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文化含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合集下载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义”词汇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义”词汇
的词 语 ,这 类 词 语 无 论 是 对 讲 授 者 还 是 学 习 者 来 说 相 对 都 是 比较 容 易 的 。例 如 : 熊猫 、 饺子、 竹子 、 对联 等等 。 ( 二) 具 有 隐 含 意 义 的 词 语 。 即 隐 含 着 丰 富 的 文 化 内 涵 以 及 引 申义 , 并 且 有 些 词 语 本 义 与 引 申 义 同 时 都 保 留 着 例 如 :
词 汇 教 学 的 角度 切 入 来进 行 研 究分 析 , 论 述何 为“ 文化 义” 词 汇 及 其 在教 学 中 涉及 的 具体 内容 , 旨在 对 实践教 学提 出指 导 性 建议 . .
1 关键 词l 对外汉语 ; 词 汇教 学 ; 文 化 因素
【 基 金 项 目1 成 阳 师 范 学  ̄2 0 1 2 年 人 才 引进 项 目( 1 2 XS YK 0 0 4 ) .
【 中图分类 号】 H1 9 5
【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3 ) 1 1 — 1 8 4 — 2
语 教 学 中 增 加 与 目的 语 语 用 及 语 义 相 关 的 文 化 知 识 ,包 括 如 下 内容 : 1 .在 词 汇 与 语 义 中 所 呈 现 出 的 民 族 文 化 中 特 有 的 概
理论 前 沿 2 0 1 3 年第1 1 期
浅删
髫 吾 复 学中 文化义 , , _ . 词 汇
柯 慧俐
( 咸 阳师范 学院 文学与传 播学 院 , 陕西 咸 阳 7 1 2 0 0 0 )
I 摘 要 1 自上世 纪8 0 年代 以 来 , 对 外汉 语教 学 中 文化 问题 成 为语 言 学研 究 的 最新 热 点 , 大量 学 者 们分 别从 不 同的 角 度提 出 了各 自的 观 点 这 些观 点 大 多集 中在 汉语 文 化语 用 结构 、 方 法等 方 面 , 对 具体 实践 操 作 层 面 尚 需进 一 步探 索 . . 本 文试 结 合 实际教 学 , 从 对 外 汉 浯

词义的历史演变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以“美女”为例

词义的历史演变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以“美女”为例
h e i s a r e g u l a r b e a u t y . 美人照 p i n u p 。 “ 大 师” , 一部 三流小说可 以被称为“ 伟大 ” 作品 。为什么会这样 呢? S
原 因很简单 , 这个 时代恰恰无 “ 大师” , 恰恰不 “ 伟大 ” , 才导致 了“ 大


并且在青少年 中广为流行 。 从 当代视 角来 看 “ 美女 ” 一词, 它再不 是传 统语义上 的 “ 美 女” 代社会中相对于帅哥而出现的一种称 呼, “ 美 女” , 名词 , 《 现代 汉语词典 》 第五版解 释为美丽 的女 子 , 它

了, 而是泛指一切 女性 , 在“ 美女” 一词 中, 词根语素 “ 美” 已经演化
( 5 ) 诸侯美人锺鼓 , 以充入 之。乃令咸 阳之旁 二百 里内宫观二
偶 然在楼道 里碰见一位 留学生叫 中国学生 美女 , 给我 的印象 百七十复道 甬道相连 , 帷帐锺鼓美人充之 , 各案署 不移 徙。《 史记 ・
很 是深刻 , 再 加之在《 青 年文摘> > 2 O l 1 年1 2月上半 月刊 上读到 名 始皇本纪六》 为《 “ 美女” 是一声轻薄》 一 文, 便想要写一篇关于词义演化 的文章 , 的起源 、 发展 、 泛化 , 总结“ 美女 ” 一词与“ 美人 ” 一词的关系 , 得出的 ( 6 ) 秦成 , 则高台榭 , 美宫室 , 听竽瑟 之音 , 前有楼 阙轩辕 , 后有 ( 7 ) 四月 , 汉皆已入彭城 , 收其货宝美人 , 日置酒 高会 。《 史记 ・ 古代汉语 中与“ 美女 ” 相近 的词 有 : 雏鬓、 妍姝 、 姝丽、 娇娆 、 妹 皇帝 的妃子就 叫“ 美人” , 比如 , 汉武帝的母亲就 叫王美人 。随着历 再 与对外汉语词 汇教学联 系起来 。本篇文章通过探求 “ 美女 ” 一 词 长姣美人 , 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 。《 史记 ・ 苏秦列传 》 结论 : 现代汉语 中很 多词 的语义与其历史发展是分不开 的, 对外汉 项 羽本纪七》

