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

合集下载

什么是大众文化,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和日常生活?

什么是大众文化,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和日常生活?

什么是大众文化,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和日常生活?大众文化是指由大众群体广泛接受并流行的文化形式,包括电影、音乐、电视、媒体、视频游戏等。

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流行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探讨大众文化对我们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1. 大众文化的影响之一: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体现着当代社会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因此大众文化也成为了我们获取社会价值观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

比如,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男女主人公对待情感事物的态度、生活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一系列思维方式,这些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大众文化的影响之二:影响了我们的娱乐方式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电影、游戏、音乐等大众文化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因此,大众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放松我们的身心,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周围世界,增加生活的乐趣。

3. 大众文化的影响之三:对我们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大众文化不仅影响我们的娱乐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消费行为。

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商品化和商业营销也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重要潮流。

许多商家将大众文化作为自己的市场推广手段,借助流行的文化来吸引消费者,使得现代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4. 大众文化的影响之四:位居社会文化变革的主导者现在的大众文化不再是一种表层现象,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主流,主导着社会文化的变革。

大众文化不断冲击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地失去了影响力。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对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生活影响深远。

无论从获取价值观观念、娱乐方式、消费行为还是在文化变革方面,大众文化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应当在享受大众文化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时,更加客观和理性地对待和赏析它的种种魅力。

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透视大众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透视大众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其 次. 商品经济对流行 音乐文化发展的第二个作用 , 就是 培育了大 众音乐创 作与消费的主体一 大众 。
最后 , 品经济对流行音乐文 化发 展的第三个作用 , 商 是为其提供制 度操作性 的保障 , 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便于传播的媒介系统。
() 2 大众文化对于社会变迁的反作用 大众文化是人类创造 出来用来 满足人们需要 的生存模式 ,是人们 获取生活资料的一种手段。 正因为如此 , 每一个 时代的人们都积极引进 先进文化 , 文化传播在社会 运行 中起着 重要作用 。当另一种文化进入本
壤 中, 一方面受到西方的影 响, 呈现 出更加复杂更加艰辛 的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 加快了中国迈 向世界的进程 ,中国社会开始进入 由传统 农业文明向现代 工业文 明的转型 , 商品经济体制 的建构 日趋规范。随着 生活方式的转 变 , 的价值观念 精神面貌亦有转变 , 国人 大众作 为社 会的 主体从传统隐形存在成 为与精 英并 立的社会存在 ,他们 主动寻求 适合 自身的特殊审美趣味 以及审美理想 的恰切 表达方式 ,于是流行歌 曲成
刚冈 开放的中国社会 的时代性符号 。 0 就在香港 台湾流行着邓 丽君时 , 内地歌唱演员李谷一在 17 9 9年底 演唱了一首《 乡恋》 让她走 向了风 口浪尖 。 , 虽然几度被定 性为“ 暗的 、 灰 颓废的 、 低沉缠 绵的靡靡之音 ” 但这首歌无 疑让那个时代 的中 国人又 , 次强烈感受到 了流行歌 曲的独特魅力 。李 谷一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娱
众文化 的相互关系 , 尝试从崭新的视角论 证这一并不 陌生 的话题 。 1 流行歌 曲的滥觞——中国大众文化产 生的时代性符号 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 ,同样是 中国新 时期流行音乐 文化的 诞生地 。1 7 年 , 歌星邓丽君发行专辑《 9 9 香港 甜蜜蜜》 伴随着改革开发 ,

