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生产中驱油聚合物筛选

合集下载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随着油田开发进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油田开始进入了三次采油时期。

三次采油使用聚合物驱替液可以有效增加原油采收率,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

但在聚合物驱替液使用后,需要对产生的采出液进行处理,以满足环保要求,同时对高价值有机物进行回收。

因此,对聚合物驱替液采出液处理技术的研究成为了目前油田开采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一、三次采油聚合物驱替液的介绍与采出液的特性三次采油聚合物驱替液是一种具有很好的高渗透驱油性能的排水聚集物。

研究表明,通过三次采油聚合物驱替液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油气的采收效率。

但是,在使用聚合物驱替液后,会产生大量的采出液,这些采出液通常包含大量的有机物和多种盐类等污染物质。

这些污染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对聚合物驱替液采出液进行处理已成为了必要的环保措施。

1. 氧化处理技术氧化处理技术是一种将采出液中的污染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处理方法。

常见的氧化剂有臭氧、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该技术的处理效率高,处理后的采出液中的有机物含量明显降低。

但同时,氧化反应所需的条件较为苛刻,处理成本昂贵,并且氧化剂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其副反应和对环境的影响。

2. 膜过滤技术膜过滤技术是将采出液通过膜分离实现分离和回收的方法。

根据膜的选择可以实现对特定物质的分离和回收,例如深层逆渗透膜可以回收油田中的水,而多孔陶瓷膜则可以回收采出液中的多种有机物和盐类等污染物质。

膜过滤处理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的净化和回收效果,但其操作、维护和设备成本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难度。

3. 壳聚糖吸附技术壳聚糖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用于采出液中有机物和盐类等污染物质的吸附和分离。

通过使用壳聚糖对采出液中污染物质进行吸附,可实现对污染物的分离和回收。

该技术成本较低,且无需进行耗能的操作,同时具有可逆性和再生性等优点。

但同时其处理效率较低且吸附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结语针对三次采油聚合物驱替液采出液的处理问题,通过氧化处理、膜过滤技术和壳聚糖吸附技术等多种处理技术的研究,可以实现对采出液中污染物的分离和回收,保护环境和实现高效的资源利用。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及应用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及应用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及其应用聚合物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方法。

综述了聚合物驱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分析了聚合物驱的驱油机理。

介绍聚合物驱油的的方法以及在现实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料,有“工业血液”之称,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石油工业提供越来越多的石油产品。

世界各国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产量的需求,一方面加强勘探寻找新储量,一方面努力提高已开发油田的采收率,积极进行3次采油的探索与应用。

通过注入驱油剂来开采油层的残余油为强化采油(Enhanced oilRecovery,简称EOR或Improved oilRecovery,简称IOR),又称3次采油(Tertiary oil Recovery),可使采收率提高到80% ~85%。

聚合物驱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3次采油方法,它能在常规水驱开采后期,使油藏采收率再提高8%左右,相当于增加四分之一的石油可采储量。

我国对聚合物驱提高油田采收率技术极为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理论技术攻关和现场试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及国家973项目的研究,大大促进了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发展。

自1996年聚合物在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大规模推广应用以来,形成了1000×104t的生产规模,为国家原油产量保持稳中有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以大庆油田为例,截止到2003年12月,已投入聚合物驱工业化区块27个,面积321.36km2,动用地质储量5.367×108t,投入聚合物的油水井5603口,累积注入聚合物干粉46.89×104t,累积产油6771.89×104t,累积增油2709.67×104t。

2003年,工业化聚合物驱全年产油1044.4×104t。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以其规模之大,技术含量高,居世界领先地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大庆油田过渡带油层聚合物驱油试验