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

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

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之外,汉语词 汇之间的搭配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词语之间的搭配能力有层次之分,可以分 为三个方面: 搭配要求、搭配形式、搭配范围。
“搭配要求”
指搭配成分方面的要求,包括组合成员可以充当的成分和 可疑搭配的成分或语义格,以及交际的句式环境、语用特 征等。比如: “腐烂—腐化”做动词时“腐烂”不能带宾语而“腐化” 可以; “互相—相互”中前者不能作定语而后者可以; “千万—万万”中“千万”只用于祈使句,而“万万”除 此之外还能用于陈述句; “构思—构想”同为动名兼类词,“构想”常作名词, “构思”却无此语用特征。 离合词与非离合词的差异也纳入此列,因为离合词在“离” 时可兼任谓宾二成分,而非离合词则无此功能。
1.词形结构的网络化的建构
对于有多个义项的词,应当采用分析的思维方式, 分解到每个语素以及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上进 行识记和积累。以“解”字为例: “解”的多个义项分别如下: (1)分开:解剖、解体、解散、分解; (2)打开:解脱、解决、解码、解冻、解放; (3)除去:解闷、解渴、解围、解除; (4)说明:解释、解说、解答、注解、见解; (5)明白:解悟、易解、费解、理解、了解;

反义复词语素的三种结构
A.本义+本义:朝夕、爱憎、悲喜、裁缝、
沉浮、雌雄、贵贱、呼吸; B. 本义+引申义:枯荣、暗淡、安危、唱和、 成败、春秋、恩怨、甘苦; C.引申义+本义:尊卑、荣辱、文武、幽 明、功罪、始终、天地、好歹; D.引申义+引申义:雅俗、表里、本息、 迟早、饭菜、睡觉、异同、留别。
第四,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猜词能力
语素教学法为猜词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词汇教学中还应该利用语素义、构词法与

浅析词语的文化含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析词语的文化含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析词语的文化含义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运用和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词语的文化含义在教学和交际中是难点也是重点,本文通过对词语文化含义的阐释、汉英词语含义对应情况分类逐条地做出对比分析;透过含义阐释和对比分析两种方法,以期为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环节之词汇的文化含义教学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词语的文化含义英汉词语对比分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通常能够反映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本质以及思维方式。

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对该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较深对语言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汉语亦如此。

在汉语诸要素中,词汇直接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最基本、最活跃的成分。

语言的文化本质决定了词汇必然承载着丰富和特定的文化内涵。

“对外汉语”英语翻译为”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o foreigner”,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可被统称为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主要解决词语含义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以及词语含义的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干扰这一问题,保证词语传递的信息畅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何为词语的文化含义?一、词语的文化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通常将词语的意义分为两类:语言概念意义(简称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简称文化含义)。

语言意义指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概括,是词典义,是不受交际者的主观意志和感情的色彩左右的客观意义。

文化含义是附加在语言意义之上的意义,表示的是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价值以及所传递信息的文化特征。

词语的语言意义体现的是语言的特点,受语言规则的制约,表达出的是词语的基本意义,比较固定,不会因人而异。

例如:表示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生活用品等客观物体与现象的词语就属于这一类。

文化含义却是超越语言意义的交际意义和心理意义,反映出的是词语使用者的主观态度、感情色彩和意欲传递的信息。

人们的主观态度和感情色彩受到母语文化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生活习俗、行为规范、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因素的制约。

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

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

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一、概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框架中,词汇教学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因为语言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有效的沟通,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无论是听、说、读、写哪一方面的技能培养,都离不开词汇的支撑。

