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漂泊到天涯——羁旅诗鉴赏
张继《枫桥夜泊》译文及鉴赏

张继《枫桥夜泊》译文及鉴赏《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张继《枫桥夜泊》译文及鉴赏 1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作品鉴赏: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
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
“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此外,也有人认为第一句诗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景象:乌臼鸟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
PPT《羁旅诗》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技巧系列指导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 柳中庸《征人怨》。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特 殊 节 日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 信息,也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 之情,如:
人日、元宵节、社日、寒食、 清明、上巳、端午、七夕、中秋、 重阳节、冬至、除夕等。
特 殊 节 日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 要的节日。
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 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 亲”哪!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
① 望月怀远
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以幻作真, 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 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 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 憧憬。
羁旅诗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
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
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
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
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羁旅的特点
关 键 字 词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 如
“孤”“悲”“无情”“怜”“空” “独”“故园”“相思”等。
羁旅诗赏析

一起品读羁旅诗(其三)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问:试分析本诗抒发的情感?
答:诗歌所写之景萧瑟悲凉:西风叶落,霜叶凋零,城孤鸟 独,主要表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情怀和无尽的乡思, 同时也有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一起品读羁旅诗(其四)
一起品读羁旅诗(其六)
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问:从题材的角度来看,本诗属于哪一类?它塑造 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简要概括。
一起品读羁旅诗(其六)
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一起品羁旅民诗(其六)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本诗作于1127年由陈留南奔襄汉途中。
意象:江水Leabharlann 夕阳、湖山。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徙倚:徘徊。凭危:指登楼。吊古:凭吊古迹。
意象:旅馆、寒灯。
寥落:稀少,冷落。 支离:分散。
一起品读羁旅诗(其七)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据记
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
问: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羁旅漂泊到天涯——羁旅诗鉴赏PPT共27页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漂泊天涯沦落人 唐羁旅诗鉴赏

将背景扩大,由近及远,显出雄浑阔大;
与首联对比,反衬出人物的孤苦伶仃和颠 簸无告的凄怆心情。乐景与哀情。
②反语:颈联立意含蓄 ③比喻、对比:天地一沙鸥 ④设问:尾联“飘飘”叠词暗指人生
漂泊。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以文为诗) ----系念家人,伤怀国事,英雄失意 ①首联:对比夸张——“朝奏”、
②上元:正月十五——思乡思亲
③社日——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立秋后……
→集会竞技娱乐
④寒食:清明前二日,禁吃冷食
清明:祭祖扫墓 →思乡
⑤中秋:八月十五——阖家赏月 ⑥重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 ⑦冬至:节气中的起点,阴极阳生之
时 ⑧除夕:除旧迎新
6、判断标志
诗题或内容中常出现如“旅”“宦 游”“孤”“独”“悲故园”“归” 等字样或出现地名,表示空间的词语。
艺术手法
△意象:针对性、典型性、审美性
四、背诵四首诗歌,注意重点语句
——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①“惊”——“新” (对比):矛盾。春光明媚,让人想
起故乡(时令变化)
②借景抒情:
乐景。他乡之景的美引发故乡之情思
《旅夜书怀》——漂泊无意的感伤
政治失意的苦闷
人力的脆弱渺小
①借景抒情
a.首联 细草——渺小 夜舟“独”——寄寓 寂寞孤独,写近景;
b.颔联前几个字“星垂平野”“月涌大江”
明确: 《早春游望》
“宦游人”“归思”——谋求仕途
《旅夜书怀》
“旅夜”“独”——漂泊异地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蓝关”“家何在”——遭贬赴任 《长安晚秋》 “长安” “不归去”——谋求仕途 《商山早行》 “商山”“行”“客行悲故乡”——
游历/探访
2、这几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早春游望》
羁旅诗鉴赏

鹧鸪天 室人降日* · 以此奉寄 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 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 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 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 团 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 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 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野 菊
【宋】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鉴赏咏物诗 的方法(或步骤)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 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 架空分析情感。(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讽刺时
羁旅行役诗常用手法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 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 隔水青山似故乡。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思江南 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 羁人又动望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 不到桐庐已及明。 因梦寄情
情因梦切
蜀中九月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例: 1、对仗:对仗工整,“半山碧”“一枝黄” 色彩对比鲜明,勾勒出色彩鲜明的图景。 表现对野菊的喜爱。 2、借代:以特征代本体,使得画面形象生 动。 3、相逢:把野菊拟人化,表现对它的喜爱。 4、忙:表现诗人欣喜之情,形象写出对野 菊的喜爱。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 趣?(3分)
子规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高三年级诗歌复习之羁旅诗

