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_张顺仓

色谱级 甲醇、乙睛购 自 F isher Sc ientif ic ( Fa irlaw n, N J, USA ) , 磷酸 ( 色谱级 ) 购自西安试剂厂, 对 照品迷迭香酸 ( 批号 20283-93-5) 、丹酚酸 B ( 批号 115939-25-8)、二氢丹参酮 Ñ ( 批号 20958-18-3)、隐 丹参 酮 ( 批 号 110852-200305) 、没 食 子 酸 ( 批 号
第 36卷第 10 期 2011 年 5 月
V ol1 36, Issue 10 M ay, 2011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 成分积累的影响
张顺仓1, 刘岩 2, 沈双 1, 梁宗锁 1* , 杨东风 1
( 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陕, 天津 300402)
# 1270#
用 H PLC 色 谱方 法, 色谱 条 件 为: 以 A 乙 腈 和 B 0101% 磷酸水溶液 ( pH 216)为流动相, 采用二元梯 度洗脱 ( 表 1) 。W aters 2996二极管阵列 检测器检 测, 流速 110 mL# m in- 1, 柱温 30 e ( 图 1)。
# 1269#
丹参的生物技术

丹参的生物技术摘要: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进行中药材品质改良的可行途径之一。
本文对丹参的组织培养、毛状根诱导培养及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具体方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关键词:丹参生物技术细胞与组织培养基因工程毛壮根培养一、概述中药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 , 因其色红且形状似参而得名“丹参”,又称血参、紫丹参、红丹参等。
丹参作为一传统中药在我国沿用已久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本草经疏》《、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
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 ,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
近年来研究发现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 ,疗效显著。
丹参属于用量较大的常用药材。
丹参商品野生、家种均有(50年代以前野生为药用主要来源,仅有四川一地有家种产品,60年代后全国各地均有引种)。
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河北、北京、山西、山东、湖北,湖南、辽宁、江苏、江西、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家种则主要分布于河北、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河南、山东、四川等省。
当中,以四川中江等地栽培品为最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现代生物技术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业、酶工程、生化工程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第二代、第三代的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和糖链工程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它被看作是 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
纵观这一领域,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首先是从医药领域开始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近 10多年来,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的生理活性成分或先导化合物以开发新药已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由于野生药材资源日益枯竭,人工栽培品种品质不稳定,生物技术的兴起对传统药材的生产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提高品质 ,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对丹参作了深入的应用性研究。
中药丹参资源开发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丹参资源开发现代研究进展摘要】丹参,在中医学中属于唇形科植物,其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临床上,丹参的主要成分包括两大类:其一,二萜醌类化合物,脂溶性;其二,酚酸类化合物,水溶性。
