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战略管理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发展运用——基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案例研究

1 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发展1.1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是伴随着云计算的普及、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而发展的。
大数据时代是数据爆炸式增长的时代。
其应用逐渐渗透到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
传统的管理会计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也促使企业管理会计的与时俱进。
美国一家信息技术研究权威和咨询公司G-arlner公司(2012)认为,大数据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笔者认为,大数据是指数据量规模巨大、复杂多样和流转速度快,含有对进行有效经营管理有价值的各种信息资源。
企业利用大数据的关键战略意义是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存储、加工、分析,从数据中抽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利用,从而促使企业实现价值的创造。
1.2大数据的特点1.2.1数据容量大且来源广泛大数据一般是指规模在10TB以上的数据量。
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数据量,首先是因为各种现代化仪器的广泛运用,使人们能够更快捷、完整地感知更多的事物,这样信息系统就可以存储这些事物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数据内容及特征;其次是因为通信工具的利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克服空间和地域进行联系,特别是机器——机器(M2M)方式的出现,交流的数据量得以成倍增长;最后是因为集成电路价格大幅度降低,使很多物品都有了智能的成分。
这样一来,使用各种设备而产生的数据,其数据规模非常庞大,远远超过目前互联网上产生的信息流量,未来,PB级别的规模将是常态。
1.2.2 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大数据对于价值挖掘的重要性,只有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才能把握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于是,随着数据容量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速增长起来的同时,人们的信息需求也变得膨胀起来。
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越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挖掘价值的能力越进步。
“互联网时代的人类信息获取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可以轻轻松松获取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同时,随着信息获取的通道日益增多,对人们来说信息的获取己不再是问题。
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

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中国航空航天工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为了推动航空航天技术和产业的进步,中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与规划。
本文将探讨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并分析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战略定位与目标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战略旨在实现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战略定位上,中国将航空航天工业确定为支撑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目标包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转型。
二、技术创新与突破为了实现航空航天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研发计划和项目。
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技术、新一代民用飞机技术等。
此外,中国还鼓励与国际航空航天企业开展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三、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战略也注重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
中国将航空航天工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相结合,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同时,中国还加大在航天器制造、航空发动机、航天材料、卫星导航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对于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军事实力,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
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还能为国家提供重要的军事装备和空间资源,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了推动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与俄罗斯、欧洲航天局等国际组织和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还加强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共同开展航空航天科技合作项目,促进全球空间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六、挑战与展望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其中包括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挑战。
战略十问——对当前关于中航工业发展战略几个重要问题的解答

《战略十问——对当前关于中航工业发展战略几个重要问题的解答》按语:在中航工业成立一周年之际,集团战略规划部组织的战略研究课题组完成了集团战略研究成果——《战略十问——对当前关于中航工业发展战略几个重要问题的解答》。
去年集团成立之际,集团党组审时度势,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其中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寓意,包含着对变革思想、创新模式、发展路径以及挑战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
一年来,各单位十分重视对战略的学习研究工作,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自觉地推进战略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样的局面非常好。
《战略十问》从集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全面地研究了集团战略所包含的一些重大关键问题,思维独到,认识深刻,值得全集团在学习实践战略中认真学习借鉴。
聚焦战略谋发展,创新超越上水平。
希望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在学习中,真正认识战略,理解战略,在工作中自觉地推进战略,实践战略,为把我国建设成航空强国而共同努力奋斗!——林左鸣一、指引前进的行动纲领——为什么提出“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是指引组织前进的行动纲领,它指明组织奋斗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行动路线。
2008年11月6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正式成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经过集体的深思熟虑、反复酝酿,审时度势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即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努力实现集团核心竞争力从资本、技术、管理的老“三位一体”,向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构建的新“三位一体”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挑战收入万亿的奋斗目标。
“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是中航工业正式表述出来的对于未来发展坚定信奉、严格坚持的原则与意见的概要,是指引中航工业前进的行动纲领。
中航工业集团

