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综述
稠油热采技术发展综述

1 稠油的基本特点1)稠油中胶质与沥青含量比较高,轻质馏分含量少稠油含有比例极高的胶质组分及沥青,轻质馏分比较少,稠油的黏度和密度在其中胶质组分及沥青质的成分增长的同时也会随之增加。
由此可见,黏度高并且密度高是稠油比较突出的特征,稠油的密度越大,其黏度越高。
2)稠油对温度非常敏感稠油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增长反而降低。
在ASTM黏度-温度坐标图上做出的黏度-温度曲线,大部分稠油油田的降黏曲线均显现出斜直线状,这也验证了稠油对温度敏感性的一致性。
3)稠油中含蜡量低。
4)同一油藏原油性质差异较大。
2 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针对稠油对温度极其敏感这一特征,热力采油成为当前稠油开采的主要开采体系。
热力采油能够提升油层的温度,稠油的黏度和流动阻力得到了降低,增加稠油的流动性,实现降黏效果,从而使稠油的采收率变高。
稠油热采主要包括火烧油层、蒸汽驱、热水驱、蒸汽吞吐等方法[1]。
2.1 蒸汽吞吐采油蒸汽吞吐采油的原理是从油井中注入高温、高压并且饱和的蒸汽(吞阶段),同时关井某一特定的时间值(焖井阶段),在此过程中对油层进行加热,然后重新开井回采(吐阶段)的循环采油的方式。
蒸汽吞吐的相对优势是,见效非常快,相比其他技术更方便控制,经济效益好,操作技术相对容易,各方面的风险较小。
针对一些稠油油藏甚至是特稠油油藏通常先对其实施蒸汽吞吐,然后再进行蒸汽驱采油。
蒸汽吞吐的增产效果取决于诸多的因素,比如地质因素、施工参数等,因此要提高蒸汽吞吐效果,必须针对油藏条件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并严格施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2 蒸汽驱采油蒸汽驱是指对于某一特定的注采井网,利用注入蒸汽的方法将原油驱替到生产井。
在使用现有的技术进行稠油开采的时候,依靠蒸汽吞吐的方法可以将存在于油井井筒附近地层中的一部分原油开采出来。
在蒸汽吞吐之后运用蒸汽驱技术进行开采,可以有效地将部分未能采出的原油开采出来,因此蒸汽驱是接替蒸汽吞吐的一种方式。
利用蒸汽驱方法来提高稠油的采收率是集合了汽驱、蒸馏、热水驱等方法共同协作的效果。
稠油——精选推荐

第二章稠油的定义: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 ,原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
国内外稠油的分类: 中国稠油分类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开采方式 名称类别 粘度,mPa·s 相对密度 普通稠油I50*(或100)~10000 >0.92亚类I -1 50*~150* >0.92 可以先注水 I -2150*~10000 >0.92 热采 特稠油 II 10000~50000 >0.95 热采 超稠油 (天然沥青)III>50000>0.98热采国外:根据原油在油藏条件下的粘度进行分类:l A 类:普通重油,100>μ>10cp ;25>API°>18; 油藏条件下容易流动。
l B 类:超重油,10000>μ>100cp ;20>API°>7; 油藏条件下能够流动。
l C 类:沥青砂或沥青,μ>10000cp ;12>API°>7; 油藏条件下不能流动。
l D 类:油页岩,源岩,无渗透性,只能采矿抽提法开采。
稠油的组成:主要是由烷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组成,并含有硫、氮、氧等杂原子。
稠油的性质:1)沥青质和胶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少. 2)石蜡含量一般较低,凝固点低。
3)稠油密度大、粘度高。
相对密度越大,其粘度越高,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4)稠油粘度对温度敏感,随温度的增加,粘度急剧下降。
是用热采开采的理论依据。
5)稠油分子量高(低挥发性),硫、氮、氧等杂原子及镍和钒等金属含量高,氢碳原子比低。
6)在热力条件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
7)同一稠油油藏,原油性质在垂向油层的不同井段及平面各井之间常常有很大的差别。
8)稠油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可以简化为宾汉流体。
稠油的地质成因:稠油油藏的形成主要受盆地后期构造抬升活动、细菌生物降解作用、地层水洗和氧化作用, 以及烃类轻质组分散失等诸因素影响,而晚期构造运动是主导因素,其他因素是在这一地质背景下的地化过程。
稠油开发技术综述201405讲解

四、新疆稠油主要开采技术
5、 火驱
稠油吞吐和汽驱后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2009年在红浅1井区废弃油藏 (采出程度在20-30%)开展了火驱开发试验,目前点火9口井,已见到 效果。
2013年拟建第二个火驱试验区。 是新疆油田普通稠油吞吐和汽驱后期转换开发方式的首选技术。
1
红 浅 井 区 火 驱 试 验 部 署 图
产油量(104t)
新疆油田稠油产量构成图
450
汽驱年产油量
400
吞吐年产油量
350
77.55 77.1
412
351.