主要作用是:抗菌消炎、抗血栓、抗心肌缺血、保护肝脏、抗氧化等。
本篇文章着重分析人工合成丹参以及使用生物技术手段合成丹参的有效成分,对今后开发丹参药物的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丹参;化学合成;生物技术【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333-02我国的中医药治疗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
丹参,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药材,其药理活性较为稳定,用药年代不可考证。
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中,丹参的一个主要成分是丹参酮,其抗菌消炎、诱导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对抗血脑血管疾病等的效果较好[1-2]。
本次研究着重分析丹参在提纯工艺后的治疗效果。
具体情况如下。
1.人工合成丹参丹参的药用价值较高,存在于植物中的丹参含量较低,导致不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
人们通过不断地尝试,终于研究出对丹参进行人工合成的方法,从而有效获取丹参中的药用成份,改造其结构,并且效果较为明显。
丹参的重要组成包括:(1)丹酚酸类化合物,在丹参中具有较低的含量,目前丹酚酸A-F已经被合成,帮助今后对有关丹酚酸类似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3]。
(2)丹参素,使用核磁共振氢谱改变丹参素结果,其成功率达到半数。
(3)丹参酮,脂溶性化合物,其较弱的水溶性以及较短的半衰期,都降低了生物对于该药的利用程度,因此,人们在不断尝试改变这一结构过程中,发现类菲醌二酮骨架A-C环的构建是合成丹参酮的关键。
由于丹参酮在修饰位点处有相邻的二醌与吠喃环,对丹参酮中的呋喃环进行修饰,形成Mannich碱,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作用;改变二醌结构,着重改变分子结构,让其变为含氮五元环,提升治疗效果。
利用以上两个修饰位点结构的改变,有效提升其溶解度以及生物对该物质的利用程度,具有较大的作用。
一种利用丹参毛状根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利用丹参毛状根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89fb20cbbcd126fff6050b58.png)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丹参毛状根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杨向东,杨静,牛陆,邢国杰,贺红利,郭东全,钱雪燕,姚瑶
申请号:CN201710614845.3
申请日:20170717
公开号:CN107372106A
公开日:
2017112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丹参毛状根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暗培养条件下新产生的丹参毛状根外植体切段,置于诱导培养基中,于25℃,暗培养一个月,诱导产生愈伤组织。
然后移至25℃,16h/8h光/暗条件下培养,约7d后,在愈伤组织上形成不定芽。
将长有不定芽的愈伤组织置于诱导培养基上继续进行扩繁培养。
然后将不定芽从愈伤组织中切下,并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于25℃,16h/8h光/暗条件下培养。
待不定根生长至2‑3厘米时,移栽至温室中进行炼苗处理,获得可正常生长的丹参植株。
本发明提供的丹参毛状根再生植株方法,不定芽诱导率为50%以上,生根率为100%。
本发明为丹参植株的快速扩繁及基因工程提供一种新的组织培养方法。
申请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地址: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生态大街1363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丹参毛状根诱导条件的优化

Vo . 6. . 1 3 No 2
2 00 7 ,Ap r.
丹 参毛 状根 诱 导条 件 的优化
周 伟 , 姚倩雯 , 钱忠英 , 沈亚芳 , 刘园园 , 磊2 周根余 开国银 张 , ,
( .上海师 范大学 生命 与环境科 学学院, 海 2 0 3 ; .第二军 医大学 生药教研 室,上海 2 0 3 ) 1 上 02 4 2 04 3丹参试管苗 ( 由第二军医大学提供 )各种发根农杆菌菌株 C 8 1A , 10 为本实验室保存. ; 5 C ,4 R 6 1 1 2 培养基 . 共 培养 和预培养 培养基 :/ M 、/ MS+不 同浓度 的乙酰 丁香 酮 ( s ; 12 S 12 A ) 除菌培养基 : 2 S+ 0m/L头孢噻腭钠 (e)以上培养基基蔗糖浓度 3 , 1 M 50 e / Cf. % 琼脂浓度 08 ,H58 .% p .. 菌株活化 和液体悬 浮培 养培养 基 :5 C 采 用 Y B+ 福平 ( i 10 gL A C81 E 利 Rf 0 m / ;4和 R 6 1采用 Y B ) 10 E + 卡那霉素( a )0m / , K n 10 gL 蔗糖浓度 5 固体培养基琼脂浓度 15 p .. %, .%,H 70
