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一、聚合物驱油机理聚合物驱(Polymer Flooding)是三次采油(Tertiary Recovery)技术中的一种化学驱油技术。
聚合物有两种驱油机理,一是地层中注入的高粘度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油水流度比,减小了注入水的指进,提高了波及系数(图1和图2),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1-6]。
二是由于聚合物溶液属于非牛顿流体,因此具有一定的粘弹性,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7-13],从而提高采收率。
常使用两种类型的聚合物[14],一种是合成聚合物类,如聚丙烯酰胺、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等;另一种是生物作用生产的聚合物,如黄胞胶。
在长达 30 年的聚合物驱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聚合物是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生物聚合物黄胞胶两种。
由于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的价格比较昂贵且易造成井底附近的井筒堵塞,除了在高矿化度和高剪切的油藏使用外,油田现场都使用人工合成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作为聚合物驱的驱剂。
图1 平面上水驱与聚驱示意图图2 纵向上水驱与聚驱示意图二、国内外驱油用聚合物现状及发展趋势2.1国外驱油用聚合物的发展由于经济政策和自然资源的原因,国外对聚合物驱油做了细致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但未作为三次采油的主要作业手段。
驱油用聚合物的理论自80年代成熟以来,并未有较大突破,而其发展主要受限于成本因素。
理论上,在油气开采用聚合物中,可以选用的聚合物有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丙烯酰胺与丙烯酸的共聚物、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纤维素醚化合物、聚乙烯毗咯烷酮等[15]。
但己经大规模用于油田三次采油的聚合物驱油剂仅有HPAM和黄胞胶两类。
人工合成的驱油用聚合物仍主要以水解聚丙烯酰胺为主。
已产业化的HPAM产品包括日本三菱公司的MO系列,第一制药的ORP系列,三井氰胺的Accotrol系列;美国Pfizer的Flopaam系列,DOW的Pusher系列;英国联合胶体的Alcoflood系列;国SNF的AN系列HPAM聚合物。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在文章指出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在首先概述了三次采油技术,然后阐述了聚合物驱技术在油田应用的重要性,接着介绍了采出液处理技术现状,并详细讨论了国内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的现状。
文章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保护环境,以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研究进展、油田、国内、技术、现状、问题、挑战、展望、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其中油田采油技术的进步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和延长油田生产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在目前的油田开发中,油井产能逐渐下降,原油开采效率逐渐降低,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亟待开发新技术来提高油田采收率。
研究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指导油田开发中的实际操作,并为我国油田开发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支持。
部分的探讨,对于国内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而为未来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三次采油技术概述、聚合物驱技术在油田应用、采出液处理技术现状以及国内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的详细介绍和分析,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我国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通过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剖析,为进一步完善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提供改进建议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旨在推动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油田采油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三次采油技术概述三次采油技术是在油田二次采油的基础上,利用聚合物、驱油剂等辅助物质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国内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

国内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摘要:目前国内老油田处于高含水期,通过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是当前研究热点,本文本文综合介绍近年来国内聚合物驱油、微生物驱油和注气驱油技术研究即应用情况,分析了各种驱油技术的优缺点。
关键词:聚合物微生物目前,国内老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每年新增可采储量不足,主体油田已经进入年产量下降的阶段,且处于高含水期,如何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是目前国内采油研究热点问题。
国内陆地上约80%的油田采用注水的方式进行开发,但由于陆相沉积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采收率较低,仅能达到20%~40%。
若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采用其他驱油技术,如聚合物驱油、微生物驱油、注气驱油等是非常有前景的。
本文综合介绍近年来国内驱油技术的热点研究及应用进展。
一、聚合物驱油1.聚合物驱油基本原理聚合物驱油是指将易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加入注入水中,改善油水粘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最终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它主要表现为两个作用。
其一,绕流作用。
由于聚合物进入高渗透层后,导致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之间的存在一定压力梯度,注入液进入到较低渗透层,这扩大了注入水驱波及体积。
其二,调剖作用。
聚合物改善了水油流度比,控制了高渗透层中的渗流,这样注入液在高、低渗透层中以较均匀的速度向前推进,改善非均质层中的吸水剖面,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
2.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大庆油田王德民等[1]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试验。
通过在大庆油田多年的聚合物驱油生产实践过程,发现采用聚合物驱油采收率提高了12 %~15 %,驱油效率和体积波及系数是影响总体采收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贡献各占50%。
另外,配置聚合物用水的矿化度、聚合物分子量及聚合物注入对采收率影响很大。
