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选修三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第一框《概念的概述》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选修3 同步讲义 课时1 概念的概述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课时1概念的概述课程标准知能目标核心素养2.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1.理解概念的含义,把握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2.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作用。
3.明确概念的外延的含义,把握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的种类。
科学精神:通过区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外延关系的类别,培养科学精神。
一、概念的含义1.事物的属性(1)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2)种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的定义: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3.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内涵(1)含义: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2)作用:概念的内涵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1)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
(2)作用:概念的外延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1.判一判(1)事物的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提示:×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一个概念只能通过一个语词来表达,一个语词只能表达一个概念。
()提示:×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3)概念的外延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提示:×概念的内涵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概念的外延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学历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准确把握概念》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准确把握概念”,是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准确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是基础中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将围绕“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在政治学科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学习。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理解政治学科中常见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外延;掌握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把握和理解抽象概念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和解读新概念;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准确把握概念的重要性意识,形成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评价任务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主动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与同学讨论的活跃程度。
2. 概念理解评价:通过课堂小测验、随堂问答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完成度评价:布置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概念,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通过讲解政治学科中常见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对概念的整体认识。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概念的看法和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5.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随堂问答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课所学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某个政治概念的短文或分析某个社会现象所涉及的政治概念等。
3. 作业评讲: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讲,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4.1概念的概述教学设计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

2.重点: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进行创新性思考。
3.重点: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
难点: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政治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内涵。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运用方法。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责讨论一个概念。
2.讨论内容:围绕所学的政治概念,分析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我们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
3.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4.讨论成果:各小组整理讨论成果,形成共识,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政治概念的本质和内涵。
2.注重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运用方法。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概念分析现实政治问题。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概念的定义、特征和功能,掌握概念的基本要素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形式,了解概念的基本知识。
2.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概念在政治学科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设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所学概念,巩固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准确把握概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高中政治课程中的重要概念,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找出以下概念的定义和内涵,并简要解释其意义。
(1)国家(2)民主集中制(3)市场经济(4)科学发展观(5)社会公平正义(6)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统一2. 针对以下问题,运用所学概念进行分析和说明。
(1)如何理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3)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在当今社会,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3.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准确把握和应用所学概念。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2. 确保概念理解准确,分析有理有据;3. 作业字数不少于200字。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内容是否覆盖了本课时的重点概念,分析问题是否运用了所学概念,表述是否清晰有条理。
2. 评价方式: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及时将反馈意见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及时修正和提高。
同时,学生也可在作业提交后向教师提出疑问或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将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教学。
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存在不足之处,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高中政治课程中的重要概念,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业内容包括阅读教材、分析问题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旨在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高中政治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如国家、民主集中制、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统一等。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 精品教学课件

3.概念与语词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 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 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辨一辨“同一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是否违背了 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提示:不违背。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 自身的同一性。不同场合下,即属于不同的思维过程,同一语词表 达不同的概念是正常的。
议题一
议题二
议题三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关键能力 1.全面把握属性 (1)属性是对象的性质与对象之间关系的统称。如事物的形状、颜 色、气味、美丑、善恶、优劣、用途等都是事物的性质。大于、 小于、压迫、反抗、朋友、热爱、同盟、矛盾等都是事物的关系。 而任何属性都是属于某种对象的。 (2)对象(事物)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对象的特 有属性是指为一类对象独有而为别类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人们 就是通过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如两足、无毛、 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 “人”的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区分开。而有五官、 四肢、有内脏和血液循环等则不仅为人所具有,也为其他高等动物 所具有,我们称为共有属性。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
议题一
议题二
议题三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情境导引 数学中的“正数、负数、点、线、面、体、平行、垂直”,物理学中 的“合力、分力、动能、热能”,化学中的“酸、碱、盐”,天文学中的 “恒星、行星、卫星”,地理学中的“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生物 学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计算机科学中的“二进制、硬件、 软件”,政治学中的“权力、国家、自由、民主、法制、政党、利 益”,经济学中的“商品、货币、资本、供给、需求、生产、消费、 效率、公平”,法学中的“权利、义务、责任”,文学中的“诗歌、散文、 戏剧、小说”,军事学中的“攻守、奇正、虚实”,伦理学中的“道德、 伦理”,心理学中的“认知、情感、意志”,逻辑学中的“概念、命题、 推理、论证、悖论”,哲学中的“物质、矛盾、真理、实践、唯物主 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都是概念。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4准确把握概念教案

准确把握概念一、教学提纲(一)什么是概念1.概念的含义。
2.概念的特征。
3.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二)内涵“是什么”1.内涵的含义。
2.定义的含义。
3.定义的逻辑结构。
4.下定义的方法。
5.定义的规则。
(三)外延“有哪些”1.外延的含义。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3.划分的含义。
4.划分的规则。
二、结构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本框的逻辑结构本框主要解说如何明确概念的问题,负载的任务有四:一是阐明概念的含义与特征;二是讲解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定义;三是阐明如何明确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四是讲解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划分。
1.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本质属性是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构成了事物属性的全部。
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概念的逻辑特征是具有内涵和外延。
概念需要通过语词来表达,但语词与概念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多义词可以表达多个概念;多个同义词可以表达一个概念;有的助词,如“的”“地”“得”“啊”“吗”“呢”等不表达概念。
2.内涵“是什么”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反映,是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是定义。
种差加属概念是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不能揭示所有概念的内涵,比如物质和意识等哲学范畴(难以找到比它们的外延更大的属概念)。
在实际思维中,人们还用说明和规定等类似定义的方式,明确一些语词的含义或意义。
用种差加属概念方法下定义,应该遵守下定义的规则。
3.外延“有哪些”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对象范围。
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
从外延角度看,概念之间具有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全同、属种、种属、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是全异关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选择性必修3 逻辑

