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简介

合集下载

伍子胥简介

伍子胥简介

伍子胥简介本文是关于伍子胥简介,感谢您的阅读!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享年75岁,本名伍员,又名伍子胥。

今湖北监利县人,也有人说是安徽全椒县人。

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曾任吴国大夫。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他的家族在楚国也是一个大家族,父亲伍奢曾在楚平王时期任太傅一职,后来被奸人陷害,伍奢和伍子胥的兄长伍尚一同被杀。

伍子胥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逃出了楚国,背井离乡的伍子胥听闻吴王阖闾正在招贤纳士,就去投奔吴王。

伍子胥很快就受到阖闾的重用,伍子胥在吴国期间主持修建了姑苏城,即现在的苏州城。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孙武一同破入楚国都城,伍子胥为了给自己的父兄报仇,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愤怒的伍子胥对着楚平王的尸体实行鞭尸,用皮鞭打了三百下才罢休。

吴王重用伍子胥和孙武军事大家,才能破大楚,败强齐,夫差成为春秋一霸。

后来伍子胥和吴王夫差的关系越来越差,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数次进谏,没有杀死勾践,后来吴王夫差和伍子胥又在攻齐还是灭越的问题起了争执,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坚持先攻打国力强大的齐国。

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太宰喜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

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

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所灭。

果然,九年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率领三千越甲偷袭吴国国都,吴国被灭。

伍子胥和楚平王的太子一起逃楚国之后,由于楚王的大规模搜捕,使得他不得不东躲西藏,好不容易逃到楚国的边境昭关边。

出了昭关就是一条直通吴国的大河,但是昭关的镇守者是楚国著名大将,而且由于是边境重关,戒备非常的森严。

伍子胥只好和太子躲进旁边的山林之内,恰巧碰到了传说中的扁鹊的弟子东皋公。

东皋公认出了被通缉的伍子胥,但是他非常同情伍子胥的遭遇,不但没有向官府举报,还非常热情的招待伍子胥他们,东皋公还向伍子胥保证会帮助他们通过昭关的。

伍子胥简介介绍伍子胥相关故事(历史人物故事伍子胥简略事迹)

伍子胥简介介绍伍子胥相关故事(历史人物故事伍子胥简略事迹)

伍子胥简介介绍伍子胥相关故事(历史人物故事伍子胥简略事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伍子胥简介介绍伍子胥相关故事(历史人物故事伍子胥简略事迹)伍子胥(生于公元前 559年卒于公元前 484年)本名伍员,春秋时期楚国人。

历史人物:伍子胥

历史人物:伍子胥

历史人物:伍子胥历史人物:伍子胥伍子胥(-前484年)(胥,音须),名员(员,音云),字子胥,以字行。

春秋时期楚国人,属今湖北监利县(另一说襄阳市谷城冷集区沈湾(原系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

伍子胥先袓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于楚国亦有名声。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太傅,太子建被奸人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

伍奢被监禁时,楚平王要伍子胥与其兄伍尚前往迎救,否则便杀了他们的父亲。

伍子胥料到楚平王欲杀其父子,劝其兄伍尚勿往,留有用之身为父报仇,但伍尚不忍见父亲被害而不救,还是前去相救,果然不久就和伍奢一起被处决了。

此时伍子胥欲逃往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只好作罢。

之后他因太子建在宋国,遂投靠之,但宋国内乱,只好与太子一起奔郑。

在郑国,太子建为了和晋国联合谋反的意图被郑定公知晓而被杀,最后子胥只好奔吴。

途中过陈国欲出昭关到吴国。

楚平王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他的画像,贴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官吏加强盘查。

伍子胥逃到吴楚两国的交界昭关时,昭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他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

幸亏遇到一个叫东皋公人,很同情他的遭遇,把他接到家里躲藏。

东皋公有个朋友,长得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

守关的人逮住了假伍子胥,而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守关的官吏认不出来,就让他蒙混过关了。

伍子胥出了昭关,怕有追兵赶来,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

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著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

过了大江后,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

送给你,聊表我的心意。

”老渔夫回答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的米粮作为赏金,还答应封告发者为大夫的爵位。

我不贪图赏金、爵位,怎么还会贪图你的宝剑呢?”伍子胥逃出楚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不久就生病了,此时盘缠用尽,只好拖着病躯,沿路乞讨。

春秋末期伍子胥简介

春秋末期伍子胥简介

春秋末期伍子胥简介伍子胥,生于楚国椒邑,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谋略家、军事家。

伍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伍子胥人物简介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伍员,别名伍子胥、申胥,生于楚国椒邑(今安徽阜南),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谋略家、军事家。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营造姑苏城(苏州城),率吴军大破楚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人物生平逃离楚国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