大庆油田过渡带油层聚合物驱油试验

陆续见 效 , 水率 开始 下降 , 9 . 下 降到 9. , 含 由 58 4 5/ 日产 油 由 4 上 升 到 5 ; 后 随着 聚合 物溶 液 的 9 6 7t 3t之 不 断注 入 , 油井含 水 率开始 大 幅度 下 降.当聚 合物 溶 液注 入 0 1 隙体 积倍 数 时 , 水 率 由 9. 下 采 . 1孔 含 3 2/ 9 5
个 井组 , 注采 井距 为 1 5 2 0 m, 有 油 水 井 3 7 ~ 0 共 1口 ,
其 中注 入 井 1 O口 , 心 采 油 井 9口, 围 平 衡 井 1 中 外 2 口.试验 区 面积为 o 8 m。开 采层 位葡 I —4油层 , . 4k , 1
试验 中心 井 区面积 为0 4 m 平 均 射 开砂 岩 厚 度 为 .0k , 1. 有 效 厚 度 为 1 . 2m, 均 有 效 渗 透 率 为 5 1m, 3 3 平
维普资讯








第3 O卷
Vo .3 1 O
第1 期
No 1 .
20 0 6年 2月
Fe . b 2 0 06
J OURNAI OF DAQI G ET N P ROI UM NS I E I T TUTE
此。 亟待 寻找一 种更 为适 合过 渡带 油层 的提 高采 收 率方 法.聚合 物 通 过增 加 注 入 水 的 黏度 和 降低 油 层 的 水相 渗透 率可 改善水 油 流度 比 , 整吸水 剖 面 , 高波及 系数 , 调 提 进而 提 高原油 采 收率L ] 3 .过 渡带 地 区地 下
萨北过渡带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矿 场试验 的驱油动态变化特点 , 研究 了过渡带 主力油层 聚合物 驱油 的油 层动用状 况及 驱油效果.结果表明 : 过渡带 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中心井区比水驱提高采收 率 8 以上 ; 聚合物 驱扩大 了驱替液 的波及

聚合物驱油技术

聚合物驱油技术

聚合物驱油技术聚合物驱是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聚合物驱是注入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增加水相粘度和降低水相渗透率来改善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油率。

在宏观上,它主要靠增加驱替液粘度,降低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在微观上,聚合物由于其固有的粘弹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对油膜或油滴的拉伸作用,增加了携带力,提高了微观洗油效率。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有200多个油田或区块进行了聚合物驱的试验。

水驱的采收率一般为40%左右,通过聚合物驱采收率为50%左右,比水驱提高10%。

国内外在研究聚合物驱油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我国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都应用了聚合物驱油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目前,我国的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东部油田都已进入开发末期,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而新增储量又增加越来越缓慢,并且勘探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控制含水,稳定目前原油产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最终采收率,经济合理的予以利用和开发,对整个石油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三次采油技术是目前为止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技术,国家也十分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既重视了室内研究,又安排了现场试验,使得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的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化学驱中又以聚合物驱技术最为成熟有效。

聚合物驱机理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驱替相粘度,调整吸水剖面,增大驱替相波及体积,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油藏非均质性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比较适合聚合物驱。

对全国25个主力油田资料的研究表明,平均最终水驱波及系数0.693,驱油效率0.531,预测全国油田水驱采收率仅仅为34.2%,剩余石油储量百亿吨。

油田用聚合物驱油剂相关知识

油田用聚合物驱油剂相关知识
聚合物驱介绍
● 聚合物驱( Polymer Flooding )
聚合物驱以聚合物水溶液为驱油剂的驱油法。 也称为: 聚合物溶液驱 聚合物强化水驱 稠化水驱 增粘水驱
● 聚合物驱( Polymer Flooding )

