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采收率1水驱油
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水驱开发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体技术。
但随着低渗透油藏开发程度不断加深,开发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不断改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将成为低渗透油藏产量稳定的关键。
本文针对低渗透油藏采用注水开采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归纳了一系列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的相关技术,对提高低渗油藏开发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低渗油藏;水驱开发;采收率中国低渗透油藏经过长期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在开发理论和开发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随着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的不断深入、开发对象和储层改造的日益复杂,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水驱开发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体技术,提高水驱采收率是改善低渗油田开发效果,有效动用低渗储量,对油田持续稳产、效益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井网优化及加密调整技术2000年以后投入开发的特低渗透油藏,结合整体开发压裂,优化并采用了非常规的菱形和矩形井网。
这种井网的优点是井排距灵活可变,适应不同开发物性、不同裂缝发育程度的低渗透油藏。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方向性水淹速度,提高侧向井见效程度及平均水驱均匀化程度。
缺点便是与基质物性匹配难度大,调整余地小,对于天然裂缝多向发育的油藏风险较大。
动态缝的延伸、沟通是低渗透油藏方向性见效、水窜的主要原因,天然裂缝方向和人工裂缝方向及相互影响决定了水窜、水淹方向。
裂缝侧向基质的有效驱替范围,主要取决于基质物性,是确定合理排距或注采井距的主要依据。
类块状油藏井网对河道砂体的控制和多层油藏井网对非主力层的控制是提高水驱动用的关键。
单砂体注采井网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是提高水驱波及的主要因素。
注采井网与砂体分布形态的合理配置,尽量避免沿河道方向注采,造成基质水驱沿主河道高渗条带突破。
井网与缝网的合理匹配是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针对不同类型油藏、不同井型、不同改造方式,优化并确定合理注采井网系统。
2 层系优化重组技术层间及层内非均质造成动用程度、水驱状况差异较大,层系优化重组技术,可以提高采油速度、水驱波及体积和采收率。
浅谈提高水驱采收率对策

浅谈提高水驱采收率对策摘要:当前随着油田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水驱开发方式的应用范围较广,不论是大型油田还是中小型油田中都有水驱开发方式的身影。
虽然在行业稳步发展的今天,水驱开采技术越发成熟,但由于每个油田都有各自的特殊性,水驱工艺的应用效果不佳,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采购率偏低。
为此,各个油田在利用水驱开发方式时应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采收率。
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油田作业;水驱开发;采收率;对策近年来,随着市场上石油资源的需求量显著增多,各个油田的开发呈现深入化状态,在此条件下的水驱新钻井潜力日渐减小,为抑制油田中产量递减的趋势,每年都需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开展压裂、换泵与调整水井。
由于这些措施相对多样,并非每一种措施对提高采收率都有效,部分措施对提高采油速度的效果突出,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提高采收率。
为满足当前产能扩张的需求,各个油田都需采取新方法、新措施提高水驱采收率,以创造更大的生产效益。
1.水驱采收常见性问题1.1无法准确认知储层的动态连通性水驱采收中经常存在的问题就是作业人员在采收时无法准确认识到储层的动态连通性,如个别人员在描述复杂断块砂岩油藏的沉积相时,划分过于粗糙,主要按照成因相为划分依据,如直接细分为外扇、中扇和内扇,未充分结合了解到的现场情况来进一步研究沉积微相、成因砂体,导致后续的采收工作中无法结合现场情况来处理[1]。
此外,一些油藏开发区的注水井与周边生产井之间在构造位置上存在些微偏差,使油水井的高度差别不大,水驱速度较慢,难以保障采收率。
1.2油井存在严重的套损套坏情况一些较为复杂的油藏,在开采时面临着较大的开发难度,伴随着开采作业的持续推进,经常出现油井高含水卡封、套损套坏等现象,甚至少数开发区因为油井密集而无法实施水驱开发,导致井网的适应性相对较差。
结合当前的相关数据,我国油井套损套坏的概率高达40%,严重影响了水驱采收率,这是未来油田开发中需重点关注的方面。