中航工业集团一、基本信息(一)基本信息企业全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企业类型:全民所有制注册资金:64000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林左鸣总经理:谭瑞松(二)集团简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于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立。
集团公司设有航空装备、运输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金融、工程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下辖140余家成员单位、近30家上市公司,员工逾50万人。
(三)发展战略发展战略:两融、三新、五化、万亿两融: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三新: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构建;五化: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开拓、产业化发展;万亿:2020年挑战收入万亿的奋斗目标。
(四)上市公司(28家)二、业务领域(一)业务领域1.航空产品战斗机、直升机、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发动机、其它(无人机)2.非航空产品通用设备与专用设备产业、交通运输产业、材料与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电力电气产业3.现代服务业:金融投资(中航证券、中航财务、中航租赁、中航信托、中航期货、中航基金、中航财险)运输服务(通用航空服务、物流、航空运输)、地产建设(工程总包、机场、机库建设)医疗健康(医疗机构建设)(二)中国航空产业投资基金基金管理人:天津裕丰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法定代表人:孔令芬(网络无此人资料)董事长:曾广觉(中航投资督导组特聘副组长、高级顾问曾广觉)1.公司简介:中国航空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人——裕丰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设立。
公司业务涉及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发起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自有资金投资、投资咨询等,是中国航空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人。
(完整版)中航工业集团管控案例研究

中航工业集团管控案例研究一、中航工业集团基本背景中航工业集团发展历程是我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六十年征程的缩影,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烙印.以1951年4月的国家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为起点,历经十二次体制变革,从1993年部委到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从1999年分拆成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再到2008年重组整合设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不是简单的宿命轮回,而是国企改革的时代意志使然.2000年前后国企改革的主旋律是拉郎配行政重组和市场化导入竞争并举,“十一五"期间国企改革的主旋律是做大做强整合产业链和资本杠杆撬动全价值链竞争。
2008年航空工业调整的内因是具有组建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实施大型客机项目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需要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合力;外因是国际同业巨头纷纷完成产业洗牌,世界各航空厂商走向合作与融合,航空产业的竞争消除了国别障碍,国际竞争对手同场竞技使得国内竞争同室操戈大可不必。
三年以来,中航工业大步迈进,围绕“航空工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核心论断在集团战略和管控方面进行了大力探索,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在财富五百强排名稳步向前,国资委考核连续A级。
集团公司按照“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切实推进主要业务板块重组而不是简单合并报表,目前设有防务、运输机、发动机、直升机、航电系统、机电系统、通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工程规划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下辖19家直属单位和近200家成员单位,从业员工40余万人.图1. 中航工业发展历程与此同时,围绕上市公司消除同业竞争和市值管理需要,中航工业进行了一系列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完成或启动20多项上市重组项目,以定向增发、IPO募股等多种方式向资本市场注入三百亿净资产,集团资产证券化率由2009年年初的15%提高到52%,,旗下22家国内外上市上市公司市值从2008年年底的人民币570亿元提高到2010年年底的人民币2200亿元。
中国航空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对策

所谓的降低成本只能考虑人力资本和管理费用然而这两项加在一起 不超过30%而国外的平均水平约为40%~50%。
由此可见,国内航空公司所能控制的成本空间非常小。
一、民航客运
中国民营航空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报价来看,国内航空公司的国际货运很有优势。但对于航 空货运来说,价格并非最重要的筹码,安全快速更加重要,所以 不能误时,也不能损货。
所以,低价并非竞争的王牌,遵循市场规律的运价才是占有 货运市场的有效手段,积极推行货运改革是中国民航整体改革的 重点之一,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宏观调控下的灵活价格机制,政 府对运价实施宏观调控,企业依据市场变化灵活定价
集团公司还经营飞机租赁、通用勘察设计与承包、房地产开 发等业务。
简单总结
首先,中国航空工业由航空一集团和二集团构成,分别制造 固定翼飞机和螺旋翼飞机。除武装直升机和少量军用运输机外, 一航集团生产所有军用飞机。而在非航空业务方面,二航的汽车 业务在市场上规模更大。
第二,中国目前的航空力量发展迅速,并且已经在国际市场 上有相当的影响力。但是我们的航空发展水平和欧美先进国家相 比,仍然显得相当的落后。
我国航空业现状
中国航空工业由航空一集团和航空二集团构成,分别制 造固定翼飞机和螺旋翼飞机。除武装直升机和少量运输机外, 一航集团生产所有军用飞机。而在非航空业务方面,二航的 汽车业务稍有优势。
中国民用航空装备的飞机几乎都是进口,主要由空客 和波音垄断了干线客货运市场,支线航空主要是加拿大航 空和巴西航空的客机所覆盖。
二、民航货运
1.口岸运作环境问题 2.航线与航班问题 3.航空货运价格改革问题 4.航空油料问题 5.运输代理企业问题
求变唯新 创富天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管理创新大会在沈阳召开

