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谈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合集下载

王崧舟课堂教学的美读艺术

王崧舟课堂教学的美读艺术

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特级教师黄亢美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已成为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然而,一些教师读的时段虽长,次数虽多,效果却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主要是读的指向性不明,读的方法单一机械所致。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目的明确,方法多样,形式新颖,且由常规的朗读、品读进而生华到美读的境界。

下面撷取他的几个教例,相信看后会给予我们诸多的启发。

一、抓关键句,师引生读(这是王崧舟老师上《鱼游到了纸上》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读课文有关情景的语句,要求学生读文中七个带“游”的句子,并把这七个带“游”的句子都串联起来品味理解。

)师:(读课文相关语句)西湖啊,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

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在教师不同语词的引读下,同学们接续读出了如下七个带“游”的句子)生1: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生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生3: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生4: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生5: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生6: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生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师:是的。

孩子们,正是青年这样静静地画画,才让那个小女孩发出这样的惊叹——生齐:鱼游到了纸上!师:正是那位青年这样静静地画画,让每一个围观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深深的感受——生齐:鱼游到了纸上!【这个片段的教学设计的确是非常高妙的。

首先,读的方式新颖有趣,教师引读课文中有关情景的语句,而学生仅是接读文中七个带“游”的句子,如此的师引生读,学生自然就精神集中,情趣盎然,较之单纯的老师范读或学生齐读,这可有趣得多和鲜活得多了。

其次,读的指向性非常明晰,就是要让学生的眼神和思绪都聚焦在这七个带“游”的重点句子中,通过品读和把这七个带“游”的句子串起来思考和体会,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游”渐变含义的理解。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记录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记录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读书记录目录一、书籍概述 (2)1. 作者介绍 (3)2. 书籍背景 (3)3. 主要内容 (4)二、文本解读篇 (5)1.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6)(1)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8)(2)增强教师教学质量 (9)2.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技巧 (10)(1)深入研读文本内容 (11)(2)分析文本结构特点 (12)(3)挖掘文本深层含义 (13)三、教学设计篇 (14)1. 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15)(1)以学生为本原则 (15)(2)系统性原则 (17)(3)灵活性原则 (18)2. 教学设计步骤与实施 (19)(1)制定教学目标 (21)(2)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 (22)(3)实施教学过程并评价效果 (23)四、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24)1. 教材结构与特点 (25)(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26)(2)教材特点与优势分析 (27)2. 教材使用与改进建议 (28)(1)合理使用教材资源 (30)(2)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教材改进与优化建议 (31)五、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31)一、书籍概述在这次阅读的旅程中,我深入探索了《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独到见解和深厚底蕴。

该书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不仅揭示了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还结合教学实际,为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精准把握文本特点来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还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应当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掌握知识。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信念。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是一本极具实用性和指导性的小学语文教育书籍。

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文本解读能力,还能够为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王崧舟教师博览我固执地认为,细读文本应该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我跟老师们开玩笑:“你们备课,假如手头没了教参,怎么办?”有老师说:“没事儿,我有教案集,而且是全套的。

”“是的,我们有全套教案集。

假如,教案集也没了呢?”有老师说:“也没事儿,我有网络,搜一下,全有了。

”“是的,搜一下,全有了。

但是,允许我再矫情一回,假如网络也没了呢?”老师们沉默了。

其实,沉默的原因很简单,也很深刻:当什么都没了的时候,我们还有独立面对教学文本的勇气和能力吗?其实,课程改革的所有问题,最终一定会集中到一个地方——课堂;而课堂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又一定会集中到两个问题上。

第一个就是教材问题,第二个就是教法问题。

教法的背后,一定有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着教师对教材内涵和主旨的把握。

也就是说,教师有怎样的教材理解,就会有怎样的教法选择。

因此,就语文课程而言,我认为教材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

大家都知道“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教材要解决的,是方向问题;教法要解决的,则是方法问题。

如果方向错了,你的教法再丰富,再灵活,再高效,就像寓言故事所讲的,你的马儿跑得再快,你的驾驭技术再高,你带的盘缠再多,也没用!不但没用,反而会帮倒忙,会使你离楚国越来越远。

对语文教师来说,教材问题才是前提、关键。

那么,如何解决教材问题呢?根本出路只有一条——细读文本。

这是我一贯强调的,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第一是细读文本,第二是细读文本,第三还是细读文本。

若没了教参,没了教案集,没了网络,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独立自主地细读文本的功夫。