将词汇教学置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位置,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出于各种需求开始学习汉语,这使得对外汉语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是语言学习的基石,更在于它在提高学习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

一个学习者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就越高,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将词汇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不仅是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如何更好地以词汇教学为中心,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1. 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与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学习汉语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其地位日益凸显。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往往注重语法和句子的教学,而词汇教学相对被忽视。

这导致许多学习者在掌握基本语法后,仍然难以运用汉语进行实际交流,因为词汇量的不足限制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新审视并强调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关键。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加强词汇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理解汉语,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

浅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

浅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

浅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词义又关系到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同等重要,词汇教学也因此受到文化的影响,本文以中医学术语为例探讨词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关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教学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医学术语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一、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词汇本身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哲学、宗教信仰、艺术等,同一词汇的文化意义差别很大。

词义问题是整个词汇学里最重要的研究方面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义,指的是词的语言意义,“是词所指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概括反映”。

它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

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也就是社会及文化赋予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色彩、比喻意义、借代意义、联想意义等,也称为附加义”,文化意义是附加在语言意义上的主观意义,反映出交际者的文化心理、态度和感情色彩。

文化意义比语言意义更加的含蓄,需要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教学。

二、从中医学术语看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索绪尔把词义定义为“被命名的事物或概念与名称本身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无不渗透着人对现实的感受及经验,词的多义性,就在它是现实世界的象征符号,体现着人对现实世界的不同认识。

”词汇意义是一种民族文化,其语言意义是基础,标记了客体的主要的语义信息,文化意义依附于语言意义,是以语言意义为核心的,会随着语言意义的变化而变化。

(一)中医词汇的文化含义以语言意义为基础——以中医学中的“舟”为例从整体上看,词语的语言意义是基础,文化意义依附于语言意义。

语义场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语义场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语义场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教育,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词汇教学的直接影响。

在词汇教学中,语义场理论为理解词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词汇。

语义场理论是指将一组相关词汇置于一个共同的语境中,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理解和掌握词汇的意义。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义场理论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之间的和区别,提高词汇运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讲解“动物”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关于动物的各种特征的语义场,如“狗”、“猫”、“鸟”、“鱼”等。

通过比较不同动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交际场景中。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现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难以掌握大量的生词,对词汇的理解和使用不够准确,缺乏词汇的语境意识等。

语义场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将词汇置于特定的语义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词汇之间的和区别,提高记忆效果。

语义场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和用法,培养他们的语境意识,提高词汇使用的准确性。