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干,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患。

可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将他们召来,不然就会成为楚国的祸害。

”楚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你若将你的两个儿子招来可免你一死,不然性命难保。

”伍奢说:“伍尚为人仁厚,召他一定会来。

伍员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料到来后会一起被擒,一定不会来。

”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你们若来,我就让你父活命;不来,马上就杀掉伍奢。

”伍尚要去,伍子胥说:“楚王召我兄弟,并不是为了让父亲活命,是怕我们逃脱后成为祸患,所以拿父亲作为人质,假意召我兄弟俩,我兄弟俩一到,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对父亲的死活有什么好处呢?况且去了便不能报仇雪恨。

不如投奔别的国家,借他国的力量来雪父亲的耻辱,一起束手待毙是没有作为的。

”伍尚说“:我知道应召前去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只怨父亲召我们以求生路,而我们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到头来岂不被天下人耻笑。

”又对伍子胥说“:你可逃走,你可以报杀父之仇,我将安心就死。

”伍尚束手就擒,使者来捕伍子胥。

伍子胥挽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

伍奢听说伍子胥逃走了,叹息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争了!”伍尚到了楚国都城,楚王将伍奢并伍尚一道杀死。

伍子胥对于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伍子胥对于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伍子胥对于中国历史有何影响?一、伍子胥的身世背景伍子胥(前520年-前484年),春秋时期楚国名将,出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贵族家庭。

伍子胥聪慧睿智,勇敢果断,年少时即被誉为楚国的未来之星。

然而,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的折磨和挫败,这些经历锻造了他坚毅不拔的人格。

他失去了父亲,又被穷困贫苦的生活所迫,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追寻成为伟大将领的梦想。

二、伍子胥在楚国的事业1.奋起抗击敌人伍子胥成年后,深受楚国王室的信任,成为楚国军队的核心将领。

他带领楚军多次出征,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其中,他与宋国进行的战争是其最为著名的一战。

在战争中,他运筹帷幄,指挥有方,以少胜多,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宋国军队。

2.平定内乱,建立楚国统一伍子胥不仅擅长军事指挥,还具备优秀的政治才能。

当时楚国内部存在着诸多的内乱和政权更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伍子胥通过政治手段,巧妙地平定了内乱,重建了楚国的统一大业,使楚国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处于强大的地位。

三、伍子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军事思想的传承伍子胥作为楚国的杰出将领,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战略布局和军事指挥思路,被后来的将领所借鉴和发扬,成为了中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家统一的促进伍子胥平定内乱,重建楚国的统一大业,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

他的事迹激发了人们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和追求,为后世的统一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3.道德风范的传承伍子胥在历经艰难困苦后,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他的忠诚与担当精神一直深入人心。

他的事迹感染了后来的许多将领和政治家,成为了中国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伍子胥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高尚品德影响着中国的后代,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我们应该铭记他的事迹,传承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努力奋斗。

伍子胥(历史人物)

伍子胥(历史人物)

伍子胥(历史人物)3张伍子胥画像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

名员(yún),字子胥,春秋时楚国椒邑(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人。

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子胥的哥哥叫伍尚。

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伍子胥-奇谋战圣》称:伍子胥是姑苏城的创建者.苏州至今有纪念伍子胥的城门“胥门”、祭祀的祠堂和墓地并被入祀“500名贤祠”,1988年秋,中国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以“古贤至德尊三让,吴苑雄涛溯伍胥”的对联书赠苏州,苏州为纪念伍子胥的功绩,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址(现苏州规划展示馆)前树立了雕像和纪念园。

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

性格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于是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其父、兄骗到郢都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

在伍子胥入吴之前,跟随楚国太子建到齐国。

后又到郑国。

太子建和晋国君王私通。

要做晋国攻打郑国的内应,伍子胥劝说建,郑国以忠义对待他们,他们怎么能背叛郑国呢?但是太子建说他已和晋国说好了。

就不听伍子胥的劝说,后来被郑国知道后,郑国国君就把太子建杀了。

伍子胥就逃亡到吴国去。

在他还没到吴国时。

出了郑国都城之后,出了昭关之后还有一条河隔着。

伍子胥看见没有船,内心非常焦急,突然走出一条渔船。

渡了伍子胥,下船之后,伍子胥怕他说出去,就对渔翁说不要把事情说出去。

渔翁非常伤心,他想他诚心渡伍子胥,但伍子胥还怀疑他,他非常敬重伍子胥,也没有抱怨他,渔翁就把船划到江中心自沉了,以绝伍子胥的疑心。

伍子胥看到后大哭,说是他害了渔翁。

但有的书上说渔翁没死。

后来伍子胥要灭郑国为太子建报仇,渔翁的儿子就唱了一首歌。

就是老渔翁对伍子胥唱的,伍子胥想起他的恩人在郑国就班师回去了。

伍子胥四个典故出处

伍子胥四个典故出处

伍子胥四个典故出处
摘要:
一、伍子胥简介
二、典故一:一夜白头
三、典故二:七星龙渊
四、典故三:千金报恩
五、典故四:乞食过关
六、总结
正文:
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典故一:一夜白头
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平王冤杀,他带着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

