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贺新郎·端午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贺新郎》古诗鉴赏

《贺新郎》古诗鉴赏

《贺新郎》古诗鉴赏《贺新郎》古诗鉴赏贺新郎韩淲坐上有举昔人《贺新郎》一词,极壮,酒半用其韵。

万事佯休去。

漫栖迟、灵山起雾,玉溪流渚。

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

泪暗洒、神州沉处。

多少胸中经济略,气□□、郁郁愁金鼓。

空自笑,听鸡舞。

天关九虎寻无路。

叹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虏。

吴蜀江山元自好,形势何能尽语。

但目尽、东南风土。

赤壁楼船应似旧,问子瑜、公瑾今安否?割舍了,对君举。

读着韩淲的“明月到花影,把酒对香红”(《水调歌头》),很自然想到“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山抹微云”(秦观)、“露花倒影”(柳永)等名句,他的《涧泉集》多是这样的风格。

而读这首《贺新郎》,却不禁使人想起“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辛弃疾,想起“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陆游。

这首词在《涧泉集》中的确风格迥异,有如奇峰突出。

这又有什么奇怪呢?贺梅子也写出“剑吼西风”的《六州歌头》哩。

何况韩淲写这首《贺新郎》是在宴席上,酒酣时,听了张元干那首《贺新郎·送李伯纪丞相》“极壮”之词,激起了心底的波澜,忧愤之情就自然地泉涌而出。

肺腑之言,心底之声,真情也!是以那么荡气回肠。

这首词,与辛稼轩、陆放翁、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的爱国词可谓同属一类。

从表现手法来说,更似辛稼轩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特点是全篇用典寄意,以古喻今,抒发了北国陆沉,而惜无收复故土之士的慨叹。

全词意境开阔,格调苍凉。

上片写神州陆沉,叹无祖逖、刘琨般之志士,下片写生民膏血,哀无子瑜、公瑾样之英豪。

开头以“万事佯休去”领起全篇。

“万事”,囊括了多少纷繁复沓的世事啊,似乎都逝去了,实际上并没有“休去”。

看吧,“灵山起雾,玉溪流渚”这样“神州沉处”,再想想那“衣冠南渡”的可耻的历史,真是刻骨铭心的事!这里的“灵山”“玉溪”乃指代北国锦绣山河;以“起雾”“流渚”来形象地反映被敌人铁蹄践踏下河山破碎之惨象,与“神州沉处”紧紧照应。

面对金瓯残缺,中流击楫的祖逖哪里去了呢?只见“衣冠南渡”,不见帜纛北征,怎不叫人“凄凉”“怅怏”!象岳飞、陆游、辛弃疾等都先后被杀害或被排挤了,词人自己本也胸中多少有点“经济略”,但也是无路请缨,壮志难酬;本也想学祖逖、刘琨闻鸡起舞,为国图强,可是也只能“郁郁愁金鼓”。

《贺新郎》原文及译文

《贺新郎》原文及译文

《贺新郎》原文及译文第1篇:《贺新郎》原文及译文贺新郎苏轼北宋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槐*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浓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注释】:①乳燕:雏燕儿。

②桐*:梧桐树*影。

③生绡:未漂煮过的生织物,即丝绢。

④扇手:白团扇与素手。

⑤清熟:娄稳熟睡。

⑥枉:空白。

⑦瑶台:美玉砌成的楼台,传说中的昆化山同境。

⑧蹙:皱叠的样子。

⑨幽独:指落花与粉泪簌簌同落的样子。

【译文】:雏燕儿穿飞在华丽的房屋。

悄然无人,梧桐绎*儿转向正午,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汤沐。

手里摇弄着白绢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

渐渐困倦余倚,独自睡得香熟。

窗外是谁推响*绣的门户?白白地叫人惊散瑶台仙梦,原严明,夜风敲响了翠竹。

半开的石榴花像红巾叠簇。

等浮浪的花朵零落尽,它就来陪伴美人的孤独。

取一枝艳榴花细细看,千里花瓣下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

又恐蛋白质被那西风骤起,尺得只剩下一树空中楼绿,若等行美人来对比,残花之前对酒音乐家忍触目,只有残花与粉泪,零落两簌簌。

【赏析】:本词不达意咏人兼咏物,下片描写在清幽环境中的一位美人,她高洁绝尘,又十分孤独寂寞。

“帘外认来推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苏轼《贺新郎·夏景》的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译文】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儿转过了正午。

