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分享展示
四川达州年俗分享

家乡年俗
我的家乡在四川达州,那里过年习俗不是很多,但十分讲究。
除夕早上全家老小要去请祖宗回家过年(就是扫墓祭祖),而且除夕早上必须吃金元宝,由家里最年长的人盛上四元宝,请祖宗先吃,然后其余的家人围在一起吃。
包金元宝的妇女必须在其中某一个里面包上一个硬币,因为传统说法是“谁吃到了包硬币的元宝,谁在来年就会财源滚滚”。
大年初一这天,家家户户从早到晚不能扫地,因为民俗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打开门招财进宝,拿起扫把扫地意味着吧财宝扫出去。
早上、中午,家家户户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是为了赶走年兽;中午吃饭时,必须有鱼,俗称年年有余,中午吃饭时必须是12点,吃饭前,要放一窜鞭炮,意味红红火火;晚上看春晚更是必不可少。
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出嫁的姑娘先回娘家给父母拜年,然后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家一家的拜年,一家一家的都是好吃好喝的招待,这时候孩子们最高兴,他(她)们跟着大人一家一家的收红包。
当元宵节一过完,家乡的春节就结束了。
上学的孩子们开学报名的日子也到了,大人们也都开始了一年的忙碌。
安民学校东八间校区六(1)班王宁丽
2018年2月26日。
春节习俗大全

春节习俗春节习俗大全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祖国各地的春节习俗许许多多,各地还有些许不同,正是这些春节的习俗,构成了除夕浓浓的年味。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习俗,欢迎大家分享。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现代人过春节的十大新民俗

现代人过春节的十大新民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现代人过春节的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现代人过春节的十大新民俗。
一、春节旅行在过去,春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大家会聚在一起,进行各种家庭聚会和宴席。
然而,现代人更喜欢利用春节期间的长假进行旅行。
他们选择去国内外各地旅游,享受不同的风景和文化。
这种春节旅行已经成为了现代人过年的一种新方式。
二、送礼不只是红包在传统文化中,春节是一个互相送礼的节日。
过去,人们普遍使用红包作为礼物。
然而,现代人更喜欢选择更加个性化和实用的礼品,如高科技产品、健康礼品等。
三、线上购物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购物已经成为现代人过春节的重要方式。
人们可以在网上选购年货、礼品和新衣服,避免了传统购物所带来的拥挤和繁琐。
四、亲友视频通话由于现代人生活分散,人们并不总是能在春节期间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
因此,视频通话已成为现代人过春节的重要方式。
通过视频通话,人们能够远程与亲友互动,分享节日的喜悦。
五、外国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过春节,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选择到外国体验异国风情。
这种文化交流成为现代人过春节的新民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人们的友谊和理解。
六、春节晚会多样化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节目之一,也在不断变化与创新。
现代人更喜欢多样化的晚会内容,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相声等,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吸收了现代元素。
七、家庭DIY活动现代人更注重家庭互动和参与感,因此,很多家庭在春节期间安排了各种DIY活动,如制作年画、煮年糕、包饺子等。
这种亲子活动既锻炼了技能,也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
八、亲子游乐场春节假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间,因此,亲子游乐场在春节期间非常受欢迎。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耍,体验各种刺激和乐趣,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
九、户外庙会传统的庙会是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活动。
春节期间的民俗表演有哪些精彩的节目

春节期间的民俗表演有哪些精彩的节目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还有许多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节目。
这些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彩的演出,吸引着无数观众。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在春节期间经典的民俗表演节目。
一、舞狮表演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表演之一。
它是中国传统舞蹈表演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两个艺人分别扮演狮头和狮尾,舞动身体,模仿狮子的动作和姿态。
舞狮表演寓意祈福、驱邪、增添喜庆气氛。
表演时,有时会伴随着锣鼓、烟花爆竹的声音,更加热闹、喜庆。
舞狮表演的精湛技艺和欢快的节奏往往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让他们为之陶醉。
二、舞龙表演舞龙是另一个备受欢迎的春节民俗表演节目。
与舞狮不同,舞龙使用的是更长更灵活的龙形道具。
表演者们手持着长龙,在音乐的节奏下,舞动着龙身,有时还会在地上进行鳞甲敲击的动作。
舞龙表演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在春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组织群众一起练习和表演。
观众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表演者的身姿优美,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团聚和吉祥氛围。
三、皮影戏表演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剧形式,也被广泛用于春节期间的民俗表演。
皮影是用剪纸或薄纸制成的人物、动物和场景图案,透过灯光照射于半透明的布幕上,演员们在幕后操纵皮影,配合人声、音乐和音效进行表演。
皮影戏的剧情丰富多样,常常涉及传统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当代题材等。
观众们可以在皮影戏的世界中,感受到奇妙的艺术表现力和故事的魅力。
四、杂技表演杂技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中的瑰宝,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表演节目之一。
杂技表演融合了柔力、韧性、平衡和技巧,表演者们通过惊人的身体控制和灵巧的技艺,展示出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
常见的杂技技艺包括双人飞天、顶碗、倒立行走等等。
这些令人惊叹的表演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另一项受欢迎的春节民俗节目,尤其在南方地区更为盛行。
龙舟竞渡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间传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活动。
江苏过年怎么过春节习俗解读

