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牡丹花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新)
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

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牡丹为我国的特产名花,品种多,花姿美,富丽堂皇,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那你知道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中国牡丹花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相传光武帝刘秀起义时候,被王莽的王朗追杀。
一天,刘秀疲于奔命,逃到了北郝村。
此时天已过午,刘秀又饥又渴,两眼直冒金星,在村中处处寻找藏身之地。
兵荒马乱的,老黎民见到这个顶盔贯甲的,手提宝剑,满面血污,很是畏惧,纷纷关门闭户。
刘秀无奈,只好由东向西走去。
却说村西有一户姓郑的人家,只有父女二人。
这天郑老夫恰好去舅爷家帮忙劳作去了,家中只有十六岁的女儿颦颦。
颦颦生性好动,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怎么能耐得住性子呆在家里呢!于是带上房门,到村西弥陀寺去玩耍。
这弥陀寺年久失修,偌大的院子只有一个老僧人看护,香火日衰。
惟有后院一簇大牡丹,花大如盘。
颦颦走到院中,知道老僧人出去云游化缘,不在寺里,就一个人来到寺后的牡丹园中采摘牡丹花玩耍。
刘秀好不轻易也来到寺中,忽听得村庄里人声鼎沸,马嘶狗叫。
本来是王朗的追兵赶到了!刘秀暗叫:“不好!”急忙向寺后跑去。
到庙后一看,刘秀大叫“完了,完了”。
本来寺后空空旷旷,除了一簇牡丹,没有什么可以遮拦的。
此时现在,颦颦正在采摘牡丹花,见一个青年慌匆忙忙跑进来,很是畏惧。
刘秀慰藉道:“姑娘莫怕,我是落难之人。
外面贼人正在搜寻我,请你万万想办想法援救我才好!”颦颦惊魂未定,情急之下将刘秀一把拉入牡丹丛中,又把采摘的牡丹花撒在裂缝之中。
王朗率领兵丁一路赶来,见刘秀跑进村子,三拐两拐就不见了。
他们在村中搜查个遍,也没有找到刘秀,只好一直向前紧追,追到村外也没有发现刘秀的踪影。
突然,他们瞥见前面有一座寺院,王朗下令手下到寺中搜查。
兵丁们把寺院围了个水泄不通,在里面翻了个底朝天,仍未发现刘秀一根毫毛,只见到一个姑娘,就把她带到王朗眼前。
王朗问道:“你可曾看到一个顶盔贯甲的人从这里走过?”颦颦很是畏惧,面色惶恐,结结巴巴地说:“我只瞥见一个人向寺院西边跑过去,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人。
关于牡丹花的神话故事

关于牡丹花的神话故事
牡丹花是一种常见的花卉,被誉为“花中之王”。
关于牡丹花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故事讲述了牡丹花的诞生和其神秘的力量。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名叫牡丹仙子。
她非常喜欢在山间游玩,与鸟儿们一起唱歌跳舞。
但是,有一天,她突然决定要下凡尘世间,去寻找自己真正的使命。
牡丹仙子降落在一个普通的村庄里,成为了一个名叫张丽华的女孩。
她的容貌绝世,美丽动人,村里的人们都喜欢她,尊她为皇后。
但是,张丽华并不满足于此,她渴望着更多的冒险和探索。
一天,张丽华决定前往深山寻找牡丹花,她认为这种神奇的花可以让人们拥有无穷的力量。
她带着一只牧羊犬,穿越了深山老林,最终找到了一朵神奇的牡丹花。
牡丹仙子将牡丹花带回村庄,并将它交给了一位智者。
智者将牡丹花雕刻成一座神殿,并在神殿上建立了一座神庙。
从此以后,村里的人们在神庙中供奉着牡丹花,祈求它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牡丹花的神秘力量被逐渐发掘出来。
人们发现,只要拥有牡丹花,就能够获得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它成为了人们追求成功和幸福的象征,被誉为“花中之王”。
今天,牡丹花依然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它象征着成功、幸福和吉祥。
