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基础过关四
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周练四 (4)

周练五答案1.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月、高楼雁鸣。
2.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苦思恋。
赏析: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
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
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
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
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3.(1)等到;(2)感谢,感激;(3)于是,就;(4)亲自,亲身。
4.(1)(遇到)有到官府打官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
(2)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
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
5.因为吴佑清正廉明;体恤民情;公正无私。
(至少两点,结合文章分析)【参考译文】吴佑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吴佑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
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
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佑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
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佑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
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
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
”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
(遇到)有到官府打官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
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
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
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基础过关四 (9)

周练六(50分)出题人:詹滢班级姓名:学号一、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4分)绝句(石柔①)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
②飞球:杨树籽。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2分)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2分)二、文言文阅读(12分)王长年智斗倭寇(明)朱国桢古称操舟者为“长年”。
王长年,闽人,失其名。
自少有胆勇,渔海上。
嘉靖已未,倭薄会城大掠,长年为贼得,挟入舟。
舟中贼五十余人,同执者男妇十余人,财物珍奇甚众。
贼舟数百艘,同日扬帆泛海去。
长年既被执,时时阳为好语媚贼,酋长①亲信之;又业已入舟,则尽解诸执者缚,不为防。
长年乘间谓同执者曰:“若等思归乎?能从吾计,且与若归。
”皆泣曰:“幸甚!计安出?”长年曰:“贼舟还,将抵国,不吾备。
今幸东北风利,诚—能醉贼,夺其刀,尽杀之,因捩②舵饱帆归,此不可失也。
”皆曰:“善!”会舟夜碇③海中,相与定计,令诸妇女劝贼酒。
贼度近家,喜甚。
诸妇更为媚歌唱,迭劝,贼叫跳欢喜,饮大醉,卧相枕藉。
妇人收其刀以出。
长年手巨斧,余人执刀,尽斫五十余贼,断缆发舟。
旁舟贼觉,追之。
我舟人持磁器杂物奋击,毙一酋。
长年故善舟,追不及。
日夜乘风举帆,行抵岸。
长年既尽割贼级,因私剜其舌,另藏之。
挟金帛,并诸男妇登岸。
将归,官军见之,尽夺其级与金。
长年秃而黄须,类夷人,并缚诣镇将所,妄言捕得贼。
零舟首虏,生口具在,请得上功幕府。
镇将大喜,将斩长年,并上功。
镇将,故州人也。
长年急,乃作乡语,历言杀贼奔归状。
镇将啃曰:“若言斩贼级,岂有验平?”长年探怀中藏舌示之。
镇将验贼首,皆无舌。
诸军乃大骇服。
事上幕府。
中丞某,召至军门复按,皆实。
用长年为裨将,谢不欲。
则赐酒,鼓吹乘马,绕示诸营三日,予金帛遣归。
并遣诸男妇。
而论罪官军欲夺其功者。
长年今尚在,老矣,益秃,贫甚,犹操渔舟。
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周练四 (5)

周练一(共50分)一、诗歌鉴赏(4分)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
(2分)2.简析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2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陈思王植(曹植),字子建。
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曹操)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①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性简易,不治威仪。
舆马服饰,不尚华丽。
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
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广、杨修等为之羽翼。
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植尝乘车行驰道②中,开司马门③出。
太祖大怒,公车令④坐死。
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植益内不自安。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
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植传》)【注释】①倩人:求人代笔。
②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
③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
④公车令:管理守卫宫门的官员。
3.解释下面的加点字。
(2分)A、太祖异.之()B、舆.马服饰()C、几为太子者数.矣()D、公车令坐.死()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2)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基础过关四 (10)

周练习(六)答案一、诗歌鉴赏(4分)[赏析]“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
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
”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
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参考答案: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
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此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
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
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
(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二、文言文阅读(12分)译文:古代把靠做船工为生的人叫做“长(zhǎnɡ)年”。
王长年,福建人,不知道他的本名叫什么。
从小勇敢而胆大,靠在海上打鱼为生。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十四至十六世纪劫掠我国江浙一带和朝鲜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迫近福建省会福州大肆抢劫,王长年被他们抓住,关在一艘小船上。
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周练四 (3)

周练五(共50分)命题人:张鹏程班级姓名:学号一、诗歌鉴赏(4分)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2分)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
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佑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
功曹以佑倨,请黜之。
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或身到。
阁里,重相和解。
啬夫(农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体罪。
性惭惧,诣阁持表自首。
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
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佑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
及冀诬奏太尉李固,佑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
冀遂出佑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田蔬,以经书教授。
年九十八卒。
3.解释加点字词(4分)(1)及.年二十()(2)佑辞谢.而已()(3)辄.闭门自责()(4)躬.灌田蔬()4.翻译。
(4分)(1)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2)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
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5.结合文章分析吴佑能够屡屡得到提拔的原因。
(4分)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22分)(一)名著阅读(4分)6.‚眼如丹凤,眉似卧蚕。
大耳垂珠,唇口方正。
额阔顶平。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心机。
志宇轩昂,胸襟秀丽。
‛这段话描写的是谁?他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什么?(2分)7、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评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讽刺小说,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丑恶。
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基础过关四 (12)