有了这身功夫,你便大可在语文的江湖,“传一曲天荒地老,共一生水远山高。

正义不倒,会盟天下英豪,无招胜有招”。

1、直面文本先读教材,先直面教材,先用心用力地钻研教材。

这才叫直面文本。

“直面”在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是“首先”,直面文本就是首先读文本;第二是“直接”,直面文本就是直接读文本;第三是“专注”,直面文本就是专注地读文本。

指向文本“秘妙”——例谈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

指向文本“秘妙”——例谈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

妙 ” 掘 的 “ 与 少 ” “ 与 浅 ” “ 师 要 引 导 学 生 学 习 作 者 构 段 谋 篇 的 素 对 立 起 来 , 老 实 、 玩 、 职 ” 挖 多 ,深 ,俗 “ 贪 尽 为 套 与 创 意 ” 决 定 着 教 学 内 容 选 择 的 方 法 。 , “ 与 劣 ” 优 。
波 浪 式 前 进 的 迂 回 的 旋 律 ,而 这 迂 方 面素 养 的 和 谐 发 展 。 我 会 这 样 进 方 式 ,感 悟 作 者 用 具 体 的 事 例 和 准 回 的 旋 律 不 正 道 出猫 古 怪 矛 盾 的 性 行 取 舍 : 3条 的 生 字 教 学 中 , 重 确 的 词 语 写 出 动 物 特 点 的 方 法 。前 第 我
含 着感 情 色 彩 。 蹭 … ‘ ” 得 何 其 走 向 文 学 的 视 角 , 不 同 的 维 度 、 “ 印 用 从 不
指 向 文 本 “ 妙 ” 这 是 教 学 内 生 动 。 “ 它 … … 吧 , 是 … … ” 在 同 的层 面 解 读 ,挖 掘 出 的 文 本 “ 秘 , 说 可 “ 秘 容 有 效 选 择 不 可 或 缺 的 基 础 和 前 你写作 的时候 , 上桌 来 , 稿 纸上 妙 ” 加 丰 富 。 跳 在 更
格 , 达 作者 的喜爱 之情 吗 ? 表
两 段 “ 猫 点 选 择 学 生 容 易 写 错 的 “ 、 ” 后 教 学 内 容 相 l, ,后 者 在 体 会 老 贪 痒 适 z ̄ e
1 . 文 后 面 的 阅 读 链 接 推 荐 的 当 加 以 提 醒 。 掉 第 1 4课 舍 0条 对 “ 怪 ” 舍 语 言 的 音 乐 美 等 方 面 有 突 破 , 古 使

词 的 探 究 , 为 在 《白鹅 》 《 因 和 白公 学 生 对 老 舍 先 生 作 品 的语 言 风 格 有

语墨小语王崧舟:如何确定文本教学价值

语墨小语王崧舟:如何确定文本教学价值

语墨小语王崧舟:如何确定文本教学价值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从教学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的目标要求,经过对文本原生价值筛选之后所确立的价值。

以《火烧云》为例【文本的原生价值】关注开头和结尾。

“一会儿功夫”,这是作者客观描述的物理事件,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的物理时间是很短的。

但阅读时的心理时间是慢的。

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有变化的镜头化的语言。

“变成”意味着镜头的定格。

除了定格镜头,还有全景镜头。

还有对镜头的剪辑。

构成了电影的蒙太奇表现手法。

写马、写狗、写狮子都详写,这是特写镜头。

“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是运用的虚化镜头。

妙招一:丰富且多变的镜头语言关注两个名词。

开头出现“小孩”,结尾出现“孩子”,文本背后站着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萧红。

“大白狗”“红公鸡”“小金猪”“一会儿”……都是孩子的质朴的语言。

作者精准地把握了孩子的视角,富有童趣。

妙招二:儿童视角下的质朴语言关注文体结构。

本文的结构式很简约的,王老师的分段:颜色——形态。

两个部分使用的力量比较平均,形成轴对称结构。

妙招三: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同中辨异。

《我们奇妙的世界》抓住“天空奇妙”和“大地奇妙”来写,写作过程中运用了不少的比喻、拟人,从而让人感受到天地万物的奇妙。

《海底世界》抓住“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来写。

《火烧云》也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但抓住了火烧云的“变”,一是速度之快(瞬息万变),一是变化之多(变化多端)。

妙招四:紧紧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关注文化自觉。

“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

”文本的背后是一双对天地大美好奇的眼睛,是一颗热爱天地、愿意融入天地大美之中的纯粹之心。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就是活生生的生命,就是对天地万物保持敬畏与敏感的可爱生命。

妙招五:对天地大美的爱与敏感【文本的教学价值】本单元的导语: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寻找。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内容写清楚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课后练习:《我们奇妙的世界》,说说课文分别从哪个方面写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

