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清热解毒12种秘方

合集下载

14个清热泻火中药方剂咳嗽生津养血解毒

14个清热泻火中药方剂咳嗽生津养血解毒

14个清热泻火中药方剂咳嗽生津养血解毒方剂一、黄连解毒汤规范名:火剂汤(《脉因证治》卷上)、三黄解毒汤(《医学心悟》卷六)。

出处:《肘后方》卷二处方:黄连9克,黄柏、黄芩各6克,栀子14枚。

主治:清热泻火。

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大热烦渴,口燥咽千,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煎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冷水。

备注:三焦积热,邪火妄行,故用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从膀胱而出。

盖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药,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盛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然非实热,不可轻投。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外台秘要》卷一引《崔氏方》补。

方剂二、清瘟败毒饮出处:《疫疹一得》卷下处方:生石膏(大剂)180~240克,(中剂)60~120克,(小剂)24~36克,小生地(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小剂)6~13.5克,乌犀角(大剂)18~24克,(中剂)9~12克,(小剂)6~12克,真川连(大剂)12~18克,(中剂)6~12克,(小剂)3~4.5克,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鲜竹叶、甘草、丹皮。

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治湿热疫毒及一切火热之证。

气血两燔,高热狂躁,心烦不眠,或神昏谵语,头痛如劈,大渴引饮,咽痛干呕,发斑吐血,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

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表现为气血两燔症状者。

用法用量:石膏先煎十余分钟后,再入余药同煎,犀角磨汁和服,或研末,或先煎对入,分二次服。

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裂,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者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

若斑一出,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1.2~1.5克,大便不通,加生军;大渴不已,加石膏、天花粉;胸膈遏郁,加川连、枳壳、桔梗、瓜蒌霜。

清热解毒方剂总汇收集整理(1~30方)

清热解毒方剂总汇收集整理(1~30方)

清热解毒方剂总汇收集整理(1~30方)1、紫雪【处方】石膏144g 寒水石144g 滑石144g 磁石144g 玄参48g 木香15g 沉香15g 升麻48g 甘草24g 丁香3g 芒硝(制)480g 硝石(精制)96g 水牛角浓缩粉9g 羚羊角4.5g 麝香3.6g 朱砂9g 【性状】为棕红色至灰棕色的粉末;气芳香,味咸、微苦。

【炮制】上十六味,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砸成小块,加水煎煮三次。

玄参、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用石膏等煎液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芒硝、硝石粉碎,兑入膏中,混匀,干燥,粉碎成中粉或细粉;羚羊角锉研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将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痉开窍。

用于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尿赤便秘。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3g,一日2次;周岁小儿一次0.3g,五岁以内小儿每增一岁,递增0.3g,一日1次;五岁以上小儿酌情服用。

【注意】孕妇禁用。

【规格】每瓶装1.5g【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2、紫砂生肌散【处方】朱砂12克(入铜勺内安火上,上盖红炭数块,炙朱砂紫色为度)轻粉6克冰片6克【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生肌敛疮。

治杨梅疮腐肉已净者。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掺于患处,再以琼花膏盖之。

【摘录】《外科大成》卷四3、紫花地丁散【别名】消毒汤(《袖珍方》卷六引《德生堂方》)。

【处方】紫花地丁当归赤芍药大黄黄耆金银花各15克甘草节6克【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治诸毒恶疮肿痛。

【用法用量】每次30克,用水150毫升,酒75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随上下服之。

【摘录】《普济方》卷二七五引《德生堂方》4、紫归油【处方】紫草当归各等分【功能主治】凉血活血,清热解毒。

治茧唇。

唇上起白皮,小疱渐肿渐大,如蚕茧,或唇下肿如黑枣,燥裂痒痛者。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方剂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方剂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方剂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方剂
一、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方剂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病症。

常用的中草药有桂枝、麻黄、紫苏叶、荆芥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和营卫、宣肺止咳、解表散寒等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风寒感冒引起的各种症状。

二、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方剂多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咽痛、口干、舌燥等病症。

常用的中草药有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利咽消肿等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风热感冒引起的各种症状。

三、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方剂多用于治疗热毒炽盛、热入营血等病症。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

这些药物能够清热
解毒、凉血泻火、镇静安神等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热毒炽盛引起的各种症状。

四、养阴润燥
养阴润燥方剂多用于治疗燥热伤津、咽干口渴等病症。

常用的中草药有沙参、麦冬、百合、玉竹等。

这些药物能够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等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燥热伤津引起的各种症状。

五、温阳化湿
温阳化湿方剂多用于治疗寒湿内阻、脘腹胀满等病症。

常用的中草药有苍术、厚朴、陈皮、砂仁等。

这些药物能够温阳化湿、健脾和胃、行气消胀等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寒湿内阻引起的各种症状。

以上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方剂的主要内容,不同的方剂对应不同的病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

