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本质、中西方对比和缺陷

合集下载

人性本质、中西方对比与缺陷

人性本质、中西方对比与缺陷

人性本善的祸害
孟子人性本善的根本错误,就是把人性的社会属性 “善”当成了人性的自然属性,他无视人性自私的本质, 让人误认为自私是恶,使人们不敢承认自私,结果人 人都充当伪君子。
(小镇招待客人的美酒,长者生前与死后的差异)
性善论成了皇帝君临天下的“合法”根据,必然导致 了人治社会。
人治社会的最大特征:最高统治者是神、是圣、是 英雄、是哲人。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尧舜之所同也”。
“食色,性也”。
他认为这是人性的本质是恶,而把仁 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性的社会属性。
人性的本质、中西方对比和缺陷
人性向善的不同途径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 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 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主 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 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
管理漏斗
人性差异
所有制差异
行业差异 人力资源差异
人性的本质、中西方对比和缺陷
都是人性惹的祸!

善?
性 恶?
人性的本质、中西方对比和缺陷
关于中国人性思想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最 早谈到人性,他并没有给人性 明确的回答是善还是恶。“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性的本质、中西方对比和缺陷
关于中国人性思想
现实世界的超级悖论
主张人性本善的中国人, 却让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皇权造 成了一个非常缺乏人道的人治 社会;主张人性本恶的西方人, 近500年来竟创造出了一个科 学、民主、自由、相对更富裕 更尊重人道的社会。
人性的本质、中西方对比和缺陷
中国“圣贤”们的“性本善”思想
春秋战国
孔 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文艺复兴人文思想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一、西方人性假设(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的观点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现象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之有利于他人,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泰勒制是其典型的代表,这个经济理论对应的管理方法就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这种人性假设下对应出现的管理政策确实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应的是中国政治上的稳定,西方经济利润的增加。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更加凸显,这种人性假设的实质是把人看作一种单纯的动物,无视和抹杀了人的社会性。

在这种人性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管理措施,不可能真正、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是梅奥总结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社会人”的观点认为,工人不是机械被动的动物,对工人劳动积极性产生影响的也绝不是只有经济报酬,工人还有一系列社会的、心理的需求,比如对尊重的需求等。

这种“社会人”假设的观点类似于孟子“性善论”中的观点,将人性向好的一面去看,不再片面地将人性看作追求利益者,而是把人的社会需要看作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在劳动中与其他人交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

他认为:“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安全的、爱与归属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

”其目标就是自我实现,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自己的天资和能力,使自己变得完美。

该理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立体的个体,个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

他强调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由此也推动了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一、西方人性假设(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的观点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现象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之有利于他人,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泰勒制是其典型的代表,这个经济理论对应的管理方法就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这种人性假设下对应出现的管理政策确实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应的是中国政治上的稳定,西方经济利润的增加。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更加凸显,这种人性假设的实质是把人看作一种单纯的动物,无视和抹杀了人的社会性。

在这种人性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管理措施,不可能真正、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是梅奥总结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社会人”的观点认为,工人不是机械被动的动物,对工人劳动积极性产生影响的也绝不是只有经济报酬,工人还有一系列社会的、心理的需求,比如对尊重的需求等。

这种“社会人”假设的观点类似于孟子“性善论”中的观点,将人性向好的一面去看,不再片面地将人性看作追求利益者,而是把人的社会需要看作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在劳动中与其他人交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

他认为:“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安全的、爱与归属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

”其目标就是自我实现,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自己的天资和能力,使自己变得完美。

该理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立体的个体,个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性善与性恶中国人相信人本性善,西方人相信人本性恶。

中国人是农业文明,土地固定、人员固定,是熟人社会。

在熟人社会中,熟人的约束,使得村民更多展示了人本性善的方面,性恶被抑制了。

而西方人是海洋游牧文明,游走不定,是生人社会。

在生人社会中,缺少熟人,人与人之间时刻保持着警惕,使得西方人更相信人本性恶。

善分为真善与伪善,恶分为真恶与伪恶。

真恶不可怕,惹不起可以躲,要是实在是十恶不赦,会有法律惩罚。

但是伪善就不一样了,因为它无法分辨,无法制裁。

二、人治与法治中国人是人治国家,西方人推崇法治。

中国的人治思想来自性善,正是因为相信人本性善,所以才会相信有永远不犯错误、即便犯了错误,也会自我纠正的大贤。

所以说性善和人治是中国立国的根本,是一对不可拆分的“双胞胎”。

所以中国人是人治国家。

西方人相信性恶。

崇尚理性的西方人认为,人是神与兽的结合体,及时是最好的人也不能消除兽性和私人感情,这种兽性和私人感情一旦获得没有限制的权利的辅佐,就会无限制的膨胀。

所以西方人推崇法治。

三、集体与个体中国文化看重整体,西方文化尊重个体。

一方面,中国是农业文明社会,通常是以家庭生产和消费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在大工业机械生产之前,由于农业生产非常繁重,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所以得依靠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力量。

