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成因

合集下载

稠油——精选推荐

稠油——精选推荐

第二章稠油的定义: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 ,原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

国内外稠油的分类: 中国稠油分类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开采方式 名称类别 粘度,mPa·s 相对密度 普通稠油I50*(或100)~10000 >0.92亚类I -1 50*~150* >0.92 可以先注水 I -2150*~10000 >0.92 热采 特稠油 II 10000~50000 >0.95 热采 超稠油 (天然沥青)III>50000>0.98热采国外:根据原油在油藏条件下的粘度进行分类:l A 类:普通重油,100>μ>10cp ;25>API°>18; 油藏条件下容易流动。

l B 类:超重油,10000>μ>100cp ;20>API°>7; 油藏条件下能够流动。

l C 类:沥青砂或沥青,μ>10000cp ;12>API°>7; 油藏条件下不能流动。

l D 类:油页岩,源岩,无渗透性,只能采矿抽提法开采。

稠油的组成:主要是由烷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组成,并含有硫、氮、氧等杂原子。

稠油的性质:1)沥青质和胶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少. 2)石蜡含量一般较低,凝固点低。

3)稠油密度大、粘度高。

相对密度越大,其粘度越高,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4)稠油粘度对温度敏感,随温度的增加,粘度急剧下降。

是用热采开采的理论依据。

5)稠油分子量高(低挥发性),硫、氮、氧等杂原子及镍和钒等金属含量高,氢碳原子比低。

6)在热力条件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

7)同一稠油油藏,原油性质在垂向油层的不同井段及平面各井之间常常有很大的差别。

8)稠油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可以简化为宾汉流体。

稠油的地质成因:稠油油藏的形成主要受盆地后期构造抬升活动、细菌生物降解作用、地层水洗和氧化作用, 以及烃类轻质组分散失等诸因素影响,而晚期构造运动是主导因素,其他因素是在这一地质背景下的地化过程。

稠油成因

稠油成因

稠油成因类型
3.原生未熟稠油
未熟稠油在未熟原油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有利的条件下可以形成
亿吨级的大型油田。
4.运移后残余稠油
储集层由于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断层发育,使深层储集层中的正 常油沿断层向浅层低势区运移,在运移过程中,受分异作用的影响轻组分 散失后,残留下的原油不易运移,成为高比重、高粘度的稠油油藏。
稠油成因
按照其成因,稠油可以可分为原生稠油和次生稠油。
原生稠油
原生稠油指未遭受过改造,直接形成一种密度大的未熟-低熟 油。原生稠油的形成主要与生烃母质的生源构成、沉积环境和原 油的早期生成等因素有关,而与油气的次生变化基本无关。
次生稠油
原生原油在储集层中,经受次生变化,造成原油中轻质端 的减少,链烷烃和低分子量的烷烃基本损失,使稳定的苯并噻 吩及其衍生物,多环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增加。
5.天然气脱沥青作用形成的稠油
天然气脱沥青作用就是通过溶解大量天然气体或C1-C6范围的轻质烃 到原油中,使得原油中的沥青质沉淀下来。只要有相当数量的气体烃类 产生,在原油中脱沥青作用就自然发生。
稠油成因类型
6.岩浆分异作用形成的稠油
晚期的岩浆侵入对于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具有积极地意义,
这是石油地质研究的一项新进展。 有报道指出:晚期岩浆侵入对油气聚集可能具有关键的意义。 1. 可增强圈闭因素(隆起、热破裂等) 2. 促进原油成熟,对未成熟原油加热。 3. 促进油气运移(热液循环作用)。
2.厌氧降解稠油
在保存良好的还原条件下,由厌氧细菌群落降解原油,一方面使 油质变差形成重油,另一方面由于甲烷利用原油作为碳源和氢源生成 甲烷气体。造成某些热成熟重油和生物气共存,也是厌氧降解和喜氧 降解的根本区别。 喜氧细菌对原油的降解使得油气变成非烃产物;而厌氧细菌降解 原油是使一部分原油形成甲烷气体,它是一种能源转化作用。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稠油成因及成藏过程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稠油成因及成藏过程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稠油成因及成藏过程张枝焕;刘洪军;李伟;费佳佳;向奎;秦黎明;席伟军;朱雷【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Heavy oils are discovered in Jurassic,Cretaceous and Neogene reservoirs of Chepaizi uplift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oil,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lkanes,isoprenoids,steroids and triterpenes biomarkers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the sources,origin and biodegradation of heavy oil in Chepaizi area were discussed by the means of reservoir ge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geochemistry;according to the fluid inclusions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source rocks,the accumulation period and migration of heavy oils were analyzed,an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rocess was establish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vy oils in Chepaizi area of Junggar Basin ar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biodegradation,mainly derived from Permian source rocks of Changji sag,and some of them mix with crude oil from Jurassic source rock;heavy oil reservoirs are secondary by later reformation,and there are two major stag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he first period is from Cretaceous to Paleogene,the accumulation mainly happens in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reservoirs,and the second period is after Neogene,the accumulation mainly happens inNeogene Shawan Formation reservoirs;heavy oils mainly migrate through Hongche fault belt and unconformity surface,and are subjected to a slight degradation during accumulation or migration and to a more severe degradation after accumulation.%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均发现了稠油。

