六
年
级
语 文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下
册 两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小
儿 辩
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日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
总结思考
六
年 级 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同步解析_六年
级上册语文25课
一、对句子的理解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
“若”,好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
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
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
教
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
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
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
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
“复”,再,重新。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二、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
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
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
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
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
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
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
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
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
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
(3)、我能把文中难写的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2、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
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_________钟子期善.听_________善.哉_________
4、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在文中标注出来。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同学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盘点一下
Α: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a、查字典。
()
b、看注释。
()
c、联系上下文()
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
Β、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_________我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
С、课文我读了_________,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
a、大声得朗读。
()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
()
c、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查字典。
()
d、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得朗读来进一步理解。
()
二、合作探究
1、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找出文中原句,说说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想一想:伯牙和钟子期为什么互称知音?找出文中原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对此你有何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我挑战:我能根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想象出伯牙“志在明月、志在春雨、志在秋风、志在冬雪……时,钟子期是怎样赞叹伯牙的琴声的?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钟子期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
钟子期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秋风钟子期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冬雪。
钟子期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还能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6、我能把这篇古文改写成小故事,生动地讲给别人听。
三、拓展延伸
根据括号里的注释,读懂下面文言文小故事,再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渡)江者,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掉到水中),遽(急忙)契(刻)其舟,曰:“是(这)吾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入水求之(寻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这样),不亦惑乎?
1、这是个成语故事,题目叫_________。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里的“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感兴趣:
1.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课文
2.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5篇
3.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课文
4.2016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5.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6.伯牙绝弦课文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