江苏过年怎么过春节习俗解读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全国各地人们都非常重视和喜爱的节日。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省份,江苏在春节期间也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过年习俗。
本文将为大家解读江苏过年的一些传统习俗。
一、扫尘在春节来临之际,江苏的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这是为了将一年的灰尘扫尽,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扫尘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也传承了一种祈求吉祥、驱邪的寓意。
二、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
在江苏,人们会在大门两侧贴上春联,春联上通常写有吉利的对联,如“福禄康宁”、“年年有余”等等。
这些春联有着美好的祝福和希望,也为家中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三、守岁在除夕夜,江苏的家庭通常会进行守岁活动。
人们会一家团聚,边品尝美食,边守岁到午夜,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届时,家中会摆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团圆的喜悦。
四、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江苏春节的一大亮点。
过年期间,人们会点燃鞭炮,让烟花爆竹的声音铺天盖地,以驱除邪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放鞭炮的热闹氛围,也使得整个节日更加喜庆。
五、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江苏,人们会在正月初一或初二走亲访友,拜访长辈、亲友,并送上新春祝福。
拜年时,大家会彼此交换红包,以表达祝福和照顾之意。
这也是江苏传统文化中注重友情和家庭团聚的体现。
六、舞狮舞狮是江苏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之一。
人们化装成狮子,穿着狮子舞鞋,在街头巷尾表演舞狮。
舞狮的动作矫健、生动,以及夸张的造型,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七、花灯花灯是春节期间江苏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
人们用竹子、彩纸等材料制作各种形状的花灯,如牛、鸡、龙等,并在夜晚点亮。
花灯的五彩斑斓、璀璨夺目,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节日的喜庆气氛。
以上就是江苏过年的一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在江苏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彰显了江苏人民对春节的热爱和重视。
这些习俗不仅传承了民间文化,更融合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让春节成为一个充满喜庆和希望的节日。
四川的春节习俗

四川的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四川作为中国大陆的一个省份,也有着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人们用独特的方式欢庆新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四川的春节习俗吧!一、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过春节时的传统活动之一,四川也不例外。
人们将红纸剪成长方形,然后在其上题写吉祥的对联,如“年年有余”、“出入平安”等寓意,精心装饰。
四川的贴春联有着独特的风格,常常加入巧妙的川剧脸谱或四川方言,使春联更具有地方特色。
二、放鞭炮放鞭炮也是中国春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四川人也非常喜爱这项活动。
在除夕之夜,人们会点燃鞭炮,烟花爆竹的声响在夜空中回响,象征驱邪避祸,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川人的鞭炮多为“拜年炮”,用于向亲朋好友拜年时使用,其声音洪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三、舞龙舞狮春节期间,在四川的大街小巷,人们还能看到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表演。
舞龙舞狮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它通过狮头、龙身和众多舞者的协同配合,展示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四川,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热烈参与。
四、吃年夜饭在四川的春节习俗中,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这一时刻,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
四川的年夜饭以川菜为主,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川菜如麻辣火锅、宫保鸡丁等美食都是不可或缺的菜品。
吃年夜饭的同时,家人们还会互道祝福,共同期盼来年的幸福和顺利。
五、舞腰鼓舞腰鼓是四川地区民间流传的一项独特的习俗活动,在春节期间格外受欢迎。
人们手持鼓棒,穿着五彩缤纷的传统服饰,随着鼓点的节奏,舞动着身体,展示着四川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舞腰鼓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寓意着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家庭幸福等美好寓意。
六、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传统之一,也是四川人民最真诚的祝福方式。
人们会穿上新衣,扎起整齐的发髻,拜访亲友,互道新年祝福。
四川的拜年方式独具特色,经常伴随着川剧脸谱的表演,给予拜年仪式更多的喜庆氛围。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各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家庭联欢:北方地区的春节以家庭聚会为主,亲人们会相聚一堂,共同享受丰盛的年夜饭。
人们会在餐前向祖先敬献祭品,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晚餐后,家人们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欣赏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
2.燃放鞭炮: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新年的时刻会触发鞭炮,以驱逐邪恶的灵魂,辟邪祈福。
鞭炮的声音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3.拜年: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到亲友家拜年,同时也会给家人和亲戚送上祝福和红包。
这是一种表达敬意和祝福的方式,也是增进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方式。
二、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舞龙舞狮:南方地区的人们会表演舞龙和舞狮的传统舞蹈,以驱逐恶鬼,呈现繁荣和好运。
这些舞蹈通常在街头、市场和庙宇等地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
2.包饺子: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包饺子,这是一种寓意吉利的食物。
包饺子的过程中,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亲手制作和品尝这道传统美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3.花市:南方地区的城市会出现花市,市民们会在这里购买花卉和年货,以供庆祝春节之用。
花市不仅提供了热闹的购物场所,还呈现出浓厚的春节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
三、西南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苗族烧花灯:西南地区苗族的传统习俗是烧花灯。
人们用火燃烧蜡烛,点亮花灯,并将花灯放置在门前或窗户旁,以祈求来年有一个光明和幸福的未来。
2.舞蹈节目:西南地区的藏族和彝族等民族会表演传统的舞蹈节目,这些舞台剧和舞蹈演出通常展示了当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3.祈福仪式: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会举行祈福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舞蹈、音乐、祷告和祭祀等环节,人们在仪式中表达对神灵的虔诚。
春节期间的年俗文化体验