63.2 62.1
65.2
82.6 82.7
89.6 79.8
300
83.9 90.0
87.6 85.4
250
323.4 335.7
75.2
48.8 42.3 36.0 37.8
31.2开采技术
4、 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2008年开始试验SAGD开发技术,在风城油田先后开辟了两个先导试验区 2012年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目前120对SAGD水平井,已投产井对平均日产油30吨 SAGD技术已成为开发风城超稠油的首选技术
中国石油
三、新疆稠油开发概况及油藏特点
中国石油
3)储层物性好、胶结疏松、易出砂
新疆稠油油藏多数属于辫状河流相沉积,部分为洪积相,主要含油岩性 为中-细砂岩,砂砾岩次之,欠压实,胶结疏松,易出砂。
孔隙度(%) 渗透率(10-3um2)
40
35 孔隙度
30
25
23
20
15
10
5 238
0 砂砾岩
渗透率 28
1409 含砾砂岩
稠油降黏集输方法综述

加热方法的缺点是 :能耗高 ,占输量 1%以上的原 油被损耗和烧掉 ,经济损失大 ;当管线温度降至环境 温度时 ,经常会发生凝管事故 ,因此在管线的启动和 停输工况下 ,要考虑用一种替代油来置换管路中的稠 油 [ 7 - 8 ] 。目前 ,加热方法仍是国内外原油输送的主要 方法 ,对于从井口出来的温度高达 130 ℃左右的采出 液 ,可以考虑进行热输 。 112 乳化降黏输送
原油乳化输送技术的关键是乳化降黏剂 ,乳化降 黏剂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 。目前 ,稠油乳化剂一 般是由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 ,开采后期一般是高含水 期 ,因此开采出的一般是高含水稠油 ,这种稠油形成 的一般是油包水 (W /O )型乳状液 ,一般选择直接向其 中加剂 ,使其转相成水包油型 (O /W ) ,对辅剂的选择 主要倾向于起破乳作用的剂 [ 11 - 12 ] 。
值。
对于这种偏心问题 , Lummus J L、Seyerபைடு நூலகம்F A[ 17 ]等
认为 ,如果采用高聚物稀溶液作为低黏相 ,由于高聚
物的黏弹性 ,核心流偏心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缓解或不
再继续发展 。
早在 20 个世纪 70 年代 , Eke. Verschuur、James、
Poettmann F H[ 15, 17 ]等就相继在英 、美发明了利用低黏
常用的加热方法有蒸汽加热法和电伴热法 。蒸 汽加热是最早使用的加热方式 ,而电伴热法是近些年 才发展起来的 ,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电伴 热是用电能补充被伴热物质在输送过程中的热量损 失 ,使流动介质的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 。与热载 体法相比 ,电伴热技术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 3 - 6 ] :不需要装备热载体往返用的伴管 ;可以在较大 范围内调节温度 ;可以间歇加热 ,沿管线可以有不同 的加温强度 ; 热效率高 ; 适应性强 、惯性小 、容易实现 自动化运行 ;结构紧凑 ,金属材料用量少 ;装配简单 。
稠油油藏采油方式综述自我评价

稠油油藏采油方式综述自我评价稠油油藏是指黏度较高的原油储层,其常见的采油方式有多种,包括传统的常压采油、蒸汽驱采油、聚合物驱油、溶剂驱油、燃烧采油等。