流行音乐与大众欣赏之间的趋势

流行音乐与大众欣赏之间的趋势

乐是人类表达爱情 , 感情 , 伤感 的事情 的一种 方式 。这更说 明了
流行音乐 的词 曲生动 , 符 合人 与人 、 人与物 、 物与物 , 联结 的社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纽带作用。音乐的流行加速 了文化流行 , 同时也推动了大众传播 的力度 , 带动大众欣 赏的被动性和主动性 , 也 可理解为它们 之间 共生互动 。也证 明了演唱者和接受者并 不是单 向的给 予和接受 的关 系 ,大众 的反馈 与演 唱者本身 的信 息共 同形成新 的音乐作
★注 : 本文 系黑龙江省文化厅 2 0 1 1 年黑龙江省艺术规划项 目, 项 目名称 : 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项 目编号 : 1 1 A 0 1 4 。
流行 音乐与大众欣 赏之 间的趋势
画 于淼淼

要: 音乐是 人类 文明发 展 史中 , 精神 文化 领域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当流行 音乐 以一 种时 尚 、 节奏 自
是听众心 理上所追 求的感 觉 , 制造瞬 间共 同性 快乐 , 挖 掘潜 藏在
人们 心底祈盼终极 的目标。从流行音乐 出现到现在 , 流行音乐 自 身在不停地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 的发展和完善 自己 。流行音 乐是以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与存在 的,所 以大众需 要什么样 的
到音乐信息 的完满传达。一方面 , 大众欣赏传递着流行音乐。音
化最重要 的特点大众性 、 趣味性和时尚性 , 相吻合 。大众欣赏又
是流行文化 的积极传递者 、 倡导者 、 推 广者与普及者 。记得那首
《 霸王别姬》 闭眼静 听悠扬 的歌声 , 恍惚身临其境 , 那一种气 势磅
礴 的气 氛 , 给人 以英雄 气概和侠 骨柔情 的感 觉 , 敌军兵临城 下 , 霸王 和爱人死别 的场 面。增加 了多少 的感染力 ,圆了多少英雄

现代音乐流派概览

现代音乐流派概览

现代音乐流派概览现代音乐流派众多,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为您概述几种主要的现代音乐流派,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现代音乐。

一、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指在当代社会中广泛流行的音乐形式。

它通常以简单易懂的歌词、流畅的旋律和多样化的节奏为特点。

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大众文化的普及密切相关,它能够迅速传播并引起大众的共鸣。

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有迈克尔·杰克逊、碧昂丝等。

二、摇滚音乐摇滚音乐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以强烈的节奏、高亢的吉他演奏和激情四溢的歌词为特点。

摇滚音乐通常表达了年轻人的反叛情绪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摇滚音乐的代表人物有滚石乐队、披头士乐队等。

三、爵士音乐爵士音乐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融合了非洲音乐、欧洲古典音乐和美国民间音乐的元素。

爵士音乐以即兴演奏和复杂的和声为特点,它强调个人的表达和创造力。

爵士音乐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迪克西兰德等。

四、电子音乐电子音乐是使用电子乐器和电子设备创作和演奏的音乐形式。

它以电子合成器、电脑和采样器等设备为基础,通过电子声音的处理和合成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

电子音乐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它在舞曲、电影配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嘻哈音乐嘻哈音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以饶舌和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

嘻哈音乐通常以社会问题、个人经历和街头文化为主题,它强调个人的表达和自由创作。

嘻哈音乐的代表人物有2Pac、艾米纳姆等。

六、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指欧洲古典音乐传统中的音乐形式。

它以复杂的和声、丰富的乐器编制和精细的音乐结构为特点。

古典音乐通常以交响乐、协奏曲和室内乐等形式呈现,它强调音乐的艺术性和严谨性。

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有贝多芬、莫扎特等。

七、民谣音乐民谣音乐是一种以吉他伴奏和简单的歌词为特点的音乐形式。

它通常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民谣音乐的发展与社会运动和文化复兴密切相关,它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达到了巅峰。

怎样理解流行音乐

怎样理解流行音乐

怎样理解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在我们学校音乐课堂中越来越受孩子们的喜爱,对我们学校音乐教学中有很大影响。

音乐怎样流行,我们要来认识下流行音乐的结构和真正意义!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

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

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

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

在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

在器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采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