聚合物是一大类高分子物质的总称。用于提高原油 采收率的聚合物,包括黄原胶(生物聚合物)、水解聚丙 烯酰胺、丙烯酸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羟乙基纤维素 、硬葡萄糖等。 • 聚合物驱油以其成本低廉、能够大幅度提高油速 度与开采效益、注入工艺简单等多项优势而得到重视 和应用。
溶液推出来的,而是被拉出来的。
驱替孔隙滞留区中残余油
——取决于流体在盲端、孔喉中的流动特性
(a) Re=5×10-5
We=0
(b) Re=5×10-5
采收率是注入驱油剂的体积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乘积
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第一,通过增加流体的粘度、降低流度比以提高波及
系数;
第二,通过改变岩石的润湿性、减少毛细管的液阻效 应、减小界面张力或者消除工作剂与原油间的界面效 应以提高驱油效率。
1.1 波及系数 所谓波及系数是指驱油剂所波及(驱替)到的油层体 积与整个含油(油藏)体积的比值。
缠绕+亲水基团的溶剂化+离子型聚合物的解离
2、降低渗透率机理
聚合物可通过减小水的有效渗透率,降低水油流度比,从而提高波及系数。 聚合物之所以能减小水的有效渗透率,主要由于它可在岩石孔隙结构中产生滞 留。 (1)吸附 吸附是指聚合物分子通过色散力、氢键或其他作用力在岩石表面所产生的浓 集。 (2)捕集 聚合物分子在水中所形成的无规线团的半径虽小于喉道的半径,但是它们可
许多学者认为,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粘弹效应引

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筛选评价实验方法

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筛选评价实验方法

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筛选评价实验方法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能源开发需求不断增加,开发采收率和利用效率也成为现代油探工程追求的目标。

砂岩油藏是国内外重要的油气资源基础,其含油面积巨大,可见其重要性。

其开发利用技术是目前油探工程中极其重要的课题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砂岩油藏的具体开发方式一直在进步。

驱油技术是开发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关键,用于提高采收率和减少污染。

聚合物驱油是砂岩油藏开发驱油技术中最新发展的方法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合物驱油用于提高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采收率,是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节约预算。

为了验证聚合物的驱油效果,必须进行实验性筛选,使用不同的条件来评估聚合物对油藏的驱油效果,以便确定最优的驱油方法,杜绝投资的浪费。

实验的实施应根据目标油藏的实际情况,按照试验条件,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

首先,根据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特点,从岩心取样,提取聚合物。

其次,常规装置分析岩心聚合物组成,确定素材结构特征。

接着,采用微孔膜技术将油藏岩石岩心处理后,进一步分析聚合物在油藏岩石中的快速流动特性。

最后,通过综合比较和优选,得出最佳聚合物驱油方案,从而提高采收率。

与常规驱油技术相比,聚合物驱油技术有着许多优势,能够在节约预算的同时提高采收率。

然而,聚合物的驱油效果不能仅因其本身的特性而定,实验为必要,以获得有效的实验结果。

这就要求有效的实验方法,即选择有利于油藏开发的驱油剂和技术。

明确评价实验方法,了解油藏反应机理,选择有效驱油方案,为驱油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因此,从油藏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研究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筛选和评价实验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油藏开发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支出。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催化剂、固定空气、改性液体等技术,对聚合物进行改性加工,使其具备强效的驱油性能,有效地提高油藏开发采收率,并有效减少污染。

总之,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节约投资,减少污染。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可持续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于新型油田开采技术的探索变得越来越迫切。

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驱油技术——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

该技术结合了微生物与聚合物的优势,通过实验室实验,验证了其在油田开发中的有效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主要包括油田原油、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等。

其中,微生物菌种经过筛选和培养,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

2. 实验方法(1)微生物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筛选出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并控制其生长条件,如温度、pH值等。

(2)聚合物制备:将选定的聚合物材料进行化学处理,制备成所需的聚合物溶液。

(3)联合驱油实验:在模拟油田环境下,将微生物与聚合物溶液混合,进行驱油实验。

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驱油效果,分析微生物与聚合物的协同作用。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作用下,驱油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驱油方法。

在驱油速度和采收率方面,联合驱油技术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同时,实验还发现微生物在驱油过程中对油田的伤害较小,具有良好的环保性。

2. 结果分析(1)微生物作用分析:微生物在驱油过程中通过分解原油中的成分,产生有益的生物化学物质,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

此外,微生物的吸附和驱替作用也起到了显著的驱油效果。

(2)聚合物作用分析:聚合物溶液具有良好的黏度和流动性,可以降低原油与地下岩石的附着力,从而提高采收率。

此外,聚合物还可以起到降低流体渗透性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3)协同作用分析:在联合驱油过程中,微生物与聚合物发挥了协同作用。

