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语言、教育、婚俗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浪漫婚礼[修改版]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浪漫婚礼[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490ce8a300a6c30d229f10.png)
第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浪漫婚礼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浪漫婚礼摘要:甜蜜的爱情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需要爱情的滋养。
然而在爱情婚姻观上,中西方却有很大的差异。
伴随爱情随之而来的是婚礼,婚礼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以上种种差异都明显的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本文旨在对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和婚礼习俗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浅谈中西方不同的爱情婚姻文化。
关键字:爱情婚姻观婚礼文化中西方差异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关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从婚礼的风俗习惯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婚礼的风俗习惯看中西文化差异从婚礼的风俗习惯看中西文化差异由于地域和历史的不同,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东方有着很大的差异,其表现在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的打招呼用语、饮食文化等到思维方式等抽象方面的差异无所不在。
本文着重从中西婚礼文化差异就中西文化作一个比较,从而来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结婚是人生的大事,传统婚礼却因国家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而不尽相同。
1.1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首先和中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有关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
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而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进行的。
1.2 造成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
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
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
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1.3 中西婚礼文化的具体差异。
1.3.1 中国传统婚礼在中国传统社会,婚礼大体上要经过和履行下列法定或约定的程序:第一步叫“纳彩”,俗称“说婚”,即先由媒人往女方家中称述男家求婚之意,询问待字之女的年岁和生肖,然后由男家请术士“合婚”,卜算生肖是否相合,婚姻是否吉利,双方同意了,男方就送一只雁给女方,作为“献纳彩择”之礼。
所以又叫“委禽”。
第二步叫“问名”,俗称“订婚”即双方正式交换庚帖,甚至详细到两到三代及主婚人的姓名、荣衔、里居等。
第三步叫“纳吉”,俗称“小聘”,既男家向宗庙问卜祖先,如果得到吉卜就往女方家,并致送订婚礼品,女方家也致答礼,婚约即告成立。
第四步叫“纳征”,俗称“聘礼”,即于迎娶前几日,男方将议定之聘金,并布帛、衣服、首饰、礼饼等物,如数以盛大仪仗送之女家。
第五步叫“亲迎”,俗称“择吉”即由男方家择定迎娶之吉日,并通知女方家。
第六步叫“亲迎”即在喜结良缘之日,新郎躬率鼓乐、仪仗、花轿,到女家以礼迎娶新娘,并一同归家。
婚礼礼仪--中西方婚礼习俗对比

中式婚礼的优势
l 喜庆、热闹、感动。热闹的场面能充分 照顾到新娘新郎以及双方亲友的个人情 感,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文化。
中式婚礼的缺点
l 繁文缛节比较多,整个婚礼下来,新人 会感到很疲惫。
l 忌讳太多,稍不小心就会触霉头。 l 凤冠霞帔又重又厚,穿戴起来很沉,尤
其是夏天的时候,会很热。 l 因为轿子不比轿车,数量极少,想要租
母。
l
夫妻对拜:可采用跪拜礼和鞠躬礼。
l
2、西方婚礼:承诺(婚约问答、领诵、交
换信物、拥吻礼)
l
信物戒指,不是锁定今生的寓意。送新娘
白金钻戒。
l
拥吻礼:在牧师的引领下将灵魂和生命的
气息传递给对方,合二为一。
l
走到幸福门下行致谢礼。
中国婚礼中新人要 举行拜堂仪式:一拜 天地,二拜高堂,夫妻 对拜。
西方婚礼突出庄重和圣 洁,婚礼一般都是在教 堂或其他较为安静的 地方举行,婚礼井井有 条,但是相对来说就不 如中国婚礼那么热闹 。
l 西方的婚礼看重的是感觉,而中国看 重的是仪式。
l 中西方文华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婚礼只是其一,这主要来自于中 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的思 想和风俗的作用下,慢慢演化而成 的。但是无论是哪里的婚礼都充满 了祝福和笑声。
图片欣赏
请贴
结婚证
l 婚礼差异 l 色彩运用 l 婚礼仪式 l 婚礼中的站位 l 婚礼优缺点 l 图片欣赏
l 婚礼差异:
l 1、中式婚礼:人前婚礼,是一种表现形式,将新 婚事实告知来宾亲友。
l 主婚人:家族的长辈,或是德高望重的族人。
l
(一般指父母其中的一位代表致答谢词)
l 2、西式婚礼:神前婚礼,主要以教堂婚礼为主 ,在上帝的面前承诺。
中外结婚习俗礼仪有哪些_中西婚礼礼仪对比

中外结婚习俗礼仪有哪些_中西婚礼礼仪对比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外的婚姻观念有所区别,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外结婚习俗礼仪,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一:婚礼举办的地点婚礼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中国人的婚礼以喜庆热闹为主,新人一般会选择在酒店举办婚宴,并邀请新人双方的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婚宴的排场弄得越大越好,这样才能突出婚礼的隆重和热闹,而西方的新人举办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郊外等安静的场所,讲究的是婚礼的庄严和圣洁,并不是很在乎婚礼是否热闹。