下面将对这些采油方式进行综述,并对每种方式进行自我评价。
1.常压采油:常压采油是最早、最常见的采油方式之一,通过自然压力将原油抽取到地面。
该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适用于黏度相对较低的稠油油藏。
然而,对于黏度较高的稠油来说,常压采油效果较差,油井产量难以维持。
2.蒸汽驱采油:蒸汽驱采油是通过注入高温蒸汽来降低原油黏度,提高采收率。
该方法有效地抑制了稠油的凝固现象,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
然而,蒸汽驱采油需要大量能源投入,成本较高,且对地下水和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聚合物驱油:聚合物驱油是通过注入聚合物溶液来改善稠油油藏的驱油效果。
聚合物可以提高驱油剂的黏度,使其与原油更好地混合,从而增强原油的流动性。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油井产量,但对注入液的处理和回收要求较高,且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
4.溶剂驱油:溶剂驱油是通过注入溶剂来溶解原油中的重质组分,提高稠油的流动性。
常用的驱油溶剂有丙烷、丁烷等。
该方法可有效提高采收率,但溶剂注入量和注入时间需要准确控制,以免造成环境和安全问题。
5.燃烧采油:燃烧采油是通过注入氧气或空气,在地下形成燃烧带,使原油进行自燃,从而减小黏度,促进原油流动。
这种方法对采油条件要求较高,也有一定的环境和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稠油油藏采油方式有多种选择,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点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采油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原油的黏度、储层特征、地质条件、经济成本等因素。
同时,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问题,在采油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锦州油田稠油油藏开发配套技术综述

2、解 决 高 轮 次 吞 吐 期 矛 盾 配 套 技 术
随着 我 厂稠 油 开 采 的 深 入 , 在进 入 高轮 次 吞 吐 阶 段 ( 油 井 蒸 汽吞 吐 即 的 中后 期 ) ,阶段 , 采 的矛 盾 目益 暴 露 ,并表 现 得 非 常 突 出 , 接 影 后 开 直 响 着 油井 的正 常 生产 。 纳 起来 主 要 有 : 面 上边 水 入 浸 、 向上 动 用 程 度 归 平 纵 不 均 ,平 面 上 汽 窜 严 重 、经 多 轮次 吞 吐 ,套 管 损 坏 严 重 , 法 继 续 生产 、 无 油 井 出 砂 严 重 等 。 些 矛盾 导 致 了 油层 中 存 水 多 , 抽 投产 排 水 期 长 , 这 转 周 期 产 量 递 减 幅 度 大 , 吐有 效 期 缩 短 , 分 油 井 的周 期 吞 吐 油 气 比 , 经 吞 部 已 接 近 或 低于 0 2 的经 济 极 限 , 继 续 吞 吐 。 对 上 述 矛 盾 采 取 配 套 技 术 .0 无法 针
进。
1 稠 油 开 采 配 套 工 艺 技 术 、
1 1 油 热 采 井的 钻井 完 井技 术 .稠
2 2针 对 汽 窜 ,采取 多种 措 施 进 行 治 理 .
