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前山断裂带论文: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地震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川西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特征

川西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特征

建筑设计191产 城川西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特征邹媛1 王祥松2摘要: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西界,是构造活动较强的巴颜喀拉地块和较稳定的川滇块体之间的界线,同时也是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部,呈NE-SW向展布,构造位置非常重要。

龙门山断裂带具有长期活动性,张培震等在2008年通过GPS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它的构造变形的速度都非常的小(小于2mm/a )。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特征1 龙门山区域地质概况龙门山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分界线,也是扬子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的分界线,还是中国中西部地质、地貌、气候的陡变带。

龙门山断裂带主要包括 3 条大断裂,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大断裂:汶川-茂县-平武-青川; 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映秀-北川-关庄,属于逆走滑断裂;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都江堰-汉旺-安县,属于逆冲断层。

龙门山地区的构造位置属于扬子板块的西北部,其在羌塘板块和扬子板块相互的挤压的过程中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是中国大陆造山带的一个典型。

在龙门山地区内,它的地势西北部分较高,而东南部分较低。

在西北部分是山石青峰,山峦巍峨起伏的龙门山山脉,主要是要由变质岩,岩浆岩构成。

2 断裂活动性差异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特征明显,以往研究认为北(平武—青川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动(李传友等,2004;),最新的研究认为全新世是活动的(孙浩越,2015)。

中段在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而南段因为分支较多等因素活动性较中段弱(李传友等,2004;杨晓平等,1999;邓起东等,1994;赵小麟等,1994;李勇等,2006;周荣军等,2006;)。

由断裂活动引起的水系扭曲、断裂槽谷、阶地位错等现象充分验证了以上结论(唐荣昌等,1993; Densmore et al.,2007;陈国光等,2007;贾营营等,2010;陈立春等,2013)。

2008 年汶川 Ms8.0 地震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断裂发生地表破裂,表明了这两条断裂的最新活动性。

龙门山山前带地震勘探进展及钻井跟踪评价

龙门山山前带地震勘探进展及钻井跟踪评价

龙门山山前带地震勘探进展及钻井跟踪评价李青;刘定锦;毛小平【摘要】龙门山地区不仅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地腹构造及其断裂体系也复杂多样,使构造地震成像困难.因此,近十几年开展了一系列地震勘探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在矿山梁、天井山等复杂构造区的二维地震勘探攻关,形成了基于地表条件的动态观测系统设计和宽线组合高覆盖采集技术,发现了一批潜伏构造,但是其构造复杂带的准确成像仍然存在问题;2007年,开始对三维勘探“禁区”的龙门山南段莲花山—张家坪地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攻关,逐渐形成了有效的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处理及解释的配套勘探技术,使山前带逆掩推覆构造成像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加强钻井跟踪地震地质评价工作以提高钻探成功率.从而加速了龙门山山前带油气勘探开发的过程.【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2(035)003【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龙门山;复杂构造;地震勘探;构造成像;钻井跟踪评价;进展【作者】李青;刘定锦;毛小平【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钻采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东北气矿【正文语种】中文1 龙门山山前带地震勘探背景及难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地处松潘—甘孜褶皱带的东缘,北起广元,南达雅安天全,全长约500 km,宽约30 km,是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界,同时也是青藏高原的东界(图1)。

前人通过大量的地面地质调查及重、磁资料分析, 根据地面断裂、构造特征及岩石组合性质,通常将龙门山构造带以安县为界南北分为两段,自东向西划分为“山前带、前山带、后山带”等三个次级构造带[1,2]。

在山前带的推覆体下盘和前山带广大地区,由于长期处在构造活动带的边缘,构造圈闭发育,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良好地质背景,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通过多年油气勘探,在山前隐伏带发现了平落坝、邛西、大邑、鸭子河、中坝及河湾场等气田。

但在前山带由于地处盆山过渡带,构造演化历经晚古生代至三叠世早期拉张到印支期褶皱回返,至喜山期强烈推覆隆升,区内深大断裂发育,其构造、断裂体系复杂多样,整体而言勘探研究和认识程度均较低。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37209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创新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1BA 605A 206201)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3210224;改回日期:2004205216;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陈竹新,男,1979年生。

