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押题 古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羁旅怀乡)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

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①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①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①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①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3.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以雨后蝉鸣起兴。
秋高气爽,雨过天晴,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
“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踌躇满志之情。
B.第二句由“听”转向“见”。
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
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
C.颔联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
高考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专练

高考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专练咏史怀古-(2024·安徽芜湖·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①,每年三日作千秋②。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
注:①勤政楼:唐玄宗于天宝年以前的开元年间修建,有激励自己勤于朝政的用意。
②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
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
飞龙,马厩名。
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
③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和杜诗题材大体相同,都是以勤政楼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C.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营造荒凉氛围,突出其任情滋蔓。
D.王诗中的“飞龙老马”与杜诗中的“承露丝囊”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分析两首诗歌最后两句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赠友送别-(2024·广西南宁·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苏舜钦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静,蜀人。
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乘之舟。
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槎”点明了友人家静及第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
B.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
C.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事已高、官职低微的形象。
D.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
2022高考备考古诗词阅读专项羁旅思乡模拟题附答案

2022高考备考古诗词阅读专项羁旅思乡模拟题附答案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①唐•王湾客路青山外②,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③,风正一帆悬④。
海日生残夜⑤,江春入旧年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⑦。
[注释]①次:停靠。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
②客路:旅途。
③两岸阔:江水很大,看不到两岸。
④风正:顺风。
悬:悬挂。
⑤海日:江面上升起红日。
残夜:一夜将尽。
⑥入旧年:春天来得早,赶上前一年的末尾。
⑦洛阳:今属河南。
作者家乡在洛阳附近。
此句谓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体裁是。
2.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真切地表现了风景的特点,以及在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
B.这首诗是作者在南方漫游,路过北固山时写下的,诗篇表达了他淡淡的乡愁和因神奇的自然景象引发的喜悦之情。
C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昼夜的交替、季节的更换,使作者从自然界中感受到勃勃生机,由此产生了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D.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在异地的青山绿水中,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可惜大雁远在洛阳边无法带回书信,抒发了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3 .请赏析颔联中"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同长安君钟山望王安石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
残雪离披山福玉,新阳杳霭草含烟。
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
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篇。
注:①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本诗写于此时。
长安君,即作者之妹王淑文。
钟山,位于南京东郊。
②棣华:出自《诗经•棠棣》,后以"棣华"喻兄弟。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羁旅思乡类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①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①这首诗作于金陵。
①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表现出自己离家已久,对家人的思念。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3.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
B.“独鸟背人飞”暗喻着诗人的孤苦,蕴含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C.从全诗来看,诗人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展开景物的描写。
D.诗人在前三联中的景物描写,已将乡情旅思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
诗人捕捉“捣寒衣”的砧声入诗,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发了他满怀的悲愁痛苦。
4.首联用什么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_赠友送别诗歌(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诗歌专项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户曹①苏轼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②有田常乏客,广文③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注】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北京大名府。
①公业:东汉郑太的字。
《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
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
”①广文:郑虔,在广文馆中任博士而被当时人称为“郑广文”,他“在官贫约,甚而淡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游遍钱塘湖上山”点出送别地点,“归来文字带芳鲜”则暗示出钱塘湖景色优美。
B.中间两联主要评价友人。
说的虽是友人,却也体现出诗人的利义观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
C.尾联劝朋友趁春天一路赏景赴任,“赏景”此点与首联关联。
全诗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D.此诗跳出一般送别诗的离别悲伤情调,对友人的离别赴任由衷地表达出喜悦与祝福之情。
2.全诗多处用典,请结合诗句分别说明这些典故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①幕杜甫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
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②。
【注】①杜相公,指杜鸿渐,时以平章事兼山、剑副元帅,辟李秘书入府为僚。
此诗是杜甫晚年在夔州送李秘书时所作。
①五云,指京师瑞气,古人认为,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
三台,星宿名,这里是以星宿比喻杜相公。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意境宏阔,以深秋的巫峡、浩瀚江水为背景,为李秘书乘着官船的到来蓄势。
B.颔联“倒听”“背指”构建出上下两层、前后两际的立体空间,行舟画面如在眼前。
C.颈联“趋”字,写出李秘书上任的急切,“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
D.尾联上句“南极”对“北斗”,与“屈心而抑志兮”手法相似,都形成了句中对偶。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羁旅思乡类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羁旅思乡类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1】杜甫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释:【1】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
这首诗写于此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蓬生”四句描写风急蓬飞的景象,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客子”两句写出诗人飘零异地的人生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
C.“怅望”两句将个人境遇与社会现实联结,并运用了细节描写。
D.全诗以比兴起笔,继而以赋展开,结尾以问答形式,直抒胸臆。
2.本诗中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3.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苏轼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②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自己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悲”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点出“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因而更加感到无乡音陪伴的痛苦。
C.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表面上是写身体的感觉,实际是写内心的悲凉。
