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提醒] “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要点与特别提醒,附表:颅内常见囊肿性病变的鉴别要点

合集下载

颅内囊性病变概述

颅内囊性病变概述
颅内囊性占位性病变
路桥区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刘圣哲
颅内囊性病变总览
1
1、囊肿类:
• 蛛网膜囊肿、脉络膜裂囊肿、 Rathke囊肿、胶样囊肿、表 皮样囊肿等
2
3
2、囊性成分为主的肿瘤:
• 血管母细胞瘤、(毛细胞)星 形细胞瘤、颅咽管瘤、少见为 囊性虫病、脑囊虫病 等。
四、胶样囊肿
胶样囊肿是内含年夜的汉奸囊性肿 物,由于胚胎期异位内胚层迁移所 致。绝大多数发生在孟氏孔处。囊 肿呈球形,表面光滑,平均直径约 1.5cm。
发生部位(孟氏孔)是诊断胶样囊 肿的重要依据。
CT平扫为界限清晰的高密度肿物。
MRI平扫多数T1WI呈高信号、T2WI 呈孟氏等孔信:号即,室部间分孔病,是例左可右有侧环脑形室强与化三。 脑室之间的通道,脑脊液由此孔流入三 脑室。
谢谢观看!
二、脉络膜裂囊肿
脉络膜裂囊肿主要由于胎儿发育 时期沿脉络膜形成原始脉络丛时 发生障碍而形成的神经上皮囊肿。
脉络膜裂囊肿常体积较小,常沿 脉络膜裂分布(颞叶内测海马与 间脑之间的脑脊液间隙内)
CT及MRI表现为脉络膜裂处类圆 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清楚的脑 脊液灶,增强扫无强化,周围脑 组织无异常信号。
五、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也称胆脂瘤,为外 胚层的异位残留形成,以桥小脑 角区最常见,多见于20-50岁男性, 多数呈囊性,少数为实质性,密 度主要取决于其内胆固醇与角化 物质含量及出血、钙化情况。
CT平扫多为低密度,少数可呈等 或低等混合密度,甚至是高密度。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 信号,增强后多数囊壁和囊内容 物不强化,少数囊壁呈轻度强化。 DWI和FLAIR呈高信号,有助于同 蛛网膜囊肿鉴别。

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
松果体区
四脑室
表皮样囊肿(胆脂瘤)
囊肿内成分复杂MR与CT影像表现呈各种变化
弥散加权呈高信号—鉴别诊断重要依据
少数囊肿壁显著钙化呈环形或壳形
增强扫描不强化
皮样囊肿
好发于中线多位于蚓部及鞍区
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界清无周围水肿
囊壁可见不完整的钙化环
MRT1表现为高信号——特征性表现
增强扫描不强化
囊肿可破裂囊液破入脑室系统
脑脓肿:CT平扫脓腔表现为均质低密度,脓壁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环,界清,可有水肿。
MRT1脓腔及周围水肿呈低信号MRT2呈高信号。
脓壁信号在不同时期可稍有不同
早期T1稍高信号T2低信号
急性期T1稍高信号T2稍高信号
慢性期T1高信号T2低信号
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内缘光整壁薄而均匀
脑脓肿与脑内囊肿区别要点
(1)囊肿之囊液CT密度和MR信号均与脑脊液相同,脓肿之脓液CT密度和MR信号常与脑脊液不同
脑室内囊性病变
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
三脑室胶样囊肿
脑室内皮样囊肿脑室内表皮样囊肿脑源自内脑囊虫病四脑室蛛网膜囊肿
脑包虫病(脑包虫囊肿)
原发性脑包虫囊肿
继发性脑包虫囊肿
原发性脑包虫囊肿
常单发常累及顶叶和额叶
表现巨大脑实质内囊肿呈类圆形界清
囊壁外侧往往接近脑表面占位效应显著
CT密度及MR信号与脑脊液相似
囊壁常有钙化呈完整或不完整的壳状或结节状
增强扫描囊壁一般不强化一般无周围水肿
大囊内含有多个小囊是诊断特征
继发性脑包虫囊肿
常为多发
囊肿可大可小呈圆形卵圆形
可有周围水肿
囊壁可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可强化
脑包虫囊肿鉴别诊断