另一方面,中国人是靠天吃饭的,一年四季必须得是风调雨顺,中国人得依靠大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

所以中国人看重整体,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

西方的文化区别于中国,导致了西方人看重个人。

商业的根本是“利己”。

个人的利益、个性的维护成为商业运营的保证。

海外冒险也需要合作,但是因为贸易是流动的,那么合作也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的。

为了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能够做到的,就是在遵守契约的前提下,每个人的个体权益得到最大的限度的保障。

所以西方人尊重个体。

总的来说是地理位置倒置了不一样的经济基础与文化。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中西文化都讲人性,尤其中国讲得多。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性看作纯真、纯善,与道相通的形而上的东西。

《周易.系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成性存善,道义之门。

”《中庸》开宗明义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大学.右经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程颐诠解:明德就是人的天性,它通晓一切道理,能够应对万物,但却受气禀的蒙蔽,有时昏昧,但它本体的灵明一直存在,学者应该去掉外物对本性的污染,以恢复人们本来的明德。

(原文经过作者翻译)不仅儒家,佛教也讲“佛性”、“觉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道教讲“性命双修”;都是把人的本性看作纯真、纯善的生命之源,人的本质。

不过,儒家对人性的看法并不一致。

孔子未说性善或性恶,而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同孟子辩论的告子,看法同孔子差不多。

告子认为人的天性无善无不善,好比流水,你从东方开口子,它就向东流;你从西方开口子,它就向西流。

告子还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就是说:人性就是人的欲望和知觉运动。

孟子用诡辩论批判告子,实际上批判了他的太太老师孔夫子。

后于孟子的荀子提出“人性本恶”。

西汉的杨雄提出“善恶混”,就是人性有善有恶。

唐代的韩愈提出“性三品”,就是人性分上、中、下三等。

宋儒程颐、程颢和朱熹又把人性分为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气质、才、情均有不善,只有天命之性有善无恶。

宋明两代的儒者把心性之学搞得繁锁不堪,矛盾百出,越说越玄虚,越说越糊涂。

还是那些并非正统儒学大师的学者能够讲出一些常识性的道理。

中唐诗人杜牧在《三事立性辩》中说:喜、怒、哀、惧、欲、爱、恶等七情就是人性;而在七情之中,喜、怒二者生而有之,是性之根。

婴儿见了奶就爱,就要拿起来吃,求之不得就要哭,要发脾气,可见,爱和怒是与生俱来的本性。

孩子长大后,喜、哀、惧、恶、欲这五种欲望才逐渐产生。

至于善恶的观念,那是孩子受了教育、有了社会阅历以后才会有的。

人性在不同文化中有什么差异?

人性在不同文化中有什么差异?

人性是指人类的天性、本性、本质或本能。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性表现出来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这些差异不仅涉及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还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人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一、行为方式的差异在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注重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和独立,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权利。

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人们更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利益。

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注重时间的效率和准确性,非常注重时间的管理和利用。

而在一些东方国家,人们注重时间的弹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时间管理不是很严格。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在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更加注重事实和证据。

而在一些东方国家,人们注重综合思维和直觉能力,更加注重整体和上下文的理解。

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实用性,更加注重个人的创新和创造力。

而在一些东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问题的含义和意义,更加注重传统和历史的积淀。

三、价值观的差异在不同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更加注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而在一些东方国家,人们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注重个人的成功和竞争,更加注重个人的成就和荣誉。

而在一些东方国家,人们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健康。

人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这些差异不仅涉及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还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

中西方哲学对人性定义的对比

中西方哲学对人性定义的对比

中西方哲学对人性定义的对比作者:高晏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2期摘要:中西方哲学对人性的定义对比分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人性,中国哲学认为主要就是人的善恶问题,其主导思想是性善论。