语义场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通过运用语义场理论,教师可以更好地解释词汇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语义场理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提高他们的词汇运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积极应用语义场理论,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汉语教学服务。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运用语义场理论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讲解某一类具体事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词汇,并鼓励他们用这些词汇进行情境模拟或角色扮演,以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词语文化含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词语文化含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 中的一项重点 内容 。词 汇本身又体现 着一 个 民族 的思维 、哲学 、宗教信仰 、心理等 。同一词语在 不同语言 中所具 有 的文化伴 随意义 的差别会很大 。而这些差异 又是造 成跨文化交 际冲突 的重要原 因,本文 主要探讨词汇 的语 言意义与文化含 义之间 的关 系 ,希 望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 出相关策 略。 由于 受 文 化 的影 响 ,我 们 对 事 物 的认 识 及 概 括 方 式 各 不 相 同 ,语 言 的表达也不尽一致 ,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词 汇上 。词汇不 仅仅是语 言的基 本成分 ,它 的意思及分类还受到某一具体语言 的文化 、感观 、认识 等方 面 的影 响与制 约。词语 的文化伴 随意义的差异也 是造 成跨文化交 际冲突 的重要原 因。所 以在对外汉语教学 中词语 的文化伴 随意义是必须 面对并 值 得 研 究 的 问题 。 词 语 的语 言 意义 与 文化 含 义 我们通常所说 的词义 ,指 的是词 的语 言意义 。 “ 是词所标 示客 观事 物或现象 ,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 的认识 的概括反 映 ,这种反 映巩 固在词 的语音形式 里 ,就成 了词 义。 换 句话说 ,也 正是 因为语言 意义 ” 才使得不 同阶层和不 同文化 的人们 交际成 为可能。而词 语的文化 意义指 的是 “ 些 词 语 所 具 有 的特 定 社 会 环 境 中 的文 化 内涵 。决 定 词 汇 的 社 会 某 及文化意义 的是 民族文化 。 照 Susr 的观点 ,词 义是 “ ”按 as e u 被命 名的 事物或概念与名称本身 的关 系,而这种关 系的形成无不 渗透着人对 现实 的感受及经验 ……词汇意义 的不是别 的东西 ,而是 民族 文化 。 。 ” 语言学家 萨皮尔先生 进一步 阐述 了语 言 、社会 、文化之 间的关 系 : “ 语言背后是有东西 的,而且 ,语 言不能 离开文 化而存 在,所谓文 化就 是社会遗传下来 的习惯 和信 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 我们的社会组织 。 ” 就语言要 素与文化 的关系而 言,关系最 密切反 映最直接 的是词 汇。 词汇体现着本 民族 的思维 、哲学 、宗教信仰 、心理 、艺术等 ,同一 词语 在不 同语言 中所具有 的文 化伴 随意 义 的差别 会很 大 ,例 如 “ 爱” 这 个 词 ,中国人在平常使用它来表达对一个人 的感情 的场合 是不多 的,尤 其 是异性之间 。如果说 “ 我爱你”,那么这两 人的 关系应该 是恋人 。而如 果从英美文化 的角度 ,普通异性朋友之 间使用 “ l e o ”却 是常见的 Io u vy 事 ,是一种友好 的表 达方式 。有 时 , 至同语 言体 系中概念意义相 连的 甚 词语所具有 的文化伴 随意也往往不尽相 同。例如 :“ 月球 ” 和 “ 月” 的 概念意义相 同,但 “ 月” 在汉文化中被赋予 了许多美好的蕴涵意义 :如 有关月亮 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等 ;有关月亮 的民间节 日及其 民俗 活 动—— 中秋节 、吃月饼 、家庭 团圆等 :有关月亮 的文学 作品 ,也可 以说 是汗牛充栋 。 汉语 的很大一部 分词语 的构成 及其 语义 受 到 了传 统 文化 的深刻 影 响 。其 中有一部分词语 的构成深受传统哲学观 的规约 ,在造词 中吸收了 古代哲学的基本语汇 。 以 “ ” 为 词 根 的 词 汇 ,在 汉 语 中 就 比较 丰 富 、活 跃 。如 1 表 踢 理 、 事物产生的本源 或原 因——病 理 、物理 、哲理 、道 理 、药 理、生理 等 ; 2、表明事物运 动 的事 理——理 论 、理 由、合 理 、伦理 、清理 、有 理 、 以理服人 、理屈词穷 、合情合理等 ;3 、表 明物 质组织 的次序—— 条理 、 纹理 、肌理 、顺理成章等 ;4、表明领会 、认 识—— 明理 、理会 、理性 、 晓之 以理等 ;5 、管理 ( 申)—— 理事 、理财 、办理 、治理等。 引 在其他语言 中,大概找不到像汉语这样用 “ 理” 来构成多种含义的 词汇。像在英语中的 “ 道理”对 应的是 raol esr ,而 “ 理解” 对应 的词 是 ud r ad 理 论 ” 是 ter ,“ 理 ” 是 term, “ 理 ” 是 pyhl nes n ,“ t hoy 定 hoe 心 seo— oy 乐 理” 是 m s a ter。所有这些 词 ,都没有共 同的词 根 ,都不 g ,“ ui lho c y 是用 “ 理”来 构成的。然 而在汉语 中 “ 理” 却可 以组成 一大批 说 明事 物的本源 、规律 、事理 的词 汇。正 是在 传统 文化 中 的哲学 观念 的作 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文化含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作者简介:周玉华,女,1989.03,四川省资中县人,汉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国际汉语教学方向,2011级。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运用和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

由于受文化的影响,词汇在不同语言中所具有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别会很大。

而这些差异又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所以词语的文化含义在教学和交际中是难点也是重点。