用心发现语文之美——读王崧舟《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

用心发现语文之美——读王崧舟《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

用心发现语文之美——读王崧舟《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再度捧起王崧舟老师的书,目光锁在了书皮内侧的一张王老师的照片上,照片很小,藏蓝色的短袖衬衫,低调、不张扬。

一副眼镜下挂着温和的笑。

五官虽看不大清,但是尽显温文尔雅的气质。

就如同他的文字,虽平实朴素却一语中的,直抵语文教学的本质。

这本《美在此处》承接上一本的《美其所美》。

两本书共十讲,从“课堂”和“文本”两个角度分析语文教学。

两本书中王老师用丰富的案例向我们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终极取向应该是语用学习”。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王崧舟著《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王崧舟著语用——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什么是语用,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如果读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你就一定读过甚至背过这个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对,就是这句话,我们知道、读过、理解、甚至能够脱口而出,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却又经常忽略。

语文、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是听、说、读的能力,“文”是写的能力,无论我们学了多少篇课文,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这些例文学习其中的写作修辞的技巧,遣词造句的笔法,最终落实到笔上,落实到我们自己的文章中。

很多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大多数的老师都不是在讲语文,而是在讲课文罢了,我们抱着一篇课文分析来分析去,真的是带领着孩子们恨不得把课文中的每个字都揉碎了进行分析,恨不得让每一个学生将课文的中心思想背得滚瓜烂熟,仿佛那样我们的语文课才有意义。

最终的结果呢?我们的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上成了历史课、上成了......我们“肥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地。

”记得我小时候上语文课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给文章分段落,读完一篇课文老师总是会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大段呀?谁能来总结一下每一大段的段意?”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同学沾沾自喜,因为他们手里有在外面书店买来的“一点通”里面清楚的给课文标好了段落,写好了段意,他们只要照着念出来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在阅读中巧妙训练学生口语——以王崧舟老师教学片段为例

在阅读中巧妙训练学生口语——以王崧舟老师教学片段为例

128|语"#$I在阅读中巧妙训练学生口语——以王$舟老师教学片段为例◎刘春霞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口语交际目标都有互相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以高年级为例:阅读教学中有“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有“乐于与讨论,敢于表自己的表达有,语气、语者的切合点所在。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体文本巧口语交际,学语文要,可以阅读和口语交际相°在特级教的课例中,就有例。

例教学段师:对于林清玄在这篇文章当中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调查以后发现,70%左右的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而30%的孩子觉得自己还似懂非懂。

我想特别请这30%读得似懂非懂的孩子把你们读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这个道理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生:林清玄告诉我们的“不确定”的生活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生:人为什么要在不确定生活?生:为什么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师:在语文课上能够滔滔不绝地说,那是一种能力,而能,那是一种语文光有能是不的,要有T来,你T 生:为什么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师:是的,人的思考只有转化为语言的时候:它才开始变得始清晰起来,你越能够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越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深入。

你看,这个孩子提了个非常好的问题!他说,为什么人只有在不确定的生活当中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他的思考值得鉴,学习就要取长补短,顺着他这个思路,谁又能发现问题?生:人为什么在不确定中才能独立自主?师:你看,这又是个问题。

你们刚才有一半的人读得似懂非懂,似懂非懂并不可怕,的是有办语言把这个似懂非懂出来当你把自己读得似懂非懂的问题说出来的时候,问题的一半已经被你解决。

好,又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顺着这个思路,谁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生:人为什么要在不确定中才能转化能量?师:作者林清玄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就能把很少的转化为的能量,而,我们要问的是这是真的吗?真的只有在不确定中才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这是个问题。

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基于“例文”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

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基于“例文”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 中, 在基于“ 例文” 教学的“ 一 扣其“ 一点” , 而惟这“ 一点” , 却深刻 、 有效。 个特定侧面和特定 的点” 上作了一定 的探索 , 尝试把发
的点 ” , 来 开 展语 文教 学 。 发现 文本 的 “ 文脉 ”
现、 阐释 、 破译 “ 文本秘妙” 作为一个 阅读教学的“ 特定 “ 文脉” 。 《 珍珠 鸟》 里的“ 人爱鸟” “ 鸟近人 ” 两条线索交
极 思 考 。这样 可提 高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策略五 , 问题 的设计要合乎逻辑 , 可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问题的设计 , 必须能体现 出层次感 以及问题 的内在联系 , 能带着学生不断地深入理解文本。如《 皇 帝 的新装》 , 安徒生通过一个荒诞 的 , 在现实生活 中根 本不 可能发生的故事 , 揭示 出人们在权力面前丧失 了 说真话 的勇气这一道理 。为 了更好地理解文本 主 旨, 宁鸿彬老师设计 了如下 5 个 问题 :
特定 的侧面 , 特定的点来做例子 。 ” 这些关于“ 例文” 的 颠覆 了学生原先对于武松形象的片面和浮浅的认识 ,
教学导向都非常明晰 、 具体 , 操作性 、 实践性强 , 又不失 到此时 , 学生才真正读懂 了经典作 品的绝妙之处 。