在逃离楚国的过程中,伍子胥遇到了一位好心的渔夫,渔夫帮他渡过昭关。

伍子胥感激不已,但又担心自己的行踪泄露,于是在渡过昭关后,一夜之间白了头。

典故二:七星龙渊
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后,帮助吴王阖闾富国强兵,伐楚复仇。

在一次战斗中,伍子胥使用了一把名叫“七星龙渊”的宝剑,大败楚军。

这把剑后来成为了传国玉玺,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典故三:千金报恩
伍子胥曾在逃亡途中遇到一位浣纱姑娘,姑娘赠予他食物。

伍子胥答应报答姑娘的恩情,但在离开时,姑娘却因羞愧而投水自尽。

伍子胥感慨不已,将姑娘投水的地方命名为“浣纱溪”,并立誓要报答所有对他有恩的人。

典故四:乞食过关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的过程中,曾一度身无分文,只好沿路乞食。

他在遇到一位名叫东皋公的隐士后,得到了帮助。

东皋公不仅为他提供了食宿,还为他谋划了复仇的大计。

伍子胥在东皋公的帮助下,成功地通过了昭关,继续他的复仇之路。

总结
伍子胥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传奇,他的四个典故:“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千金报恩”和“乞食过关”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摘要:一、伍子胥简介二、伍子胥的典故1.伍子胥逃亡2.伍子胥鞭尸3.伍子胥与渔丈人三、典故成语的来源及意义1.伍子胥逃亡相关成语2.伍子胥鞭尸相关成语3.伍子胥与渔丈人相关成语四、伍子胥典故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正文: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以忠诚、智谋著称,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伍子胥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许多故事都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故,并衍生出了许多成语。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伍子胥的典故。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大臣,因受到奸臣费无忌的陷害,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与哥哥伍尚一同逃亡,途中伍尚被杀,伍子胥独自逃亡,历经艰辛,终于投奔了吴国。

这是伍子胥逃亡的故事,与之相关的成语有“伍员抉目”、“伍员吹箫”等。

其次,伍子胥为报父仇,协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郢,并掘墓鞭尸,报仇雪恨。

这一故事成为了“鞭尸复仇”的典故,衍生出了成语“伍子胥鞭尸”。

再次,伍子胥曾与一位渔丈人相遇,两人发生了一段关于国家兴亡的对话。

伍子胥从渔丈人那里得到了启示,最终协助吴王阖闾成就了霸业。

这个故事被称为“伍子胥与渔丈人”,相关成语有“渔丈人论政”。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寓意丰富,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伍员抉目”提醒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伍子胥鞭尸”教育人们要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家族,有仇必报;“渔丈人论政”则启示人们要关注民生,为国家兴亡负责。

总之,伍子胥的典故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古代智慧,启迪着现代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子胥简介 篇一:伍子胥的个人简介 伍子胥(公元前 559 年—公元前 484 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 县黄歇口镇,一说今安徽省全椒县)人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 因受费无极谗害, 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 成为吴王阖闾重臣, 是姑苏城 (苏州城) 的营造者, 至今苏州有胥门。

公元前 506 年, 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 伍子胥掘楚平王墓, 鞭尸三百, 以报父兄之仇。

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 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 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 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

”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篇二:伍子胥简介 伍子胥简介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伍子胥(公元前 559 年-公元前 484 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 口镇,一说今安徽省全椒县)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 因受费无极谗害, 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

公元前 506 年, 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 伍子胥掘楚平王墓, 鞭尸三百, 以报父兄之仇。

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 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 而先灭越,遭拒。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 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 亡。

"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篇三:伍子胥简介 伍子胥简介 伍子胥(前 559~前 484)。

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

伍子胥 的父亲叫伍奢,伍子胥的哥哥叫伍尚。

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 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伍子胥-奇谋战圣》 称: 伍子胥是姑苏城的创建者.苏州至今有纪念伍子胥的城门“胥门”、 祭祀的祠堂和墓地并被入祀“500 名贤祠”,1988 年秋,中国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以“古贤至德尊 三让,吴苑雄涛溯伍胥”的对联书赠苏州,苏州为纪念伍子胥的功绩,在第 28 届世界遗产大会 会址(现苏州规划展示馆)前树立了雕像和纪念园。