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

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和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

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流行音乐也就是通俗音乐,流行歌曲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著国家的政策开放,使得流行歌曲的内容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深入人心,90年代的流行音乐变化较广,并且与我们的生长背景较为接近。

然而流行歌曲不仅是艺术,也是娱乐、精神寄托,更是反应百姓生活的写实记录,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

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

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

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流行音乐在传播良好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

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形式,通过歌词和曲调将一些积极的价值观传递给年轻人。

例如,一些流行歌曲弘扬友爱、勇敢、自信等正能量的内容。

同时,一些歌曲对于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等也有所表达。

通过这种方式,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年轻人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次,流行音乐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和发展空间。

中国传统音乐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受人们喜爱。

而流行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借鉴传统音乐的元素,融入其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例如,流行歌曲中常常使用古筝、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使得音乐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同时,流行歌曲的创作也能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和意象,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追求。

再次,流行音乐可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触越来越少,甚至对传统文化抱有偏见。

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能够将年轻人的注意力引导到传统文化上来。

通过演唱一些古风歌曲或是创作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流行歌手可以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

最后,流行音乐在国际交流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独特的文化符号,拥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形式,通过歌曲的演唱和音乐的传播,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之处。

例如,世界顶级流行歌手与中国传统音乐家合作,创作了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歌曲,这些歌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俗文化的定义与内容

通俗文化的定义与内容

通俗文化的定义与内容通俗文化(popularculture)也称为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是指传播得最广、最流行的文化表达方式,经常是表现在大众媒体上,如电视、影片、广播、媒体、网络等,以及这些媒体所传播的文化内容。

从定义来看,通俗文化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跨越不同国家、文化、年龄和消费背景的社会现象;二是将社会现象以流行的方式传播的文化表达形式。

所谓通俗文化,源于流行音乐、流行文学和流行电影等文化现象。

它们通常不具备正式文化、教育文化或宗教文化所拥有的文化内涵,更多地受到消费媒体影响,不仅受到国家文化和地域文化影响,也受到社会群体和消费群体文化的影响。

通俗文化的公共性来源于传播的方式,它们是以某种“流行文化”的形式,即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把各类文化元素和文化信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

通过它们,人们能够受到社会消息、娱乐消息、科技信息等各类信息的影响。

此外,它们也有非正式性质,常常具有流行性,立足于大众心理和社会潮流,会以各种新奇思维的形式来吸引观众,把大众文化作为最直接的娱乐方式。

通过流行文化,不断的更新形式而保持流行的特质,通过它们促进社会主流文化生活,满足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迁,以及消费文化的需求等。

最后,通俗文化也具有某种公共责任性。

通过它们,大众可以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来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发展,以此改善社会文化。

例如,通过流行文化形式传播文化素养和社会价值观,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以及来提升社会氛围,向社会提供积极的能量等。

综上所述,从定义上来讲,通俗文化是以流行的形式传播的社会现象,具有跨多个文化、年龄和消费背景的社会现象,以及具有流行性、非正式性和公共责任性等特点。

它不仅能够满足大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可以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向社会提供积极的能量等。

流行音乐的发展

流行音乐的发展

流行音乐的发展1. 引言流行音乐是指受到大众喜爱并广泛传播的音乐风格,它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和演变路径。

本文将从流行音乐的起源、影响因素、演化方式等方面探讨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流行音乐的起源流行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音乐录制和广播技术的发展,音乐开始进入大众的生活。

最早的流行音乐以爵士乐、布鲁斯和民谣为主,这些音乐传达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随着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的摇滚乐成为了流行音乐的新兴风格。

摇滚乐的强烈节奏和叛逆的形象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3. 流行音乐的影响因素流行音乐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技术等。

首先,社会因素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流行音乐往往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它们成为了人们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身份认同的媒介。

其次,文化因素也对流行音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不同文化的音乐传统、民俗和审美观念都会在流行音乐中得到融合和创新,从而产生独特的音乐风格。