与之相反,西方哲学家定义人性的主流思想是性恶论。

从对人性定义的角度来看,中西方哲学对人性的定义差别巨大,反之,亦有互补之处。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人性;异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西方哲学对人性的定义也有异同。

古中国哲学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西方亦有谚语讲“人性本恶”。

但中国古语亦有言“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人性可因为后天习性的不同而有改变,西方哲学即使认为人性本恶,同时也相信,人性向善。

如此说来,中西方哲学对人性的定义,存有极大差异,但某些方面亦有相同之处。

一、中西方哲学对人性的定义人性问题由来已久,一直是哲学家们研究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开创了人性的学说,为中国哲学研究人性奠定了基础。

在西方,神学与宗教学为西方哲学对人性的研究提供的重要素材,亦为其打下基础。

人性是什么?人性即是人的本质,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和道德属性。

即是在古哲学史上对其并没有如此严格的定义,但是这些属性在人性学说中都有所体现。

二、中国哲学人性论自中国哲学来看,在古代是没有“人学”这一词语,但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思想和学说。

因此中国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性论学说。

(一)天降善性。

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人性是善的,而且,这种善是上天赋予的,这就是天降善性论。

孔颖达有言:“天降善于下民……与善于民”,大意为:上天将“善”赋予他的人民,让他们有了善这一本性。

(二)孔子的人性思想。

孔子将人性归纳为“仁”,即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且,这种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爱人的人性本质是他的一种期望,一个目标。

圣人趋向于仁,但不可达到。

孔子也认为,人的天性是差不多的,但因为个人后天的学习或者影响有所差别,人性因此不同,但只要按照“仁”的标准来做,就会渐渐地趋近于“仁”。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摘要: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

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

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西方“性善一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人性论;性善一性恶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中西方行为与思维模式的差异在心理学研究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证据,而且这些差异往往被看作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结果。

例如,Nisbett认为,亚洲文化下的人和欧洲文化下的人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看待它们周围世界的方式都有很大差异]。

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建筑、生产方式、器物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括语言文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非物质层面的内容,而x,i-人性的看法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入手,深入探索中西方行为与思维倾向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人性”,即“人之性”,而“性”是指事物的状态、情况,或说质性、特点等。

例如,“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苟子) 、“天命之谓性”(子思)、“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董仲舒)_4]、“性,生而然者也”(王充),“性”字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事物的状态、情况,或说质性、特点等。

