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羁旅诗(知识+题目)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全突破 常见题材之羁旅行役诗(含答案)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全突破 常见题材之羁旅行役诗(含答案)

何为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思乡怀人诗”。

主要通过描写羁旅在外之人所见之景,记叙其所遇之事,多表达凄苦孤寂的心境,宦游之艰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亦或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何鉴赏羁旅行役诗?把握三点:所遇之事所见之景所抒之情思考一点:为何羁旅行役诗非常多?1.为前程、理想不得归(游子);2.征召戍边;3.遭遇贬谪;4.家国离乱。

所见之景整体意境:常见时地:常见意象: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_________和_________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分)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秋阴时清渐向瞑,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快速分辨出题材熟知题材的内容(景,事,情)用经验方法作答总结典型意象情感主题高频手法高考真题讲与练讲析题部分参考答案12.(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总答2分)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孤寂之感更浓重。

(简要分析3分)本课程中的各类试题都具有重复练习的价值,坚持就会有收获! 测试题:(题号编号保留高考题号,尽量还原真题模样)阅读下面的诗歌。

羁旅诗

羁旅诗

• 绿 了 芭 蕉
容字 易笙 把调 人, 。 抛心 ,字 红香 了烧 樱。 桃流 ,光
• • 何 日 归 家 洗 客 袍 ? 银
雨渡 又与 萧泰 萧娘 。桥 , 风 又 飘 飘 ,
• • 上 舟 摇 , 楼 上 帘 招 。 秋 娘

一 片 春 愁 待 酒 浇 。 江
一 剪 梅 舟 过 蒋吴 捷江 ·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 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 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 儒官多误身”。
寓情的情感
遭遇的不满 与忧愁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对京师的怀 不似湘江水北流。 念
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 • 者被 1.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 罢职后的愤懑之情; 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 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 辛。 (答对1点1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
羁 旅 诗 常 见 情 感
•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 凄凉。 • 表达思乡之情。感念亲情之深, 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 ②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 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 怨愤慨之情及年华易逝, 人生易老的感伤。 • ③抒发厌恶战争、思念 • 家乡亲人之情。
羁旅思乡诗常用表达技巧
• 古代思亲思乡诗中有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 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 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 情表达的委婉含蓄、曲折有致。这种方法称之为 “对写法”。 • 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 臂寒。 ——杜甫《月夜》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 对写法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 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高考试卷中的羁旅诗

高考试卷中的羁旅诗
1.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 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第二十页,共二十五页。
七、2012江苏卷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xīn li)事,水 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桥等意象(yìxiàng),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 起,是全诗的线索。
第四页,共二十五页。
二、(2012年四川卷)(8分)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dī shǒu),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六、2014湖北卷
早 发 晚唐·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xiàoguǒ)。(3分) “背”,背离,相反。诗人朝寒冷辽阔的朔北艰难前 行,大雁朝温暖的南方轻快飞跃,形成强烈对比,写 出了自己旅程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
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
(shī jù)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zěnyàng)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
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第五页,共二十五页。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第十页,共二十五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羁旅思乡诗鉴赏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羁旅思乡诗鉴赏

教材中的羁旅思乡诗
初中:《次北固山下》(王湾)、《夜雨寄北》(李商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行 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 (苏轼)、《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春望》杜甫……
高中: 《登高》(杜甫)《声声慢》(李清照)
一、立足课内,温故知新
答案:①情感表达生动具体:诗人通过“云烟”聚集来写羁旅之愁, 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②情感表达含蓄悠远,耐人寻味:诗人通过“猿 声”来写羁旅之愁,猿声凄切悲凉,且“几处”,以景结情,使愁情延 绵不绝,含蓄悠远。③情感表达直接明白:尾联前句直抒胸臆,直接点 明“羁愁”,表达直接清晰。
四、课堂小结
“人言落日即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对故土家园的思 念,对亲情的期盼,对团聚的渴望,是中国诗歌史上永恒的主 题,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密码。
登高 唐·杜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千百年来,那些羁旅愁情的绝唱,是游子们漂泊路上内心 的酸楚苦涩,也是对故乡充满诗意和温情的怀念。
五、课后作业
1.熟记“羁旅思乡诗”的各类特征。 2.完成《导于练》的相关练习。
谢谢欣赏
明月
通过中秋赏月的描写,
借景抒情
表达作者思念亲人, 也抒发了积极乐观的
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
托的美好祝愿。
《渔范家仲傲淹·秋思》浊燕酒然一未杯勒家归万无里计,。雁长城、烟、边、浊声落酒、日、号、 家角孤、、借用景典抒情