最后,技术的发展也对流行音乐的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录制技术、音乐制作软件以及数字音乐平台的兴起,都为音乐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 流行音乐的演化方式流行音乐的演化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兴起和消亡。

首先是风格的变革。

流行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换着风格。

从早期的摇滚到迪斯科、嘻哈、流行舞曲等,每个时期的流行音乐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

其次是流派的崛起和消亡。

流行音乐中有许多流派在特定的时期达到了巅峰,然后逐渐减少了影响力。

例如,迪斯科在70年代达到了顶峰,但随后逐渐被其他音乐风格所取代。

最后是音乐产业的变迁。

随着音乐市场和产业的不断变化,流行音乐的流行度也会有所不同。

传统的唱片销售逐渐被数字音乐平台所取代,这也带动了流行音乐创作和传播方式的变革。

5. 流行音乐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流行音乐与一种新型文化――“大众文化”有着特别的缘分,被众多学者视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

“大众文化”是打开流行音乐之门的一把钥匙,不通过它,就不足以了解流行音乐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1.“大众文化”的基本概念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被文艺界奉为圭臬。

它对大众就是“最广大的人民”、“革命的工农兵群体”①的解释,影响了国人对“大众”一词的认识。

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毛泽东的特殊身份,这个解释带有特殊的国情意识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并且这个理解强调“大众”的一致性,与现今的“大众”的特征相距甚远。

“对‘大众’身份的追问,它应该属于‘公民’与‘消费者’范畴,它代表了最普通意义上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相对于阶级和革命而言,‘大众’是强调一种非意识形态的公民身份,一种与市场化选择、消费选择相联系的个人身份,一种平等消费者的身份,一个社会流行中时尚者的身份……”②大众是“一种新的人口结构,是一种松散的、流动的、非家族式、(非)亲缘式的集合体”。

③是私人领域的扩展、民间力量的壮大才使得“大众文化”得以出现甚至肆虐。

“私人领域是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机关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其本质特征在于私人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与自律性,处于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之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转型,为私人领域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私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必然吁求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填补这一空白地带,这就使得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并成为私人领域准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④“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是“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⑤,具体到“中国的‘大众文化’”则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伴随着日渐繁荣的商业文化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消费文化。

大众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通俗性、趣味性和时尚性,这在流行音乐的诸多方面都有反映。

2.大众文化的通俗性与流行音乐的通俗性“大众”与“通俗”是两个不能类比的概念,即便在我国很多人眼中“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长相差不多,事实上它们也有着本质的取向区别,“通俗文化不具有真正的民间性、独立性。

大众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大众意识,把自身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不仅表现在对文化的趣味上,同时表现在价值观念上,以独立的、鲜明的个性存在于文化形态当中,在文化趣味上有趋众性、民间性,在价值观念上有独立的生存观”。

但大众文化具有“通俗化”的特点却是基本的事实,“大众文化的通俗化是指其文化内容、表现形式是通俗的、娱乐性的,让人们喜闻乐见的”。

⑥“文化”本来是一个高贵的字眼,在19世纪还主要是由“上层社会”掌握其生产和消费的专利权。

随着市场经济和平民社会的到来,民主法制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个人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空间和选择权利的扩大,以及艺术作品制作技术的发展,“文化”的规模和数量飞速发展,最终使“文化”走下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众文化”使艺术平民化,由此带来了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通俗性”,“抹平了高雅文化的深度,使过去那些极端个人化的、神秘幽玄的、形而上的,非依靠丰富的知识、特殊的感悟和相当的时间才能领会到的东西一下子变成人人能懂、可感可知的东西,它使审美又回到了生活,使粗糙的生活变得光滑,美与生活的距离缩短了……”⑦这里的“大众文化”和我们以前所熟知的“群众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群众文化”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性,在内容上有严格的政治限定;而“大众文化”的发展恰恰销蚀了权力色彩,以显著的商品性突破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界限。