稠油油藏成因与开发技术概述

稠油油藏成因与开发技术概述

稠油油藏成因与开发技术概述摘要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石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稠油资源开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有关稠油成因的机理性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并且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归纳。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阐明了稠油的成因主要为原生因素与次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针对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难动用等问题,总结了常见的开发应用技术及特点,明确了稠油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对实现稠油的高质量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稠油;成因;高效开发;1 引言全球油气资源总量大概在6万亿桶左右,三分之二为非常规油气,其中稠油占比较大且分布极不均匀。

我国稠油资源非常丰富,为世界第四大稠油资源国,目前已发现70多个稠油油藏,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辽宁、内蒙等地,但油藏成因机理型认识相对较为薄弱。

从开发状况来看,目前稠油开发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1],工业化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基本稳定在一千五百万吨至一千六百万吨,是我国总体原油稳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稠油的高效持续性的开发,对我国能源保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稠油的成因稠油,又称重油或沥青[2],一般来说黏度超过100mPa·s、密度超过0.934 g /cm3的原油便可归类为稠油。

稠油的生成与生油母质及热演化过程有密切的联系,生油母质的成熟度是决定生成原油密度的重要因素。

由于有机质的类型和沉积环境的不同,生成的原油成熟度也有所不同,油气二次运移的过程中经历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也使得原油性质有所差异。

因此稠油的生成与两种因素有关。

一是原生因素,既低演化阶段形成的未熟或低熟稠油。

二是油气发生氧化还原、生物降解、水洗作用等次生因素而形成的重质稠油或沥青等[3]。

2.1原生因素原生因素指干酪根在热演化中生成的低熟或未熟稠油,其主要因素与有机质的类型、含量、成熟度、沉积环境有关。

在低成熟阶段,生成的重质组分较多,中、高成熟阶段则生成的轻质组分较多。

腐泥型或偏腐泥型、有机质丰度高、咸化—半咸化的湖相沉积环境,低成熟演化的烃源岩生成的重质油潜力往往较大。

从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看稠油的形成及开采中常见问题1(合集)

从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看稠油的形成及开采中常见问题1(合集)

从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看稠油的形成及开采中常见问题1(合集)第一篇:从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看稠油的形成及开采中常见问题1 从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看稠油的形成及开采中常见问题作者:孙铭辽河油田公司高升采油厂座落于绕阳河畔的盘山和台安两县交界处。