经 过 多年 的实 践 和摸 索 , 们 总结 出治 理 汽窜 的对 策 : 是注 汽 前 向井 我 一 内注 入 高温 调 剖 剂 , 堵 汽 窜层 位 , 整 吸 汽 剖 面 , 到 注 汽井 正 常注 汽 封 调 达 和 对 应 井 正 常生 产 的 目的 。 是 采取 分层 注 汽 的 办法 , 住 已汽 窜 的 层位 , 二 封 继 续 吞 吐 未 汽 窜层 位 , 到 防 窜 和 动用 中低 渗透 层 的 目的 。 达 三是 采 取 一 注
稠油综述——精选推荐

稠油综述稠油开采、处理、集输降粘⽅法概述⼀稠油油藏特征 (2)⼆稠油开采⽅法 (2)1 热⼒采油 (2)2 化学采油 (4)3 利⽤微⽣物⽅法采油 (5)4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 (5)5 ⽔平压裂辅助蒸汽驱技术 (6)6结论和建议 (6)三稠油集输降粘⽅法概述 (6)1 稠油改质降粘 (7)2 加热降粘 (7)3 稠油掺稀输送⽅法 (8)4 掺热⽔法或活性⽔ (8)5 低粘液环输送⽅法 (9)6 加减阻剂 (9)7 乳化降粘 (9)8 加油溶性降粘剂降粘 (10)9 稠油催化降粘 (10)10 结语 (10)四稠油脱⽔ (10)1 转相点对稠油预脱⽔⼯艺的影响 (10)2 克拉玛依某油⽥稠油脱⽔⼯艺 (12)五其他 (13)1 稠油拐点温度测算⽅法 (13)2 稠油集输管线压降计算⽅法 (14)3 原油降凝剂作⽤机理与影响因素 (15)4 蜡沉积规律实验研究 (15)相关资料 (16)我国海上油⽓⽥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东海、南海西部、和南海东部,截⽌2005年底,共发现油⽥41个,⽓⽥4个,开发井共计1286⼝,年产油量32×106m3,年产⽓量58×108m3。
我国海上原油探明储量为29.3×108m3(储量分布见图1),稠油所占的⽐重较⼤,稠油储量的绝⼤部分分布于渤海湾,约为17.85×108m3。
2005年,中国海上原油产量的43%来⾃重油油藏,预计到2010年,重油产量将占中国海上原油总产量的60%以上。
作为动⼒燃料和化⼯原料有着独特的优点,是其它新能源不能代替的。
因此稠油的开发利⽤越来越受到⼈们的重视。
⼀稠油油藏特征据我国现⾏标准,把原油⽐重⼤于0.934,粘度在100m Pa·S以上定位稠油(或称重油)。
按照稠油粘度⾼低将稠油划分为三种类型,分述如下:普通稠油:脱⽓油粘度为150~10000m Pa·S,⽐重在0.92以上。
特稠油:粘度在(1~5)×104 m Pa·S,⽐重⼤于0.95。
稠油降黏方法综述

稠油降黏方法综述稠油是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的原油。
世界稠油、超稠油和天然沥青的储量约为1000×108t。
稠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加拿大、委内瑞拉、美国、前苏联、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因此研究稠油降黏对稠油的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稠油;高黏度;降黏1 稠油的基本特点稠油中富含胶质、沥青质,且含有较多的硫、氧、氮等元素和镍、钒等金属化合物。
稠油是一种胶体系统,沥青质是分散相,胶质为胶溶剂,油分为分散介质。
稠油中所含的超分子结构是其即使在较高的温度下也具有较高黏度的根本原因。
根据目前的研究,稠油降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降低原油中金属杂原子及其赖以存在的沥青质与胶质的含量或减少体系中大分子的数量。
2 稠油热采技术稠油热采是应用了稠油对温度的高敏感性。
温度升高稠油黏度降低。
升高温度可以降低稠油的黏度,提高油层的流动性。
目前的热采方法主要有:蒸汽吞吐法、蒸汽驱法、火烧油层法。
2.1 蒸汽吞吐采油蒸汽吞吐就是先向油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关井一段时间,待蒸汽的热能向油层扩散后,再开井生产的一种开采重油的增产方法。
蒸汽吞吐作业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注汽、焖井及回采。
2.2 蒸汽驅采油蒸汽驱采油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采油之后,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而采取的一项热采方法,因为蒸汽吞吐采油只能采出各个油井附近油层中的原油,在油井与油井之间还留有大量的死油区。
蒸汽驱采油,就是由注入井连续不断地往油层中注入高干度的蒸汽,蒸汽不断地加热油层,从而大大降低了地层原油的黏度。