二:着装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着喜庆,因此在中式婚礼中少不了红色,用鲜艳的红色烘托出婚礼喜庆的氛围,新郎和新娘身穿红色的婚服,新娘将头发梳成发髻,并带上凤冠,盖上红盖头,以此象征着纯洁与童真,婚礼仪式完毕后,由新郎亲手揭开共盖头。
而在西方国家,白色代表着富贵与纯洁,因此新娘在婚礼当天都是身穿着白色的婚纱,戴上白色的头纱,新郎则身穿着西装。
三: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中有着“三书六礼”等繁琐的礼节,在这些礼节进行的过程中,往往有着许多的禁忌与礼仪,并要按照顺序一步一步的进行,如祭祖、燃炮、拜别等,由此可见我国的婚礼习俗是多么的繁琐,但是从繁琐的婚礼过程中也能看出人们对婚礼的重视和尊重。
不仅是我国有着繁琐的婚礼习俗,西方国家的婚礼也有着许多习俗,如旧、新、借、蓝等习俗,新娘在婚礼当天需要随身携带一个手帕,因为西方人认为手帕寓意着吉祥,婚礼结束后宾客还会用条状的面包敲打新娘的头部,将面包这折断,他们认为面包屑代表着幸运,由此看来,西方的婚礼习俗并不比中国简单。
四:婚礼内涵中国传统婚礼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因为结婚不仅是新人之间的事情,也关系着两个家庭的结合,通过婚礼礼节能够表现出婚礼的庄严,也能让新人和新人双方的家人更加重视婚礼。
但是在西方国家讲究的是神的认知和庇护,他们认为新人是遵从上帝的约定结为夫妻,从而可以看出宗教在西方国家的重要性。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作者:申丽晓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05期摘要: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个我们都知道,从学习中可以学习到很多相关知识,生活、饮食、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本文主要就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婚礼;习俗;差异一、中西传统婚礼过程的差异婚礼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体现,中西文化的不同折射在婚姻生活中,造成了二者之间在婚礼习俗方面的差异。
(一)宗教不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举行婚礼会有一系列繁复的流程,有许多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宗教观念。
例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新人在结婚时所进行的拜天地习俗就很明确地体现了这一观念,从中表现了这对新人的结合得到天和地的祝福。
道教《易传》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也就是说天如父地如母。
万物皆生于天地之间,人亦然。
《易传》又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固受之以恒,恒者久也”,这就把男女两性放在了一个天地宇宙论的宗教图式里面,使男女两性具有了本原和神圣的意义,同时也使男女两性的结合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性。
除此之外,在婚礼之前的准备中,媒人会把双方的八字进行计算,这样的方式也为中国传统婚礼带来了种种的神秘色彩,表达了新人双方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祈求,这是道家“宿命论”的集中反映。
在西方国家中,亚当、夏娃的婚姻传说是西方婚姻的源头。
西方婚姻的开始受到宗教教义的影响和支配,随着时代的发展,婚姻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支配,但是基督教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二)婚礼地点按照中国传统的婚俗,办婚礼的地点一定是在男方家,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方便照顾丈夫与公婆。
这一点也反映出了中国女性在婚姻当中的附属地位。
在西方国家中,出于对基督教教义的尊崇,人们更希望他们的婚礼受到上帝的见证及祝福,教堂是最理想的婚礼地点。
也有人在婚姻注册处简单地完成婚礼,同样会受到神职人员的祝福。
中西民俗文化对比之婚俗对比

* 中西民俗文化对比――婚俗对比什么是婚姻?婚姻就是指将要共度一生的男女间的合法关系。
婚姻意味着夫妻双方已经正确认识了彼此的权力,包括物质权利,孩子在婚姻中也有着其特殊的地位。
此外,婚姻还能在两个陌生的家庭间建立直接的血缘关系。
正因为婚姻在两个家庭的关系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古代,中国人对待婚姻是非常谨慎的,甚至把它看作是改变人生命运的捷径。
中国传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繁衍后代,壮大家族,维护并提高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由于结婚意味着要娶进一位不同姓氏的女子,因此,为了不有损家族的声望,男方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是非常谨慎的,选择妻子的意义对家庭比对个人更重要。
结婚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族的事,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关于婚姻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门当户对”等等。
婚姻,带给每个人关于幸福的无限憧憬和遐想;婚礼,也就成了生命里重要的里程碑。
自然也都会遵照当地的习俗举行婚礼。
不同地方、不同国度的人们采取的婚礼方式,自然也不会完全相同。
由此,就产生了各个国家,不同地区迥异的婚俗。
中西方婚礼的差距产生的原因: 1、思维模式: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有为明显。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很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
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
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想,久而久之,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
2、价值取向: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和丑,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决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中西婚俗文化比较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婚俗文化比较中西婚俗文化比较汉语言 101 杨陆美 2010093020 中西在婚俗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也有相同的一些方面。