《准确把握概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概念的重要性,了解概念的定义和特征。
2. 学会准确把握概念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概念的基本方法,如定义分析法、特征归纳法等。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概念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概念的定义、特征、例子等。
2.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3. 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安排学生预习课本相关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概念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准确把握概念的重要性。
(二)新课教学1. 概念的定义通过讲解概念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掌握概念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2. 概念的分类介绍概念的分类,如抽象概念、具体概念、简单概念、复杂概念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概念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3. 准确把握概念的方法讲解如何准确把握概念,包括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运用对比等方法进行辨析等。
同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实践这些方法。
4. 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政治课程案例,让学生运用准确把握概念的方法进行判断和解析,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主题可以围绕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政治课程中的难点问题等,引导学生运用准确把握概念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小结作业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准确把握概念的重要性和方法,同时布置一些与准确把握概念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2. 学会区分相似概念之间的异同点。
3. 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能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运用。
高中政治选修三第4章第1节概念的概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政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节概念的概述教学设计
“中学生”与“球迷”
设置问题:谈谈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
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相容关系;
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
通过上面四组概念,分别说明相容关系的几种形式;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不相容关系分为:矛盾关系、对立关系。
举例“善良”“凶恶”与“热乎乎”“冷飕飕”让学生直观理解不相容的两种关系。
展示课堂练习并进行展示
阅读教材内
容,理解二者
区别
分组讨论,进
行思考判断。
容关系进行把握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板书概念的内涵:
概念与属性;
概念与词语;
概念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
第一框概念的概述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了解概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理解概念的含义与特征,正确运用概念,搜集经典概念,分析其内涵和外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扬科学精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公共参与:遵循规则,正确进行下定义、进行划分。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事物的属性及分类,概念的含义、性质,概念的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
难点: 正确理解概念是如何表达出来,概念与语词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概念的含义
【合作探究】
议题: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只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
请你结合概念的基本特征,分析这一观点。
答案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其中,概念的内涵是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概念的外延揭示的是概念“量”的规定性。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这是对狭义的文化的内涵的准确描述,揭示了其实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仅仅描述了狭义的文化的外延一方面的内容,狭义的文化的外延还应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核心归纳】
1.全面把握属性
(1)属性是对象的性质与对象之间关系的统称。
如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美丑、善恶、优劣、用途等都是事物的性质。
大于、小于、压迫、反抗、朋友、热爱、同盟、矛盾等都是事物的关系。
而任何属性都是属于某种对象的。
(2)对象(事物)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
对象的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对象独有而为别类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
人们就是通过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
如两足、无毛、直立行走、
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区分开。
而有五官、四肢、有内脏和血液循环等则不仅为人所具有,也为其他高等动物所具有,我们称为共有属性。
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
2.比较概念与属性、概念与语词
项目概念与属性概念与语词
关系
①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
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②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
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
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③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
性的思维形式
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
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
一个概念
②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③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
达不同的概念
结论
把握概念,就是把握其本质
属性
对概念和语词进行区分,避免概念的
混淆
典例1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人”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
”他的错误在于( )
A.没有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B.没有正确反映人的本质属性
C.没有揭示人的全部属性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
答案 B
解析“人”的本质属性是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人的其他属性,如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等等,也为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所具有,是人的非本质属性。
柏拉图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属性,B符合题意。
探究点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议题:全面理解概念的基本特征
为了证明“白马非马”的论题,公孙龙提出了很多理由。
比如,求“马”,给“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求“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合要求。
“马”讲的是马的形体;“白”马讲的是“马的颜色”。
讲颜色不同于讲形体,所以“白马非马”。
(1)你是否同意公孙龙的论证?从内涵与外延两方面看,“白马”与“马”是什么关系?
(2)“课桌”与“马”是什么关系?
答案(1)对公孙龙的论证,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
“白马”的内涵大于“马”的内涵,因为“白马”既要具有“马”的一切属性,还要具有“白”颜色这个属性。
但是,“白马”的外延小于“马”
的外延。
“马”的外延可以涵盖“黄马”“黑马”“白马”等所有的马,而“白马”仅反映白色的马。
显然,如果把“白马非马”解释为“白马不等于马”,则公孙龙的论证是正确的,但如果解释为“白马不是马”,则公孙龙的论证属于错误的论证。
(2)“马”与“课桌”不仅内涵上不同,而且外延上也无重合之处,二者之间属于全异关系。
【核心归纳】
1. 比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典例
“是什么”。
下列不是从内涵方面说明概念的是( )
A.经济学上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B.生产关系包括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等
C.鱼是用鳃呼吸、鳍游水,有脊椎的水生动物
D.艺术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
答案 B
解析概念的内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A、C、D三项分别揭示了什么是经济学上的价值、什么是鱼、什么是艺术,而B项则在说明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所以A、C、D三项是从内涵方面说明概念,B项是从外延方面说明概念。
典例3 下列和“书法家—画家”逻辑关系一致的是( )
A.童星—明星
B.党员—老师
属性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