试验用 发根农 杆 菌菌 株 设置 为 :5 C ,4和 R 6 1外植 体 类 型为 : 片 、 C8 1A 10 ; 叶 叶柄 和茎 段 ; 液 浓度 菌 O 6的值 设置为 : . ,. ,. ,. ,. , 12 Do o 0 2040 608 10 以 / MS为空 白对 照 ; 培养 时 间设 置为 :d2 ,d4 ,d 共 O ,d3 ,d6 ; 乙酰 丁香酮 ( s 的浓 度 ( m lL 设 置为 :5 1040,60 以 12 A) Io )  ̄ / 2 ,0 ,0 10 , / MS为空 白对 照. 134 毛状根 的筛选 及 P R反应条 件 .. C
丹参叶片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丹参叶片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作者:申顺先李学慧梁明勤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9年第12期摘要:以丹参叶片为外植体,利用正交试验等方法筛选优化丹参叶片不定芽诱导、不定芽丛增殖及壮苗生根、不定根毛状根诱导的适宜方案。
结果表明:适宜叶片不定芽诱导的配方是MS+0.5 mg/L 6-BA+30 g/L蔗糖+琼脂 6.5 g/L;不定芽丛增殖的最适配方是2/3 MS+0.5 mg/L 6-BA+0.2 mg/L GA3+30 g/L蔗糖+6.5 g/L琼脂,平均芽增殖系数达12.00;适宜幼苗产生根的配方是1/2 MS+0.05 mg/L 2,4-D+0.1 mg/L IBA+20 g/L蔗糖+7 g/L琼脂,生根率达100%;适宜叶片诱导不定根毛状根的配方是MS+0.5 mg/L 2,4-D+30 g/L蔗糖+6.5 g/L琼脂。
关键词:丹参;叶片离体培养;不定芽;毛状根中图分类号: S567.5+30.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2-0070-04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為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和根茎入药[1],能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具有扩张血管、降脂、降压从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现常用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治疗和保健预防[2],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中药材。
然而由于丹参产地较多[3-4],加上其为常异花授粉植物[5-6],种子繁殖中的天然异交引起一定的种性变异,分根或芦头繁殖易携带病菌引起种性退化[7],导致丹参原药质量不一,甚至影响临床疗效。
丹参组织培养技术既可以获得种性一致的脱毒种苗加快优质种苗的繁殖速度[8],又可以通过愈伤组织及毛状根进行药物有效成分的生产[9-10],从而避免品种混乱导致药效下降,为生产大量“血统纯正”的丹参原药奠定基础。
本试验以丹参无菌叶片为外植体从不定芽诱导、不定芽丛增殖培养、不定根及毛状根诱导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建立并优化了丹参叶片离体培养体系,为丹参优质种苗工厂化生产及毛状根培养提供技术支持。
药用植物毛状根的诱导及其应用

药用植物毛状根的诱导及其应用植物毛状根培养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一种,因其不仅克服了植物生长缓慢、有效成分积累有限的不足,且具有不依赖外源植物激素等优点,近年来研究较多。
文章介绍了目前药用植物毛状根的诱导情况,并总结了植物毛状根培养体系在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生物合成机制及调控基因的研究、植物基因工程、生物转化以及药物蛋白中的应用,旨在为其他药用植物毛状根的培养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毛状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发根农杆菌;生物转化1 药用植物毛状根的诱导1.1 毛状根的发根机制毛状根(hairy roots)是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感染植物后,在植株创伤表面诱导产生的一种特殊表现型。
早在1907年,Smith和Townsend 就发现发根农杆菌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此后,学者们发现无论是发根农杆菌还是根癌农杆菌A. tumefaciens,其致病原因均是由大分子质粒引起的[1-2],但发根农杆菌的致病质粒与其他Ti质粒(根瘤诱导质粒)功能既有差异又有联系[3]。
直到1982年,美国科学家Chilton[4]发表文章阐述其发根机制:发根农杆菌中Ri质粒上T-DNA进入宿主植物细胞引发了毛状根的产生。