许多企业和公司都会在庆典上使用牡丹花作为标志,因为它代表着繁荣、力量和美好。
关于牡丹的故事

关于牡丹的故事
牡丹是中国的传统花卉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关于牡丹的故事:
1. 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传说武则天在位时,曾下旨要求所有
的花都开放,惟独牡丹必须等到霜冻之后才能开放。
于是牡丹被贬到洛阳。
但洛阳的牡丹也争气,在寒冷冻僵了的情况下依然开放,因此洛阳成为了牡丹之都。
2. 牡丹与爱情的故事:唐代诗人元稹曾经写过一首《牡丹诗》,描述了一个女子与男子相爱,但因为男子要离开家乡而不能在一起,最后女子在男子的离去中悲痛欲绝,投身于池塘中的故事。
3. 牡丹与传说故事:牡丹也被融入了一些神话传说中。
例如,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仙女名叫白牡丹,她因为厌倦天宫的枯燥生活而来到人间。
她在一座山上居住,用自己的仙气孕育出了一朵最美丽的牡丹。
这朵牡丹被一位名叫李洪彦的书生所得,两人因此相遇并相爱。
然而,因为白牡丹是仙女,无法与凡人长久相处,所以她最终不得不回到天宫。
李洪彦不舍地送给白牡丹一个锦盒,里面装着他送给她的一对耳环。
白牡丹感动不已,在和李洪彦分别之后,她将锦盒和耳环放在了一块大石头上,然后跳下石头,以身殉情。
后来,那块大石头就成为了牡丹石,而白牡丹的耳环则变成了珍贵的绿松石。
这些故事和传说使得牡丹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花卉之一,也增添了牡丹的神秘色彩和魅力。
洛阳牡丹花的传说故事

洛阳牡丹花的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在洛阳有个花匠叫李老木。
嘿,这李老木可不是一般人呐!他那一手种花的本事,可真是绝了!
有一天,李老木上山采花种,哎呀呀,那山可高啦,路可难走啦!但他一点也不在意,满心就想着能找到特别的花种。
正走着呢,他突然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嘤嘤嗡嗡”的,像是有啥在召唤他。
他顺着声音找过去,天哪,竟然发现了一株从未见过的花,那花儿开得呀,就像天边的晚霞一样绚丽!李老木心想:这难道是上天赐予我的宝贝?
他小心翼翼地把花挖出来,带回家种在花园里。
每天精心呵护着,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花长得越来越好,那花朵又大又美,香气能飘出老远老远呢。
有一天,城里的一位富商路过李老木的花园,一眼就看到了这株奇特的花。
他惊讶地喊道:“哎呀呀,这是什么花呀?怎么如此美丽?”李老木自豪地说:“这是我偶然得到的宝贝呢!”富商眼睛放光,说:“你卖给我吧,我出高价!”李老木连忙摇头:“不行不行,这是我的心头肉呢!”富商还不死心,软磨硬泡了好久,可李老木就是不答应。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株花也越来越出名,好多人都跑来看。
人们都赞叹不已:“这花简直就是洛阳的奇迹呀!”李老木听了,心里那个美呀,别提有多高兴了!难道这花不是洛阳的宝贝吗?每一朵花都好像在诉说着洛阳的故事呢!后来呀,人们就把这花叫做洛阳牡丹花,一直流传至今呢。
你们说,这故事是不是很神奇呀?。
牡丹的典故传说

牡丹的典故传说《篇一:牡丹被贬洛阳的传说》我一直对牡丹有着特殊的喜爱,这牡丹啊,可有不少有趣的典故传说呢。
就说这牡丹被贬洛阳的事儿吧。
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啊,这心高气傲的主儿,觉得自己那是无所不能。
有一年冬天,她突然想看百花盛开的景象,这大冬天的,百花哪能开啊?可武则天是谁呀,她一道圣旨下去,命令所有的花必须在一夜之间开放。
当时百花仙子们可就犯难了。
你想啊,这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儿,可不好办。
但是呢,大多数花仙害怕武则天的权势,都不敢违抗圣旨。
我就想啊,要是我是那些花仙,估计也得纠结死。
这时候啊,只有牡丹仙子非常有骨气。
她就想啊:“这大冬天的开花,简直是荒谬,我才不听你的呢。
”于是牡丹仙子就没有遵从圣旨。