定 的教 学 个性 和灵 活性 。
这样的阅读教学是精彩的 , 它没有面面俱到, 仅是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的文本也蕴藏着其特有的
出, “ 同一篇 ‘ 例文 ’ , 可以为多个知识点作例子 。同样 , 脉” ,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 为什么武松要“ 棒不离 相 同的知识点 , 可以用不同的例子来呈现 。 ‘ 例文 ’ 处理 身、 棒不离手” ?学生就不难认识到 : 武松不仅仅勇敢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谈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2011-03-03老师们好!很高兴有这样一次观摩研讨的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最近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新思考、新做法,我报告的题目是——《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我不知道老师们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想,您的目光可能会聚焦到“文本秘妙”这个字眼儿上。

什么叫文本秘妙?文本秘妙和阅读教学有什么关系呢?一、发现文本秘妙好的,带着这样的疑惑和期待,我们先来解剖一只“麻雀”吧。

什么叫文本秘妙呢?我们看这篇课文——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方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篇课文,如果请中央电视台的某个主持人来朗诵,你会请谁呢?有人请赵忠祥,可以;有人请朱军,肯定不行。

要我请,我就请《国宝档案》的解说人——任志宏。

为什么?因为文章的情感基调决定着任志宏凝重、内敛的声音表现力是朗诵这篇课文的最佳人选。

其实,我说的这一点,已经触及文本秘妙了。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隐藏着哪些文本秘妙呢?我觉得,“结构”是它的第一个秘妙。

从文章的整体来看,先写什么?见闻;后写什么?联想。

除了见闻和联想还有别的什么吗?没了。

文章一共4个自然段,一、二两段写见闻,三、四两段写联想。

通篇先写见闻后写联想,这是文本在结构上最大的秘妙。

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长城》的内容,那么,你是不可能发现这个秘妙的。

“章法”是它的第二个秘妙。

这篇文章有什么章法呢?它的章法就是典型的“起承转合”。

大家看,第一段,起——“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第二段,承,“承”就是承接、承续,顺着“起”的内容和语势写下去——“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第三段,转,“转”是转折、转换,就章法而言,转是最难写的部分——“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还写长城吗?不写了;写什么呢?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语势上看,这都是一种转折、转换。

第四段,合——“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里,“合”起到一个总结、提升的作用,“伟大的奇迹”正是点睛之笔,文眼在此。

“语言”是它的第三个秘妙。

《长城》的话语风格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第一是“平实”,第二是“精确”。

不要以为平实很容易哦,“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是一种很高的语言品位。

“平实”中见出“精确”来,就更难了。

朱光潜先生说语文的精确、妥帖绝非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比如“站在长城上”,很平实。

如果把它改成“走在长城上”,行吗?不行。

“走”不庄重,不敬畏。

面对伟大的奇迹,你的感觉是什么?肃然起敬。

所以,你必得“站着”,而不是“走来走去”。

再看这个“踏着脚下的方砖”的“踏”字,改为“踩”,行吗?你踩的是谁呀?是我们的长城啊!“踩”轻浮,“踏”庄严,这就是“平实”中见出的“精确”。

再看第三个“扶”字,“扶着墙上的条石”,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不信,你换一个,“摸着墙上的条石”,你摸谁呀摸?!行吗?不行。

简简单单三个字,背后的情味是什么?是对长城的无限崇敬。

作者显然是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看长城、写长城的。

平实的语言,表达的情感却是如此精确、妥帖,这就是高品位的文字。

“基调”是它的第四个秘妙。

我仔细统计过全文的标点符号,全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中间倒是出现过两个顿号,除此之外,还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的,不曾出现一个叹号。

就句式的角度看,文本只有陈述句,没有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全文的情感基调是高度内敛和凝重的。

其实,文中有些语句是可以改写成感叹句的。

譬如:“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可以改为“远看长城,它多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再譬如:“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可以改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还譬如:“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可以改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啊!”三个叹号一加,感情似乎变得强烈了,但是,全文的情感基调却因此被冲淡、被破坏了。

说白了,还是作者对长城的情感态度问题。

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就这样默默矗立了数千年,坚强、刚毅、庄重,它不需要任何人扯着嗓子喊“来看啊!快来看啊”,这叫“吆喝”,是小摊小贩的行为。