脉络膜裂囊肿的CT与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脉络膜裂囊肿的CT与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插床和实验 医学杂志 21 年 l 第1 01 1月 0卷 第2 期 1
-1 7 ・ 67
脉 络膜裂囊肿 的 C T与 MR 表 现 及 诊 断价 值 I
王磊 裴 昌君 蔡维波 朱杰 ( 洪县 人 民 医院 C 泗 T室 江 苏 泗 洪 2 30 ) 2 90
【 摘要】 目的 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 c 核磁共振成像( R ) T M 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 09年3月至21 00
c s a e c a a t rsi o ai n a d i g n e t r s,c re t i g o i a d d f r n i ld a o i a d y a a y i g C a d MRIf au e . y th v h r c e t lc t ma i g fa u e i c o n o r c a d n ss n i e e ta ig ssc n be ma e b n zn T n l n e t r s

i eeptns eert set e n l e . eu ̄ O 12 ai t ea ndwt TadMRI 3 eee o dl suecs 1 8 0 . nt s ai t w r e opci l a a zd R sl h e r vy y f 5p tns xmie i C 21 e h n , 8w r h mia fsr yt( . % ) i
鉴别 , 免误诊 。 避
【 关键词 】 囊肿
脉络膜裂
c 磁 共振 成像 T
诊断
,பைடு நூலகம்
The CT nd M RIfn i sa d d a n si a u n te t t ho o d lIs l e c s .WA e a i d ng n i g o tc v l e i pa i n s wih c r i a isl y t r NG L i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诊断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诊断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诊断高军【摘要】目的:探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特征,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其中4例同时行MR增强检查.结果:14例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FLAIR、DWI呈低信号,周围无水肿.4例增强扫描者均无强化.结论:MR对于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2010(023)003【总页数】4页(P286-289)【关键词】囊肿;脉络膜裂;磁共振成像【作者】高军【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八一医院影像中心,广西,桂林,5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5%R445.2脉络膜裂囊肿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发病率不足脑内囊肿的1%[1]。

文献报道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关,并且发病部位比较特殊,常规 CT误诊、漏诊率很高[2]。

笔者搜集14例MR诊断的脉络膜裂囊肿,对其MR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8~ 2009年 MR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 14例,其中男 9例 ,女 5例;年龄 12~71岁 ,平均 39.4岁。

其中 11例临床表现为头晕 2例,头痛 4例,偏侧肢体麻木 2例,外伤后头痛3例;另 3例为常规体检发现。

所有病例中 6例随访 1~ 3年。

1.2 MR检查方法使用 GE Signa 1.5T超导型 MR扫描仪,头颅正交线圈,行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序列包括 SE T1WI、FSE T2WI、T2FLAIR、EPI-DWI,扫描层厚 5~ 8 mm,层间隔 0~ 3 mm。

4例患者按照 0.1 mmol/kg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后行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 T1WI增强扫描。

2 结果本组病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9例位于右侧脉络膜裂,5例位于左侧脉络膜裂;横轴位观察所有病灶均位于侧脑室下角与间脑、中脑之间,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疑似颞叶内病灶 (图 1a、图 1b、图 2a);冠状位及矢状位观察所有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呈椭圆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形,其长轴方向与脉络膜裂方向一致 (图 1c、图 2e、图 2f)。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及鉴别诊断
一、脉络膜裂的定义与解剖
1、脉络膜裂是胚胎时期脉络膜襞突入侧脑室 形成脉络丛时所经的裂隙,在侧脑室中央部此裂位 于穹隆和丘脑之间,在侧脑室颞角则位于海马伞和 终纹之间。此裂深处无脑实质,仅由1层室管膜封 闭,软脑膜及其携带的血管于此处顶着室管膜突入 侧脑室,发育成侧脑室脉络丛。随着胚胎的发育,侧 脑室脉络丛及其脉络膜裂向尾侧伸展,弯曲到达侧 脑室颞角的尖端,二者走行相一致,呈狭长的“C”字 形。
(6) 脑囊虫病:常为脑实质内多发小囊性病灶,如为 单发,则病灶较大;增强扫描可显示囊内头节,并 常有其他部位病灶;随访观察,病灶有典型的脑囊虫 病的演变过程,即囊虫坏死期和钙化期,并可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型
的神经系统症状;而脑脉络膜裂囊肿随访多无变 化。
(7) 动脉瘤:多位于颅底Willis环或外侧裂池、纵裂池 内;多可见其与大血管连通;由于瘤内血液流速不均, 信号常不均匀,常见血栓;通过MSCT的血管三维 重建或MRI脑血管动脉造影(MRA)可与脉络膜 裂囊肿鉴别。
(2) 表皮样囊肿: 多见于桥小脑角池,为匍匐样或塑
型状生长,有见缝就钻的特性,形态不规则,体 积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匀,FLAIR和DWI上均 呈高信号;病灶内含有脂肪时,CT值常低于20Hu, T1W I信号不均匀,部分呈现稍高信号,且 在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
(3)侧脑室颞角扩大:比较靠外生长的脉络膜裂囊肿, 轴位像上远离大脑脚,更接近侧脑室颞角的位置,有 时不易与扩大的侧脑室颞角区分。可借助MRI 冠 状位像鉴别。冠状位像上扩大的侧脑室颞角位于 海马外侧,囊肿则位于海马上方并可见其与脑室间 的分隔,矢状位像脉络膜裂囊肿呈特征性斜行走 行;
2、临床表现:
病人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查体或 进行脑部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的病人叙述 头痛、头晕以及癫痫,但后期证明与该囊 肿没有直接关系。