第二天,武则天兴高采烈地去花园看百花盛开。
嘿,那些听令的花儿啊,都哆哆嗦嗦地开了花,什么梅花啊、杏花啊,虽然开得勉强,但好歹是开了。
可就是不见牡丹的影子。
武则天那个气啊,脸都绿了,就像被人踩了一脚的菜叶子。
她大骂牡丹不识抬举,下令把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
当时押送牡丹的小官儿也是个有趣的人。
他一边走一边唠叨:“你说你这牡丹啊,咋就这么倔呢?那可是皇帝的命令啊。
”牡丹仙子就说:“我只遵循自然的规律,她武则天再厉害,也不能让冬天变成春天。
”小官儿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当牡丹到了洛阳之后啊,一下子就扎了根。
说来也怪,这牡丹到了洛阳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开得那叫一个艳丽。
洛阳的百姓们可高兴了,大家都来围观牡丹。
有个叫王老汉的老花匠,他一看到牡丹就喜欢得不得了。
他对牡丹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地照料着。
王老汉对那些来看牡丹的人说:“这牡丹啊,可有骨气了。
不像那些听了皇帝话就乱开花的,这才是真正的花中君子。
”大家都纷纷点头称是。
而且啊,这牡丹在洛阳越开越美,品种也越来越多,后来洛阳就成了牡丹的盛地。
每次看到洛阳牡丹盛开的美景,我就会想起牡丹仙子的骨气,心里就对这牡丹更多了几分敬意呢。
《篇二:葛巾与玉版的传说》在牡丹的传说里,有一个特别浪漫又神奇的故事,那就是葛巾与玉版的传说。
【民间故事】神奇牡丹花

【民间故事】神奇牡丹花在寺庙的后院中,有一株美丽的牡丹花。
这朵牡丹花非常特殊,它不仅花形美丽,而且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据说,这株牡丹花具有神奇的力量。
只要人们靠近它,就能感受到一股温暖和喜悦的力量。
传说,这株牡丹花是由一位修道士所种下。
当年,这位修道士是一个善良而有智慧的人。
他时常帮助乡亲们解决困难,关心大自然,崇拜山川。
他认为每一朵花都有灵性,能够带给人们快乐和平静。
有一天,这位修道士在山中的一个神秘地方得到了一颗牡丹花的种子。
修道士非常珍惜这颗种子,他预感到这将是一株与众不同的花朵。
于是,他找到了一个适合种花的地方,并将种子种在了这里。
修道士用心照料这株牡丹花,每天都给它浇水,施肥,还和它交流。
渐渐地,牡丹花长大了,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
修道士被它的美丽所震撼,他觉得这株牡丹花是上天赠予他的礼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牡丹花的神奇力量逐渐显现。
村民们听说了这株奇特的牡丹花,纷纷来到寺庙中观赏。
每个人都被它的美丽所吸引,也感到了它传递的温暖和喜悦。
有一天,一个失意的商人来到寺庙,他业务失败,债台高筑,感到十分绝望。
他听说牡丹花有神奇的力量,心生一计,便将一束美丽的牡丹花送给皇帝,并告诉他这是绝世珍品,能够带给人们好运和财富。
皇帝闻听此事,对这株牡丹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派人前去查看,并表示若果此花真的具有神奇力量,他将给予商人丰厚的奖赏。
商人知道这机会难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偷偷地将牡丹花从寺庙中挖了起来,然后拿到皇宫中。
皇帝见到这株牡丹花后,感到非常惊喜。
他坐在花前良久,却丝毫没有感受到原本在寺庙中的美好感觉。
他怀疑这株花是否为真,于是派人回寺庙拿一朵原本的牡丹花来对比。
当皇帝对比着这两朵花时,他顿时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喜悦。
原来,商人所送的花虽然看似美丽,但却没有寺庙中的花散发出的那种温暖和喜悦的力量。
皇帝意识到了商人的谎言,他决定惩罚商人的欺诈行为,并将寺庙中的牡丹花原封不动地返还给修道士。
他感激那位修道士种下了这样一株神奇的花,它不仅仅是美丽的象征,更是传递了温暖和喜悦的力量。
牡丹花神 神话故事