2001年获石油大学(华东)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003级博士研究生。

通讯地址:210093,南京市汉口路22号;Em ail :czxin @sina .com 。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陈竹新1),贾东1),张惬1),魏国齐2),李本亮2),魏东涛1),沈扬1)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10093;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内容提要: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有过许多分析,但明显缺乏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

本文在地层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平衡剖面分析验证龙门山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受多条倾向北西的同沉积断裂控制;晚三叠世以来遭受北西—南东向挤压、抬升和剥蚀,形成逆冲推覆构造。

在晚三叠世和新生代的两期板块碰撞的影响下,龙门山产生了两期褶皱冲断作用,但在南、北两段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变形过程。

龙门山北段表现为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能明确划分出两期构造变形,晚三叠世的变形强烈,缩短率达3117%;而新生代的变形较弱,缩短率仅为1015%。

南段则表现出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的特点,主要体现新生代的构造变形,晚三叠世的构造变形基本上被改造,南段整体缩短率达2612%。

关键词:龙门山;平衡剖面;正反转构造;缩短率 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文中简称龙门山)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构造变形特征、发育演化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较为明确的认识(潘桂棠等,1983;金若谷,1987;卢华复等,1989;罗志立,1991;林茂炳等,1991;刘和甫等,1994;杨逢清等,1994;刘树根等,1995;曾允孚等,1995),而且对其形成的正反转过程也进行过许多分析(龙学明,1991;Chen et al .,1996),但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依然比较缺乏。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研究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研究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省中北部,呈现西南-东北走向,其断裂带西南起四川雅安,东北至四川青川县-陕西宁强县,经大邑县,都江堰,汶川,茂县,绵竹,北川,江油,平武,剑阁;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前该断裂带历史并无8级地震记录【有一个疑似8级地震记录,是1327年8月底至9月初四川雅安天全县附近发生强烈地震,那次地震震感最远传到湖北荆州,陕西汉中等地区,官方认为是在7级至8级之间。

】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有3条平行的断裂带组成,分别是龙门山后山断裂【汶川-茂县-平武-青川】,龙门山中央断裂【映秀-北川-关庄】,龙门山主山前边界断裂【都江堰-汉旺-安县】。

下图是龙门山断裂带该断裂带全长500多千米【个人通过谷歌测距测到了是538千米左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实际上震中距离汶川县城接近70多千米,距离都江堰县城只有30多千米】发生8级地震【也有资料显示此次地震是一个连发的双震,汶川开始破裂发生了7.8级地震,随后当断裂带破裂到北川时北川再次发生破裂又发生了7.2级地震而两次地震相隔不到1分钟,这也就解释了为啥距离四川汶川地震震中100多千米外的北川比距离震中30多千米外的都江堰灾情更严重了。

】;地震属于逆冲-走滑行地震,地震属于巴颜喀拉山地块和扬子淮板块间的碰撞导致的。

此次地震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北川这接近300多千米的断裂区域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累计的地壳挤压能量几乎全部释放了,不过要值得注意的是龙门山断裂带长度是达到500多千米呢,释放了300多千米应该还有接近200千米【地震局在汶川地震后勘探显示释放了320千米的断裂带的应力】;而至200多千米未释放能量的区域自2008年后也出现了活跃并且在2013年再次释放;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附近发生7级地震【USGS测定为6.6级】;此次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地震释放了35千米至40千米断裂带的几百年累积的能量。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时空分布规律探讨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时空分布规律探讨
长 江 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理 工 21 年 6 第 9 第 6 02 月 卷 期 J u n l f a gz nvri ( a c E i S i n J n 2 1 ,Vo. . o r a n teU i s y N t i dt c &E g u . 0 2 o Y e t S ) 1 No 6 9
1 时 问 分 布 特 征
图 1所示 为 龙 门山断 裂带 5 5级 以 L地 震活 动 序列 图 。从 图 1可 以看 出 ,该 地 区地震 在 时问上 表 现 . 为 平 静期 与活 跃期交 替 出现 的现 象 ,而汶 川 地震 刚好 发生 在 当前 的活跃 期 中 。与龙 门 山毗邻 的川滇 地 区
陈 立 ( 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 200) 同 海 002
[ 要] 利 用 公 元 前 70年 至 2 0 摘 8 0 9年 的 龙 门 山 断裂 带 的地 震 数据 资 料 , 系统 分 析 了龙 门 山断 裂 带 历 史和 现 今 地 震 的 重复 和 迁 移规 律 , 并 以 10 0年 为界 , 讨论 了该 地 区在 历 史和 现 代 地 震 活 动 上 的 特 征 , 总 结 了该 9 断 裂 带 地 震 的 时 间和 空 间 分 布 规 律 ,探 讨 了在 长 时 间 尺度 下 龙 门 山 断裂 带 地 震 时 空分 布 的地 球 动力 学 背
龙 门 山断裂 带地 震在 时 间上 出现平 静期 与 活跃 期交 替 出现 的现 象 j 。
2 空 间分 布 特 征
图 2和 图 3 示分 别 为龙 门 山断裂 带公 元前 7 0年 ~1 0 所 8 9 0年 5级 及 以上 震 级地 震 分 布 图和 1 0 9 0年
以 来 4级 及 以 上 震 级 地 震 分 布 图 。 从 图 2和 图 3可 以 看 } 龙 门 山 断 裂 带 地 震 多 在 断 裂 带 附 近 发 生 ,呈 n,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及应力特征研究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及应力特征研究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及应力特征研究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和不可准确预测性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