“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商业价值的实现,在生产时就把讨好市场作为考虑内容:为了满足更多人的欲求,在内容上消解崇高,迎合世俗,讨最广大的市民市场的好;在形式上也不讲究技巧,以低姿态的方式迎合人们的口味。

流行音乐正是这样,捕捉了大众普遍的心理渴求和繁复生活中的生存焦虑。

为了获取与大众之间的“共振”,流行歌曲在内容上消除时间感、历史感,对人们都敏感的“爱情”话题分外钟情,风花雪月的小情调是最常歌咏的对象;消除距离感,多采取个人的、小“我”的角度。

形式上,流行音乐演唱摒弃了美声、民族唱法远离日常生活的声音造型,而选择了培养周期短、不太注重技巧的自然化的演唱方法;旋律走向上,注重个人口语化,大多在自然音域之内流动;流行歌曲不纯净的嗓音和人们的自然嗓音契合,发泄性的嘶喊则可以缓解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当然,轰鸣的机器声响也锻炼了现代人的耳朵,使他们能够接受具有“噪音”性质的歌唱。

3.大众文化的趣味性与流行音乐的趣味性要吸引大众,仅有通俗性是不够的,还要“有趣”(不等于“幽默”,而偏向于以感性形式引起人们的注意)。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通常由官方把持,优越的地位和“教化”的功能指向使其通常以“一本正经”的面目出现,缺少俚俗文化的趣味。

即便是现在,“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家”还是“这样排列文艺功能顺序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⑧。

很长时间内,对娱乐的轻视导致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市场由外来音乐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而大众文化是自下而上的,并且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它必须吸引大家的目光,以“有趣”示人。

尤其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流行音乐所能实现的认识功能有限;作为一种短小的艺术形式,教育功能也不是流行音乐强项;作为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也无法和协奏曲、交响乐相比。

“娱乐功能”是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功能。

流行音乐的风格很是多样,以引起不同受众的不同兴趣。

流行音乐的节奏最能说明问题,形式多样,并越来越远离强弱(二拍子)或者强弱弱(三拍子)的循规蹈矩的音乐进行,多采用重音和重拍分离的摇曳生姿的有趣节奏效果。

流行歌曲的歌词也比以前有意思,《猪你生日快乐》、《大学自习课》等等就是例子,尤其是RAP,更注重歌词的趣味性;而众多描写情爱的歌词,“如果你不是你/我不是我/那该多快乐”,“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等等都充满情趣,让众多年轻人痴迷。

流行乐手的演出现场也是如此,多是载歌载舞,灯光绚丽多彩,服装华丽多变,注意在视觉上造成冲击力;表情特别夸张,注重与现场观众的交流,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虽显浅薄却很有效果。

流行音乐的MV,在短短几分钟内纳入了大量视觉材料,从多方面刺激受众的兴奋点。

而唱片公司对乐手的铺天盖地的推广宣传中,趣味性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绯闻遍天飞,“作秀”成常态,乐手本人也拿肉麻当有趣,直叫流行乐坛热闹异常。

对趣味性的追求,或曰“快乐原则”,突出表现在“大众文化的身体化潮流”⑨上。

人类的肉体曾被权威话语解释为低级的、肮脏的,而大众的崛起则使声色犬马充斥我们的感官。

而这是和我国的传统的下层文化相通的,“在封建历史中的大部分时期中国人流行的性观念是压抑的、清教徒式的、男性中心的。

也许对于未受教育的下层大众来说,性习俗上要比士绅阶层宽松一些”。

⑩传统民歌说明了这一点,它的大部分组成就是“酸曲”(肉麻的情歌),比如明代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中关于男女爱情生活的作品。