注入的蒸汽在地层中变为热的流体,将原油驱赶到生产井的周围,并被采到地面上来。
2.3 火烧油层采油火烧油层是一种用电的、化学的等方法使油层温度达到原油燃点,并向油层注入空气或氧气使油层原油持续燃烧的采油方法。
但实施工艺难度大,不易控制地下燃烧,同时高压注入大量空气的成本又十分昂贵,因此,虽然此种方法的采收率很高,甚至高达80%以上,但油田很少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稠油开采、处理、集输降粘方法概述一稠油油藏特征 (2)二稠油开采方法 (2)1 热力采油 (2)2 化学采油 (4)3 利用微生物方法采油 (5)4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 (5)5 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技术 (6)6结论和建议 (6)三稠油集输降粘方法概述 (6)1 稠油改质降粘 (7)2 加热降粘 (7)3 稠油掺稀输送方法 (8)4 掺热水法或活性水 (8)5 低粘液环输送方法 (9)6 加减阻剂 (9)7 乳化降粘 (9)8 加油溶性降粘剂降粘 (10)9 稠油催化降粘 (10)10 结语 (10)四稠油脱水 (10)1 转相点对稠油预脱水工艺的影响 (10)2 克拉玛依某油田稠油脱水工艺 (12)五其他 (13)1 稠油拐点温度测算方法 (13)2 稠油集输管线压降计算方法 (14)3 原油降凝剂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 (15)4 蜡沉积规律实验研究 (15)相关资料 (16)我国海上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东海、南海西部、和南海东部,截止2005年底,共发现油田41个,气田4个,开发井共计1286口,年产油量32×106m3,年产气量58×108m3。
我国海上原油探明储量为29.3×108m3(储量分布见图1),稠油所占的比重较大,稠油储量的绝大部分分布于渤海湾,约为17.85×108m3。
2005年,中国海上原油产量的43%来自重油油藏,预计到2010年,重油产量将占中国海上原油总产量的60%以上。
作为动力燃料和化工原料有着独特的优点,是其它新能源不能代替的。
因此稠油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稠油油藏特征据我国现行标准,把原油比重大于0.934,粘度在100m Pa·S以上定位稠油(或称重油)。
按照稠油粘度高低将稠油划分为三种类型,分述如下:普通稠油:脱气油粘度为150~10000m Pa·S,比重在0.92以上。
特稠油:粘度在(1~5)×104 m Pa·S,比重大于0.95。
超稠油:粘度在5×104 m Pa·S以上,比重大于0.98,这种稠油在油层中实际上是不流动的。
概括而言,稠油主要特点如下:胶质与沥青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很少,少于10%,一般仅5%左右。
稠油中含硫量很低,一般小于0.8%,石蜡含量也较低,通常在5%左右。
二稠油开采方法1 热力采油热力采油主要是通过一些工艺措施使油层温度升高,降低稠油粘度,使稠油易于流动,从而将稠油采出。
其主要方法有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热水驱等。
1.1蒸汽吞吐蒸汽吞吐是一种相对简单和成熟的注蒸汽开采稠油的技术,其机理主要是加热近井地带原油,使之粘度降低,当生产压力下降时,为地层束缚水和蒸汽的闪蒸提供气体驱动力。
近几年蒸汽吞吐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使用各种助剂改善吞吐效果,注入的助剂主要有天然气、溶剂(轻质油)及高温泡沫剂(表面活性剂)。
蒸汽吞吐技术的应用使油井的动用程度提高,生产周期延长,吞吐采收率由15%提高到20%以上,周期产量及油气比可提高15倍以上,采出程度可达25%。
现在国内正在研究的是CO2吞吐技术,CO2的各项性能是非常适合蒸汽吞吐的,它具有很好的降粘、增液和改善蒸汽吞吐效果的作用,而且适用于大多数稠油油藏和强水敏油藏,但是这一技术要求必须要有气源。
1.2蒸汽驱蒸汽驱是目前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热采技术,成为蒸汽吞吐后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蒸汽驱的机理主要是降低稠油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度。
蒸汽相不仅由水蒸气组成,同时也含烃蒸汽,烃气与蒸汽一起凝结,驱替并稀释前缘原油,从而留下较少的但较重的残余油。