低场MR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中的诊断价值

低场MR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中的诊断价值
脉络膜裂囊肿符合以下几种可作出诊断:①MR显示脉络膜裂处典型的囊肿性病变,内部信号均匀且与脑脊液信号一致,无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无水肿,无增强;②囊肿与临床表现无关;③复查时囊肿无变化。其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脑室颞角扩大。比较靠外生长的脉络膜裂囊肿,轴位像上远离大脑脚,更接近侧脑室颞角的位置,有时不易与扩大的侧脑室颞角区分,冠状位像可见侧脑室颞角位于海马的外侧而非上方。脉络膜裂囊肿则多能找到囊肿与脑室间的分隔,矢状位脉络膜裂囊肿呈特征性斜行走行。②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轴位偏上层面的脑白质区以及基底节区下部前联合层面,为边界清晰的圆形含脑脊液腔隙,直径常小于5mm,常双侧对称分布。向上生长的脉络膜裂囊肿可突到前联合层面,与该区域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有相似表现。注意观察病灶最大径所在层面,可见脉络膜裂囊肿位置相对低,矢状位更能清晰显示病变与脉络膜裂的关系。③脑软化灶。基底节区下部的软化灶形态、边界、信号(或密度)改变有时与囊肿类似,应加以鉴别。脑软化灶多有脑血管病等病史,临床上多有相应部位的神经症状,常有同侧的侧脑室颞角和环池扩大,矢状位病灶多不呈后上至前下的斜行走行。④脑囊虫病。增强扫描可显示囊内头节,常多发,随访观察,病灶有典型的脑囊虫病的演变过程,即囊虫坏死期和钙化期;而脉络膜裂囊肿随访多无变化。⑤表皮样囊肿。多见于桥小脑角池,信号不均匀,T1WI信号稍高,有时可呈脂肪样信号,生长方式为匍匐样或塑型状生长,形态多不规则,多不呈“双凸透镜”形。⑥动脉瘤。多位于颅底动脉或外侧裂池、纵裂池内,多可见其与大血管连通,由于瘤内血液流速不均,信号常不均匀。
低场MR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中的诊断价值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属于神经上皮性囊肿,其发生率较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关,影像学多为偶然发现[1];由于脉络膜裂囊肿发生部位较特殊,CT常将本病误诊为是脑内(颞叶)囊性病变,而MR多方位成像可对本病作出诊断。近年来,陆续见到有关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诊断方面的文献报道,但未见有关这方面的低场MR诊断的报道。笔者搜集2003年~2011年在本院经低场MRI及临床随诊证实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25例的资料,结合文献,将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低场MR表现总结如下。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3 讨 论
31 脉 络 膜 裂 的解 剖 .
脉 络 膜 裂是 海 马与 间 脑之 间
潜 在 的脑 脊 液 间 隙 ,斜行 沿 后上 方 至 前下 方 分布 , 呈 狭长 的 “ ” C 字形 , 胚 胎 时 期 脉 络襞 突人 侧 脑 室形 成 是 脉络 丛 所 残 留 的裂 隙…。脉 络 膜 裂 可相 应分 为体 部 、 房 部 和颞 部 。脉 络 膜 裂 囊 肿 的 成 因 目前 尚不 十分 清
2 结 果
21 C . T所 见
8例 均 为单 侧 颞 叶发 病 , 左侧 3例 , 右
侧5 , 例 右侧略多于左侧 : 均表现为大小不等 的圆形 或类 圆形 病 灶 。 界 清 楚 , 度均 匀 , 似 于脑 脊液 密 边 密 近 度 。T值 为 2~1 U,病 灶直 径 05~1 m,平 均 C 8H . .e 7 13e 病灶 周 无 水肿 , 明显 占位 效应 ( 1 。其 中 . m; 无 图 ) 3 例误诊为颞叶软化灶 , 其后行 M I R 检查证实为脉络 膜裂 囊肿 。 中 5例 复查 均 未见病 灶 大小 和形 态发 生 其 变化 。 22 M I . R 所见 1 例 中均为单侧发病 ,其 中 6 0 例位 于右侧 , 4例位于左侧 ; 病灶直径 0 21 m, . . e 平均直 5~ 径 1 m; . e 囊肿 内部信 号均匀 , 4 呈长 T、 T 信 号 , 长 2 D 为低信号 ,且在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 WI 囊 肿 壁 光滑 且 边缘 清楚 , 未见 周 围软组 织 信号 ; 状 面 、 矢 冠状面扫描可见清楚显示囊肿位于脉络膜裂 内, 并沿 脉络膜裂走行( 2 ) 图 ~6 。其 中 3 例复查 M I R 未见病 灶形态和信号发生变化 。