“人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状态和资质。

按照英国生物学家达肯斯(R.Dawkins)的观点r6],作为生命最基本单元的基因的惟一天性是自我复制,而基因要达到自我复制的目的,惟一可行的就是利用天地间的生物为它生存与繁衍的载体用来自我复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场
市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市场是人类追求利益的场所,追求 利益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动物为食物而 彼此争斗的习性,或许可以认为是人类 追求利益本性的渊源)。
人性场
情场
情场是人类追求情感的场所, 追求情感是人类的本性之一。
动物的性本能、亲子行为、同类不 相食(不排除相食)的本能,或许可以 认为是人类追求情感本性的渊源。
超级悖论产生的根源
中国人和西方人最初 在人性本善、本恶信念上 的差异,是导致中西方社 会后来两千多年历史的巨 大差异的真正心理根源。
人性场:官场、市场、情场
物质性能赖以表现的时、空、信 息场可分为:
重力场
电场
磁场
人类人性赖以表现的时、空、信 息场可分为:
官场
市场
情场
人性场
官场
官场是人类追求权力的场所, 追求权力是人类的本性之一(雄性 动物为争夺雌性动物而彼此角斗的 习性,或许可以认为是人类追求权 力本性的渊源)。
近代更是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契约、代议 制、民主选举、言论出版和新闻自由。。。
中国 “性本善”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一直在人性本善的梦话中,期 盼明君贤相,自欺欺人,任专制主义的传 统源源流长。
人性本善的儒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编 织了一块既厚实又华丽的遮羞布,这块布 蒙住了中国人的眼睛竟长达两千多年,至 今人们对这块布华丽的“人文”仍赞不绝 口。
文艺复兴人文思想
新教领袖马丁路德:“人类全部本性就好象是一粒罪恶的种 子”。
启蒙时代西欧思想家
霍布斯:“人对人好象狼一样”; 黑格尔:“恶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原动力”。
西方 “性本恶”思想的影响
西方人信奉人性本恶,所以一开始就选择 了超越一切人的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基督教时期,更创造了超越一切人的仲裁 者——上帝。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主 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 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
人性的本质
人性,应该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 善恶,应该限定为人的社会属性。
新生同胞兄弟吃奶的现象 鲁宾逊孤岛上的行为
人性的本质
人性的本质:自私。
自私是天 经地义的,非善非恶,就如树向上长, 水向下流。
只有当某人的自私妨碍了他人的自私,自私才是恶; 只有当某人的自私同时又尊重或有利于他人的自私, 自私才是善。
人性的本质、中西方 对比和缺陷
东西方人性差异
面对不明来物的处理方法 远洋渡轮上的不同行为
AA制 VS 满汉全席 我可以 VS 另选高明
先进管理理念如何才能落地生根
德鲁克 巴 菲 特 科特勒 戴 明 萨缪尔森 马斯洛
? 管理漏斗
管理绩效
管理漏斗
人性差异
所有制差异
行业差异 人力资源差异
都是人性惹的祸!
宋代理学
朱 熹:天命之性是理,理则无有不善。
明代心学 王阳明 :“心之本体,性也,性无不 善”。
西方思想家们的“性本恶”思 想
古希腊罗马哲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凡进入存在者必腐 败”。
基督教神学
《新约全书》:“我知道,我的肉体之中,没有良善” 。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给人类种下了原罪之根)
人性的原恶
懒惰
懒惰原恶实质上是对人类现实活力的抗 拒,是拒绝亲身去体验人类真正的生活。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人性的原恶
嫉妒
嫉妒原恶是来自竞争中的失落感而 丧失自信,实质上是因别人某方面优于 自己而产生恶意。
曹操与杨修
人的生命过程
精神
原 恶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 对人性原恶燃烧的 过程。火焰象征着 人类的精神,它引 人向上,向着真、 善、美。生命燃烧 得越完全,精神就 越美丽、越尊贵。
人性本善的祸害
孟子人性本善的根本错误,就是把人性的社会属性 “善”当成了人性的自然属性,他无视人性自私的本 质,让人误认为自私是恶,使人们不敢承认自私,结 果人 人都充当伪君子。
(小镇招待客人的美酒,长者生前与死后的差异)
性善论成了皇帝君临天下的“合法”根据,必然导 致了人治社会。
人治社会的最大特征:最高统治者人是大善; 损人利己是恶,损人不利己或损己不利人是大恶。
人性的趋势:向善,向恶?
人性的本质:自私。
水性,易往低处流。人性,容易趋向恶。 对待人性就好比对待水,宜疏不宜堵。
水性因重力而善下,可以渠疏,可以 坝堵,疏堵得法,则水利无穷;
人性因自私而易恶,可道德疏导,可 法律限制,疏限得当,则创造力无限。

善?
性 恶?
关于中国人性思想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最 早谈到人性,他并没有给人性 明确的回答是善还是恶。“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
关于中国人性思想
孟子(孟轲,战国时期孔子的孙 子的学生),中国第一个断言人性本 善的人,堪称中国一言堂堂主的始祖。
“恻隐之心(仁),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义),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礼),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智),人皆有之”
人性本恶:也是错!
荀子与孟子犯同样的错误,也是把人 性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相混淆,误认 为自私就是恶。
洪水泛滥 杀人放火
人性的原恶
原恶不是恶本身,不等于已经是恶,
或正在作恶,或将来一定会作恶,而是 指人与生俱来就有作恶的潜在心理因素 或动机。人类的原恶有三种:
任性
懒惰
嫉妒
人性的原恶
任性
任性原恶实质上是对人类文明的抗拒。 汉武帝与司马迁宫刑
人性场对人性原恶的影响
官场 市场 情场 制约 压迫 消 解 任性 懒惰 嫉妒
人性场的陷阱
权力最大化 官场的三大陷阱 权力私有化
现实世界的超级悖论
主张人性本善的中国人, 却让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皇权造 成了一个非常缺乏人道的人治 社会;主张人性本恶的西方人, 近500年来竟创造出了一个科 学、民主、自由、相对更富裕 更尊重人道的社会。
中国“圣贤”们的“性本善” 思想
春秋战国
孔 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两汉经学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关于中国人性思想
荀子(比孟子小10岁),中国第一 个断言人性本恶的人。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尧舜之所同也”。
“食色,性也”。
他认为这是人性的本质是恶,而把仁 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性的社会 属性。
人性向善的不同途径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 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 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