D.刚洗完头就感到头发已经稀疏,诗人是借此抒发岁月如流、人生易老的感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梅龙图公仪[注]知杭州欧阳修万室东南富且繁,羡君风力有余闲。
渔樵人乐江湖外,谈笑诗成樽俎间。
日暖梨花催美酒,天寒桂子落空山。
邮筒不绝如飞翼,莫惜新篇屡往还。
[注]梅龙图公仪:梅挚,字公仪,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盛赞朋友要去的地方,并以“羡”字表达对朋友政治才干的赞美。
B.颔联写渔樵之人有飘荡江湖的自得之乐,而诗人享有饮酒作诗之乐。
C.尾联“如飞翼”运用比喻手法,“莫惜”直抒胸臆,希望朋友多寄送诗作。
D.虽是送别诗,本诗却全无愁情而一派轻松欢悦,语言细腻传神,格调清新。
2.本诗的颈联和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与诸公送陈郎将①归衡阳李白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②。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③,临歧惆怅若为分。
【注】①郎将:为武官名。
①南极老人星:《史记·天官书》:“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
不见,兵起。
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①白璧:《吕氏春秋》:郈成子为鲁聘于晋。
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酒酣而送之以璧。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衡山随着天色渐暗更显苍翠,一个“下”字突显了衡山之高峻。
B.“回飙”写出风大而疾,疾风席卷了山上的积雪,积雪如飞花般飞落洞庭湖。
C.“拖金紫”显示了陈郎将一家披金戴银的富有豪奢,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D.送别时无“白璧”相赠,表现了友人离别时作者无法挽留的遗憾和不舍之情。
4.作者用多种手法表现了陈郎将多方面的特点,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甲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的标题都出现了地点,点明送别的地方。
B.两首诗都有离别时的景物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C.两首诗语言都比较平实,简单易懂、明白如话。
D.两首诗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以真情感染读者。
3.任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情感内容等)对两首诗进行比较,然后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字数在150字左右。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4.这首诗中韵脚有几个字()A.4B.5C.6D.75.下列杜牧的作品是()A.《六国论》B.《鸿门宴》C.《阿房宫赋》D.《烛之武退秦师》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
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友人即将别离的惆怅之情。
C.尾联“寂寥”一词间接地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
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蓟中作[唐]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1】。
岂无安边书,诸将【2】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3】,归来独闭门。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唐]岑参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注释:【1】翻:反覆,指反叛。
【2】诸将:指安禄山及其部将。
【3】孙吴事:指用兵之事。
孙指春秋时的孙武,吴指战国时的吴起。
7.出版社欲为两首诗编集,以下作品集不适合...收录这两首诗的一项是()A.格律精粹B.盛唐印象C.边塞回响D.唐人百首8.以下对高适《蓟中作》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策马”句慷慨豪迈,表现了诗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古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羁旅怀乡)(时间:40分钟分值:64分)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 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了。
(1)诗的前两联包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更待菊黄家酝熟”中“更”字的表达效果。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戏答元珍①[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 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
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③冻雷:春天的雷声。
④物华:泛指万物。
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
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
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作。
(1)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 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的妙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在苦中还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将去洛阳,灯下感赋[清]陈维崧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①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②深更深。
[注] ①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
②洛水嵩云:洛河之水,嵩山之云。
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之。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兰溪舟中韩淲雨湿西风水面烟。
一巾华发上溪船。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注]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
避人鸥鹭更翩翩。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 滩痕:滩上水纹。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蝶恋花别范南伯[宋]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 ①刬(chǎn)地:依旧,还是。
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阕是如何抒写离别之情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句写友人“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请结合本句的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宿云门寺阁[唐]孙逖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注]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注] 五湖:太湖的别名。
(1)全诗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写出了诗人怎样的胸怀?请作简要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专题专项专练131.(1)前两联,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与朋友聚会时的欢乐之情;(2分)骨子里却包含着饱经沧桑的凄凉沉痛之情。
(2分)(2)一个“更”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约后期”,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2分)突出对下一次相聚的期盼,使诗歌主题得到深化。
(2分)2.(1)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风光图(或“写出夷陵春意萌动的景象”),早春的雪压在枝头,雪中的橘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春雷中,竹笋即将破土出芽。
(2分)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对未来的希望。
(2分)(2)答案一:“不须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1分)。
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遭遇的豁达态度,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如风如雨的政治斗争中虽遭挫折仍顽强坚定,相信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政治的春风和自然的春风一样,迟早会吹进这偏远山城的(3分)。
答案二:“不须嗟”是诗人无奈的自我安慰(1分)。
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慨叹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
(3分)3.(1)“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诗人描写这美妙迷人的春景是为了反衬自己衰老多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2)“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却不被人理解、赏识之苦,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
4.(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
(2分)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
颔联借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
(2分)(2)①拟人手法,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寒“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
②借景寄情,菊花分外寒瘦,天空秋阴浓厚,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
③哀景衬托哀情,分外寒瘦的菊花、秋阴浓厚的天空衬托了诗人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
④情景交融,诗人因离别在即而神情黯然,菊花因深秋来临而分外寒瘦,天空因深秋来临而阴云浓密,情景水乳交融。
(手法2分,分析2分,任答一点即可)5.(1)①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使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的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诗人的心情写照。
②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个“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
一个“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
③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
(以上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2)相同点: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