《古代诗歌鉴赏》第七课时——羁旅思乡诗1

《古代诗歌鉴赏》第七课时——羁旅思乡诗1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两首诗都以“除夜”为题,“除夜”指

两诗都选择
作为意象。
(2)高诗的“霜鬓明朝又一年”、戴诗的“明日又逢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含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2分) 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念家乡的凄苦悲凉,并暗寓被贬的失意(2分) (2)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2分)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特性,显
(杜甫《天末怀李白》“只有年年鸿雁飞”
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 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 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 《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 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 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成为一种象征 意义上的鸟了。
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①,朝朝马策与刀环②。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④。
三、羁旅乡思诗的鉴赏方法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思乡,寄予何种感情?
2、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什么样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羁旅诗词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羁旅诗词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羁旅诗词【知识要点】一、了解题材该类诗歌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二、常见意象及特征:1.这类诗常描写的景物、用词有客船、车铎、孤帆、驿道、落日、圆月、晚钟、秋风、苦雨、杜鹃、鸿雁、浮萍、飞蓬、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慈母等。

2.景物特点常常是: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3、表达技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衬托,乐景衬哀情、对比,虚实结合(主客移位)、侧面落笔,比喻,拟人,直抒胸臆等。

三、思想内容:①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孤独(孤苦无依) 愁苦,寂寞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②思念亲人,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③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四、语言特色: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

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范仲淹的《苏幕遮》。

浑厚悲凉,杜甫的《江汉》、《旅夜书怀》、《登高》,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深沉委婉,杜甫的《月夜》,方干的《思江南》,张继的《枫桥夜泊》。

五、思乡类诗词的鉴赏:或物或事或人,把握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又是如何将思乡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是“触景伤情”“托物传情”还是“因梦寄情”。

1.触景伤情: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感时伤情: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羁旅思乡诗及赏析】“羁旅诗”阅读赏析指导

【羁旅思乡诗及赏析】“羁旅诗”阅读赏析指导

【羁旅思乡诗及赏析】“羁旅诗”阅读赏析指导“羁旅诗”阅读赏析指导羁旅诗(沉郁悲凉)有些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先要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以及当时的境况。

意旨(有时一首诗歌会包含好几种意旨):①孤寂忧愁之感②思乡念友之情③人生坎坷、大志难酬之慨④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美人迟暮之伤感(注:美人迟暮——年老没有得到皇上赏识,怀才不遇)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②对比衬托③以乐景写哀情等常见意象:归雁圆月客船天涯他乡孤灯无眠晚钟醉酒凄风苦雨慈母……赏析示例: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绝句,通过写景抒发羁旅愁思。

诗人夜宿建德江边,烟气笼罩,景色朦胧,于是触景生情,旧愁未消,又添新愁。

首句点明地点,行船停靠在一个烟雾笼罩的小洲上,这句既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也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好了铺垫。

其中“烟”字用得好,写出了落日黄昏,江面上水烟迷蒙的特有景色。

第二句点明了时间和作者的思绪。

显然,“日暮”是“愁”的原因,“夕阳西下”最容易勾起旅人的思念之情。

其中“新”字也用得好,新愁背后不知有多少旧绪尚难排解。

第三句“野旷天低树”,是写远望的情景,描写十分逼真。

试想,日暮时刻苍苍茫茫,原野平旷,远处的天空自然显得比树木还要低。

这里既体现了诗人视野开阔,也再现了原野的无际。

“低”与“旷”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形成因“野旷”而“天低”的特有景色。

第四句“江清月近人”是写眼前的水景,因江水清澈,才见江中的月影,波光闪动,坐在船上低头望月,觉得月亮和人靠得那么近,显得那么亲密,寂寞的愁心,似乎得到了解脱。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寥落,孤寂之感。

《宿建德江》一诗既体现了他羁旅中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也是他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复杂心绪的反映。

北京高考羁旅诗鉴赏(使用officer打开)