沈盘公路横穿油区.京沈高速公路、京(秦)沈电气化铁路与厂区擦肩而过。

辖区面积近1000km2,1978年建厂,现有员12551人。

管理着1468口油水井、2座联合站、2座注水站、37座转油站、6座注汽站。

是辽河油田集稀油、稠油和高凝油于一身的多种类油品生产基地。

曾被誉为“出稠油、出经验、出人才”的摇篮。

是中国最早正规开发的稠油油田,自1994年以来已连续15年稳产70×10^4t原油生产规模,创造了辽河油田稠油开发史上稳产时间最长的纪录。

稠油油藏分类稠油油藏的形成主要受地层盆地后期抬升活动细菌生物降解作用,地层水洗和氧化作用,以及烃类轻质分散失等诸因素影响。

而晚期构造运动是主导因素,其他因素是在这一地质背景下的地化过程,按上述因素可将超稠油油藏分为风化削蚀、边缘氧化、次生云移和底水稠度等四种成因。

一、风化削蚀成因超稠油油藏主要分布在后期构造抬升活动强烈发育,盆地具有早期沉陷,后期衰退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古油藏抬升而接近地表,或者古油藏盖层封堵条件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天然气和轻质组分大量溢散,液态烃经受地层水的洗作用成地表风化作用,形成重质油或软沥青。

二、边缘氧化成因超稠油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和凹陷斜坡边缘,油藏类型以地层型或地层岩性封闭为主,在盆地后期构造运动抬升过程中,盆地边缘急剧上升,边缘斜坡带或为油气大规模运移和聚集的指向,油源主要来自盆地内部重油区,油气沿地层不整合面稳定砂体向上倾方向运移,进入盆地边缘地层水交替带,原油发生严重生物降解程度和物理性质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规律,下倾部位原油具有原生性,上倾部位原油均发生不同程度生物降解作用,油质变重变稠,甚至在盆地边缘部位形成软沥青,有利于超稠油油藏形成,这类油藏一般规模较大,广泛分布在盆地或凹陷边缘。

北部湾盆地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北部湾盆地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第32卷第4期2020年8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2No.4Aug.2020收稿日期:2019-11-27;修回日期:2020-02-18;网络发表日期:2020-04-23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海西部凹陷比较性研究与有利勘探方向预测”(编号:2016ZX05024002-009)和“南海西部海域低渗油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编号:2016ZX05024-006)联合资助作者简介:金秋月(1988—),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与油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工作。

地址:(524057)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油一区。

Emai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0)04-0081-08DOI :10.12108/yxyqc.20200408引用:金秋月,杨希冰,胡林,等.北部湾盆地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岩性油气藏,2020,32(4):81-88.Cite :JIN Q Y ,YANG X B ,HU L ,et al.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heavy oil in Beibuwan Basin.Lithologic Reser ‐voirs ,2020,32(4):81-88.北部湾盆地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金秋月1,杨希冰1,胡林1,卢梅2(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实验中心,广东湛江524057)摘要: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乌石凹陷已发现多个稠油油田。

为研究稠油特征和成因,开展了稠油油藏原油物性、组分、饱和烃特征、生物标志物、油气来源和盆地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1)北部湾盆地稠油主要分布在凸起、斜坡带和近洼带,呈高密度、高黏度特征。

(2)北部湾盆地存在3类稠油,第一类为凹陷中央流二段下部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运移至圈闭成藏,遭后期抬升剥蚀,埋深小于2000m ,上覆盖层薄导致油藏遭受生物降解,此类原油成熟度高,C 30-4-甲基甾烷含量高,组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饱和烃和芳烃成分有序缺失;第二类稠油主要分布在近洼带,为本地低热演化油页岩、页岩生成的原油,其成熟度低,Ts /Tm 值较低,C 30-4-甲基甾烷含量低,在近洼就近成藏,埋深处于生烃门限附近,为早期原生稠油;第三类稠油主要分布在斜坡带,主要为深洼流二段下部烃源岩生成的成熟原油和本地流二段上部烃源岩生成的成熟度较低的稠油混合而成,同时受运移、扩散、吸附等因素的影响,原油变稠,C 30-4-甲基甾烷含量中等,此类油藏埋深大于3000m ,是未受到生物降解的混合型稠油。