水驱、气驱、聚合物驱等油田采收率提高方法研究与对比分析

水驱、气驱、聚合物驱等油田采收率提高方法研究与对比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水驱、气驱和聚合物驱等不同的油田采收率提高方法,并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石油开采是全球能源供应的重要来源,提高油田采收率对于能源保障至关重要。
水驱、气驱和聚合物驱是常用的增油技术,本文从机理、适用条件、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水驱适用于高渗透率油藏,气驱适用于高黏度油藏,而聚合物驱则适用于低渗透率和中等黏度油藏。
关键词:水驱、气驱、聚合物驱、增油技术、采收率提高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开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众多油田采收率提高方法中,水驱、气驱和聚合物驱等技术备受关注。
这些方法的选择对于不同类型的油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水驱、气驱和聚合物驱等增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
我们将关注其机理、适用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以期为石油开采领域的决策者和从业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在摘要和正文之间,本引言将为读者揭示研究的动机与重要性,为后续内容的阅读铺垫。
一水驱技术在油田采收率提高中的应用与机理分析水驱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油田采收率提高的有效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注入水进入油藏,利用水的推进力和物理化学作用,推动原油向井筒运移,从而提高采收率。
本文将深入探讨水驱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和机理。
1 水驱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高渗透率油藏。
高渗透率油藏由于孔隙结构良好,原油的渗流性较高,水驱的效果较为显著。
通过合理规划注水井和生产井的布局,形成合理的注采井组合,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水驱的效果。
此外,水驱技术也常用于较早期的油藏开发阶段,有助于维持油藏压力,促进原油的流动,从而提高采收率。
2 水驱技术的机理复杂多样。
首先,水的注入可以增加油藏的有效饱和度,使原本困滞在孔隙中的原油得以解吸和解吻合,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原油。
其次,水的注入有助于原油的稀释,降低原油的粘度,从而减小原油流动阻力,促进油藏中原油的流动。
此外,水驱过程中,由于水和原油之间存在表面张力作用,形成细小的水滴包裹原油,进一步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
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技术措施探究

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技术措施探究
油田的采收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从油层中采取的有效油量与可采储量的比值。
提高油
田采收率是油田开发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有效提高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生产能力。
下面将探究一些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技术措施。
1. 水驱技术。
水驱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方法。
通过注入大量的水进
入油层,形成较高的水驱压力,推动原油向井口移动,提高油井的产能和总产量。
3. 酸化技术。
酸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增产技术,通过注入酸类物质,改变油层中的
岩石性质,增加孔隙度和渗透率,提高原油的流动性,增加采收率。
5. 改造油井技术。
通过改变油井的采油方式和操作技术,提高采油效率和采油效果。
如增加水驱井数、改进注采比、优化井网布置等。
6. 输油管路优化。
通过优化输油管路的设计和布置,减少管路摩擦阻力和压力损失,提高油井的产能和整个油田的采收率。
7. 油井增产技术。
通过采用增产技术,如射孔、抽水、压裂、聚合物驱替等,改善
油井的产能和采油效果,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8. 人工助采技术。
人工助采技术包括蒸汽吞吐、电磁助力、化学助采等。
通过应用
这些技术手段,改善油藏渗透性和原油流动性,提高采收率。
提高油田采收率是油田开发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通过水驱、气驱、酸化等物理和化学作用,以及改进油井、管路等设备和操作方式,可以
有效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提高采收率技术》PPT幻灯片