1.3火烧油层火烧油层是利用各种点火方式把注气井的油层点燃,并继续向油层中注入氧化剂(空气或氧气)助燃形成移动的燃烧前缘(又称燃烧带)。
燃烧带前后的原油受热降粘、蒸馏,蒸馏的轻质油、蒸汽和燃烧烟气驱向前方,未被蒸馏的重质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产生裂解作用,最后留下裂解产物——焦炭作为维持油层燃烧的燃料,使油层燃烧不断蔓延扩大。
在高温下地层束缚水、注入水蒸气,裂解生成的氢气与注入的氧气合成水蒸气,携带大量的热量传递给前方的油层,把原油驱向生产井。
火烧油层的技术在国内还不是很成熟,虽然有的油田进行了一些试验,在技术上也通过了检验,但是推广到生产实际当中还有很多问题。
而且火烧油层时,在地下进行的反应非常复杂,对岩层物性改变也非常大,因此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待于研究和开发。
1.4热水驱由于蒸汽与地层油相密度差及流度比过大,易造成重大超负荷气窜,体积波及系数低,蒸汽的热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用热水驱则可有效的减缓这些不利影响。
热水驱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热水将能量传给地层油,使其温度升高,从而降低粘度;二则可以补充地层能量,将原油驱替至井底。
1.5其他热采方法以上所介绍的都是基本的热采方法,但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不同地层条件的要求,传统的热采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油田需要,因此就诞生一些基于传统技术的新的热采方法。
注热段塞: 当注入蒸汽时,在井底附近形成一定范围的加热带然后注冷水将此加热带推向生产井。
注蒸汽加溶剂: 向蒸汽中添加可完全蒸发的溶剂,溶剂与原油掺混可极大地降低原油粘度,同时可降低热水带中的残余油饱和度。
注热碱水,在含油饱和度低的地层中采用层内燃烧法形成加热带,以注碱性溶液的方法将加热带沿地层推进,这样可使热作用和化学作用的优点结合起来。
蒸汽- 气体循环处理法可以保证已出于开发后期的油藏有很好的工艺效果。
水平井与注热水相结合。
通过注热水和空气在地层中形成蒸汽: 这一方法可以将注蒸汽法和层内燃烧法的优点结合起来。
高温聚合物驱: 在裂缝-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集层中,根据水动力驱毛细管驱机理进行采油。
注蒸汽和聚合物: 在注蒸汽之前先注入高浓度聚合物溶液,聚合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用于高渗透性层带,而低渗透性层带则不受其影响,因此能使波及系数提高一倍。
煤层加热法: 向含油层注入其上浮煤层中直接产生的热的燃烧产物,从煤层中产生富含的热燃烧产物,不采到地面而直接注入含油层。
CO2活性水驱: 在热水驱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化学效应和热水的热效应相互配合的协同作用,取得最佳驱油效果。
井下催化反应法其工作原理是: 首先在地面进行吸热反应,将蒸汽和甲烷转化成氢和一氧化碳,而后将冷却的气体输进井内催化反应器,气体反应产生蒸汽和甲烷,反应产生的热传到油层,反应后的气体随采出油循环到地面蒸汽转换装置中。
2化学采油化学驱油是重要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可达到80%~90%。
其中表面活性剂驱油及微乳状液驱油又是效率最高的两种化学驱油方法。
前者是将较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胶团溶液注入油井;后者则是用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并且这种注入的浆液是由三种或更多种组分构成的微乳液。
2.1表面活性剂驱油表面活性剂驱油是在注水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注水驱替应用较早,通过向地层注水把石油驱替至采油井。
早期使用普通河水或海水,后来出现了注入表面活性剂的活性水驱油,根据油藏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地质条件,发展了相关的碱水驱、酸水驱以及其他的化学驱油工艺。
今后提高注入效果的方向,主要是针对沥青质等重质组分在采油中带来的困难,提高注入水“品质”以及向油层注入其他更加有效的活性驱替剂。
2.2 微乳液驱油微乳液是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各向同性的透明和热力稳定的分散体系。