本文通过探讨词汇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希望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词汇;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

词汇本身又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哲学、宗教信仰、心理等。

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中所具有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别会很大。

而这些差异又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冲突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探讨词汇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希望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出相关策略。

由于受文化的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及概括方式各不相同,语言的表达也不尽一致,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词汇上。

词汇不仅仅是语言的基本成分,它的意思及分类还受到某一具体语言的文化、感观、认识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

词语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的文化伴随意义是必须面对并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义,指的是词的语言意义。

“是词所标示客观事物或现象,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概括反映,这种反映巩固在词的语音形式里,就成了词义。

”1换句话说,也正是因为语言意义才使得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的人们交际成为可能。

而词语的文化意义指的是“某些词语所具有的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内涵。

决定词汇的社会及文化意义的是民族文化。

”2按照saussure 的观点,词义是“被命名的事物或概念与名称本身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无不渗透着人对现实的感受及经验……词汇意义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民族文化。

”3语言学家萨皮尔先生进一步阐述了语言、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社会组织。

”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

词汇体现着本民族的思维、哲学、宗教信仰、心理、艺术等,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中所具有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别会很大,例如“爱”这个词,中国人在平常使用它来表达对一个人的感情的场合是不多的,尤其是异性之间。

如果说“我爱你”,那么这两人的关系应该是恋人。

而如果从英美文化的角度,普通异性朋友之间使用“i love you”却是常见的事,是一种友好的表达方式。

有时,甚至同语言体系中概念意义相连的词语所具有的文化伴随意也往往不尽相同。

例如:“月球”和“月”的概念意义相同,但“月”在汉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蕴涵意义:如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等;有关月亮的民间节日及其民俗活动——中秋节、吃月饼、家庭团圆等: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汉语的很大一部分词语的构成及其语义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中有一部分词语的构成深受传统哲学观的规约,在造词中吸收了古代哲学的基本语汇。

以“理”为词根的词汇,在汉语中就比较丰富、活跃。

如1、表明事物产生的本源或原因——病理、物理、哲理、道理、药理、生理等;2、表明事物运动的事理——理论、理由、合理、伦理、清理、有理、以理服人、理屈词穷、合情合理等;3、表明物质组织的次序——条理、纹理、肌理、顺理成章等;4、表明领会、认识——明理、理会、理性、晓之以理等;5、管理(引申)——理事、理财、办理、治理等。

在其他语言中,大概找不到像汉语这样用“理”来构成多种含义的词汇。

像在英语中的“道理”对应的是reason,而“理解”对应的词是understand,“理论”是theory,“定理”是theorem,“心理”是psychology,“乐理”是musical theory。

所有这些词,都没有共同的词根,都不是用“理”来构成的。

然而在汉语中“理”却可以组成一大批说明事物的本源、规律、事理的词汇。

正是在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的作用下,“理”成为汉语汇总一个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词,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任何民族都有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伦理道德。

汉语中的“仁”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最重要的观念。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

”人要具有仁德,最重要的是“爱人”。

4从这种爱人的观念出发,汉语里涌现了“仁爱、仁厚、仁慈、仁德、仁心、仁政、仁风、仁术、志士仁人、仁人君子”等等词汇。

所有这些以“仁”构成的词汇都体现了古代儒家的仁爱伦理观,它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的博爱精神。

同样,汉族人重吃的习俗也反映到了汉语的词汇中。

在汉语中,与饮食有关的词语十分丰富。

仅以菜名而言,不但有诗情画意的美名,而且有以政治、历史、民俗、地理为文化背景的好名,还糅合了文化、艺术的内涵。

如:长生粥、狮子头(大肉丸子)、全家福、东坡肘、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鸿门宴(蟹黄、燕窝)、鲤鱼跳龙门等等。

中国人重饮食的文化心态,还使许多与饮食无关系的词汇成为饮食文化扩散的词汇。

如,“煎熬”可以用来表示一种折磨,如熬夜、熬过严冬;“炒”现在常用“炒鱿鱼”,表示人们被解雇,卷铺盖走人;“烩”用在“大杂烩”中,比喻文章或学问很杂,缺乏条理性,在其他方面表现为不单一、不纯;“熏”在“熏陶”中,多用于受到好的影响。