西部资源勘探程度不高,加之区域远离消费市场,短期内很难做到 石油探明储量与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因此,需要继续做好用提高采 收率技术稳定东部这篇大文章。
8
§1 水驱油波及效率
在井网控制的范围内,从注入井到生产井油区不能被 注入水完全波及到,水波及体积占该油层体积的百分比, 称为波及效率,即:
ES A As hhs EAEh
表示注入的工作液在井网控制的油层区域内 的波及程度,包括面积波及和垂向波及。
注入水波及不到的地方形成剩余油。
9
§2 水波及区内的驱油效率
4
EOR分类
化学驱 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驱,及其二元、 三元复合驱。
气体混相驱 包括:干气驱,富气驱,CO2驱,烟道气驱。
热力采油 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SAGD法。
油田稳油控水技术 包括调剖堵水、深部调驱技术。
5
中国各EOR方法所占的比例
3 2
1
2
1
3
1—热采方法(60%)
随着聚合物驱的进行( r ),聚合物溶液具有自动稳 定驱替前缘的能力。
16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驱
Surfactant Flooding
17
§1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EOR一般使用阴离子型表活剂(稳定性好、 吸附量小、成本低),少量使用非离子型(耐高 矿化度,活性稍差),一般不使用阳离子型 (因为地层中吸附损失大)。
石油工程 提高 采收率 第七章+石油采收率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将一次采油后的剩余油称为一次剩余油,将二次采油后的剩余 油称为二次剩余油。残余油是指在注入流体已经波及到的区域(或孔 道)内残留的、未被流体驱走的原油,其特点是宏观上不连续 分布。剩余油和残余油的多少直接反映出采收率的高低。
(1)注水波及效率
衡量注水波及效率的指标是扫油面积系数和注水波及体积 系数。扫油面积系数是衡量单油层平面注水波及状况的指标, 它是指单层(井组、开发区或油田)水淹面积(注水波及到的 地层面积)与该层控制面积之比: 单层水淹面积 扫油面积系数=———————— (7-1) 单层控制面积 注水波及体积系数是衡量油层注水波及效率的指标,又称 扫油体积系数,是指被驱替流体驱扫过的油藏体积与原始油藏 体积之比(图1-1): E As H s v (7-2) AH
在油藏工程中常常通过累积注水量与累积产水量计算注水波及体积系数它是指注入水波及到的油层容积与整个油层容积之比在数值上等于存水量累积注水量与累积产水量之差它是指注入水波及到的油层容积与整个油层容积之比在数值上等于存水量累积注水量与累积产水量之差
第七章 石油采收率的基本概 念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本 概念和认识
一、水驱油效率的概念
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注水仍将是开发油田 的主要方法。因此,了驱油的机理,掌握注水开发油田的动 态预测方法,对于油藏工程师是很必要的。 1.采出程度和采收率 注水驱油存在两个采收率概念,一个是无水采收率,另一 个是经济极限采收率。无水采收率是指油水前缘突破时总采 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经济极限采收率是指注水达到经济极 限(含水率95%~98%)时总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油田 在某一阶段的“采收率”(目前采收率)称为采出程度,它是 指油田在某一阶段的累积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2.波及效率和洗油效率 衡量地层中残留原油多少的指标是剩余油饱和度和残余油 饱和度。剩余油是指由于注入流体波及效率低,注入流体尚 未波及到的区域内的原油,其特点是宏观上呈连续分布。习 惯上
水驱油藏提液提高采收率理论与实例

科技信息引言高渗透性油藏处于注水开发的特高含水期时,在注采完善和油水井多向对应率较高的条件下,常用放大生产压差提高产液量的方法来保证产量的稳定。
但是这种做法能否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油藏的采收率在理论上没有明确的依据。
本文根据渗流力学原理,建立了油藏特高含水开发期生产压差增大与可采储量之间的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可判断出提液可以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
应用分析表明,该公式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油藏提液后水驱曲线标定可采储量结果相比误差较小,从理论上证明了放大生产压差提液可以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的问题。
水驱开发的高渗透性整装油藏,在特高含水开发期,在注采完善、油水井多向对应率较高和地层能量保持水平高的条件下,采用放大生产压差,以提高产液量来保证产量的稳定和开发效果的改善。
其中重要的是地质条件好,也就是高渗透性的油藏,并且能够有效补充地层能量,可以保证放大产液量的能量基础。
注采完善和多向对应率是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放大产液量提高采收率的必备条件,扩大注入水的波及面积及地层剩余油的动用程度。
毛管数是由Melrose和Taber等人用来衡量地层中剩余油滴受到的两种力即粘滞力和驱动力之比的无因次准数,毛管数在一定的范围内时,毛管数的多少与剩余油饱和度大小成反比的关系。