20世纪地震学的最大进展之一是发现地震发生在断层上,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GPS技术能够精确的获取地壳的形变信息,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探求强震的孕育、发生以及发展规律,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的破坏程度。

本文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区域,采用汶川地震同震GPS观测数据对该区域的速度场分区进行模拟。

运用平均矩张量技术对龙门山断裂地壳应力应变特征进行分段分析。

结合所构建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采用coulomb3.3软件<sup>[1,2]</sup>分析汶川地震所触发的库仑应力及对周边断层活动的影响。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采用多面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对所研究区域的速度场分别进行分区拟合,并对上述三种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结论为多面函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

(2)运用Tam 技术<sup>[3]</sup>(平均矩张量技术)结合汶川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对研究区域的应力场特征进行分段研究,并与采用多面函数计算的应力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利用平均矩张量技术所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应力场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其应力场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其主压力P轴方位为NWW,与龙门山构造带应力场方位一致。

(3)通过RPS算法<sup>[4]</sup>(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全局最优化)反演龙门山断层滑动速率,利用该滑动速率模型和USGS的滑动分布模型<sup>[5]</sup>在coulomb3.3软件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上述两个不同断层模型在指定接收断层和断层最优破裂面上所触发的库仑应力,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可得利用该滑动速率模型计算汶川地震所触发的库仑应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四纪活动断层及地震研究进展——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

第四纪活动断层及地震研究进展——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

图1 龙门山断裂带的展布及其分段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在原地产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

3.2 北川-映秀断裂
该断裂位于龙门山主中央断裂的中段,主中央断裂南西端始于泸定附近,向东北经过盐井、映秀、北川、南坝和茶坝插入陕西境内,与勉县-阳平关断裂相交。

断裂西侧为龙门山高山区,东侧则为中低山区,断裂两侧地形反差悬殊。

北川-映秀断裂的线性影像清晰,保存完好,在龙门山构造带几条主干断裂中显示出较强的活动性。

3.3 灌县-安县断裂
该断裂位于龙门山山前断裂的中段,山前断裂南西端始于天全附近,向北东经过芦山、江油、广元等地插入陕西汉中一带消失。

4.结论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地震,给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在地球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演化以及和汶川地震的形成联系,并对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做了简要评述,得出以下结论:
(1)第四纪地壳活动日益强烈,断层的活动一般伴随着地震的发生。

(2)龙门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向扬子板块俯冲碰撞形成的冲断褶皱带,是中国大陆南北构造带中一条重要的断裂带。

图2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剖面
图3 茂汶-汶川断裂剖面
①条带状硅质岩; ②灰白色硅化白云岩;
③钙质胶结断层角砾岩; ④疏松的破碎岩
温差作用:因气候变化而导致岩石产生崩解。

【地球科学小名词】。

龙门山及邻区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差异

龙门山及邻区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差异

写一篇龙门山及邻区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差异的报告,
600字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差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龙门山及其邻区位于广东省西部,由中海沉积盆地-龙门山断裂系和淡水湖—赤坎断裂系等断裂系统组成。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断裂分布主要分为两大类:龙门山断裂系和赤坎断裂系。