微生物通过分解原油、改善流动性等作用,为聚合物溶液的扩散和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聚合物溶液也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两者共同作用下,使得驱油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四、讨论与展望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由于油田开采程度的不断加深,油井概率性堵塞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油井堵塞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产生了大量的高分子聚合物和胶体粒子。

这些物质会形成一种类似软玉石的胶体,导致油井堵塞,对油田的采油效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处理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已经成为油田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的研究旨在有效地去除胶体粒子和其它高分子物质,以保证油田采油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目前,国内研究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的机构和学者们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以下是对其研究进展的概述。

首先,处理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的传统方法为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

物理处理通常采用加压过滤、沉淀法和离心法等,其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但缺点是处理效果有限,不能完全去除胶体粒子。

化学处理则主要是采用添加一些石油化学品,如表面活性剂、酸、碱等,以改变体系的性质,进而实现高效的胶体粒子的去除。

虽然化学处理方法能够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但这些添加剂对水质、环境及油品质量等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

为了解决传统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者开始探寻新的方法和技术。

一种新型的技术是采用非热程度等离子体处理,该方法可以高效地去除胶体粒子和其它污染物,具有高效、无污染等优点。

文献报道,在非热等离子体场中,耗散功率较大,可以使气体分子发生电离,进而产生的等离子体将从基础材料中剥离出胶体颗粒,粉末会随着等离子体场中的空气流动沉积在电组件表面,如电极等。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微生物来处理聚合物驱采出液。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处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油田,而且对环境影响小。

研究表明,微生物可以在采油水中形成微生物膜,从而去除水中的胶体和高分子物质。

该技术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操作难度大、处理效果有待提高等。

综上所述,当前处理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非热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和微生物处理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田生产中驱油聚合物的筛选
摘要: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对聚合物性能的评价方法,主要对聚合物摩尔浓度、耐盐性能、抗钙性能、耐温性能、耐油性能的影响、在以上的基础上又研究了聚合物泡沫的流变性能、泡沫尺寸分布以及配制泡沫钻井液等,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结构类型、表面活性剂浓度、表面活性剂复配、聚合物的加入等因素对泡沫表观性能的影响,探讨泡沫的表观性能、微观机制和实际应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研究表明,起泡能力和表面张力往往不呈线形对应关系,引入能量的方式和大小对泡沫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在引入能量相等的条件下,对比生成泡沫量的多少,以考察起泡能力才能给出对实际应用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聚合物发泡剂驱油耐盐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4-098x(2012)05(b)-0067-01
1 文献综述
发泡剂在油田钻井领域的作用。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对石油的开采量及开采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常规的采油方法(一次和
二次)一般仅能采出原油地质储量的1/3,约有2/3的原油仍滞留在油层中[1],三次采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三次采油技术可归纳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混相驱、热采、微生物驱、化学驱。

虽然国外热采和气驱采油已进入工业化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6年辽河锦45块n2泡沫辅助热水驱油提高采收率8%~10%,
投入产出比1∶3.5;1999年胜利油田单家寺2块超稠油n2泡沫辅助蒸汽吞吐采油,单井3个月增产原油3000多吨;大庆油田北二东烃气泡沫复合驱现场实验,1990年1月开始,时经6年,在驱油效果方面不仅明显高于水驱,也优于三元符合驱,预计最终可以提高采收率25%泡沫驱油既能显著地提高波及效率,又可提高驱油效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提高采收率10%~25%[2],因此它是一种比较有发展前途的三次采油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起泡剂为表面活性剂,包括阴离子起泡剂、阳离子起泡剂、非离子起泡剂、两性离子起泡剂、聚合物起泡剂和复合型起泡剂等。

一般常用阴离子型起泡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

但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显薄弱,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为此,需进一步研究盐浓度、温度、压力、原油的存在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2.2 表面活性剂的优选
表面活性剂用量:为确定起泡剂的最佳加量,在蒸馏水中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起泡剂在加量较少时具备较好的发泡能力,且随起泡剂加量的增加,发泡体积也不断增加。