长城的静默,才能显出它的雄伟和恢弘。

因此,文本这种情感基调是最切合长城的特征的。

“顺序”是它的第五个秘妙。

它的宏观顺序当然是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但是,就中观和微观的层面看,文本的写作顺序一样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我们看:写见闻,“远看长城”,其实这个“看”字应该换一个字眼儿,远“望”长城,是吧?然后呢,就写“来到长城脚下”,这叫由远到近。

再看,写联想,“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是现实。

“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叫历史。

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顺序。

“句法”是它的第六个秘妙。

《长城》一文的句法当然有很多秘妙,我觉得最有特点的是两处;第一,是它的数据说明。

第二,是它的还原比较。

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太多的数据,比如:“一万三千多里”、“一百多里”、“五六匹马”、“两米多高”、“三百多米”、“两三千斤重”等等,大量的数据运用说明什么?精确,精准。

长城如此神圣,不允许你对它有丝毫的扭曲和夸张,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甚至不需要形容词。

这是句法上的第一个特点。

再看第二个特点,“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种写法叫还原比较。

哪里是“还原”呢?“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不,这是作者想到的,这叫“想象还原”。

把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画面和场景通过自己的想象还原出来。

还原以后呢?比较。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这叫比较。

通过还原比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长城施工的艰难。

无数肩膀,无数双手,无数汗水,无数鲜血,无数个生命才筑就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所以说,长城不是条石筑成的,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

“长城”是它的第七个秘妙。

我不知道各位对长城之长是如何理解的,“长城”的秘妙不在“城”,因为城到处都有,而在“长”。

事实上,长城之长即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而无论是空间之长还是时间之长,我们可能都缺乏充分的解读。

比如“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这是写长城的空间之长。

我们以为长城只有一万三千多里,其实错了,长城从战国时候开始修,修到秦,修到汉,修到唐,修到宋,修到明,康熙不再修长城了。

前后一共修了多少呢?十万多里啊!纵横十万里,这是空间之长。

还有时间之长,长城是古代修筑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来修筑一道军事防御设施。

上下两千年,这是时间之长。

所以,长城之长,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奇迹”是它的第八个秘妙。

都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奇迹体现在哪儿呢?第一是它的“气魄雄伟”,“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写出的正是这种气魄。

第二是它的“构造精巧”,细细研究长城的构造,我们发现,垛子就像盾牌一样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瞭望口可以安全地观察敌情变化,射口可以用来放箭射敌,城台则可用于屯兵,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看似简单的设计,实则具备观察敌情、攻击敌人、躲避进攻、互相支援等多种军事防御功能,可谓匠心独具、举世无双。

第三是它的“施工艰难”,完全凭人力在陡峭的山岭上修筑起如此巨大的工程,不可谓不艰难。

第四是它的“工程浩大”,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1周多。

“图腾”是它的第九个秘妙。

编者为什么选《长城》?《长城》被放到“世界遗产”这个主题单元当中,而且是作为第一课出现的。

很显然,长城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工程。

那么,长城是什么?是文化遗产。

从文化的角度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图腾。

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我的中国心》中,不是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歌词描写吗?《长城》一文的开头,用长龙比喻长城,显然也有深意在。

长龙长城,既有形似更有神似。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先民诗性智慧的创造。

长城同样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经过数千年的绵延和积淀,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凝聚人心、有别外族的又一个文化图腾。

这种神似,才是更加本质的东西。

试想,将长城比作“长蛇”、“巨蟒”又会如何呢?“主题”是它的第十个秘妙。

《长城》一文的主题是什么?怀古,睹物思人。

余秋雨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学的最大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过秦论》是怀古,《阿房宫赋》是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是怀古,《甲申三百年祭》也是怀古。

作为一种文学传统,我们同样在《长城》一文中看到了它的印记。

当然,《长城》的怀古已经有了现代人的视野和观念,那就是——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对《长城》的文本秘妙我做了上述分析,一共拈出了10条。

当然,细究之,肯定不止10条的。

现在,通过解剖麻雀,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文本秘妙是什么”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概括了。

那么,什么是文本秘妙呢?从表达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

我们平时在阅读中,常有这样的体验:哎呀!这个不正是我想说的吗?他写的怎么跟我心里想的一模一样啊?但是,我却写不出来。

因为,个中秘妙非我所能知、所能会。

从接受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读者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文字表现与存在。

完全熟悉的文字表达不是秘妙,完全陌生的文字表达也谈不上秘妙。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你找到了秘妙的存在。

从比较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是文本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