在使用中药方剂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剂量,以免造成不良反应和延误病情。

清热解毒茶配方大全

清热解毒茶配方大全

清热解毒茶配方大全1.金银花茶原料:金银花5g、绿茶3g。

用法:将金银花和绿茶置于茶杯中,用15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饮用,至茶味变淡为止。

功能:清热,解毒;抗菌。

用途:外感发热;慢性肠炎;肺炎;扁桃体炎;肾炎;夏季热盛时饮用。

2.银花清利茶原料:金银花15g、白糖10g。

用法:饮用时加入200ml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冲饮至茶味变淡。

功能:清热止痢。

用途:赤白痢、大便中挟脓血。

3.金芪花茶原料:黄芪5g、金银花3g、茉莉花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茶味变淡为止。

功能:益气托毒解毒。

用途:疮疡肿毒的疮口久不愈合;慢性肾炎;慢性肝炎。

4.金银菊茶原料:金银花5g、菊花3g、绿茶3g、白糖10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分二、三次饮用。

功能:清肝解毒。

用途:慢性肝炎;眼部炎症。

5.金天茶原料:金银花5g、天花粉3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茶味变淡为止。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用途:肝经热盛口苦咽干、黄疸。

6.金银甘茶原料:金银花5g、甘草3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

功能:清热凉血,调和胃气。

用途:疮疡;热病;咽喉肿痛;肺癌。

7.金翘茶原料:金银花5g、连翘3g、绿茶5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

功能:清热透邪。

用途:外感发热;炎症;疮疡。

8.银归茶原料:金银花5g、当归3g、绿茶5g。

用法:将金银花、当归置于锅内,用250ml水煎煮沸后,冲泡绿茶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清热解毒方剂总汇收集整理(121~150方)

清热解毒方剂总汇收集整理(121~150方)

清热解毒方剂总汇收集整理(121~150方)121、清咽消毒剂【处方】薄荷10克金银花10克野菊花15克生甘草6克沙参10克土茯苓15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秽利咽。

治白喉、喉痈、喉风、乳蛾。

【用法用量】水煎滤清,每剂得300毫升。

含漱,一日四至六次。

【摘录】《中医外科学》122、清凉救苦散【处方】芙蓉叶桑叶白蔹白及大黄黄连黄柏紫车前白芷雄黄芒消赤小豆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治大头瘟,由三阳经受邪,头、面、耳、目,鼻尽肿者。

【用法用量】用蜜水调敷。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四123、清肠饮【处方】银花30克公英30克连翘15克大黄15克(后下)红藤30克丹皮木香各9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两煎,分两次服。

【摘录】《新急腹症学》124、千柏鼻炎片【处方】千里光2424g 卷柏404g 羌活16g 决明子242g 麻黄81g 川芎8g 白芷8g【性状】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黑色;味苦。

【炮制】以上七味,羌活、川芎、白芷粉碎成细粉;其余千里光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加入上述羌活、川芎等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制成颗粒,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宣肺通窍。

用于风热犯肺,内郁化火,凝滞气血所致的伤风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气热,流涕黄稠,或鼻塞无歇,嗅觉迟钝;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125、清神散【处方】甘草节15克真豆粉30克大朱砂9克梅花片1.5片牛黄0.9克【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安神。

治脱疽、疔疮、发背热毒甚者,腠理发越不尽,烦躁闷乱,睡则谵言,呕吐不食者。

【用法用量】每服3克,淡竹叶、灯心汤调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126、普济消毒饮子【别名】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卷五十七)。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之仙方活命饮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之仙方活命饮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之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症痈疡内消法。

或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剌酒煎佳。

组成:穿山甲(用代用品)、甘草、防风、没药、赤芍药各一钱,白芷六分,归梢、乳香、贝母、天花粉、角刺各一钱,金银花、陈皮各三钱。

用好酒三碗,煎至一碗半。

若上身,食后服。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红肿灼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本方常用于治疗化脓性炎症,如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脓疱疮、疖肿、深部脓肿等属阳证、实证者。

)本方只可用于痈肿未溃之前,若已溃断不可用;本方性偏寒凉,阴证疮疡忌用;脾胃本虚,气血不足者均应慎用。

仙方活命饮,是外科第一方,历来把它认为是治疗阳证疮疡肿毒的首选方,它是指的初起,也是一种初起,初起的内服方剂。

那作为阳证的痈疡肿毒初起,往往有内在的这种蕴热,外来的外邪引起感染,有两方面的机制。

所以初步发生的时候,除了局部红肿热痛,也可以有身热凛寒,一阵地发生发冷发热这个特点,但是主要的是热邪搏结气血,形成红肿热痛。

当然初起是红肿热痛,后来可以化腐成脓。

所以一般都是热毒聚结在局部以后,《内经》上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是形成痈疡的一个原因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发散,初期能够透邪外达,同时清热解毒,是阳证痈疡肿毒主要治法。