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

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

贺新郎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贺新郎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贺新郎原文翻译及赏析贺新郎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贺新郎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贺新郎·别友近现代:毛泽东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译文:挥手从此离去。

离别前凄然相对,内心的哀伤痛苦让人如何承受。

我看你眼角眉梢,强忍热泪满是哀怨。

知道你对上次的那封书信还有误会。

但是误会再大也只是过眼即逝的云雾,在这人世间,能够称得上知己的,也就是你和我了吧。

有病需要救治,上苍可知道?早晨东门路上还被霜覆盖着,横塘之上还有一弯残月,显得如此凄清。

汽笛声响让人肝肠寸断,从此天涯孤旅。

割断愁思恨缕,参加到革命中去吧。

要像昆仑山绝壁崩塌,又要像台风扫荡寰宇一样。

在将来的斗争中相会,让我们比翼双飞。

注释:去:离开。

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热泪欲零:零,与“零落”的零同义,也是落的意思。

书语:信中的话语。

季世昌先生说他所见手迹:“书语”又作“诗句”,证明毛泽东与杨开慧的误会由赠诗引起。

云雾:比喻前句的误会。

人有病,天知否:前版本为“重感慨,泪如雨”。

(病:也指误会。

)东门路:古诗词中指离别之路,也指斗争之路。

这里又双关通往长沙东门之小吴门火车站的道路。

横塘:长沙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

一九二一年冬至二三年四月,毛泽东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中共湘区委员会会址,旧址现为纪念馆。

“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

唐崔颢《长于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如许:这样。

凭:意思是借以,包含两方,非单“请求”彼方。

赏析:《贺新郎·别友》一词从“挥手”告别踏上火车起笔,写到“汽笛一声”,把丰富的内容压缩到短暂的瞬间,又用很慢的镜头把这瞬间的丰富内容徐徐展现出来。

《贺新郎》赏析

《贺新郎》赏析

《贺新郎》赏析第1篇:《贺新郎》赏析【年代】:宋【作者】:蒋捷——《贺新郎》【内容】: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

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

正过雨、荆桃如菽。

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棋局。

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

问芳悰、何时再展?翠钗难卜。

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妆束。

*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空掩袖,倚寒竹。

【作者】: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常州宜兴(今属*苏)人。

咸淳十年(1274)进士。

入元不仕,隐居太湖竹山。

其词内容较为广泛,颇有追昔伤今之作,构思新颖,**明快,音节浏亮,风格与姜夔相近。

有《竹山词》。

【注释】:*棋局:*棋,古游戏,棋枰形状*隆起,四周低平。

比喻亡国之恨如*棋局那样“中心不平。

此处亦可解作世事变幻如棋局。

鸳楼:此指酒楼。

东西玉:酒器。

开元曲:盛唐时期的歌曲,此借指南宋歌曲。

【赏析】:这是一首感旧词,在怀旧中,充满故国之思,正如李后主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样,使词人心中和愁怨如“一*春水”,滚滚滔滔,无穷无尽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蒋捷《贺新郎》赏析贺新郎【宋】蒋捷浪涌孤亭起。