大庆油田西部斜坡区稠油成因及成藏条件分析

大庆油田西部斜坡区稠油成因及成藏条件分析

其 中萨尔 图油 层超 覆葡 萄 花油层 ,原油特 点 是密度 大 、黏度 高 、含硫 量 高 。
西 部 斜 坡 区 稠 油 成 因
1 . 1 水 洗 作 用
水洗 作用 是 指原 油 中的可溶 性 烃类 被地 层水 选择 性地 溶解 ,或 与 大气连 通 的油藏 的边底水 通 过油水 界 面 吸收并带 走 可溶性 烃 类 ,而支 链烷 烃 和大分 子环 状烃 类 富集 的过程 心 ] 。西部 斜坡 区 的油气 资 源主要 来 源于 l O O k m 外 的齐 家古 龙 凹陷烃 源岩 ,油 气 经 过长 距 离 的 运移 ,聚集 成 藏 ,同时 西 部斜 坡 区在 沉 积 过程 中的沉 积物 受到 剥蚀 而形 成不 整合 面 ,原油 沿不 整合 面运 移过 程 中 ,持 续 不断受 到 浅层 和下 渗地 表 水 的 冲刷 ,导致 非烃 和沥 青质 增 多 ,最 终使 原油 的 密度增 大 、黏度 增 高 。
[ 中 图分 类 号 ]TE 1 2 2 . 1
[ 文献 标 志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1 4 0 9( 2 0 l 4 )1 6一 [ ) ( ) 1 7 一O 2
大庆 油 田西部 斜坡 区 为 松 辽 盆 地 一 级 构 造 单 元 ,包 括 西 部 超 覆 带 和 泰 康 隆起 带 2个 二 级 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 元Ⅲ 。区域构 造背 景为 一平 缓东 倾 的大单 斜 ,地层 倾 角 2 ~4 。 ,仅在 阿拉 新 、二站 和 他拉 红 地 区 形 成低
2 西 部 斜 坡 区 稠 油 成 藏 条 件
2 . 1 区域 性 不整 合面 、 断层构 成油 气运 移 的主 要通 道 西部 斜坡 区 发育 的油层 包括 萨 尔 图和高 台子 油层 ,分别 位 于青 山 口组烃 源岩 的上 部和 下部 ,其 断层 主要 为 规模较 小 的正 断层 ( 断距 一 般为 1 0  ̄3 0 m,延 伸长 度 1 ~1 0 k m) ,这 种地 质 构造 起 到 了 良好 的连 通砂 体 的作用 。同 时 ,西 部斜 坡 区 自身 不具 备 生油 条件 ,其来源 是 相邻 的齐家 古龙 凹陷 成熟 烃源 岩生

渤海辽东湾绥中36-1油田稠油特征及成因

渤海辽东湾绥中36-1油田稠油特征及成因

系披 }!《f构造 攻¨l乜】l所示 。辽 火断 层把 构造分 成尔 个【× 低 凝 ,达 I 好 乍物 降 解 作 /I川i肜 的 低蚶 、低 凝 丰}I吻 合 。
块 ,力涪 为油 …的 土 体 ,毡 一个 人 断 层 卜升 舭 的 卜 斜 ,东 f『l !l』lh] 辽 尔11I j 斜坡 过 渡。 以大 断 层为界 辽 凹I;}1卡门按 。辽 I 辽·…… 发 育丁完牲 的第 三纪地 层 。辽 IN 陷 i纪地 J 约2000 3000m,辽 【+l唧i陷 下第 三纪 地 l, J。 虚 人,埋 藏 ,为 5000一 )00m。辽 尔湾拗 陷 新 , 代经 历 r fL 系惭 发 育 平fl晚 翦 系拗陷 发 育过程 。 这 瑚 问形 成 r 会 要的 , 汕 系 、fif} 为洲 柑1 ff】洲沉 积 ,纵 向 分 为4个汕纠 (零 、i、ii、 Ill、)一 嘤 t 焚 为 砂 一粉砂 岩。n 发 育连通 · 好 ,