中国的传统婚俗礼仪:婚姻本写作昏因,因为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南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到女家迎亲,儿女方随着南方出门,也即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
我国幅员辽阔,传统婚俗礼仪因地域的不同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普遍遵循《礼记. 礼仪》中规定的结婚程序,即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西方传统婚俗礼仪:宗教的产生是西方婚俗礼仪进化以及确定的关键,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指出:从此以后,婚姻就不能随意结缔了,它只能以一种公共权力机构,即教会为中介。
由此,宗教的产生把西方婚俗礼仪推向了文明化进程,教会不仅仅是公证人,同时也是婚姻关系的确定者。
与中国传统婚俗相比,西方婚礼礼仪要更加简单、浪漫,当男女双方互生情愫,相许终生后,他们会告知父母,双方家庭约见,邀亲朋好友参加订婚聚会。
订婚后,双方开始筹办婚礼,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世界,婚1 / 3礼一般在教堂举行。
中西婚俗文化差异:1、婚姻的社会地位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是天地人伦的基础,伦常礼仪、社会组织都基于婚姻。
庞大的家族体系,复杂的社会关系,严密的封建礼制,婚姻里爱的成分逐渐减少,礼的成分逐渐增加,最终丧失了独立自主性,沦为了保持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因子,婚姻的目的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繁衍后代,壮大家族,维护和提高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在西方文化文化中,婚姻是神赐予的礼物。
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旨意,体现神与人所立的盟约。
而且婚姻的选择倾向于在相等或相近的声望阶级之间发生,但不同阶级之间的通婚并没有严格的法律限制,当事人拥有比较大的自主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一、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1.风俗习惯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优待,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女士外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
对婚姻的态度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在他们看来: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谨慎。
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
2.社会礼仪的差异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或微微欠身行握手、拱手礼,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等客人走了再打开。
3.社会关系的差异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
正如美国所信奉的箴言所说:“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家庭关系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这种作法虽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但却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有利于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多是几世同堂聚居。
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但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4.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但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
在语言风格上,西方语言与汉语呈现出精准与模糊、周严与简约、直露与含蓄的差异。
1.模糊与精准
汉语“模糊性强”,是汉语语义型特征决定的;相比之下,西方语言精准性强,这又是西方语言语法型特征决定的。
这两点反映到语言风格上,形成精准与模糊的不同修辞风格。
精准与模糊的差异在诗歌语言里更为突出。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是比喻还是象征,汉语无须指明,而印欧语若是比喻必有“like”一类喻词。
如: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2.简约与周严
西方语言周严、汉语简约的原因,根据王力的观点是法治与人治语言的差异:“西洋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都有一个主语的,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
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就是却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
3.含蓄与直露
西洋语言比起汉语来,显得罗嗦,用字多。
英语比汉语明确,但铺开。
就做诗而论,西洋语言都不如汉语简练、含蓄。
中西方教育差异比较
1. 中国和美国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现仅就中国和美国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
因此,我们经常在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好几个学位。
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还有,中国有些教育方面的语言也跟西方存在差异。
在
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
2.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差异
不只是在学校的教育有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差异。
中国人习惯为孩子们“铺路”,决定他们学习的东西。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
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则是任由孩子自由发挥,小小年纪就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