春节期间的年俗文化体验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秉承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融入了各种年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庆祝仪式、祭祀活动和传统习俗来表达新年的祝福和美好期盼。
以下是我在春节期间的年俗文化体验分享。
一、辞旧迎新春节的第一天,全家人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沐浴更衣,焚香祭祖。
祭祀过后,家人会一起围坐在客厅,享受丰盛的早餐。
这是一种祭祀祖先、告别旧岁、迎接新春的传统习俗,既给予了对过去的致意,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冀。
二、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为重要的一餐。
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在装饰一新的家中享用这顿丰盛的晚餐。
年夜饭的菜肴丰盛多样,象征着新年的吉祥和美好。
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为它在中文中与“余”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
此外,还有烤鸭、鱼香肉丝、酱爆鸡丁等传统佳肴,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团聚的快乐。
三、红包与拜年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们发红包,作为新年的祝福。
红包中的压岁钱代表着长辈们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同时也寓意着辞旧迎新,祛灾招财。
当然,在收到红包之后,晚辈们会向长辈表示感谢和拜年。
新年期间,亲朋好友也会相互拜年,道喜新春。
四、放鞭炮和燃放烟花放鞭炮和燃放烟花是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之一。
在年除夕的时候,人们会相约到户外放鞭炮,燃放烟花。
鞭炮和烟花的声光效果营造了一种喜庆、热闹的氛围,也寓意着辟邪避祸、迎接吉祥的新年。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传统表演之一。
人们身着龙狮服装,在鼓乐声中舞动长龙和舞狮,表演出各种技巧和动作。
舞龙舞狮不仅能吸引无数的观众,更能给人带来喜庆和祥和的氛围,传承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观灯游园春节期间,各大城市会举办盛大的灯会活动。
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灯笼和灯饰艺术品,包括大型彩灯、灯组和花灯。
这些灯光艺术作品精美绝伦,为节日增添了独特的气氛。
家人朋友一起观灯、游园,共同享受节日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年俗分享
大家好:我是墨竹(1)班的薛紫煜
我是墨竹(1)班的詹小可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我们老家兰州的年俗,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习俗,不同人过不同节、做不同的事。
那么兰州过春节的习俗,当然就和其它地方的不一样了:
兰州有一个过年习俗的顺口溜,在每次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按照顺口溜来准备:“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那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兰州的春节习俗。
进入腊月门,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做准备,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那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那天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呢?我就来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
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
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
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
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
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
第二我就来说说贴春联了,“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了序幕。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第三我来说说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太平鼓作为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汉族人民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
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的部分。
那有力的鼓点,显现了黄河人民的英雄气概,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魅力。
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
春节期间,兰州的社火表演也别具特色。
人们吃着美食,看着表演。
一般是从农历正月初十前后开始,由各区县组织的农民社火队汇集市中心,依次排成不同形状的队形,沿主街道边行边舞,敲锣打鼓,热闹壮观。
当行至东方红广场时,多围成圆形,为游人和市民表演。
最后我和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兰州的美食,油果子、糟肉、油馃子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