Ri质粒是发根农杆菌染色体外的一个约250 kb的大质粒,其上面存在2个与转化有关的功能区,即T-DNA(转移区)和Vir(致病区)。
T-DNA的主要功能是在转化时进入植物细胞并插入到寄主植物基因组中,表达决定毛状根生长和冠瘿碱合成的基因;Vir区的作用是协助T-DNA区完成转化。
Vir区上有7个操纵子VirA-G,轉化时,植物伤口产生小分子酚类化合物与VirA的表达产物结合,激活其他Vir基因,使T-DNA被剪切、转移并最终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因此,单子叶植物不能合成特异性小分子酚类化合物是其难以被侵染诱导出毛状根的主要原因[5-7]。
1.2 药用植物毛状根诱导情况目前,已有近百种药用植物成功诱导出毛状根,总结发现其中76%为草本植物,也有少量藤本及木本植物,比例分别占到7%,17%;在植物学分类方面,已诱导出毛状根的药用植物科属分类较为分散,其中豆科、茄科、菊科和唇形科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表1)。
丹参毛状根诱导条件的优化

丹参毛状根诱导条件的优化丹参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等功效,在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丹参毛状根的诱导和培养为其有效成分的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为了提高丹参毛状根的诱导效率和质量,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是至关重要的。
一、丹参毛状根诱导的基本原理丹参毛状根的诱导通常利用发根农杆菌与丹参外植体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发根农杆菌中含有 Ri 质粒,其中的 TDNA 片段可以整合到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导毛状根的形成。
在合适的条件下,被感染的外植体能够产生大量的毛状根,这些毛状根具有生长迅速、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较高等特点。
二、影响丹参毛状根诱导的因素1、外植体的选择外植体的种类和生理状态对诱导效果有显著影响。
常用的外植体包括叶片、茎段、叶柄等。
一般来说,幼嫩的组织更容易被感染和诱导形成毛状根。
2、发根农杆菌菌株不同的发根农杆菌菌株具有不同的侵染能力和诱导效果。
一些菌株可能更适合丹参毛状根的诱导,需要通过实验筛选出最优的菌株。
3、侵染时间和浓度侵染时间过长或过短、农杆菌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诱导效率。
适宜的侵染时间和浓度需要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4、共培养条件共培养的温度、光照、培养基成分等都会对毛状根的诱导产生影响。
例如,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能够促进农杆菌与外植体的相互作用,提高诱导成功率。
5、激素的添加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种类和浓度的植物激素,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可以调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从而影响毛状根的诱导。
三、丹参毛状根诱导条件的优化策略1、外植体的优化对不同部位的外植体进行比较,选择诱导效率最高的外植体类型。
同时,注意外植体的采集时间和处理方法,以保证其生理状态良好。
2、发根农杆菌菌株的筛选选取多种发根农杆菌菌株,分别进行侵染实验,通过观察毛状根的诱导率、生长速度和形态等指标,筛选出最适合丹参的菌株。
3、侵染条件的优化通过设置不同的侵染时间梯度和农杆菌浓度梯度,确定最佳的侵染时间和浓度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参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条件的优化作者:谈荣慧张金家赵淑娟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16期[收稿日期] 2013-12-29[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委预算内课题(2010JW20)[通信作者] *赵淑娟,Tel:(021)51322576,E-mail: zhaoshujuan@[作者简介] 谈荣慧,助理研究员,硕士,Tel:(021)51322495,E-mail:tanronghui405@[摘要] 为了建立丹参毛状根的诱导方法及液体培养体系,以发根农杆菌A4,LBA9402,15834为试验菌株分别侵染丹参无菌苗叶片,诱导丹参毛状根,PCR扩增筛选阳性株系,HPLC测定丹酚酸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毛状根的液体培养条件。