西方人对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
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
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
饮食文化差异
中国悠久历史5000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
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
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
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烦琐的规矩之外,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在西方,烹调则是一种劳动。
2.中西餐具的差异
餐具的差异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在饮食餐具上的选择也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
中国人在用餐时喜欢用圆桌,用筷子吃饭,体现了一团和气:西方人
一般都是用方桌。
使用刀叉则给人一种杀气冲冲的野蛮之感。
3. 中西进餐礼仪的差异
进餐礼仪的差异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
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
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
要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
首先,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
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
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能高声喧哗。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变流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互补。
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
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中西婚姻观差异之比较
1.结婚目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
《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就是说,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一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即“继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传宗接代。
对于一般人来说,男女结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女人嫁男人只是为了找一个生活依靠;男人找女人只是为了某种需求。
因此,中国人的婚恋更多的是理性的选择。
虽然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但为了传宗接代而结婚的依然屡见不鲜。
在西方,崇尚爱情至上,男女双方都会为爱情舍弃一切。
对于西方人来说,结婚是为了找一个情投意合、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交上获得满足。
在个人主义极为流行的西方社会中,结婚只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而结婚的基础是爱情和两性相悦,因此才会有金婚、银婚之类的说法,显得非常浪漫。
在他们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低质量的婚姻,追求真爱乃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
2.婚礼仪式不同
在中式传统婚礼上,强调喜庆。
新娘穿红色礼服,象征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红红火火。
夫妻拜天地、拜父母、互相跪拜,宾客要随礼,表示对新人的祝福。
婚礼婚宴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
宴席方面,东方人以稻米为主以及品尝有着悠久的历史的丰富美味的中国菜,来宴请
宾客,有些浪费。
至今,一些礼仪依然存在。
在西方婚礼上,强调神圣。
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
在西方人眼中,白色象征欢庆,富贵,更是纯洁的代表。
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婚礼重在礼而不在乎排场,一切都在轻松自在的气氛下进行,最庄严的应属《婚礼进行曲》中,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新郎,以及新人面对神父所进行的庄严宣誓。
一般不收礼金。
宴席上,西方人以小麦以主,主食面包、牛奶及各种肉类。
多以自助餐的形式进行,以求节约。
3.婚姻中夫妻地位不同
传统的中国婚姻中,丈夫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妻子则是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婚姻结构是由“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造成的。
丈夫是一家之主,是全家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责任;而妻子的任务是管理家务,侍奉公婆,相夫教子;和我们“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方人则认为婚姻中的男女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在西方,妻子和丈夫均可在外谋职,共同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
男女双方在各项事务上,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共同商量决定。
对于纷繁的家务琐事,夫妻也共同承担。
如果去西方人家里做客,便不难发现,男士下厨房是常有的事,他们的烹调手艺可能比妻子还要好。
双方要共同承担养育子女的义务,妻子无需为照顾孩子而放弃自己的职业。
4.对离婚的看法不同
在西方,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在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离婚不会被视为丢脸的事。
而在中国,夫妻双方即使出现感情问题也不会立即离婚,他们会顾虑子女、家庭等责任,不轻易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