牡丹花神神话故事(最新版3篇)目录(篇1)I.牡丹花神概述1.牡丹花神的概念2.牡丹花神的象征意义II.牡丹花神的神话故事1.故事梗概2.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3.故事的主题和意义正文(篇1)牡丹花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花卉神祇,代表着美丽、富贵和荣华。
牡丹花神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常被用于婚礼、庆典等场合。
牡丹花神也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形象,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花神形象。
传说中,牡丹花神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名叫牡丹仙子。
她出生在唐朝,是一位贵族家庭的千金。
牡丹仙子天生丽质,聪明伶俐,精通琴棋书画,尤其擅长弹奏琵琶。
她经常在花园里弹奏琵琶,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拜访。
她的美貌和才华吸引了天上的神仙,被玉皇大帝看中,封为花神,掌管着百花。
在牡丹花神的传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她和她的爱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牡丹仙子的未婚夫是一位书生,名叫李元。
李元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勤奋好学。
牡丹仙子不顾家族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
婚后,他们过着贫困的生活,但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光。
最终,李元成为了朝廷的大臣,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许多贡献。
而牡丹花神也因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成为了天上的神仙。
牡丹花神的传说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强调了爱情、家庭和人生价值的传统故事。
它告诉我们,爱情是无私的,家庭是幸福的港湾,而人生价值的实现则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
目录(篇2)一、牡丹花神概述1.牡丹花神的概念2.牡丹花神的历史背景3.牡丹花神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二、牡丹花神的神话故事1.牡丹花神起源的传说2.牡丹花神与其他神话角色的关系3.牡丹花神的神话意义正文(篇2)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被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如富贵、繁荣、爱情等。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牡丹花神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所熟知的文化符号。
在历史上,牡丹花神起源于隋唐时期,最初是作为民间信仰存在。
传说中,牡丹花神原为一位仙女,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间。
关于牡丹花传说故事

关于牡丹花传说故事牡丹为我国的特产名花,品种多,花姿美,富丽堂皇,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那你知道关于牡丹花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牡丹花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牡丹花传说故事:毛泽东与牡丹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牡丹,1935年,毛泽东率领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在严酷的战争间隙,一天率领周恩来、朱德等去延安万花山赏牡丹,在牡丹丛中对身边人说:“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图,一定要好好保护,等到全国解放了,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园。