龙门山断裂系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及其邻区,例如坪洲断裂、双凤断裂、仕隆断裂等;赤坎断裂系主要分布在淡水湖及其邻区,如赤坎断裂、文教断裂、九里断裂等。

在龙门山及其邻区发生的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存在明显的变化。

例如,在双凤断裂上发生的2005年9月2日赤坎地震前,断
层走向主要以北西—南东向背斜分布;然而,2005年9月2
日赤坎地震后,断层走向以西南—东北向背斜分布。

同样的,九里断裂也出现了不同的断层走向变化,地震前为东西向,地震后变成南北向。

总之,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的变化对当地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理解这一地区的断裂活动,以及地震发生的成因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论文: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地震工程地质特征研究【中文摘要】在广泛收集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龙门山前山断裂带为研究对象,从其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其基本构造及活动性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系统研究。

在此基础上,查明了汶川地震因前山断裂引起的地表破裂特征;揭示了活动断裂对地震和次生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效应以及地质灾害链的形成机理;开展了以北川县城新址作为典型场地的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

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总体呈NE —SW向展布,走向N35°-45E°,倾向NW,倾角50°-70°,由北东段江油—广元断裂、中段灌县—江油断裂和南西段大川—双石断裂等斜列而成。

在平面上不同分支断裂大致平行排列;在剖面上构成叠瓦状构造;在走向上呈现分段性的特征。

(2)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活动性具有明显不均匀性和分段性的特征。

总体表现为:南西段最强,中段次之,北东段最弱。

通过对各段活动性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前山断裂自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

尤其在5.12汶川地震时,其活动性表现得更为显著,由南向北依次表现为:泸定—双石段较明显;双石—灌县段不明显;灌县—江油段明显;江油—广元段较不明显。

(3)汶川Ms8.0级地震致其产生长约72km的单侧多点型地表破裂带。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此次地震地表破裂的表现样式以地表破裂和褶皱挠曲两大类型为主。

典型地段地表破裂分析表明,前山断裂北西盘相对上冲,具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且具有右行走滑运动的脆性破裂特征。

(4)前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位移量统计分析表明,平均垂直位移为1.25m,最大可达3.6m;平均水平位移为1.05m,最大可达1.7m。

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之比在20:17~17:4之间,其平均比值约为2.7:1,由此说明了该地表破裂带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和右旋走滑运动分量,且逆冲运动分量大于右旋走滑运动分量,故其以逆冲作用为主,右旋走滑作用为辅,显示了以逆冲和缩短作用为主的地震地表破裂性质。

(5)汶川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具有沿龙门山断裂带和河流水系呈带状或线状分布的特征,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及灾害链效应。

典型地质灾害研究表明,活动断裂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控因素,地震是其形成的触发因素,地质环境条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6)北川县城新址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好,属于Ⅱ类建筑场地。

其中,危岩区及采空区属于稳定性差区,面积0.3 km2,占4.93%;隐伏岩溶区属于稳定性较差区,面积0.16 km2,占2.60%;其他区域属稳定区,面积5.69 km2,占92.47%。