14届初三下语文B卷参考答案一、1.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化静为动,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全诗鉴赏】这首诗原题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本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
诗题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取向。
本诗语言浅俗,但用字讲究。
尤其是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一个“软”字,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
而一个“涌”字,更是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态之感,增添情趣。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
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
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3.(4分) A.苦:使……苦 B.振:通“赈”,接济,救济C.许:答应,同意 D.谢:谢绝,推辞4.(6分)(1)这样我国可以联络三国的势力,让三国攻打吴国,越国便趁它的疲惫可以攻克它了。
(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是”“克”的意思各计0.5分)(2)况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
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基础过关四 (4)

作文专题指导——状好“物”,写好文一、本次记叙文能力的训练点:写好“物”。
如何可以做到呢?老师给出了以下建议:1.摹写事物要井然有序。
描写事物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如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及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局部等顺序来写,有助于读者准确认识所描写的物体。
2.摹写事物要绘声绘色。
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把事物细致、准确的描写出来,使之色香味俱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之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写到: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在余光中的笔下,雨,不但可听,还可嗅可触。
3.寻找共性,以物喻人。
我们可以单纯的描写物,也可以借写物来喻人,刻画人物的形象,揭示人物的品格,使物人交汇,相映生辉。
用这种写法时,要注意所写事物和人的相似点。
4.巧设线索,以物忆事。
物还可以作为叙事的线索,可以以物为线,散点铺排出一系列的细节;也可以睹物回忆难忘的事,再现昔日的生活场景;还可以由物展开联想,想到相关的多件往事等等。
成都七中育才14届初三下语文基础过关四 (2)