个结合 :一是 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 、 体 制创新相结合 ; 二是将企业管理的引 进、 习与 自主创新 以及企业实际相结 学 合; 三是将领导推动与群众性创新活动 相结合 ; 四是将各种管理体 系和管理 方 法相结合 。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 中, 各
种 管 理 方 法 在 解 决 不 同 问 题 和 同一 问 题 的 不 同方 面 , 用其 所 长 , 其 所 短 , 要 避
阳召开。中航 工业 总经理林左呜出席会
议 并发 表 重 要 讲 话 。 林 左 鸣在 讲 话 中指 出 。 是 集 团公 这
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求变唯新 , 才能创 富天下 , 这是 中航工业集 团确定 的发展
“ 百米赛 ”而是 “ , 马拉 松” 。集 团公 司就 是要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 为指导 。 立足 当 前改革发展 的实际, 着眼于未来长远发 展, 统筹规划 , 合理 实施 , 积极构建集 团 公 司管理创新体 系, 推动集团公司发展
战略 的实 施 。 们 要 始 终 把基 础 管 理 作 我
要在 整合 中进 行适应 性改造 。以我 为 主。 处理好 接 口关系 , 并与本单 位现有 体系和方法进行有机融 合 ,实现 简约、 高效的集约化管理。 林左鸣强调 。 为了保证管理创新工 作的深入 开展 , 创新管理委 员会要建立
一
争优势 的重要资源等各种新趋势 , 我们 要准确把握管理创新 的时代要求。 团 集 要大力构建集团公司管理创新体系 。 以 基础管理为重要抓手 。 以流程管 理为主
的 提 高 而 不 断 更 新
中航 工业集 团首次管理 创新大会 于 4月 2 7日至 2 8日在 沈阳召开, 会议期间, 中航工业集团公 司总经理林左鸣接受 了
(战略管理)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分析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分析姓名黄恺学号**********班级06工商管理课程企业战略管理教师王琴日期2008年12月16号目录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3 战略管理四要素 4 外部环境分析 5 一般环境分析 5 产业环境分析8 中国国航远景分析10 中国国航使命分析10 内部环境分析11 SWOT 综合分析13 中国国航业务组合分析18 国航战略选择与实施措施19 发展战略选择19 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19 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20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介●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航”,其前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于1988年。
●经过多次调整,2004年9月30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作为中国航空集团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在北京正式成立,员工23000人,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5亿元、实收资本94.33亿元。
●国航具备很强的盈利能力,从2001年开始到2007年已连续实现7年盈利,在中国民航居于领先地位。
●2002年4月15日,一架代号为CA 129从北京至韩国釜山的波音767-200ER客机在韩国坠毁,造成机上166人中128人死亡。
这是国航1988年组建之后迄2008年为止唯一的一次重大空难事故。
战略管理四要素业务组合:国航的业务多样,主要经营国际、国内定期和不定期航空客、货、邮和行李运输业务;国际、国内公务飞行业务;飞机执管业务;航空器维修;航空公司间业务代理;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地面服务和航空快递(信件和信件性质的物品除外);机上免税品。
资源配置国航拥有以波音和空中客车系列为主的各型飞机220架。
国航下设工程技术分公司,为国航的飞机提供技术保障。
该分公司由6个基地、3个合资企业、3个中心、113个航站、8000多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组成。
国航下设的飞行训练中心是使用全任务飞行模拟机和计算机基础训练器开展飞行员培训的教学训练机构,具备围绕波音系列主要机型,开展飞行员转机型训练、定期复训和飞行检查的综合培训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企业践行理念:敬业诚信,创新超越[6] 敬业诚信 “敬业诚信”是航空工业广大干部职工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中艰苦奋斗、激情进取、 挑战极限而凝结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航空工业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晶,是中国航 空工业的立业之本。敬业,即用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 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敬业,体现了航空人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航空人对航空事 业尽心尽责、勇挑重担、敢于承担的责任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航空工业战线上的具 体体现。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敬业”是“诚信” 的前提,“诚信”是“敬业”的表现。“敬业”与“诚信”的统一,形成了广大航空人高擎 “航空报国”旗帜、建设强大航空工业的力量之源。 创新超越 “创新超越”就是通过创新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对手,无止境地跨越,是航空工业实现 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航空人履行“航空报国”神圣使命的不竭动力。“创新”体现了 航空人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不囿于陈规,勇于变革,锐意进取的气魄与胆识,是航空 工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激发企业活力,内鼓士气、外塑形象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改革发展的 时代精神在“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上的具体体现。“超越”体现了航空人自强自立,永不 满足,勇于超越自我、超越对手,超越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风貌,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大企业集团,振兴航空、强军富民的现实需要。
发展历程
• • • • • •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几经变化。 1951年4月-1952年8月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 1952年8月-1954年9月 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 1954年9月-1958年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 1958年2月-1960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四局 1960年9月-1963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四局 1963年9月-1982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 1982年4月-198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部[2] 1988年4月-1993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 1993年6月-1999年6月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3] 1999年7月-2008年11月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 业第二集团公司 • 2008年11月至今 中国航空工年3月23日,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飞机首飞成功。 2003年12月26日 成都飞机厂制造的歼-10双座战斗机首飞成功。