高三年级诗歌复习——羁旅诗编辑:张莉2016-10-13一、羁旅诗的概念羁旅诗: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或探亲访友,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写成诗篇叫作羁旅诗。
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诗歌题目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记、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除夕、至日”等节日名。
二、羁旅诗表达的主要感情1、客居他乡的艰难;2、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5、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6、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三、常见意象羁旅诗中常见的字眼有:驿、客、秋、故园、鸿雁、书、鱼、月、归、关山、桥(灞陵)、水、梦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有:杜鹃:杜鹃鸟又名子规,就是我们俗称的布谷鸟。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归的无限感伤。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人远隔千里,但明月当空,无疑架起了游子与故乡的桥梁。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衡阳雁去无留意”,中原之雁冬季南飞衡阳,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地点推知季节。
莼鲈之思: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寒砧捣衣:这是行为类意象,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秋季到来,亲人缝制冬衣给远方的游子。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沙鸥:以孤独之水鸟喻自己的飘零伤感之意,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桑梓:古代常在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高考专题复习:羁旅行役诗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郊的《游子吟》、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方法 2.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3)征人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方法 1.明确常用的意象,写了哪些景
子夜吴歌·秋歌【捣衣】 捣衣为古代的一【种唐服】饰李民白俗,即妇女把织好思的念、布怀帛乡,、恶铺战在平滑的砧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板上,用秋木风棒吹敲不平尽,,以总求是柔玉软关熨情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 多于秋夜何进日行平。胡在虏古,典良诗人词罢中远,征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此 意象常与思念、怀乡、恶战有关。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方法 1.明确常用的意象,写了哪些景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柳树】
惜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以折柳表惜别。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方法 1.明确常用的意象,写了哪些景
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孤,苦天凄下凉 皆知秋”。 白居易《长恨歌》
如归我 随去寄风”愁直心到。与夜口明 郎角月 西, 。鲜红,故表达有对“友人杜的无娟限怀啼念与血深”切同之情。说。 李白《蜀道常难与》 哀怨、思归有秦关观《。踏莎行》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方法 1.明确常用的意象,写了哪些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对写法。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 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思乡的之情。
客怀 【宋】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 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 雁声远过夕阳楼。 3、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答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 写了“声”和“光”,夕阳下的楼景为视觉,雁声为
羁旅漂泊到天涯
——羁旅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羁旅思乡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2、把握羁旅思乡诗的鉴赏方法。 重难点:羁旅思乡诗的表达技巧运用。
板演内容 板演小组 点评组
质疑组
鹧鸪天 晏几道
鹧鸪天 张炎
月圆 杜甫
四组 一组 六组
九组 五组 三组
四组 一组 六组
板演组要求:1、独立思考作答5分钟。 2、组长带领组员集体讨论5分钟并明确答案。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独”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 截然不同的意境?(5分)
答: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诗人远 离家人,身居异乡。两相对照,连眼前发光发热的 灯也变得“寒”起袭人。思乡心切,诗人难以入眠, 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意境,突显诗人内心的愁苦。
听觉,雁声为动,夕阳下的楼为静景。大雁已飞过洒满 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 回响,描写了一幅辽远却又寂寥的图景。(2分) 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1分)
4、全诗的诗眼诗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4、诗眼是“愁”字。(2分)诗歌内容情感 句句围绕“愁”字展开。(1分)梧桐落叶的 景象触动了诗人客居他乡寂寞、孤独的悲秋 情思,亲人朋友杳无音讯,传书的鸿雁飞去, 消失在洒满夕阳的高楼之外,只闻雁声回荡 耳际,更是愁上加愁。(3分)
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 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 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 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 平淡寡味。(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能得分)
板演内容 板演小组 点评组
质疑组
除夜作
二组
七组
二组
பைடு நூலகம்除夜作2 八组
二组
八组
吴松道中二 一组 首
三组
一组
板演组要求:1、独立思考作答5分钟。 2、组长带领组员集体讨论5分钟并明确答案。
讲解质疑要求:1、讲解者声音洪亮,条理清晰。 2、非讲解者仔细倾听,提出异议。 3、讲解者与质疑者论述观点要有依据。
一、(2010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除夜作 【唐】 高适
月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 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 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 何的告慰。
讲解质疑要求:1、讲解者声音洪亮,条理清晰。 2、非讲解者仔细倾听,提出异议。 3、讲解者与质疑者论述观点要有依据。
【答案解析】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使用反衬(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写出春色灿
烂的优美环境下,游子听到杜鹃凄切哀伤的叫声,似乎在 劝慰游子:“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更增添了思乡的愁 苦。
最后两句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 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 的感慨。
【答案解析】
1.(05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 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 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上片楼上笛声勾起作者思乡之情,迷茫春水、低垂暮云 更让作者心情压抑、低沉;燕子正忙着筑巢安家而自己却 流落千里,雨打梨花更显作者之孤寂。作者借眼前这些饱 含愁绪之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思念故乡、故友的愁 苦之情。
5、描写了清晨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 乡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 的氛围。 6、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 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 思乡、孤寂之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作简要分析。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 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