A卷(共100分)第Ⅰ卷C D B D C A第Ⅱ卷7.(1)译文: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2)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
8.(1)燕然未勒归无计江山代有才人出烟波江上使人愁(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2分)。
10.第1段:引出文章中心论点,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分)第5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中心论点。
(2分)11.A: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B、引用卡耐基的话 C:举例论证 D: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4分)12.不能,本文阐述的观点是遇到困难时要换个角度看问题,而所给事例侧重表现勤奋刻苦,所以不能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2分)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1.(2分)答: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
(4个要点,各0.5分,语意相近即可)2.(2分)本词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消极抗金的抱怨,和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和惆怅之情。
(1分)作者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地道出了诗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壮志难酬的愤慨)。
(1分,语意相近即可)赏析:上阕首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把自己居住的环境写得何等优美而又纯净。
‚苍烟落照‛四字,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忘怀。
‚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色彩。
‚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人多种的联想。
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对比仕途之龌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练二(共50分)周焰一、诗歌鉴赏(4分)春光好欧阳炯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①浓香。
谁把金丝②裁剪却,挂斜阳?【注】①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②金丝:柳条。
1.“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字极妙,请简要分析。
(2分)2.“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一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世力农。
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
母有痼疾,药饵必亲。
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
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①,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
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猝遇敌不动。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注释】①宵旰gàn: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3.解释下面的加点字。
(2分)A、却.不受,玠益敬服()B、课.将士注坡跳壕()C、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D、均给军吏,秋毫不私.()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2)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立斩以徇。
5.从文中看,岳飞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分条简述。
(4分)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22分)(一)名著阅读(4分)“我跟你说,我一定要走!”我有点发火似的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作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个机器人?——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忍受别人把我仅有的一小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仅有的一滴水从我的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给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我现在不是用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用血肉之躯——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好象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一同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就象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6.这段文字选自名著:(书名),“他”是指(人名)。
从这段文字看,“我”具有的品质。
(二)现代文阅读(18分)油面摊子林清玄我家附近有一个卖油面的小摊子,平常并不太注意,有一回带孩子散步路过,看到生意极好,所有的椅子都坐满了人。
我和孩子驻足围观,只见那卖面的小贩,把油面放进烫面用的竹捞子里,一把塞一个,仅在刹那之间就塞了十几把,然后他把叠成长串的竹捞子放进锅里烫。
接着,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十几个碗一字排开,放佐料、盐、味精等等,随后很快地捞面、加汤,做好十几碗面前后竟没有用到5分钟,而且还边煮边与顾客聊着天。
我和孩子都看呆了。
在我们从面摊离开的时候,孩子突然抬起头来说:“爸爸,我猜如果你和卖面的比赛卖面,你一定输!”对于孩子突如其来的谈话,我莞尔一笑,并且立即坦然承认,我一定输给卖面的人。
我说:“不只会输,而且会输得很惨,这个世界上能赢过卖面老板的人大概也没有几个。
”后来我和孩子谈起了他的爸爸在这世界上是输给很多人的。
接下来的几天,就像玩游戏一样,我带着孩子到处去看工作中的人,我们在对角的豆浆店看伙计揉面粉做油条,看油条在锅中胀大而充满神奇的美感,我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炸油条的人。
”我们到街角的饺子店,看一位山东老乡包饺子,①他包饺子就如同变魔术一样,动作轻快,双手一捏,个个饺子大小如一,煮出来晶莹剔透。
我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包饺子的人。
”我们在市场边看见一个削梨子与芭乐的小贩,他把水果削好切片,包成一袋一袋准备推到戏院去卖,他削水果时,刀子如同自手中长出,动作又利落、又优美,我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削水果的人。
”就在我们放眼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很可能会以为自己是顶尖人物,可一旦我们把狂心歇息下来,用赤子之心来观照,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渺小。
在人群之中,若没有别人的劳动和服务,我们连吃一顿烧饼油条都成问题呀!这就是为什么连圣贤都感叹地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的缘故。
我们什么时候都能看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就是对生命有真正信心的时候。
在看到人们貌似简单、但事实上并不容易的生活动作时,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值得给予最大的敬意,努力生活的人们都是可敬佩的人。
他们不用言语,而以动作表达了对生命的承担。
承担,是生命里最美的东西!我时常想,我们既然生而为人,不是草木虫鱼,就要承担,安然接受人生可能发生的一切,除了安然地面对,还能保持觉悟,就是菩提了。
一般人缺少的正是觉悟的菩提罢。
在古印度人传统的观念里,认为只要是两条河交汇的地方一定是圣地,这是千年智慧累积所得到的结论。
假如我们把这个观念提炼出来,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人与人相会面的那一刻,如果都有很好的心来相印,互相对流,当下自己的心也就是圣地了。
油面摊子是圣地,豆浆店是圣地,水果摊是圣地……到处都是圣地,只是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神圣的心来对应这些人、这些地方。
当然,在我们以神圣的心面对世界时,自己就有了承担,也就成为值得敬佩的人之一。
我带着孩子观察了许多地方以后,孩子感到疑惑,他问:“爸爸,那么你有什么可以比得上别人呢?”我说:“如果比写文章,爸爸可能会比得上那卖油面的老板吧!”孩子说:“那也不一定,油面老板几分钟就煮好十几碗面,爸爸要很久才写完一篇文章!”我们父子俩相对大笑。
是呀,②这世界有什么东西可以相比,有什么人可以相比呢?事实上,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著!7.(2分)小故事中蕴含着大的智慧,在本文中作者写了哪些“小故事”?8.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油面摊子是圣地,豆浆店是圣地,水果摊是圣地”。
(4分)9.赏析文章中第①处画线的句子。
(4分)他包饺子就如同变魔术一样,动作轻快,双手一捏,个个饺子大小如一,煮出来晶莹剔透。
10.“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意为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懈,不能超脱.....................。
林清玄本就是位对佛教有较深研究的作家。
通过这一点,我们来看看,画线句②处这句话究竟有何含义呢?(4分)这世界有什么东西可以相比,有什么人可以相比呢?事实上,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著!11.“承担,是生命里最美的东西!”初三了,读完这篇文章,请结合自己目前的心境,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承担,方能让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成为一块“圣地”。
(4分)四、语言运用(12分)“语文与其他学科渗透”专题材料(一)【地理学科】①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
②贵州高原位于多雨的季风区,雨量充足。
③云南高原宽广平坦,地面起伏和缓。
④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
⑤云贵高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完美、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12.将上面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⑤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⑤ C.①⑤②④③ D.③②①④⑤材料(二)【物理学科】①弹力是一种力。
②弹力是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后产生的。
③弹力是物体要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
13.提取上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弹力”下一个定义。
(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分)弹力是材料(三)【数学学科】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当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时,可以直接提取公因式,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当多项式的各项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
14.阅读上面材料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作答。
(3分)材料主要介绍了运用①来解决因式分解的数学方法,强调了运用该方法时的两种情形。
材料中涉及到的两种情形分别是:② ; ③① ;② ;③材料(四)【音乐学科】第一段:在这离别之际,我们别情依依,走一回校园的小路,踏一回教室的楼梯,心中荡起甜蜜的回忆。
再见吧同学!再见啊再见!亲爱的同学再见,盼望你早日成功的消息。
第二段:在这离别之际,我们有千言万语,看一眼先生的白发,摸一把老师的坐椅,腮边挂满滚烫的泪滴。
再见吧老师!再见啊再见!敬爱的老师再见,请接受我们深情的敬礼。
——歌词《告别母校》(作者:田德芳)15.在离别之际,同学们心里一定会荡漾起对老师的许多感激怀念之情。
请联系生活,仍然以“老师”为题,模仿歌词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分)在这离别之际,我们有万千思绪,①,②,胸中荡起感激的涟漪。
再见吧老师!再见啊再见!敬爱的老师再见,您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