“利欲熏心”指被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

在其他语言中,我们很少发现有像汉语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与饮食文化有关的词汇。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正是汉族人重视饮食文化,才会使饮食文化的词语那样广泛地被引申、扩散。

”5二、对外汉语词汇的文化意义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不仅因为作为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而且其基本单位词语中,沉淀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要真正掌握汉语,应该而且必须了解汉语的文化意蕴,深入、全面地掌握语义,特别是其深层的文化意义。

在教授留学生时进行必要的文化渗透便成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重视对词汇的文化含义的讲解,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词义误解对外汉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词语文化背景意义的教学。

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几乎是随着语言学习的开始就发生了。

教师在解释词语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词语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释词方式。

如果采用母语进行释词,就要格外注意,因为许多词语都有多重语义,不同语言的某一词语虽然在其中一项语义上恰好是对等的,但在其他词义上却有可能大不相同,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和引申意义就更是大相径庭了。

即便是采用目的语释词,教师也最好在解释之后,给学生举一两个例句,或进行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分,以免产生误解和误用。

另外,教师在讲完该词的语言意义之后,可以通过使用环境来揭示词语蕴含的文化信息。

4比如在讲到“巾帼”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解语言意义:“巾”是一种佩戴的围巾,“帼”是一种头饰。

然后可以通过花木兰的故事,来讲解“巾帼英雄”是指配巾戴帼驰骋于沙场上的女英雄。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

(二)将具有一定文化功能的词语归类记忆教师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将一些学生容易用错的词语归纳起来,特别是一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褒义词和贬义词等,可以将他们归类总结,让学生集中掌握,归记忆法一直是词汇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这样做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对比和区分,让学生了解词语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的不同。

在归纳和教学的时候,最好根据学习的内容分步骤进行,不要一下给学生一大堆生词,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每次综合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将词汇表的生词进行归类,并引入少量相关词汇,这样既能解决词汇记忆和积累的问题,又便于导入词语的文化概念。

(三)用语素释义法将词汇的深层文化因素展现给学生最后,在词汇教学中,除了讲练目标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外,还要“将词语中的语素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未学的词素再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和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

”6它不仅有利于较快地培养学生对汉语的语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心理特征的感知。

语素的解说还要把蕴含在词的构造当中的深层文化因素展现给学生,比如“开关”一词,汉语的取义是注重它的功能;“根本”之所以表示“重要”,是用“根”、“本”作比喻;“银行”的构词也跟中国曾经以“银”为钱这一史实有关;汉语的“银河”和英语的milk way构词理据的不同反映着不同的联想。

由于“文化”这一概念涵盖的面十分广泛,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又有极大的差异,文化本身的复杂性有可能增加解释的多样化和主观性。

教师在解说构词理据中的文化内涵时,对程度深浅的把握也应视情况而定,不可牵强附会和随意发挥。

(四)、运用交际法进行词汇演练词汇的记忆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掌握大量的消极词汇而不能灵活运用,会严重影响学习语言的进度和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单纯记忆生词的含义时,一般都不会考虑到文化和语用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运用交际教学法进行词汇教学和演练,让学生形成一种语用观念,词汇的记忆是以实际使用为目的的,是为了完成语言交流的。

在实际交际活动中,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也会变得一目了然,学生和教师都会发现许多词语使用方面的问题,文化的问题也会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的语言交际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这也是一个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结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

词汇本身又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哲学、礼仪、习俗、宗教信仰、心理、艺术等。

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中所具有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异又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要真正掌握汉语,应该而且必须了解汉语的文化意蕴,深入、全面地掌握语义,特别是其中深层的文化意义;在教授留学生时进行必要的文化渗透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1] 冯蓉·论语言中词语的社会及文化意.[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6).[2]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论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及其对比研究,2010(11).[3] 卢英顺.现代汉语语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8.[4]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1、48、64.[5] 高瑞.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浅谈.[j]安徽文学.2011(12).[6] 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习.200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