粒径约为10~100nm ,液滴被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醇) 的混合膜所稳定。
驱油用微乳液配方中,油可用石油馏分或轻质原油等;表面活性剂一般用石油磺酸盐;助表面活性剂一般用C3~C5 的醇;水相常是NaCl水溶液。
岩心模型驱油实验表明,微乳液具有很高的驱油效率,而中相微乳液的驱油效率最好(最佳几乎可达100% )。
微乳液驱油的机理很复杂,如改变岩的润湿性,改变油水界面的粘度等,但能产生超低的油- 水驱替液界面张力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3利用微生物方法采油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各种特性进行采油,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生物表面活性剂技术,一种是微生物降解技术。
3.1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特定的条件下生长过程中分泌并排出体外的具有表面活性的代谢产物。
一方面具有化学表面活性剂的共性,另一方面又有稳定性好、抗盐性较强、受温度影响小、能被生物降解、无毒、成本低的特点。
生物表面活性剂已广泛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
例如,从桉树叶毛虫体内分离出的一种菌注入油层后产生大量自然清洁剂,将原油采收率提高到70% ,但这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成量受地层多种条件的影响。
我国在80 年代已筛选出了多种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采油中的应用已扩展到小规模成片油田,对地面法和地下法均进行了尝试,即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注入地下或在岩石中就地培养微生物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强化采油。
3.2 微生物降解技术利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对原油中的沥青质等重质组分进行降解,可以降低原油粘度,提高油藏采收率,这一技术在采油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该技术的理论以依据是使用添加氮、磷盐、氨盐的充气水使地层微生物活化。
其机理包括: ①就地生成CO2增加压力来增强原油中的溶解能力;②生成有机酸而改善原油的性质;③利用降解作用将大分子的烃类转化为低分子的烃;④产生表面活性剂以改善原油的溶解能力;⑤产生生物聚合物将固结的原油分散成滴状;⑥对原油重质组分进行生化活性的酶改进;⑦改善原油粘度。
4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出砂冷采技术关键是应用特殊的操作工艺和泵抽设备激励油层出砂,它适用于埋藏浅、物性好、胶结疏松的普通稠油或特稠油油藏。
出砂冷采的主要机理有3个方面:1)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网络,使油层孔渗大幅度提高,极大地改善了稠油的流动能力。
2)稠油埋藏浅、地层压力低、地饱压差小,在原油向井筒流动的过程中,随压力降低油中溶解的天然气大量脱出,形成泡沫流动且气泡不断发生膨胀,从而为稠油的流动提供了驱动能量使之大量产出。
3)因产砂使上覆地层对油层产生压实作用,导致空隙压力升高,驱动能量增加。
5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技术采用高速注气的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技术适用于开采浅薄层稠油,它的主要机理是:通过在油层下部压开的水平裂缝,开辟一条高层流能力的热通道,沿热通道向前推进的蒸汽在重力差异作用下,蒸汽逐步向上浮升并与原油发生强烈的传热传质作用,加热后可流动的原油在重力作用下流到下部通道,被蒸汽推着凝结的热水带到采油井,压开的水平裂缝不仅扩大了扫描面积,而且沿缝浮升的蒸汽又增加了波及体积,因而提高了稠油采收率。
6 结论和建议上面介绍了开采稠油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都各有优缺点,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当然有些方法还不成熟,还没有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