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 1 / 5


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

性格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 522),因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于是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其父、兄骗 到郢都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

在伍子胥入吴之前,跟随楚国太子建到齐国。

后又到郑国。

太子建和晋国君王私通。

要 做晋国攻打郑国的内应,伍子胥劝说建,郑国以忠义对待他们,他们怎么能背叛郑国呢?但是 太子建说他已和晋国说好了。

就不听伍子胥的劝说,后来被郑国知道后,郑国国君就把太子建 杀了。

伍子胥就逃亡到吴国去。

在他还没到吴国时。

出了郑国都城之后,出了昭关之后还有一 条河隔着。

伍子胥看见没有船,内心非常焦急,突然走出一条渔船。

渡了伍子胥,下船之后, 伍子胥怕他说出去,就对渔翁说不要把事情说出去。

渔翁非常伤心,他想他诚心渡伍子胥,但 伍子胥还怀疑他,他非常敬重伍子胥,也没有抱怨他,渔翁就把船划到江中心自沉了,以绝伍 子胥的疑心。

伍子胥看到后大哭,说是他害了渔翁。

但有的书上说渔翁没死。

后来伍子胥要灭 郑国为太子建报仇,渔翁的儿子就唱了一首歌。

就是老渔翁对伍子胥唱的,伍子胥想起他的恩 人在郑国就班师回去了。

这是后话。

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用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 “行人”(掌朝觐 聘问之官),与谋国政。

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

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

根据吴与周边 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与孙武等制定先西破强楚,以解除对吴之最大威胁,继南服越国 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

周敬王八年(前 512),针对楚国执政者众而不和,且互相推诿的弱点,提出分吴军为三 部轮番击楚,以诱楚全军出战,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亟肆以罢(疲)之,多方以误之”(《左 传· 昭公三十年》),待楚军疲敝,再大举进攻。

此后数年间,吴军连年扰楚,迫楚军被动应 战,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

随即展开大举攻楚的准备,争取与楚有矛盾的蔡、唐两国作为 吴的盟国,使楚北方门户洞开,为尔后避开楚军防守正面实施突袭创造了条件。

又出兵攻越, 给楚造成吴不会大举攻楚的假象,并施反间于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战的子期,而用贪鄙无能的 子常为帅。

十四年,与孙武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 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 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湖北荆州荆州城北三十公里纪南城),终成破楚 之功 (见柏举之战) 。

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 在楚未能安抚民心, 激起楚国上下反对, 致使吴军难以立足。

(伍子胥到楚国后,听说楚平王已死,就把楚平王的坟墓撬开,用钢鞭鞭 尸三百,楚国人民看到吴国人如此复仇心强,全国百姓大惧)。

“伍子胥于吴国为忠臣,于祖 国——楚却是罪人。

对于伍子胥为复一己之仇,劝吴攻楚,使祖国(楚国)无数生灵毁于被动 战争,诗人陈志岁颇有微词,其诗《申胥》:‘知否申胥本楚人,引吴攻楚有私因。

可怜祖国 好儿女,半作伍家偿命身。

’”(陈祗时《载敬堂集》)阖闾死前并托伍氏辅佐少君,封他最高 爵位称相国公。

后继事吴王夫差。

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 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越王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 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

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

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 大军攻齐, 越王勾践率众朝贺, 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 以除心腹之患, 又遭夫差拒绝。

2 / 5


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 陷,被逼自杀。

伯嚭本来也是楚国人。

在伍子胥来吴国之后伯嚭才到吴国,当时有个相面的人 就说伯嚭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只会拍马屁。

让伍子胥提防他一点,但伍子胥想他和伯嚭来自同 一个楚国,而且和楚国都有深仇大恨。

最后由于勾践送给伯嚭大量财务和美女,伯嚭就在夫差 面前进谗言。

说伍子胥把儿子送到齐国就是背叛吴国。

夫差用属娄剑赐伍子胥死。

伍子胥视死 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 城灭吴”,便自刎而死,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

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 足轻重。

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

《汉书· 艺文志》著录兵书《伍子 胥》十篇、图一卷,虽已亡失,当证伍子胥生前有其军事著作。

从春秋时期的战争中透露出来 的历史亮点:吴国在吴国历代君王和名臣(如:伍子胥)等人不断努力下,组建出来的 “混合 舰队”,可称中国海军鼻祖而当之无愧! 当时的船只分类是:大中小三翼(战船)、其中大翼船长 20 米,宽达 2.7 米,突冒(撞 击船)、桥船(为骑兵搭船用)、还有楼船是指挥舰船,分工已经初具规模。

而不是像不少铁 血网友所说那样,只是以平底小船为主。


3 / 5


4 / 5


5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