结果显示:3种发根农杆菌A4,LBA9402,15834均诱导出丹参毛状根,经PCR鉴定证明其Ri质粒T-DNA均已整合到丹参基因组中,其中发根农杆菌LBA9402和A4诱导的丹参毛状根丹酚酸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分别为(3.27±0.37)%,(3.17±0.20)%;由发根农杆菌LBA9402诱导MSOH液体培养基培养的丹参毛状根丹酚酸含量较高,质量分数为(4.56±0.36)%;由发根农杆菌LBA9402诱导,pH为4.81的MSOH液体培养基培养的丹参毛状根丹酚酸含量最高可达4.85%。
因此,以发根农杆菌LBA9402和A4诱导的丹参毛状根在pH为4.81的MSOH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丹酚酸含量较高。
为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中药丹参的品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丹参毛状根;发根农杆菌;丹酚酸;HPLC中药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或根茎,具有祛瘀止痛、养血安神的功效[1]。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对治疗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的疾病有显著的作用,现已广泛使用临床[2],其药效物质基础主要是脂溶性二萜醌类成分和水溶性酚酸类成分[3]。
由于丹参有效成分在原植物根中含量低、生长周期长,在传统的栽培模式下又面临着品质严重退化、农药残留及占用大量耕地资源等问题,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对丹参品质进行遗传改良是一条理想的途径。
由发根农杆菌感染植物形成的丹参毛状根系统,生长速度较快,遗传性稳定,成为生产丹参药理活性物质尤其是水溶性酚酸类成分的良好培养系统[4]。
目前,国内外围绕丹参毛状根的研究工作已有一些成果[5-9],但是关于通过优化丹参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条件来获得高含量有效成分尚无报道。
本文对影响丹参毛状根有效成分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丹参的遗传改良工作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丹参无菌苗(1/2MS固体培养基培养)取自本实验室,发根农杆菌菌株A4,LBA9402,15834由本实验室提供。
1/2MS培养基是指在MS培养基的基础上除蔗糖外其余成分均减半,MSOH培养基是指在MS培养基的基础上由1 g·L-1水解酪蛋白替代NH4NO3。
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冷,冻干燥机(美国Labconco公司),电子天平(Sartorius 公司),丹酚酸B对照品(上海融禾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批号100429),迷迭香酸对照品(上海中医药大学标准化中心,纯度99.07%),乙腈(色谱纯,Fisher公司),其余试剂为分析纯,高纯水为本科室自制。
2 方法2.1 发根农杆菌对丹参毛状根丹酚酸含量影响2.1.1 发根农杆菌的培养与活化发根农杆菌菌株为A4,LBA9402,15834。
无菌条件下,接种针挑取保种菌液,于YMB固体培养基(含利福平50 mg·L-1,琼脂质量浓度10 g·L-1,pH 7.0)上划线培养,28 ℃暗室培养直至长出单菌落。
挑取单菌落转入3 mL YMB液体培养基(含利福平50 mg·L -1)中,28 ℃,220 r·min-1震荡暗培养,至YMB液体培养基由接种前透明的暗红色变为浑浊的淡黄色,按1%转入新配制的无抗生素的30 mL YMB液体培养基中,28 ℃,220 r·min-1震荡暗培养,至A600为0.5。
2.1.2 丹参毛状根的诱导从丹参无菌苗上取下幼嫩叶片,将叶片剪成1 cm2大小的叶盘;将上述菌液稀释2倍做侵染,将叶盘放入农杆菌悬液中浸5 min后,无菌滤纸吸去叶盘上多余的农杆菌,叶盘背面向上放在MSOH培养基上,用封口膜封上。
25 ℃暗培养2 d,然后将叶盘以同样的方向转至含有500 mg·L-1凯福隆的脱菌MSOH固体培养基上,用封口膜封上后25 ℃暗培养。
2周左右,在叶盘切口周围长出毛状根。
待毛状根生长到2 cm左右时剪下转移到含有500 mg·L-1凯福隆的MSOH固体培养基中培养;3~4周后将毛状根转移到含有250 mg·L-1凯福隆的MSOH固体培养基中培养;2~3周后可转移到不含抗生素的MSOH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除菌完全的毛状根在无抗生素的MSOH液体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每21 d转接1次。
2.1.3 丹参毛状根rolB基因和rolC基因的PCR检测将转接约3代的丹参毛状根收集材料,CTAB法提取各毛状根株系及未转化的丹参无菌苗的基因组DNA。
另各取200 μL活化的发根农杆菌A4,LBA9402,15834菌液,12 000 r·min-1离心2 min,去上清,20 μL ddH2O悬浮,沸水煮5 min,12 000 r·min -1离心2 min,上清作为模板。
