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知识

合集下载

院感学习_精品文档

院感学习_精品文档

一、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 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者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四、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者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期内发生3 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五、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者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浮现 3 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 3 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者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六、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者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 、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七、隔离方式有三种:1、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料子(≤ 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2、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 内)挪移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者眼结膜导致的传播;3、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八、感染链: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九、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十、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十一、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2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

院感知识学习

院感知识学习

院感知识学习1. 什么是院感?院感是医疗机构内部传播的感染,主要指医院内部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患者或者环境等途径传播引起的感染。

院感的发生会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对院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非常重要。

2. 院感的传播途径有哪些?院感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医疗器械传播等。

了解院感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院感的发生。

3. 如何预防院感的发生?预防院感的发生是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的责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院感的方法:- 手卫生:医务人员和患者要时常洗手,特殊是在接触患者先后、进食先后、使用洗手间后等。

- 空气消毒:医院要定期对空气进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

- 医疗器械消毒:医疗器械在使用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器械的无菌状态。

- 环境清洁:医院要定期对病房、手术室等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的卫生。

- 患者隔离: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要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的传播。

4. 院感的常见症状有哪些?院感的症状因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普通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难点、腹泻、皮肤红肿等。

如果发现有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可能存在院感的风险。

5. 院感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对于患有院感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感染的病原体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普通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传染给他人。

6. 院感的监测和报告制度是怎样的?为了及时掌握院感的发生情况,医院会建立院感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医务人员在发现院感病例后,需要及时向医院相关部门报告,并按照规定进行病例的登记和统计工作。

这样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遏制院感的传播。

7. 院感知识的学习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重要性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学习院感知识可以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院感的发生。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一、概述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者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感染。

它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院感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院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院感的类型1. 医院内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浮现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等。

2. 医院相关感染:指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感染,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等。

3. 超级细菌感染: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引起的感染,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三、院感的传播途径1.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病原体,易导致呼吸道感染。

2. 接触传播:患者的皮肤、伤口、分泌物等与他人接触时,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3.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尘粒、飞沫等悬浮在空气中,进入他人呼吸道引起感染。

4. 水源传播:病原体通过水源污染引起感染,如水喉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四、院感的预防控制措施1. 感染预防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其预防和控制院感的意识和能力。

2. 患者隔离:对于有传染性的患者,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单间隔离、呼吸道隔离等。

3. 消毒灭菌:对医疗器械、病房环境等进行规范的消毒灭菌处理,有效杀灭病原体。

4. 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手术先后等关键时刻,进行正确的手卫生操作,包括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

5. 防护用品: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6. 废物管理:对医疗废物进行正确的分类、包装和处理,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

7. 环境清洁:定期对病房、手术室等医疗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五、院感的监测与报告1. 院感监测: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对医院内发生的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的风险。

2. 院感报告:建立院感报告制度,对发生的院感事件进行报告,包括感染类型、发生时间、患者信息等,为院感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基础知识(院感常识)

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基础知识(院感常识)

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基础知识(院感常识)1、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问获得的感染。

5、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6、医院感染病例如何报告?(1)医院感染散发病例诊断后,应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在确诊后的24小时内报告感染控制科。

(2)如果医院感染同时属于法定管理传染病的,还应进行传染病报告。

7、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1)接触传播(2)飞沫传播(3)空气传播8、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9、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院感知识学习

院感知识学习

院感知识学习一、引言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诊疗的患者或者工作人员因医疗活动而感染的疾病。

院感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痛苦和风险,也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负担和医疗成本。

因此,加强院感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院感知识学习的重要性1.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学习院感知识,医务人员能够了解院感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从而减少院感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2. 保障患者安全:学习院感知识有助于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措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3. 降低医疗成本:院感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还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

通过学习院感知识,可以有效降低院感的发生率,减少医疗成本。

4. 促进医疗机构发展:院感是医疗机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学习院感知识有助于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水平,增强竞争力。

三、院感知识学习的内容1. 院感的定义和分类:了解院感的定义,掌握常见的院感分类,如手术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2. 院感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学习院感常见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以及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3. 院感的预防措施:掌握院感的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环境清洁、个人防护等,以及手术室、病房、门诊等不同场所的预防要点。