因此,该场地总体表现为稳定。

图表参考文献【英文摘要】Based on the extensive collection of basic geological materials, regarding the front-range fault zone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as research ob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activity are carried out with the indoor test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by the field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embarked on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where it is. On this ba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rupture induced by the front-range fault are found ou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control action of the earthquake and geohazards by active faults is revealed; geohazard effect of active faul-t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eohazard chain are discusse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tability evaluation is done by the Beichuan County resite as a typical site. The main knowledge which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research above is as follows:(1) The front-range fault zone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is generally NE-SW tren-ding, strike of the fault zone isN35°~45 E°, inclination NW, dip angle at 50°~70°, it is composed of three segments (Northeastern Jiangyou-Guangyuan Fault, Middle Guanxian-Jiangyou Fault and Southwestern Dachuan-Shuangshi Fault). Different bran-ch faults are roughly parallel arranged in the plane; they form imbricate structure in the se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gmentation is taking on in the strike.(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homogeneity and segmentation is obviously showed al-ong the front-range fault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activi-ty:the southwest segment is the strongest, the middle segment is secondary, the northe-ast segment is the weakest.There had been strong activity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along the front-range fault. Especially, its activity is far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it is orderly showed that the Luding-shuangshi segment is relat-ively obvious; the Shuangshi-guanxian segment is not obvious; the Guanxian-jiangyou segment is obvious; the Jiangyou-guangyuan segment is less obvious.(3) The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resulted in the unilateral multi-point typ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about 72 km in leng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the performance patterns are dominated by the two types of the surface rupture and fold-deflection. Analysis on surface rupture of the typical districts indicates that the NW plate is relatively thrusting up, with the brittle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overthrust and dex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4)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show that in terms of the displacement of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along the front-range fault zone, the average vertical displacement is 1.25 m, up to 3.6 m; the averag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is 1.05 m, the maximum is 1.7 m. The ratio between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is from 20:17 to 17:4, and the average is about 2.7:1,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rust and dex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in the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and the fomier is more than the latter, so thrust is the key role, dextral strike-slip supplemented, with the rupture nature of thrust and tectonic shortening.(5) The reg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resents the zonal or linear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fault zone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and river system, and they also demonstrate the upper plate/lower plate effect and the disaster chain effect. Studies on the typical geohazards show that active fault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of the geohazards formation, earthquake is the trigger factor, g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s the key factor.(6) The regional stability is relatively good in the new site of Beichuan County, belonging to ClassⅡconstruction site. The unstable rock and goaf areas belong to the area of poor stability, with an area of 0.3 km2, accounting for 4.93%; the covered karst area is less stable, with an area of 0.16 km2, accounting for 2.60%; whereas others are stable, with an area of 5.69 km2, accounting for 92.47%. Overall, it is stable.Figure [56] table [10] reference [106] 【关键词】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活动性地震地表破裂地质灾害及灾害链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英文关键词】Front-range fault zone of the LongmenMountain Activity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Geohazards and disaster chai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tability evaluation【目录】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地震工程地质特征研究摘要5-7Abstract7-8 1 绪论15-29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15-1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5 1.2.1活动断裂研究方面16-17 1.2.2 龙门山断裂带研究方面17-25 1.2.3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研究方面25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5-28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5-26 1.3.2 技术路线26-28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28-29 2 地质环境条件29-40 2.1 研究区概况29-32 2.1.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29-30 2.1.2 研究区气象和水文30-31 2.1.3 研究区地形地貌31-32 2.2区域地质背景32-35 2.2.1 地层岩性32-34 2.2.2 区域构造背景34-35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35-40 2.3.1重力场特征35-38 2.3.2 磁场特征38-39 2.3.3 地壳地震波速度特征39-40 3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构造特征40-52 3.1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总体构造特征40-41 3.2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分段构造特征41-50 3.2.1 北东段基本构造特征41-43 3.2.2 中段基本构造特征43-46 3.2.3南西段基本构造特征46-50 3.3 其他分支断裂构造特征50-52 4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活动性特征52-60 4.1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活动性基本特征52-54 4.2 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特征54-60 4.2.1 北东段—羊模坝断裂剖面54-55 4.2.2 中段—白鹿中学探槽局部剖面55-58 4.2.3 南西段—大溪村古地震剖面58-60 5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地表破裂特征60-71 5.1 前山断裂地表破裂带基本特征61 5.2 地震地表破裂的力学机制61-62 5.3 前山断裂地表破裂的主要表现样式62 5.4 前山断裂地表破裂同震位错量62-71 5.4.1 白鹿中学地表破裂66-67 5.4.2 汉旺镇绵远河左岸地表破裂67-71 6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典型地质灾害分析71-84 6.1 肖家桥滑坡—堰塞湖72-80 6.1.1 基本概况72-74 6.1.2 地质环境背景74-77 6.1.3 形成机制及动力学过程分析77-80 6.2 立起沟滑坡—碎屑流80-84 6.2.1 基本概述80-82 6.2.2 形成机理及过程分析82-847 典型场地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84-987.1 自然地理概况84-867.2 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86-877.3 地层岩性87-887.4 水文地质条件88-897.5 北川新县城场地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89-977.5.1 地震效应评价89-907.5.2 危岩体稳定性评价90-947.5.3 采空区评价947.5.4 隐伏岩溶区评价94-967.5.5 其他区域96-977.6 综合评价97-988 结论98-1008.1 主要结论98-998.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99-100参考文献100-106附录 A 断裂活动测年数据106-107致谢107-108作者简介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