红肿热痛形成,要采取活血消散止痛。

从初期这样,如果脓已经形成了,尽可能快的破溃,溃坚透脓,当然脓出来了,那要后期生肌收口。

那这个方用在初期为主,经过变化也可以用在中期成脓,也可以。

因为它里边有透脓通络,透脓溃坚的,像穿山甲、皂刺这一类了。

但整体把它看作它是用于初起的,痈疡肿毒初起的一个首选方,也是历来一个名方了。

从这张方作用来说,我们刚才讲清热解毒是为主的,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但初起,在初起阶段,要有一定的散邪,所以有的又把它这疏散表邪也归结在里边,所以这个方里,像白芷、防风这一类,它不仅仅在于对消肿有作用,也有散邪的作用。

中药各论-清热解毒

中药各论-清热解毒

蒲公英《新修本草》
【药用】 本品为菊 科植物蒲 公英或其 它同属植 物的全草.
蒲公英(herba taraxaci)
【药性】 苦,甘,寒.入肝,胃经. 【功效】
功效 清热解毒 利湿通淋
主治 痈肿疮疡;乳痈;肠痈; 痈肿疮疡;乳痈;肠痈; 目赤肿痛 湿热黄疸; 湿热黄疸;热淋
蒲公英临床应用
蒲公英对热毒所致的乳痈肿痛,疔疮有良好的 效果,可单独煎汁内服,或外敷局部;可配合 其它清热解毒药同用,如银花,连翘,地丁草, 野菊花,赤芍等. 治肺痈可用蒲公英配合清肺祛痰及清热解毒药 物如鲜芦根,冬瓜子,鱼腥草,桃仁,黄连等 同用.
半边莲
【药用】为桔梗科 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带根全草. 桔梗科
半边莲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半边莲,小草也. 半边莲, 半边莲 小草也. 生阴湿塍堑边, 生阴湿塍堑边,就 地细梗引蔓,节节 地细梗引蔓, 而生细叶, 而生细叶,秋开小 淡红紫色, 花,淡红紫色,止 有半边, 有半边,如莲花 状."
白蔹《神农本草经》
【药用】 本品为 葡萄科 攀援藤 本白蔹 的干燥 块根.
白蔹(radix ampelopsis)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 归心,胃经.
【功效主治】
功效 主治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特点:味辛能散,性敛能收. 特点:味辛能散,性敛能收. 应用: 用于痈疽发背,疔疮, 应用:①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 未溃能散,已溃能敛. 疬,未溃能散,已溃能敛.
②用于水火烫伤. 用于水火烫伤.
白蔹临床应用
用于疮疡痈肿. 本品有清热解毒;消痈肿的功效,对于 疮疡痈肿,红肿热痛之症,既可内服,亦可 外敷.如发背初起或疮疡痈肿,以本品配赤 小豆,共研细末,用鲜鸡蛋白调和外涂. 此外,水火烫伤,亦可用白蔹末外敷.

中医介绍12种常用清热解毒中药秘方

中医介绍12种常用清热解毒中药秘方

中医介绍12种常⽤清热解毒中药秘⽅ 中药是国粹精华,对于⼝⾆⽣疮、伤津便秘、咽喉肿痛等诸多上⽕症状,利⽤中药治疗具有良好的功效。

下⾯⼩编为⼤家介绍常⽤于清热解毒的12种中药秘⽅,⼤家可以记下来以访不时之需。

中医介绍12种常⽤清热解毒中药秘⽅ 常⽤于清热解毒的12种中药秘⽅ 1、蒲公英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和果酸等;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物作⽤;⼜有保肝、利胆和提⾼⼈体免疫功能的作⽤。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于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肩挑腺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

⽤量:9——15克,捣烂外敷,可⽤于乳痈、疹疮、痈肿等。

2、⽞参 ⽞参为⽞参科植物⽞参和北⽞参的根,含⽞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参⽔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压的作⽤;⽞参还有扩张⾎管和强⼼作⽤;多种⽞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滋阴降⽕,凉⾎解毒,适⽤于热病烦渴,发斑,⾻蒸劳热,夜寐不宁,⾃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量:6--12克;但⼤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

3、决明⼦ 决明⼦为⾖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有降低⾎压和降低⾎清胆固醇的作⽤;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肝明⽬,利⽔通便,适⽤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压,肝炎,肝硬化腹⽔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量:3--9克,捣碎煎服。

⽤量:⼀般为3--9克。

4、芦根 芦根为⽲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功能清热⽣津,除烦,⽌呕、利尿,适⽤于热病伤津、烦热⼝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

⽤量:⼀般⼲者9---30克;鲜者15--4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方剂:清热解毒12种秘方
此类药物功能清泄里热,解除热毒,凉血泻热,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里热证候。

1、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

∑小编推荐:
导赤散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等疾病
开窍凉血解毒-神犀丹
黄连解毒汤治败血症等病
2、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 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捣碎煎服。

3、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物有显著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用量:一般为3--9克。

4、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鲜者15--40克。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