上海赛百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rolB基因和rolC基因的PCR引物, rolB-F:5′-CTTATGACAAACTCATAGATAAAGGTT-3′,rolB-R:5′-TCGTAACTATCCAACTCACATCAC-3′;rolC-F:5′-GATATATGCCAAATTTACACTAG-3′,rolC-R:5′-GTTAACAAAGTAGGAAACAGG-3′。
PCR反应体系:在20 μL PCR反应液中,分别加入rolB基因和rolC基因的上、下游引物各0.5 μL(终浓度25 pmol·L-1),模板DNA 2 μL(约50 ng)。
PCR反应条件及过程: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4 ℃退火30 s;72 ℃复性45 s (2~4步30个循环),72 ℃延伸10 min,4 ℃恒温保存。
各取10 μL rolB基因和rolC基因的PCR扩增产物进行1.0%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拍照,100 bp Ladder和1 kbp Ladder 作为分子量标准。
预期产物大小rolB基因和rolC基因分别为862,574 bp[10]。
2.1.4 不同发根农杆菌诱导的丹参毛状根丹酚酸含量测定经PCR鉴定,发根农杆菌A4,LBA9402,15834分别获得了5,10,6株丹参毛状根阳性株系。
将阳性株系均以每100 mL培养基1 g(鲜重)接种,MSOH液体培养基培养21 d后收取材料。
分别收集了第4,5,6,9,10共5代材料于-80 ℃保存,冷冻干燥机冻干,置于电子干燥器中储存备用。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丹酚酸B对照品2.4 mg,加70%甲醇和1%甲酸制成1.2 g·L-1的丹酚酸B(SAB)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迷迭香酸(RA)对照品1 mg,加70%甲醇和1%甲酸制成0.5 g·L-1的迷迭香酸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样品研磨成粉,将由同种发根农杆菌诱导的相同代数的丹参毛状根粉末等量混匀。
精密称取混匀粉末50 mg,精密加入70%甲醇和1%甲酸10 mL,超声40 min。
每个样品重复3次。
色谱条件:CNW C18(4.6 mm×250 mm,5 μm),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 ℃,流速1.0 mL·min-1,进样量20 μL,流动相为乙腈(A)和0.4%甲酸(B)梯度洗脱:0~40 min,A 10%~37%,B 90%~63%。
2.2 培养基对丹参毛状根丹酚酸含量影响丹参毛状根的培养:根据2.1实验结果,任取1瓶由LBA9402诱导的丹参毛状根(记为LBA9402-1)以每100 mL培养基1 g(鲜重)分别接种到pH为5.86的MSOH,MS,B5,6,7-V 4种液体培养基中,每个样品重复3次,于120 r·min-1摇床上避光培养,21 d后收取材料,这为第1代材料,记为MSOH-1,MS-1,B5-1,6,7-V-1。
以同样培养条件继代培养并收集这4种培养基培养的第2,3,4,5,6共6代材料储存于-80 ℃冰箱中,然后置于冷冻干燥机中冻干,并储存于电子干燥器中备用。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样品研磨成粉,将由相同培养基培养的同代数的3瓶丹参毛状根粉末等量混匀。
精密称取混匀粉末50 mg,精密加入70%甲醇和1%甲酸10 mL,超声40 min。
每个样品重复3次,丹酚酸含量测定方法如2.1.4所示。
2.3 pH对丹参毛状根丹酚酸含量影响根据2.1和2.2实验结果将由LBA9402诱导的MSOH液体培养基培养的丹参毛状根以每100 mL培养基1 g(鲜重)接种到不同pH的MSOH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每个样品重复3次,培养21 d后收取材料并于-80 ℃冰箱中保存。
将收集的所有材料放于冷冻干燥机中冻干并置于电子干燥器中储存备用。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样品研磨成粉,将由相同pH培养的3瓶丹参毛状根粉末等量混匀。
精密称取混匀粉末50 mg,精密加入70%甲醇和1%甲酸10 mL,超声40 min。
每个样品重复3次,丹酚酸含量测定方法如2.1.4。
3 结果与结论3.1 不同发根农杆菌对丹参毛状根丹酚酸含量影响3.1.1 丹参毛状根的诱导将发根农杆菌A4,LBA9402,15834感染后的外植体接种于MSOH培养基上培养4~5 d后,有的外植体开始膨大,在伤口处产生少量的淡黄色愈伤组织。
8 d后,3种外植体都陆续长出白色的毛状根,经脱菌完全后转到无抗生素的MSOH液体培养基中培养,LBA9402诱导的丹参毛状根诱导发生过程见图1。
采用A4,15834侵染时,毛状根诱导发生过程与之类似。
3.1.2 丹参毛状根阳性株系的鉴定 rolB基因和rolC基因是发根农杆菌Ri质粒TL-DNA与毛状根的形态发生及再生植株形态特征密切相关的基因。
分别以未转化丹参无菌苗基因组DNA、发根农杆菌15834,A4,LBA9402所诱导的丹参毛状根基因组DNA及其相应的菌株Ri质粒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检测,预计扩增产物大小rolB基因和rolC基因分别为862,574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