现代流行歌曲加强了这个趋势,舞蹈与歌词、歌唱语气的性暗示或者性明示比比皆是。

特别是在酒吧、夜总会的演出中。

4.大众文化的时尚性与流行音乐的时尚性“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

时尚具有很大的力量,“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民族,都无一例外地追逐时尚。

……但时尚只有在商品社会才异常风光,消费时代依赖的就是时尚逻辑。

”{11}因为大众的从众心理和时尚强大的心理诱导作用,对时尚的追求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点,而时尚传播、普及和发展依靠的主要手段就是“流行”。

即谓“时尚”,对“新”的追求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事实上,相对于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化,大众文化也正属于最无操守、形式最多变的文化类型。

中国流行音乐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正体现了这一点,从来没有一种音乐比流行音乐更亲近当下的大众生活。

从抒情音乐到“朋克”和“R.&B.”(节奏布鲁斯),从吉他、架子鼓进入乐队到电脑音乐超出人类想象的无限可能的音响效果,从在被窝里偷听磁带到上网冲浪欣赏流行歌曲FLASH,都可以视作音乐人与受众互动、制造和追随时尚的反映。

在流行歌曲演唱风格方面,最初对港台“柔情”的学习是时尚,“西北风”遍地刮是时尚,摇滚的嘶喊是时尚,如今的爵士回潮还是时尚。

流行音乐还靠推广时尚形象、时尚观念来制造音乐和演唱风格的时尚。

像青少年疯狂的追星行为、像陶?础⒅芙苈琢砝嗟难莩?风格大规模流行、像“女子十二乐坊”的异军突起,都可以这样来解释:因为这是时尚,不这样做就意味着落伍――而这是现代人最怕听到的。

在工业社会,流行音乐的时尚性还表现在对新科技的追逐上。

话筒是流行唱法、流行歌手赖以存在的条件;从木吉他到电吉他、再到电吉他拾音器,从电子琴到合成器、再到音源卡、电脑音乐制作;从收音机到录音机,到卡拉OK、CD,再到MP4、INTERNET……流行音乐时刻追随着科技进步,而电子技术革命也把流行音乐的制作、传播方式、观念、形态、特色推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时尚的价值取向也影响了流行音乐的价值取向。

时尚装点了我们的生活,但也抹平了生命的意义。

“时尚的本质是没有内涵的作态,是一种游戏。

它避开对意义的追寻,在对真善美和假恶丑不作价值判断的倩况下,按一定的游戏规则操作,从中获得快感,从而冲淡了生存的严肃性和严酷性,取消了生命的批判意识。

”{12}我们会看到众多的流行音乐作品和流行音乐演出只是放纵、只是狂欢,却不知道当放纵和狂欢成为自由的时候,放纵和狂欢就再不能构成自由的姿态、更罔论自由的内容。

时尚是即时性的,并不追求永恒的价值,这使音乐从神圣的仪式组成转换为喧嚣的哗众取宠。

时间早已进入21世纪,流行音乐的意义早已不是当初的突破禁锢、给民众更多的选择机会,流行音乐在商业的驱动下,它相当程度上是在无聊地制造话题,疯狂裹挟大众,使大众在时尚中好像获得个性似的、实实在在地失去自我。

而这正是我们在承认其存在之合理性的同时不可不思考的。

①毛泽东选集(3)[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856.②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2.③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5.④李红春.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2(3):108.⑤刘成思、陈阳.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J].成人高教学刊,1996(5)4.⑥王菊花.论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区别[J].江西社会科学,2003(7):43-44.⑦许文郁、朱元忠、许苗苗.大众文化批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0.⑧陈国权.请跟我来:通俗音乐欣赏[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7.⑨李子慧.大众文化领域中的身体化潮流及欲望想象[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78.⑩(美)杰克•卜德.中国文明中的性[A].性别诗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16.{11}许文郁.论时尚的大众文化品性[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60.{12}许文郁.论时尚的大众文化品性[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63.张?D 南昌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07级博士生(责任编辑金兆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