4. 院感监测与报告:学习院感的监测方法和报告流程,了解院感监测指标和报告要求,掌握院感报告的重要性和意义。

5. 院感管理与培训:了解院感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院感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能力。

四、院感知识学习的方法1. 线上学习:通过医学网站、在线教育平台等途径,选择专业的院感知识学习课程进行学习。

这些课程通常包括理论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答疑解惑等环节,能够帮助学员全面掌握院感知识。

2. 线下培训:医疗机构可以组织院感知识培训班,邀请专业的院感管理人员或专家进行讲解。

院感知识培训课件ppt

院感知识培训课件ppt
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XXXXX医院
202X
主治医生
目录
01. 医院感染概述
02.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03.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
04. 医院感染诊断与治疗
05.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人 员
06. 总结与展望
01 医院感染概述
1. 医院感染定义与分类
医院感染定义与分类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环境中发生 的感染。其特点为病原体明确、感染具有 特定部位、感染与入院时间有关。根据感 染的病原体类型,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 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 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对不同类型的感 染需要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以降低医 院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同时,医院感染报告制度也要求各科室负责人对本专业范围内的感染情 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需要定 期对各科室的感染报告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得 到有效实施。
3. 疑似医院感染病例报告与处理
疑似医院感染病例报告与处理 1. 发现疑似医院感染病例后,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启动疑似 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 2. 确诊为疑似医院感染病例后,应进行详细调查,确定感染源、感 染途径,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传染。 3. 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和消毒措施,确保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避免 交叉感染。 4. 对感染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5. 对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综合预防和控制
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进行综合性预 防和控制措施,如手卫生、隔离措 施、环境卫生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1. 早发现早治疗
当医生发现可疑的医院感染时,应 立即进行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可 以减少疾病传播,降低感染率。

院感管理 内容

院感管理 内容
特殊病原体和新发病原体的感染会 时不时的冒出来,让医疗机构毫无准备 措手不及,不仅殃及医院波及到医务人 员,而且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呈暴发流行 趋势。如:SRAS!
《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 出台背景
在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存在医疗不安 全隐患的笼罩下,在医疗不安定因素的 影响下,安徽省卫生厅《实施〈医院感 染管理办法〉细则》紧急出台了。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出台背景
国内背景 药祸事件
2006年4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 厂 “ 亮甲菌素 ” 假药事件。
2006年8月安徽阜阳华源 “欣弗感 染死亡” 事件
药祸事件
2006年4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 厂 “ 亮甲菌素 ” 假药事件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在购买药用辅料 丙二醇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时,购入了假冒 的丙二醇。26人使用过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 的亮菌甲素注射液,11人药品中毒,5人死亡。 给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并造成 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与生产厂家消毒灭菌不严有关!生产厂家 未按卫生部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私自降低灭 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 导致灭菌失败,无菌检测和热源检测(内毒素 检测 )都不合格,在全国多省份发生多起因使 用阜阳华源生产的“ 欣福 ” 感染死亡事件。
《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 出台背景
2006年10月徽州地区医院感染暴发封 门事件 患者的污染物品(民用蛇皮袋、家 庭脏被褥)带入医院病房造成医院环境污 染,新生使用的棉类、纸类围兜/尿布/ 服装等非正生产厂家生产,未经过消毒灭 菌处理,进道不正规,造成医院多个部门 感染暴发流行。
1992年,哈尔滨市某医院,用一套 手术器 械,经过一次消毒后,连续为37 名妇女做绝育手术。由于第 31名妇女是 乙型肝炎患者,导致在其后面做绝育手 术的6名妇女都发生了乙型肝炎感染, 严 重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技能,特进行本次院感知识培训。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与分类医院感染,简称院感,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的正常菌群或在患者体内定植、寄生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不致病,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或发生易位时则可引起感染。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给患者而引起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医务人员方面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差,未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或手消毒。

无菌操作技术不规范,如穿刺、注射、手术等操作时未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掌握不足,缺乏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和能力。

2、患者方面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如患有慢性疾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老年人、婴幼儿等。