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

帝遣*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

斗吐出、寒*寒雨。

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掷向虚空里。

但留得,绛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舣。

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

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

奈鹭也、惊飞沙渚。

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鼓双楫,浩歌去。

【简析】垂虹亭凌驾吴*浪涛之上,似从海上坠落至此。

柱上八龙环绕,活灵活现,似有神护。

然而天地翻覆,宋元易代,亭遂被毁,神亦无奈。

词人从太湖乘舟路过此地,遂有一番凭吊。

悲从中来,欲请*鹭寄语群仙,说一说此地不堪。

然白鹭寄语群仙,说一说此地的不堪。

然白鹭毫不理会,惊飞而去,令其无限悲怆,产生了宇茫茫,无处容身之感。

只得作一曲悲歌,作别垂虹桥而去未完,继续阅读 >第3篇:《贺新郎》原文赏析《贺新郎》这首词由首至尾,直抒胸臆,挥洒无余,倾吐出词人“西来”路上的感受。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贺新郎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词作鉴赏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

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

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

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

《论语。

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

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

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

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

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

《贺新郎》宋词赏析

《贺新郎》宋词赏析

《贺新郎》宋词赏析《贺新郎》宋词赏析贺新郎,词牌名。

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

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

《词谱》以叶梦得词作谱。

一百一十六字。

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压韵。

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

原文: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注释:⑴乳燕飞:乳燕,雏燕儿。

飞:《云麓漫钞》谓见真迹作“栖”。

⑵桐阴:梧桐树阴。

⑶生绡:未漂煮过的生织物,即丝绢。

⑷扇手:白团扇与素手。

⑸清熟:娄稳熟睡。

⑹枉:空白。

⑺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

⑻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⑼红巾蹙: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

⑽幽独:指落花与粉泪簌簌同落的样子。

⑾芳心句:形容榴花重瓣,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⑿秋风惊绿: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⒀ 两簌簌: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

清黄蓼园《蓼园词话》云:“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

”译文:雏燕儿穿飞在华丽的房屋。

悄然无人,梧桐绎阴儿转向正午,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汤沐。

手里摇弄着白绢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

渐渐困倦余倚,独自睡得香熟。

窗外是谁推响彩绣的门户?白白地叫人惊散瑶台仙梦,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竹。

半开的石榴花像红巾叠簇。

等浮浪的花朵零落尽,它就来陪伴美人的孤独。

取一枝浓艳石榴花细细看,千里花瓣下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

又恐被那西风骤起,吹得只剩下一树空绿,若等美人相对比,残花之前对酒不忍相看,只有残花与粉泪,零落两簌簌。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咏人兼咏物,上片描写在清幽环境中的一位美人,她高洁绝尘,又十分孤独寂寞;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

贺新郎原文及赏析

贺新郎原文及赏析

贺新郎原文及赏析贺新郎原文及赏析原文:弹铗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

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谁更识、此时情绪。

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译文西行路上,我像战国时齐人冯谖一样弹铗而歌,心怀壮志难酬之情失意而行。

记得我一路行色匆匆,数El奔波,历经几番风尘与骤雨。

在甜美的梦乡里,我苦苦寻找秋天,却没有找到,秋天究竟在哪里呢?一路行走,一路观赏。

原来秋天就在杂草丛生的平坦宽阔地,就在远处的水中沙洲里边。

无限秋意勾起我思乡之情,但是好久没有家中的音信了,我想托付大雁代我传书,可是国破家亡,如今的家乡在哪里呢?异乡作客,本已堪悲,何况又值万木萧疏的秋天,更何况在万里之外,行进在边塞路上,瑟瑟西风还吹拂着我的鬓发,更显得凄惨悲切。

对镜自照,两鬓生斑,人已憔悴不堪;美好的少年时光是无法留住的,它已匆匆地流逝过去了。

这一切令人可笑!男子汉大丈夫的事业是永无止境的。

我一个堂堂男儿,却无法完成为国家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事业。

回想当年,我像祖逖一样击筑而歌,豪情满怀。

酒酣之后,便把双腿伸出来坐下,一副狂傲不羁模样。

那时,我不可一世,就连腰间的三尺佩剑也寒光闪烁。

我则时常起身看剑,对它喃喃夜语,因此也就不忍心对着灯花淌下热泪了。

现在我真想唤起像诗圣杜甫那样的知己,用他们描写江东渭北相思之情的诗句,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恨、乡甩的痛菩和帅恚难酬的悲愤。