部 分的蜡 使 得蜡 含量损 火较 人。此 外 ,成油 顷 本身蜡 含 量就不
, l』J【】之 ,卜物 降解 作用 ,使
=fi=人人减 少 , f贡沥 质
绥 lfl36 l油 … 垃中 海 汕 自营 勘探 渤 海 海 域 发现 的 · 般都 高于 24.23%,最 火 乃47.q n。 }J 发』: ,绥 【{l36 l汕
油 ,最 低 乃0.2834%,最 『 为().5101%,这 j,卜物降 解彳 爻 ,随
符降斛作 川的进行 ,低分 砬的炝逐 渐减少 ,l11j 烃 、沥 青顷却
小 增 加 ,从 1 使硫 的l卡fj埘 7t
桐油 度
线性 关系 ;岔蜡量 介 _丁0…9"30 一4.88% 2『I1】,, 物 降解 町淌牦 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稠油成因
物理作用
轻油
化学-生物作用
蒸 发 分 馏 作 用
重油无 机 氧 化来自重油大气降水喜氧降解 储层原油
兼性菌降解
水洗作用
重油 底水
CO2 重油 CH4 重油
厌氧降解 脱 沥 青 作 用
重油
轻油
热 蚀 变
CH4+轻油
重油
图1 原油在储层中多种可能的次生作用
稠油成因类型
稠油成因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6种。
2.厌氧降解稠油
在保存良好的还原条件下,由厌氧细菌群落降解原油,一方面使 油质变差形成重油,另一方面由于甲烷利用原油作为碳源和氢源生成 甲烷气体。造成某些热成熟重油和生物气共存,也是厌氧降解和喜氧 降解的根本区别。 喜氧细菌对原油的降解使得油气变成非烃产物;而厌氧细菌降解 原油是使一部分原油形成甲烷气体,它是一种能源转化作用。
厌氧降解重油
未成熟稠油
运移后残留稠油
岩浆热分异形成的重 油
天然气脱沥青形成的 重油
不同成因的大型气顶油藏,气脱沥青 形成重油
稠油成因类型
1.氧化降解稠油
氧化降解稠油是稠油中最重要的一类,数量最多,探明储量最大,
也是目前最详细的一类。
其形成首先是氧化、水洗和喜氧细菌降解的作用。当原油处于浅 层,由于地表水的加入,水中游离氧分子增多,有利于喜氧细菌的活 动,使原油性质变差成为重油。
5.天然气脱沥青作用形成的稠油
天然气脱沥青作用就是通过溶解大量天然气体或C1-C6范围的轻质烃 到原油中,使得原油中的沥青质沉淀下来。只要有相当数量的气体烃类 产生,在原油中脱沥青作用就自然发生。
稠油成因类型
6.岩浆分异作用形成的稠油
晚期的岩浆侵入对于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具有积极地意义,
这是石油地质研究的一项新进展。 有报道指出:晚期岩浆侵入对油气聚集可能具有关键的意义。 1. 可增强圈闭因素(隆起、热破裂等) 2. 促进原油成熟,对未成熟原油加热。 3. 促进油气运移(热液循环作用)。
稠油成因类型
3.原生未熟稠油
未熟稠油在未熟原油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有利的条件下可以形成
亿吨级的大型油田。
4.运移后残余稠油
储集层由于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断层发育,使深层储集层中的正 常油沿断层向浅层低势区运移,在运移过程中,受分异作用的影响轻组分 散失后,残留下的原油不易运移,成为高比重、高粘度的稠油油藏。
稠油成因
按照其成因,稠油可以可分为原生稠油和次生稠油。
原生稠油
原生稠油指未遭受过改造,直接形成一种密度大的未熟-低熟 油。原生稠油的形成主要与生烃母质的生源构成、沉积环境和原 油的早期生成等因素有关,而与油气的次生变化基本无关。
次生稠油
原生原油在储集层中,经受次生变化,造成原油中轻质端 的减少,链烷烃和低分子量的烷烃基本损失,使稳定的苯并噻 吩及其衍生物,多环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增加。
类型 氧化降解重油 成因分析 在开启地质条件下正常原油受氧化、 水洗和喜养细菌降解作用而成。 在还原条件下原油受厌氧细菌降解作 用形成。 热成熟深度以上的非干酪根降解而成 生物降解发生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轻 组分运移出去残留下重组分,多为深 层油。 岩浆烘烤,轻组分移去后的残留物 备注 是一种最主要的稠油,占稠 油储量的90%以上。 过去都把它当做氧化降解稠 油看待,但却有区别。 普遍存在,少数可以发展成 为大型油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