通过调整注入和产出剖面及调整注入和产出速度,有利于获得一个较为均匀的聚合物前缘。
聚合物技术发展成熟后,其经济效益明显。
胜利油区自1992 年开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以来,聚合物驱在规模不断扩大,聚合物驱油技术在胜利油区的工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经济效益显著[2]。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石油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田的产量逐渐减少。
因此,要保持油田的稳定生产和提高油田的产量,研究和实践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意义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指利用吸附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物质在油藏中生物或地球化学反应的行为来改变岩石和流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油田开采率,减缓油藏老化速度,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意义在于:1.提高原油采收率。
传统的采油方法只能采出油藏中的一小部分,这也是油田采收率较低的一个原因。
但是采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可以促进油藏中残存油从孔隙中流动到井筒中,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2.减少环境污染。
一些黏稠或粘附于石油管道内壁的油污可以被化学驱油技术解决,避免了环境污染的问题3.提高油田的长期生产效益。
一些政府和企业为了获得快速经济效益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开采方法,忽视了油田的长期生产效益。
而采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可以延长油藏使用寿命,实现可持续生产。
二、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现状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国内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案例和新的技术涌现。
1. 吸附剂吸附剂是一种在油藏中有吸附作用的物质。
研究表明,添加吸附剂可以增加盐池油田的采收率。
可添加的吸附剂种类包括胶体矿物、活性氧化铁、纳米气凝胶、碎屑微粒、活性炭等。
2、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油与水的表面张力,使油和水混合起来流体分离的特性。
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油和水的浸润性来使原本在岩石中的油得以被压缩成一个聚集体,从而增加流动性。
适合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种类包括吖丙基酚、硫酸盐基类表面活性剂等。
3、聚合物聚合物可以增加原油粘度,改变油水间的黏附力。
聚合物可以通过提高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来改善油水混合的机会从而提高采收率。
聚丙烯酰胺(PAM)在采油上的应用

聚丙烯酰胺(PAM)在采油上的应用聚丙烯酰胺作为三次采油用驱油剂,,目前已经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长庆油田、新疆油田、河南油田等投入使用,其中胜利油田每年投入干粉5万吨左右,大庆油田每年投入10万吨以上的聚合物,两个油田三次采油的增油量分别达到170万和1000万吨以上,为东部老油田增产稳产提供了保证,是目前国内聚丙烯酰胺使用量最大的应用领域。
相对于其他三次采油技术。
聚合物驱技术成熟、成本低廉、投入产出比低,比较适合国内油藏特点。
下面介绍三次采油发展历程、聚合物驱机理,驱油用聚丙烯酰胺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及驱油用聚丙烯酰胺发展方向。
1、三次采油发展历程1986年,我国完成了“中国陆上注水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了“化学驱是我国东部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主攻方向”的方针,安排部署了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试验和多层次化学复合驱先导试验。
自1996年起,聚合物驱油技术相继在我国大庆、胜利、大港、中原、新疆等油田实现了工业化生产,1996年为359万吨,到2000年首次突破1,000万吨,2008年已超过1,500万吨,约占我国当年产油量的8%。
胜利油田上世纪60年代年开始聚合物驱室内研究,1992年开展先导性矿场试验,1994年开展扩大性矿场试验,1997年开始工业化推广应用,上世纪80年代到1997年进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碱三元复合驱的应用试验;二十一世纪开始进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的室内研究,2003年开始进行先导性试验(1),2006年进行扩大试验。
“十一五”期间,根据2008年1月胜利油田“十一五”油气硬稳定工作计划对原“十一五”规划做出的调整,为了确保三次采油增油效果,减缓产量递减,一方面要加快覆盖剩余一、二类储量;另一方面要利用高油价有利条件,优化方案实施,延长注聚单元注聚段塞,扩大二元驱规模并优选油藏条件相对较好的三类油藏注聚。
“十一五”三次采油覆盖地质储量 1.38亿吨、使用聚合物干粉22.9万吨。
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目前,我国的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东部油田都已进入开发末期,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而新增储量又增加越来越缓慢,并且勘探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控制含水,稳定目前原油产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最终采收率,经济合理的予以利用和开发,对整个石油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三次采油技术是目前为止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技术,国家也十分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既重视了室内研究,又安排了现场试验,使得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的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化学驱中又以聚合物驱技术最为成熟有效。
聚合物驱机理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驱替相粘度,调整吸水剖面,增大驱替相波及体积,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
聚合物驱技术由于其机理比较清楚、技术相对简单,世界各国开展研究比较早,美国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展了室内研究,1964年进行了矿场试验。
1970年以来,前苏联、加拿大、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和德国等国家都迅速开展了聚合物驱矿场试验。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有200多个油田或区块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油藏非均质性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比较适合聚合物驱。
对全国25个主力油田资料的研究表明,平均最终水驱波及系数0.693,驱油效率0.531,预测全国油田水驱采收率仅仅为34.2%,剩余石油储量百亿吨。
目前这些已经投入开发的老油田,大部分已经进入高出程度、高含水期,开展新的采油技术十分必要。