”195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花园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脚步,跟身边工作人员讲起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长的说:“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才能担当起重任。
关于牡丹花传说故事:武则天贬牡丹武则天登皇位,自称圣神皇帝。
一年冬天,她突然兴致大发,带着妃嫔、宫女到上苑饮酒赏雪。
此时大雪刚停,只见那假山、凉亭、小桥、长廊一切景物都穿上了洁白的素装;各种花草树木虽说枝叶凋零,但经雪一打扮,犹如银枝玉花,显得格外的美丽;偶而飞来两只小鸟,把枝条轻轻一掸,撒下团团白絮,好似一只只飞舞的蝴蝶。
武则天看得入了迷,没想到雪的景色竟是如此壮丽。
突然,她发现在那白皑皑的雪堆里,有点点燃烧跳跃的火苗。
仔细一看,原来是朵朵盛开的红梅。
武则天真是高兴极了!禁不住吟诗一首,抒发她的喜悦情怀。
随同赏花的纪嫔们一看太后如此欢喜,都争相给她敬酒,这时,有个妃嫔说:“武后,梅花再好,毕竟是一花独放。
如果你能下道圣旨,让这满园百花齐开,岂不更称心愿吗?另一妃嫔摇摇头说:“如今严冬寒月,梅花开放正适时令。
若让百花齐放,需等来年春天。
”武则天听罢哈哈一阵大笑,说:“春时花开,不足为奇。
百花斗雪竞放,方合我的心意。
”妃嫔们看她已有几分醉意,劝说道:“武后,时辰不早,快快回宫歇息了吧。
若还想观赏,待明日一早再来。
”武则天由宫女搀着回到宫里。
但她酒兴未消,仍想着让百花斗雪竞放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牡丹花的民间传说故事【篇一】古人把牡丹称为花中,又把“姚黄”称为牡丹,把“魏紫”称为牡丹王后。
“姚黄魏紫”几乎成了牡丹的代名词。
关于花王和王后,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故事:相传,唐朝时候,牡丹山里有一个小樵童,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父母早亡,一个靠打柴为生,小樵童酷爱牡丹,砍柴时遇到牡丹,总是要为它理理枝,浇浇水等,从没有毁坏过一株牡丹。
樵童每天上山砍柴,总要经过山坡上一个石人身边。
石人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就立在这里了,有模有样的,十分可爱。
上山时,樵童把干粮袋子往石人手脖上一挂,说:“石人哥,你吃吧!”下山时,又取下来,笑笑说:“石人哥,你不吃,我可要吃了!”在山中打柴,难得遇见生人,樵童对石人也感到很亲热,有时还对着它自言自语,诉说自己的心事,他感到,石人哥能听得懂。
转眼间,小樵童长成了十七八岁的年轻后生。
一天,他照例打完一担柴,下山时,到石人前,准备休息一会。
忽见一年轻女子从石人背后闪现出来,樵童感到异常惊讶。
樵童转身要走,那姑娘却拦住了他,告诉他她叫花女,孤身一人,愿与他结为百年之好。
樵童听后连连摇头,说道:“花女大姐,咱们俩素昧平生,一无媒,二无证,此事不妥。
再说,我很贫穷,跟了我,你会受苦的。
”花女说:“石人为媒,牡丹山作证,不行吗?若我们结为夫妻,凭我们的辛劳,我们会好起来的。
”樵童仍然不肯:“石人和牡丹山能作媒证吗?”话音未落,没想到石人竟开口说话了:“老弟,我就当媒人,你就答应吧!”说罢,石人手上现出一颗明晃晃的珠子:“拿去吧,这叫二花长生珠,可作为你们的媒证。
”樵童又惊又喜,从石人手中接过宝珠,对石人拜了又拜:“石人哥既肯作媒,这是上天有意,我答应了。
”花女高兴地笑了。
樵童和花女挽手正在离开,石人又告诉他们:“这颗宝珠,你们夫妻二人转换着,每天都要噙在口中一个时辰。
否则,你们夫妻就会拆散。
”樵童忙问:“为什么呢?”石人说:“一百年后再问我吧。
”说罢,便不再开口。
春去冬来,一百年过去了。