患者的基础疾病严重,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患者不配合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如擅自外出、不遵守探视制度等。

3、环境方面医院的布局不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划分不明确。

医疗设备和环境的清洁消毒不彻底,如医疗器械、床单元、地面、墙壁等。

通风换气不良,空气污浊,有利于病原体的传播。

4、诊疗操作方面侵入性操作增多,如导尿、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等,破坏了人体的天然屏障,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手术操作不当,如手术时间过长、切口过大、止血不彻底等,容易导致术后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防控的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其对医院感染防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卫生学检测 注意事项
1
揭盖后不 可将盖内 面朝上
2
开启平皿 时应从室 内由里至 外揭盖
3
回收平皿 时应从室 外由外至 里盖
2019/8/24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6
错误的放置方法
2019/8/24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7
环境卫生学检测
2019/8/24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8
(二)物体表面采样及检查方法
• 方法:取试纸条于消毒剂溶液中,片刻取 出。半分钟内,在自然光下与标准色块比 较,直接读出溶液所含有效成分浓度值, 时间超过1分钟,着色逐渐消退
使用中的消毒剂和灭菌剂
①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应 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 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 何微生物。 ②采样时间:采取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剂与灭菌剂。 ③采样量及方法:在无菌吸管吸取1ml被检样液,加 入9ml含相应中和剂的稀释液中混匀、送检,采样后 一小时内送检。 ④正常值:消毒剂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 检出致病菌为合格;灭菌剂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 格。
2015年我院院感科下发知识汇总 2015年我科院感存在问题汇总
一、环境卫生学检测 二、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 一、环境卫生学检测
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 和医护人员手的检测
(一)空气采样及检查方法
1、非洁净区域
(1)采样时间: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 疗活动前采样。
(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环境卫生学检测
用 5cm × 5cm的 灭菌标准规格板, 放在被检物体表面
2019/8/24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0
在规格板内环横境竖卫生学检测
往返均匀涂擦各5 次
2019/8/24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1
(三)医护人员的手采样及检查方法
1、采样时间:采取手卫生后,在接触病人或从事医疗 活动前采样。
1、采样时间: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消毒后采样。清 洁区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 采面积≥100cm2,取100cm2。
3、采样方法:用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 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 或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 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 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收入装 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 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若采样物体表 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知识
日期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5年院感学习计划 学习内容
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手卫生
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知识 职业暴露及防护
消毒隔离与灭菌管理(各种隔离预防措施) 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及管理 穿脱隔离衣
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 医院感染爆发相关知识 疫情报告相关知识
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
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 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019/8/24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8
结果判定: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 新灯管的辐照强度≥90µW/cm2为合格;使 用中紫外线辐照强度≥70µW/cm2为合格
消毒液的监测
3、结果判定: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数应 ≤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数 应≤5cfu/cm2。
环境卫生学检测 涂擦采样
2019/8/24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3
环境卫生学检测
表(3)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 类别
I类
范围
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 术部和其它洁净场所
2、采样方法:将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 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 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 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 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采样面积按平方 厘米(cm2)计算。若采样时手上有消毒剂残留,3
符合GB50333要求 ≤4.0(30min) 150
II类
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 液病病区、烧伤病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 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4.0(15min) —
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 III类 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处;血液透析中心
(室);其它普通住院病区等
(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设内、中、外对角 线3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 设 4 角及中央 5 点,4角的布点部位应距墙壁1m处。
(4)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φ90mm)直 径放置各采样点,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 旁,暴露规定时间(Ⅱ类环境暴露15min,Ⅲ、Ⅳ类 环境暴露5min)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2019/8/24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4
(四)环境卫生学采样及检查原则
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 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h;若样品保存于 0℃—4℃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二、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 紫外线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开 启紫外线灯5分钟后,将指示卡置于紫外线 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的一面朝上, 照射一分钟(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
≤4.0(5min) —
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注射、 IV类 换药等)室;感染性疾病科的门诊和病区 ≤4.0(5min) —
物体表面 cfu/cm2 ≤5
≤5
≤10
≤10
注: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母婴同室、早产儿
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