国内自1972年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小井距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以来,我国的大庆、胜利、大港、南阳、吉林、辽河和新疆等油田开展了矿场先导试验及扩大工业试验。
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的共同努力,这一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驱油效果和驱替动态可以较准确的应用数值模拟进行预测,聚合物已经形成系列产品,矿场试验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并形成配套技术。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是指在聚合物基材料中添加了填充物或添加剂,使其在摩擦过程中产生自动润滑作用的材料。
目前,这种材料是工业界和科研界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
一、聚合物基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聚合物基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是研究其自润滑性能的关键。
根据文献报道,聚合物材料的摩擦性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成分、填充物、表面形貌等。
因此,摩擦学性能的研究是深入探讨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机理的关键。
二、填充物的影响填充物是影响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
目前常用的填充物有石墨、润滑油和纳米颗粒等。
石墨是一种优质的填充物,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和自润滑性能。
润滑油在填充材料中具有良好的自润滑特性,但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受到温度和湿度等环境的影响。
纳米颗粒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和较高的比表面积,可以提高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和抗磨性能。
三、添加剂的影响添加剂是指能够增加聚合物基材料摩擦学性能或提高自润滑性能的化合物,如磨损抑制剂、抗氧化剂、润滑剂等。
添加剂的影响取决于其成分和添加量。
添加适量的抗氧化剂和润滑剂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和自润滑性能,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四、发展方向和前景对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的研究显示,当前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二是对已有的聚合物基材料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其自润滑性能和抗磨性能等。
总的来说,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材料。
其研究是深入探讨材料摩擦学性质和自润滑机理的关键。
未来,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产业化和实际应用将会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浅述聚合物驱采油技术

浅述聚合物驱采油技术摘要:聚合物驱就是使用聚合物作为添加剂,增加水的粘度、改善水油流度比,从而提高波及系数,达到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的目的。
近几年的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使它已成为胜利油区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之一。
但经研究表明,虽然聚合物驱油能比水驱油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的采收率(6~12%),但即使在聚合物驱之后也只能采出原始地质储量的40~50%。
也就是说,仍有大约一半或以上的原油留在地下未被采出。
关键词:聚合物驱;采油一、引言在聚合物驱之后,还必须研究采取其它方法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聚合物驱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实施结束后,仍有50%~60%的原油残留在地层中,地层中的剩余油仍然很丰富。
如果能在目前状态下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微观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在油田实施聚合物驱以后,将面临着聚合物驱后如何提高采收率这一技术难题。
尽管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然而关于聚合物驱油的机理,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注粘性水与注常规水的最终剩余油饱和度是相同的;也有人认为,聚合物驱不能在波及面积内使剩余油饱和度有很大降低。
实际上,人们对于聚合物溶液在地下驱油过程中的渗流特征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完善,特别是微观物理化学渗流规律,还不十分清楚,所以开展聚合物驱及其剩余油分布微观机理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石油工程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油井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和人工补充能量开采后的油藏,原油的采出量平均不到原油的原始地质储量的一半,即有一半左右的石油储量残留在地下。
近年来,随着油井含水的增加,原始开采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差,人们试图寻找新的开采方式,聚合物驱油是当前提高水驱油田采收率的方法,已由先导性实验步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由于聚合物驱的优良前景,国内外都在做大量的研究,对其机理有一定的认识。
关于聚合物驱油的机理,人们的认为不一致:ALLEN等研究了驱替液流度性对流度控制的影响,认为驱替液的粘弹性对改善流度比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东部油田都已进入开发末期,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而新增储量又增加越来越缓慢,并且勘探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控制含水,稳定目前原油产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最终采收率,经济合理的予以利用和开发,对整个石油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三次采油技术是目前为止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技术,国家也十分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既重视了室内研究,又安排了现场试验,使得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的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化学驱中又以聚合物驱技术最为成熟有效。
聚合物驱机理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驱替相粘度,调整吸水剖面,增大驱替相波及体积,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
聚合物驱技术由于其机理比较清楚、技术相对简单,世界各国开展研究比较早,美国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展了室内研究,1964年进行了矿场试验。