脉络膜裂囊肿演示文稿

脉络膜裂囊肿演示文稿
脉络膜裂囊肿演示文稿
第1页,共26页。
脉络膜裂的定义与解剖
• 脉络膜襞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丛时所经的裂隙,在侧 脑室中央部此裂位于穹隆和丘脑之间,在侧脑室颞角则 位于海马伞和终纹之间。此裂深处无脑实质,仅由1层 室管膜封闭,软脑膜及其携带的血管于此处顶着室管膜 突入侧脑室,发育成侧脑室脉络丛。随着胚胎的发育,侧 脑室脉络丛及其脉络膜裂向尾侧伸展,弯曲到达侧脑室 颞角的尖端,二者走行相一致,呈狭长的“C”字形。
第5页,共26页。
• 临床症状:病人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查体或进行脑部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的病人
叙述头痛、头晕以及癫痫,但后期证明与该
囊肿没有直接关系。
一般多发生于颞
叶内下部脉络膜裂处,CT和MR均可以诊断

第6页,共26页。
• 诊断标准: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MSCT表现 特征:病灶多为单发,以右侧多见,病灶多 位于环池与侧脑室颞角之间的脉络膜裂内, 位置可能因胎儿发育时期发生障碍的部位不 同而异;囊肿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 ,部分呈三角形、“C”形、裂隙状或不规则 形;
第22页,共26页。
第23页,共26页。
• 脑软化灶:脑软化灶多发生于基 底节区层面,而脉络裂蛛网膜囊 肿常见于基底节区下方层面;脑 软化灶多有相关脑血管病的病史, 临床上多有相关神经症状及体征 。紧邻脑室旁,可使脑室顺应性 扩大。
第24页,共26页。
: • 4 环池内囊肿病变,蛛网膜囊肿是由脑脊液被包裹在蛛网膜下隙内形成的囊袋状结构,密
第20页,共26页。
• MRI T2WI(图2)显示双侧苍白球高信号,这些囊状高信号在FLAIR上是低信号 ,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弥散加权成像没有明显的弥散受限,因此支持血管周围间 隙的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点与提醒] “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要点与特别提醒,附表:颅内常见囊肿性病变的鉴别要点
脉络膜裂囊肿脉络膜裂囊肿(choroid fissure cyst, CFC)脉络膜裂囊肿(CFC)为颅内神经上皮囊肿之一,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

囊壁为上皮,GFAP染色阳性。

【诊断要点】1.特征性部位是脉络膜裂,即大脑脚或环池外侧、海马伞与间脑之间(图1A、B),与其他囊肿不同(表1),脑脊液样密度,边界清楚锐利,呈水滴状、梭形或椭圆形、纺锤形,无水肿。

2.1cm左右,无钙化及强化。

【特别提醒】1.主要需与较大血管周围间隙鉴别,后者常为双侧对称性。

与脑膜型脑囊虫病不同的是后者见头节及强化。

2.疑难病例应行MR检查,包括FLAIR与DWI序列,有助于观察有无水肿及胶质增生。

图1脉络膜裂囊肿A.男,20岁。

左侧大脑脚外侧局限性水滴状低密度(白箭),边界清楚。

B.男,54岁。

右侧大脑脚外侧圆形低密度(白箭)表1颅内常见囊肿性病变的鉴别要点囊肿好发部位临床病理特点CT平扫CT增强MRI特点蛛网膜囊肿颞极前方、鞍上池、颅后窝、大脑凸面脑膜与蛛网膜融合失败,后天因素所致粘连脑外低密度病变,邻近颅骨受压无强化各序列与CSF信号一致,DWI低信号脉络膜裂囊肿大脑脚、海马伞与间脑之间无无症状水滴状、梭形或椭圆形、纺锤形低密度无强
化各序列与CSF信号一致,DWI低信号脉络丛囊肿侧脑室脉络丛脉络丛退变,囊性或囊实性低密度或稍高密度,边界钙化无,或环状与结节状强化
信号近似或稍高于CSF,FLAIR 可不被抑制室管膜囊肿侧脑室,少见于大脑半球胚胎时期神经上皮异常分离单侧性低密度病变无强化信号同CSF松果体囊肿松果体区松果体退变,影像检查发现率达10% ;低密度,壁可见钙化60%环状或结节状强化信信号近似或高于CSF,FLAIR上不被抑制表皮样囊肿颅内旁中线区,如CPA先天或后天性,填充式生长多为低密度,少数高密度少数边缘强化FLFLAIR为不均匀高信号,DWI扩散受限神经肠源性囊肿颅后窝,脑干前或CPA脊索与前肠分离失败所致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无强化信信号近似CSF,蛋白较高时扩散受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