樵童和花女都已白发苍苍,可奇怪的是,他们虽然都已年过百岁,仍然身强体壮。
樵童每天上山砍柴,花女在家操持家务,二人生活得和睦幸福。
这一天,樵童再次来到石人身边,说道:“石人哥,一百年已经过去,你能不能再开金口,告诉我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噙那宝珠呢?”石人真地开了口:“老弟,那颗宝珠本是一丸仙丹,噙到口中百年以上,你就可以长久地活在这牡丹山里。
”樵童说:“说真的,我真不想离开这牡丹山,可现头发都白了,还能活多久呢?”石人告诉他:“回去后,你把那颗宝珠等他两半,你和花女各吃一半,你就全明白了。
”樵童回到家,依言把那丸仙丹一分为二,他和花女各吃了一半。
霎时,樵童变成了仙童,花女复原为仙女。
清风吹来,他们飘飘悠悠地飞上了云天,整个牡丹山尽收眼底。
原来,花女是牡丹山上的紫花仙子。
她爱上勤劳诚实又酷爱牡丹的樵童,带仙丹一颗,让护花仙翁做媒,与樵童结为夫妻,宁愿在人间受苦百年,决心超度樵童成仙。
樵童与花女升上云天,从空中飘下一黄一紫两条手帕,落在地上,立即化作两棵牡丹。
一株开黄花,一棵开紫花,花朵奇美。
都说它们是樵童和花女的化身。
黄花最美,人称花王;紫花稍次,人称花后。
即后人所说的姚黄和魏紫。
关于牡丹花的民间传说故事【篇二】古代洛陽附近有座北邙山,亦称牡丹山,满山都长着牡丹花。
当地农民年年秋冬滥伐牡丹,砍去作柴。
有一青年,却特爱牡丹。
每逢花开时节,即选品种,移到自己家里精心培植,并在山上牡丹多的地方筑篱保护。
在他的精心保护下,那里的牡丹越长越好,名声也大了。
某年中秋之夜,有一位美丽的姑娘来到青年家送给他一床绣有牡丹花的被单和一方手帕,说特来表示一点谢意。
青年问她从何而来,姑娘却不见了。
手帕上有一首诗:芳名就叫洛陽花,邙山岭上是我家。
感君惜花情意厚,来年春天见奇葩。
果然第二春天,漫山遍野开出许多不同颜色不同花型雍容华丽的牡丹花。
从此再也没有人到邙山打柴了。
这个故事直到现在仍在洛陽民间流传着,各地也流传着,前辈回答为什么牡丹出洛陽,便说起这个故事。
关于牡丹花的民间传说故事【篇三】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
有位姓卞的抗金将军率部途径洛陽,时令正值隆冬季节,满眼百草枯黄,千树凋零的凄凉景象。
将军急欲催马征程,马鞭折断,便顺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打马向东而去。
几经转战,一天他率部来到江苏省盐城的便仓镇,已是人困马乏,亟待休整。
将军下马,环顾四周,将权作马鞭的枯枝插入地下,以令所部在此安营扎寨……。
翌年的春天,那段插入地下的枯枝竟抽出了嫩芽,展出了新叶。
随着谷雨过后,又神奇般地开出了鲜艳美丽的花朵。
当地百姓闻得此事,从方园百里纷纷赶来观花烧香。
经药农辨认,方知是一株牡丹。
人们奔走相告:“大宋有望,大宋有望。
”并将此牡丹呼称为“枯枝牡丹”。
后来,当地人捐款筑台,兴建了“枯枝牡丹园”,将此牡丹奉其中。
据说施耐庵与刘伯温是上下村子人,打穿开裆裤,两人就在一起,是屁股沾尘灰的朋友。
后来上学,俩人又在一个书房,投的一个师。
他俩的师父,可是个“云彩里伸腿——不是凡脚(角)”:种过田,跑过生意,当过兵,做过官脚踩了半个中国。
晚年设账收徒,一次只收四人,到施、刘上学时,就他俩。
两人都聪慧异常,老师一点就亮,根本不作费劲。
老先生在精心授业的余暇,常常拈须自得地说:“想不到临老结大瓜,晚年才教到这样两个可心的学生。
”准备在施、刘结业后,他就关门收摊子啦!施耐庵年长两岁,做事稳重,三步一计,计计得中。
刘伯温精灵些,一步三计,三计难活一计。
刘伯温非常尊敬师兄,施耐奄也很爱护师弟。
转眼三年过去了。
一天,老师向他俩问道:“两位徒儿,准备将来干啥?”刘伯温风快地说:“治国平天下!”施耐庵想到晚上,才向老师回话:“遇则治天下,阻则自己受。
”刘作温听愣了,说:“施耐庵讲的对,谁能保着一根竿子爬到头呢?”停停,又说:“明日,你俩就满师了。
念师生之谊,各送一朵花给我作纪念吧!”老夫子就是怪,要个礼物也与众不同。
时当十月,万物凋零,哪有花呢?刘伯温就找了一朵迟开绛红菊花。
施耐庵想了想,捏了一截牡丹枝子。
牡丹叶子一落,那黑瘦的枝子,就象枯的一样,有什么样哩!?先生拿起刘伯温的绛红菊花看看,颜色还可以,虽然迟点,毕竟开了。
心想,这可能预兆刘伯温发迹晚。
又伸手拿起施耐庵的牡丹枝子,看不到花。
以为老眼昏花,就揉揉眼,又瞅了瞅,还是看不到花,放到鼻子上闻闻,才晓得是牡丹枝子。