1970年以来,前苏联、加拿大、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和德国等国家都迅速开展了聚合物驱矿场试验。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有200多个油田或区块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油藏非均质性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比较适合聚合物驱。
对全国25个主力油田资料的研究表明,平均最终水驱波及系数0.693,驱油效率0.531,预测全国油田水驱采收率仅仅为34.2%,剩余石油储量百亿吨。
目前这些已经投入开发的老油田,大部分已经进入高出程度、高含水期,开展新的采油技术十分必要。
国内自1972年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小井距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以来,我国的大庆、胜利、大港、南阳、吉林、辽河和新疆等油田开展了矿场先导试验及扩大工业试验。
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的共同努力,这一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驱油效果和驱替动态可以较准确的应用数值模拟进行预测,聚合物已经形成系列产品,矿场试验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并形成配套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聚合物驱技术规模最大,大面积增产效果最好的国家,聚合物驱技术成为我国石油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大庆油田在会战初期就提出,如果采收率提高1 %,就相当于找到了 1个玉门油田,如果提高 5%,就相当于找到了 1个克拉玛依油田。
1972年我国开始在大庆油田萨北地区开始进行聚合物驱试验。
大庆原油属低酸值的石蜡基原油,油层特征是渗透率较高,油层温度较低(45℃),油层水的矿化度较低,基本满足聚合物驱条件。
在1987年到1988年萨北地区现场试验的基础上,1990年又在中西部地区开始试验。
这些试验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平均每吨聚合物增产原油150吨。
大庆油田将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于整个油田,并建设生产聚丙烯酰胺工厂。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自1996 年投入工业化应用以来, 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
2002年,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年产油量已经突破千万吨,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以其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聚合物驱技术已成为保持大庆油田持续高产及高含水后期提高油田开发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
克拉玛依黑油山在70年代也开辟了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试验区。
克拉玛依原油属中酸值环烷基原油,开展表面活性剂驱难度很大。
通过“七五”、“八五”以来的国家在大庆、克拉玛依的重点科技攻关,使中国油田的聚合物驱油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胜利油田从1992年开始在孤岛油田开展了注聚先导试验,1994年在孤岛和孤东油田开展了注聚扩大试验,1997
年进行了工业推广应用,均得到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
到2001年底共实施聚合物项目15个,覆盖地质储量19700万吨,注入井749口,受益井1312口,已经累计增油474.36万吨,达到了年增油131万吨的水平。
同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驱配套技术,主要包括室内聚合物产品筛选及配方研究技术、方案优化技术、数模跟踪预测技术、矿场实施跟踪评价技术等。
大港油田从1986年开始对其主要油田,港西油田的一部分地层进行聚合物驱的先导试验,试验历时约两年半,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试验前产量为每天7吨,到1989年中期,每天为80吨,增产效果达到十倍以上。
平均含水也有大幅度下降。
试验表明,经济效益较为显著,平均1吨聚合物增产原油300吨。
长远目标是把聚合物驱技术运用到整个油田。
国内的其他油田也都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以期望能成为特高含水油田降水增油、增加可采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大规模推广,和在胜利油田等其他油田的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的成果:
1.完成了从把聚合物驱看作改性水驱到看作三次采油技术认识上的重大观念转变。
具体
表现在以下 6个方面:
(1 )我国油田大多是陆相沉积油田,和国外海相沉积油田的油藏条件不同,提出了聚合
物驱有其自己适用的油藏条件,实现了理论上、认识上的飞跃;
(2 )打破了人们长期认为聚合物驱只能比水驱提高采收率 2 %~ 5%的传统说法,提出了
我国陆相油田聚合物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 1 0 %以上的新观点;
(3)打破了高含水期不能注聚合物的说法,提出了在含水 98%以前注聚合物仍可取得好
效果的新认识;
(4)首先提出了聚合物驱可大大节省注水量、提高注水利用率的新概念;
(5)打破了国外聚合物驱采用小段塞低用量的做法,率先提出了聚合物驱可采用大段塞
高用量的新做法;
(6)研究了聚合物分子量和油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使得工艺上不用担心出现聚合物堵
塞油层问题,提出了油田可采用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油的新思路。
2. 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为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随着实验室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进行了小规模的现场试验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同时,为适应聚合物驱油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科技人员加强了相应配套的实施方法和实施技术的攻关研究,为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目前已经研究制定相应完善配套了的方法和技术。
3.聚合物驱油技术步入工业化生产,开创三次采油新局面。
从1996年起,聚合物驱油技术陆续步入工业化生产,在大庆油田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为大庆油田的稳油保产,开创了中国聚合物驱三次采油的崭新局面,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石油工业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成为 2 1世纪大庆油田乃至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柱。
目前聚合物驱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聚合物注入油层后, 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热降解和进一步水解, 破坏聚合物的稳定性, 大大降低聚合物的驱油效果. 同时地层水和注入水矿化度低有利聚合物增粘. 因为水的矿化度高, 可导致聚合物的粘度降低, 增加聚合物的注入量, 从而增加成本, 不利于聚合物驱油的应用. 因此需在抗温、抗盐研究方面加大力度, 筛选出适合的添加剂, 使驱油剂不仅有较强的增粘性, 同时也有较好的稳定性。
目前,各大油田的研究方向大都放在新型廉价质优的聚合物研究上,疏水缔合物、改性聚丙烯酰胺等。
目前胜利油田地质研究院就正在做适合高温高盐高矿化度地层的新型聚合物的现场试验。
相信在不久的几年,聚合物驱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