北京高考羁旅诗鉴赏(使用officer打开)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 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 作相思泪。
《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知识点5 羁旅诗的常见术语
1、羁旅诗(词)的语言特色 ①质朴清新。②苍凉低沉。 ③浑厚悲凉。④深沉委婉。
2、意境 萧条冷落、萧瑟悲凉、暗淡凄寒、幽寂清冷。
知识点6 羁旅诗的真题链接
一、【202X门头沟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南乡子① 陆游
归梦寄吴樯②,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是他在舟中所作。②吴樯,归吴的船只。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第一、二句写作者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尚远。 B.上片写到作者船抵武昌,系缆洲边,看见了日思夜想的那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 C.上片最后一句,一个“认”字,便能看出此行是归途重游,因为有前游印象,所以可以对照辨 认。 D.词的最后三句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与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句,有类似之处。
知识点6 羁旅诗的真题链接
15. 陆游在蜀地时,在自己的诗词中多次提到“吴樯”,表现了他归 心之急。下列诗句中不是表现作者思归之情的诗句是(3分) A.春风又绿江南岸,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B.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夜闻笛》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16.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语意丰厚,有人考 证这源于杜甫作于安史之乱后的《得舍弟消息》中的“乱后谁归得, 他乡胜故乡”。请结合以上内容,简要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及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羁旅诗一、知识结构1、羁旅诗概述羁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

所以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2、羁旅诗的常见意象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代表性意象)2、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代表性意象)3、寒蝉——悲凉。

4、猿猴——伤感。

5、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6、沙鸥——飘零;伤感。

7、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8、凄风、苦雨——人生的失意;伤感。

9、杜鹃——环境的凄凉;人的哀伤,思亲、思乡;忠贞。

(羁旅诗重要意象,送别诗也常用)3、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一)直接叙写思亲怀乡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二)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绵绵的乡愁。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三)抒发抑郁不得志之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唐)杜甫《旅夜书怀》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唐)马戴《灞上秋居》(四)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4、羁旅诗常用的艺术手法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如《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凄清的景象抒发了羁旅者的愁思。

2、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

如南朝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前两句以流云南逝、大雁来归写出了自己南归的行踪和急切的心情,后两句由实入虚,进入想象,以揣测故园篱菊,花事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渲染。

渲染指的是诗歌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一个事物,以使事物的形象更为突出或突出某种气氛或烘托某种情思。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就渲染出孤清、冷寂的气氛,与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相吻合。

4、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代为之思(联想)。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5、羁旅诗鉴赏方法1.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景,具有什么特点?2.结合诗人境况,分析诗中关键词语,把握诗人感情?3.诗人是怎样把个人情感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二、题目练习【例题1】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枝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①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州人。

被徙沙漠,其妻苏氏。

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题干】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答案】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

(2分) “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题干】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

【答案】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

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解析】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

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

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

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

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例题2】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题干】1.试分析首联中“争”和“暗”字的妙处。

【答案】争”字,用了拟人手法,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暗”字,突出枕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解析】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

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

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诗句倍有情致。

第二句紧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

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题干】2.清人沈德潜认为颔联“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请分析这种说法。

【答案】颔联表面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有力地渲染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

实际上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这种险恶的自然环境比喻官场的凶险,,用“毒雾”“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

【解析】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

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

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

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

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例题3】客怀何应龙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处,雁声远过夕阳楼。

【题干】1.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答案】雁声远过夕阳楼”:那一声声雁叫,徒增诗人的失望,只那一声声雁叫,也早让人心欲碎了。

“远”字极妙,诗人盼“字”到来,雁却远远地飞过,颇有无情之叹,此刻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目送鸿雁消失在夕阳的光里时的失望和颓然默坐的神情。

诗人并不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写因秋而来的悲愁,而是缓缓写来,轻轻落笔,让愁思如“密雨斜侵”,欲罢不能,以现愁思之深。

抒发了异乡客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怀。

【解析】首句“客怀处处不宜秋”,漂泊不定、天涯羁旅的情怀是脆弱的,常常经不起一片秋叶的飘落。

“处处”虽有到处之意,却又深刻地道出了游子极易悲秋的情怀。

“不宜秋”是惆怅之语。

之所以“不宜秋”,是因为“秋到梧桐动客愁”,秋风时至,梧叶翻飞,秋雨梧桐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游子的悲秋。

“梧桐更兼细雨”“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苦场面,怎不令人备感寂寞、空虚、无聊和无奈。

在孤单寂寞的秋日里,能有亲人的一言半语,或许也宽慰孤独的灵魂,然而却又“故人无字到”,“无字到”便更加重了孤独,无疑是愁上加愁了。

这与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有相近之处。

“雁声远过夕阳楼”那一声声雁叫,徒增诗人的失望,只那一声声雁叫,也早让人心欲碎了。

“远”字极妙,诗人盼“字”到来,雁却远远地过,颇有无情之叹,此刻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目送鸿雁消失在夕阳的光里时的失望和颓然默坐的神情。

诗人并不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写因秋而来的悲愁,而是缓缓写来,轻轻落笔,让愁思如“密雨斜侵”,欲罢不能,以现愁思之深。

本诗抒发了异乡客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