因此我们要首先确立起泡剂在某个加量时的发泡体积最大,泄液半衰期最长,稳定性最好。

2.3 试验方法
waring blender法是一种极为方便的评价泡沫性能的方法。

它所
用的药品少,试验周期短,使用条件不受限制,可作为标准评价方法之一。

实验所用仪器是高速搅拌器,试验时,在量杯中加入200ml一定浓度的起泡剂溶液,高速(3000r/min)搅拌60s后,关闭开关,迅速将泡沫倒入带封口的1000ml量筒中,读取泡沫体积,表示泡沫的起泡能力;然后记录从泡沫中析出100ml液体所需的时间,称为泡沫的半衰期,主要采用该法进行评价。

本实验采用的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aos、油酸钠(sodiu)、聚乙二酸辛基苯基醚(trton x-100)。

2.4 实验步骤
(1)鉴定部分:取胜利油田发泡剂0.1,0.2,0.3…2.0g溶解于
200ml蒸馏水中,在高速搅拌器以1000r/min的速度搅拌60s,观察发泡体积和泄液半衰期,由此得到一个最佳的用量。

在这个用量上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测试发泡剂的耐盐性。

(2)样品测试:取一定质量的各种发泡剂样品,用蒸馏水稀释到250g,取200g进行试验,同样得到一个最佳用量。

(3)耐盐试验:在室温下配制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加入上述各发泡剂的最佳量,用蒸馏水稀释到250ml,取200ml进行搅拌,由此可得到哪些发泡剂有较好的耐盐性能,耐盐性能好的发泡剂留以在后面的复配试验中应用。

(4)抗钙试验:试验的大体同耐盐试验基本相似,逐渐增大钙离子浓度,直到发泡剂发泡体积小于2倍为止,筛选出较好抗性的发泡剂,然后复配。

(5)抗温试验:取一定加量的发泡剂,在水浴中升温搅拌,测量出
发泡剂可抗的最高温度,之后再加盐继续试验,观察发泡情况。

(6)抗油试验:试验分两部分,分别为加油后起泡和起泡后加油,
发泡剂体系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加盐,另一部分不加盐。

试验得出抗油的最大浓度。

3 结论
在前期的试验中我们在标准状态下对发泡剂自身的发泡性能和
泄液半衰期进行筛选评价,之后我们在各种恶劣的条件(如油、盐等)下对发泡剂的性能做进一步的筛选,找出各发泡剂在各种条件下的性能较好的,再加入适当的稳泡剂,最终进行复配,如(1)通过摩尔
浓度对发泡剂发泡的影响试验找出一个用量时发泡体积最大,泄液半衰期最长,例如aos的最佳用量为0.2,np-10的最佳用量为1.0。

(2)在抗盐试验中我们将在上面试验中得到的各发泡剂的最佳用量加入到盐体系中,我们发现聚乙二酸辛基苯基醚和np-10的性能都很好,在很高的盐度时都能达到发泡体积2倍以上。

(3)在抗钙试验中油酸钠和np-10的性能较好,尤其是np-10,在极高的钙离子浓度下依然可以保持很高的发泡体积和很长的泄液半衰期。

(4)在抗温抗盐理论指导下,通过起泡剂、稳泡剂的筛选和复配得到了抗温最高为90℃的抗高温高盐泡沫体系。

(5)在抗油试验中,我们把发泡剂分为两个体系,分别为加盐体系和不加盐体系,对这两体系进行试验,也分为加油后起泡和起泡后加油,主要是为了应付在油田钻井
中发生的意外情况。

(6)在80℃下,研究油对不含盐、矿化度为18.25
×104mg/l和20.3×104mg/l的泡沫体系的性能影响。

通过实验发现,加油后起泡和起泡后加油均能增加不含盐的泡沫体系的泡沫稳定性;高矿化度下,油的加入破坏了泡沫的复合结构,使体系不能产生稳定的泡沫,但是一旦泡沫的结构形成后,油的加入对泡沫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l] 刘方等.石油开采中表面活性剂驱的应用与展望.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0,22:9~11.
[2] 廖广志,李立众,孔繁华,张思富.常规泡沫驱油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