• • • •
2009年8月31日,中国设计研发、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制造的第一种 舰载重型歼击机--歼-15首飞成功。 2011年1月11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发、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制造 的第一种隐形重型战斗机--歼-20首飞成功。 2011年1月我国最新武装直升机武直10装备陆军航空兵部队 2013年1月11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发、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 司制造的第一种重型运输机--运-20首飞成功。
历史纪要
•
•
•
•
• • • • • • •
1950年1月5日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与中国空军司令员刘亚 楼联名向中央提出《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意见》,建议成立航空工业建设委员会、 航空工业管理局以及设立研究院等。 1954年7月3日 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南昌飞机厂试制的初教-5(雅克-18) 教练机首飞成功,通过国家鉴定。 1956年9月8日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米格-17)由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 经中国国家鉴定验收,成批生产交付部队使用。该机试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 工业跨入喷气时代。 1958年7月26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首次试飞成功。 同年12月14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直升机,7吨级直-5直升机在哈尔滨首飞成功。 1963年9月23日,歼-6首飞成功。 1965年6月4日,南昌飞机厂自行设计的超音速强击机--强-5飞机,首飞成功。 1966年1月17日,沈阳飞机厂制造的第一种两倍音速歼击机--歼-7,首飞成功。 19697月5日,中国自行设计、沈阳飞机厂制造的第一种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首 飞成功。 1970年12月25日,西安飞机厂试制的运-7飞机,首飞成功。 197412月25日,西安飞机厂制造的运-8飞机,在阎良机场首飞成功。 1980年9月26日,中国自行设计的运-10大型客机首飞成功。这也是第一架飞越世 界屋脊的中国制造飞机。
企业文化
• • • 企业秉承宗旨:航空报国,强军富民 航空报国 我国的航空工业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负起航空报国的历史重任,引领民族工业不 断发展壮大,推动国防工业不断创新图强。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牢记“航空报国”的崇高使 命,饱含“航空报国”的爱国情怀,“航空报国”表达了作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重要力量 的航空工业的崇高使命和责任。“航空报国”是航空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航空报国”的 实质是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慷慨献身,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光荣传统。 “航空报国”是航空人的精神家园,航空人只有始终践行“航空报国”的崇高使命,在拼搏 中奋进、在奋进中拼搏,不断创新图强,才能真正实现几代航空人“航空报国”的伟大宿愿。 强军富民 “强军富民”是中航工业集团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 服务于集团公司“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而提出的文化宣言。“强军富民” 是中航工业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追求。国有企业的本质,决定了中航工业集团不仅 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更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中航工业集团健康 发展、保障广大职工最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强军富民”表达了中航工业集团坚持“以人 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实现“惠民”、“富民”的目标,并积极履行 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的价值追求。
公司简介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英文: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 a,英文缩写:AVIC)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 于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立。集团公 司设有航空装备、运输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用飞机、航空 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工程规划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下辖2 00余家成员单位、有20多家上市公司,员工约40万人。2009年7月8日,美国《财 富》杂志公布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中航工业首次申报并成功入选,排名第四 百二十六位,成为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和中国军工企业。2013 年中航工业第五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跃升至第二百一十二位。 • 中航工业系列发展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侦察机、直 升机、强击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等飞行器,全面研发涡桨、涡轴、涡喷、涡扇 等系列发动机和空空、空地、地空导弹,强力塑造歼十、飞豹、枭龙、猎鹰、山 鹰等飞机品牌和太行、秦岭、昆仑等发动机品牌,为中国军队提供先进航空武器 装备。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领军者之一,拥有由中国航空研究院和3 3个科研院所组成的高水平科研体系;拥有一大批院士和国家级专家;拥有一批达 到亚洲一流或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试验设施;拥有中航网 联通国内所属成员单位,具备异地协同设计制造能力和现代化信息传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