以慰藉我这浪迹天涯人的愁苦吧。

注释铗:剑。

芜:荒废、杂乱。

雁信:雁儿传信。

把:拿菱花:镜子。

箕踞:膝头屈起的一种坐法,形状如箕,表示倨傲。

更:怎能。

杜陵:地名,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杜甫曾在此居住。

风月手:此指写诗的能手。

羁旅:客居异乡。

赏析:刘过作为一位爱国志士,平生以匡复天下,一统河山为己任。

他力主北伐,曾上书宰相,痛陈恢复中原的方略,但却不被苟且偷安的当政者所采纳。

贺新郎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贺新郎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贺新郎原文翻译及赏析贺新郎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贺新郎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深阁帘垂绣。

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

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

影厮伴、东奔西走。

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

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

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

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

趁未发、且尝村酒。

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

翁不应,但摇手。

译文深深的闺阁绣帘垂地。

还记得家人在灯烛边的绵绵话语,会心之处,嫣然一笑,酒涡迷人。

万叠的山间城头传来哀怨的号角声,风把霜花吹到了我的袖口。

只有影子与我为伴,我东西来回奔走。

望着远处,我不知家乡在什么地方,羡慕寒鸦可以在黄昏之后,回到杨柳树上它们的巢穴。

只有山还是和原来一样,叹息亡国之后时事的变化如此之大。

明天将带上枯干的荷叶包着的冷饭,越过前面那座小山,设法谋生,以便糊口。

趁还没有出发,我再喝一口酒。

幸喜那唯一的谋生工具毛笔还在,询问邻近的老翁需不需要抄写《牛经》,老翁只是摇手而已。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

双调一百十六字。

上下阕各十句。

六仄韵。

兵后寓吴:指元军攻陷临安(1276)后,作者离开家乡,流寓在苏州一带。

帘垂绣:即绣帘垂。

涡:酒涡。

万叠:指乐曲反复不停地吹奏。

影厮伴:只有影儿相伴。

浮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小阜:小土山。

枵(xiāo)囊:空口袋(指没有钱)。

毛锥:毛笔。

牛经:关于牛的知识的书。

《三国志》注引《相印书》,说汉朝有《牛经》。

赏析: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南侵,陷岳州,下苏常。

翌年春日,兵进临安。

这年秋天,蒋捷正在吴门流寓,兵荒马乱之中,衣食问题成为困挠词人最大问题。

这首词写于此时,是词人流浪生活的真实写照。

“深阁帘垂绣。

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

”闺阁深院,垂地绣帘,柔和灯光,轻言细语。

会心之处,嫣然一笑,酒涡迷人。

词人首先营造了记忆中温馨的氛围。

但和眼前的自然之物相对照。

在漂泊中自己多么希望回到故乡和家人团聚,可是“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贺新郎·端午翻译赏析
《贺新郎·端午》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刘克庄。

其古诗全文如下: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注释】
①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②结束:妆束、打扮。

③钗符艾虎:《抱朴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

《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④观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⑤灵均标致:屈原风度。

屈原字灵均。

⑥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

⑦椒:香物,用以降神;醑:美酒,用以祭神
⑧角黍:粽子。

⑨“把似”句:假如屈原而今醒过来。

【翻译】
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

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

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亮。

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

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

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

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

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飞舞。

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orG原的风致万世流传。

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

谁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把米粽垂涎。

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

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

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

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赏析】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

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

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

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

“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

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

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
开元曲先声。

“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

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

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

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

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

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谓先获我心。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