他不解地问:“耐庵徒儿,你怎么以枝当花呢?”施耐庵回答说:“老师,我平生就爱牡丹,她不畏婬威,武则天在冬雪天一声令下,百花俱开,唯独她铁枝傲上,不改本性。
现在不是牡丹花季,我只好以枝代花。
”先生点点头收下。
虽然心里佩服,但觉得毕竟不是好兆头。
人各有志,不能相强。
只是对施耐庵日后会吃性子硬亏不放心,于是对两位徒儿说:“现在朝纲不振,政治腐败,天下大乱,即将到来,你俩会不会各保其主,翻脸不认人,师兄弟干起来?”两人都干脆地答道:“不会。
”第二天,先生送别他俩,嘱咐说:“日后,望你俩记住:同窗谊厚莫相忘,手足情深互提携。
切切。
”两人记住了。
辞了先生,施耐庵向西走了。
刘伯温又与先生讲两句话,也往西走了。
不久,元末农民大起义。
施耐庵帮助陈友谅拉了队伍,做了军师。
陈友谅没有队伍以前,对施耐庵言必听,计必从,很快地人马增多,地盘扩大,在全国成了一支响当当的队伍。
可是坏了,后来陈友谅变了,他不能居安思危,每打下一座城池,就选一次美女。
施耐庵谏发九次,都未听;第十次,施耐庵又谏了,陈友谅还是不听。
施耐庵挂冠遁了。
隐到家里,种着牡丹,过着耕织、写书生涯。
朱元璋带队伍打到长江,才遇上刘伯温,便认他做军师。
自此,朱元璋节节胜利,地盘不断扩大。
这一年,队伍从兴化经过,刘伯温对朱元璋说:“主公,我有一个故人,家住这里,想请你一道去看望看望。
”朱元璋说:“嗨,是你故人,又不是我朋友,我去干啥呢?”刘伯温只得打开天窗说亮话:“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诸子百家,无不通晓,有经天纬地之才,比我强百倍……”朱元璋笑着打断他的话说:“军师,得了,得了。
你们读书人喜欢圈子,说半天,还不是要我学刘备请孔明吗?成,走。
”于是,两人一道去访施耐庵。
施耐庵在家听说朱元璋的队伍从这里过,想起老师临别的话,晓得师弟一定要来,就嘱咐家里人说:“近日无论何人来找,就说我出门访友,三年方归。
”说罢躲了起来。
刘伯温领着朱元璋来到施家,家人说:“先生,家主出去啦,三天后回来。
”刘伯温说:“那好。
施先生回来,请你告诉他,故人刘伯温和主公朱元璋来访。
三天后再来,望他务必等等。
”说罢,就走了。
家人把“三年”错成“三天”,施耐庵听了干急无汗。
他没有对家人发脾气,只是想着如何解决这事儿。
施耐庵这人“倔”得很。
他跟陈友谅干过,就不愿再帮朱元璋。
“好马不配二鞍”嘛!再说,他会看麻衣相,他看到朱元璋额大下巴小,好干绝情的事,所以就怎么也不愿出山。
但又无奈老同学盛情。
他想,要让刘伯温死了这条心才好。
当时,他正在写《封神》。
一看书稿,乐了。
“让《封神》帮我度过这一关吧!”于是第四天,东方才露鱼肚白,他便把《封神》摆在桌上,然后悄悄地——连家人也没打个招呼——就下乡了,跟老农“两文钱买条瓠子——刮刮谈”去了。
朱元璋和刘伯温按时来了。
家人把俩迎进家中,让他俩在书房坐下,说:“我家先生早晨喜欢遛田埂。
你俩坐坐,我去找!”朱元璋坐下,瞥眼看到桌上的《封神》,就随手翻着看。
朱元璋这人怪,看书从后面往前面看。
看到书上写的尽是些云里来、雾里去、土里遁的事,飘飘缈缈,不觉边际,心里便有几分不乐,觉得施耐庵太玄缓啦!因此对刘伯温说:“施耐庵这人太玄啦,恐怕没有真才实学,不敢见我们。
”刘伯温一听,急得满头是汗,陪着小心说:“主公,他确有本事,你再看看。
”朱元璋只得耐着性子看下去,看到哪咤降生,来劲了,目不转静地边看边笑,手还不断地比划着。
待看到哪咤闹海,他不觉诵出声来,连连叫绝:“好,好!军师,东海叫他写的真美啊!这东海,可就是淮安那个东海?”刘伯温忙答道:“是的。
这里人说,‘海向东流,江向北流’,海就是东海,江是长江。
”朱元璋眼不离书,点头称赞说:“施先生,有本事!”刘伯温听了乐滋滋的,轻轻舒了一口气,抹下帽子放在桌上。
朱元璋继续专心地看《封神》,一点不急,看样子是非把施耐庵等到不可。
看着,看着,当看到哪咤与李靖闹翻,迫父,追父,要杀父时,他眉头皱了个大疙瘩,把书移推到一边。
心想,施耐庵在唆使人犯上作乱,要照施耐庵的话去做,不是要形成‘子迫父,臣迫君’的局面了吗?那我姓朱的还能坐稳江山吗?想到这些,他伸了个懒腰,说:“军师,算了!我们队伍齐整,人手不缺。
我不想请他了。
”刘伯温没有办法,朱元璋起身,他只好跟在后面,离开了施家。
走出村子,刘伯温忽然说:“主公,你等一步,我的帽子忘了,我去拿来。
”朱元璋答应了。
刘伯温回到书房,提笔在稿上写了十六个大字:“青山不倒,绿水长流,远遁江湖,诗酒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