在高渗透性的水驱油藏,就满足这样的条件,可以利用放大产液量的方法,来增大毛管数,降低剩余油得饱和度,增大洗油效率,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因此,对于符合条件的高渗透性的水驱油藏,利用放大产液量的方式来提高油藏的采收率,在现今油价高升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论分析1.1采收率的计算公式E R=E V·E D(1)式中:η为采收率,%;E V为波及系数,%;E D为洗油效率,%;式(1)表明,油藏的采收率是波及系数与洗油效率的乘积。
波及系数E V越大,洗油效率E D越高,油藏原油的采收率E R就越高。
如果注入的驱替工作剂的波及系数太低,无论洗油效率多高,采收率的数值也不会太高;反之,如果波及系数较高,但洗油效率太低,采收率也不会太高。
提高油田采油效率的措施

提高油田采油效率的措施提高油田采油效率是在提高石油产量和降低成本的保护地下水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油田采油效率,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提高油田采油效率的措施。
1. 洞对水驱油田进行全面评估水驱油田是指采用水驱法开采的油田,这种油田常常会存在水能有效调剂的问题。
为了提高油田采油效率,首先要对水驱油田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地质勘探、地下水条件、水驱开采工艺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充分了解油田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开采计划,提高采油效率。
2. 优化采油井网布局在油田开采过程中,采油井布局的合理性对于提高采油效率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采油井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油井的有效开采半径,提高采油效率。
优化采油井网布局是提高油田采油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
3. 加大油井维护和管理力度高效的油井维护和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沉积物的产生,降低油井阻塞的频率,从而提高采油效率。
加大油井维护和管理工作力度,及时清理井底的沉积物,保持油井的畅通状态,是提高油田采油效率的重要手段。
4. 采用先进的提高采油技术对于一些含油层比较复杂的油田,为了提高采油效率,需要采用一些先进的提高采油技术,比如水平井、多级水平井、酸化压裂技术、CO2驱等。
这些先进的提高采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油田的采油效率,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5. 推广数字化油田管理技术数字化油田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油田的采油效率。
通过数字化油田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油田的全面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提高油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推广数字化油田管理技术是提高油田采油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6. 积极开展油田提高采收率试验在保证传统采油方法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开展油田提高采收率试验。
通过试验,可以寻找更加适合油田地质条件的采油方法,提高采油效率。
这对提高油田采油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7. 完善油田的现代化管理体系现代化的油田管理体系对于提高油田采油效率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chanism of Waterflooding
目的:
• 了解水驱剩余油、残余油的形成机理。分析 水驱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 • 探讨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主要途径。
被波及区内留下残余油。
(1)垂向和平面波及效率 水 油
K高 K中 K低
低。 (2)波及区域的驱油效率 ED低。 ——水驱油采收率低。
残余油的类型
• 孤岛状 • 珠状(滴状) • 索状 • 环状油膜 • 簇状油块 请参阅Reference: 郭 尚平院士著,《物理化 学渗流微观机理》, 科 学出版社,1990
3.排驱残余油滴的条件
水驱油的压力梯度>附加毛管阻力梯度。并 且油滴越长,附加毛管阻力梯度越小,在一定 水驱油动力条件下,该油滴越容易被排驱。
§2 微观水驱油机理及驱油效率
Microscopic Displacement of Fluids in a Reservoir
一.驱油效率ED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在水波及区内长期注水,最终可形成不流动的小油 滴,这些油滴成为二次残余油。可见,在宏观水波及到 的油层范围内,微观上仍然存在未能洗涤的残余油。 ED:表示注入工作液在波及区内清洗原油的程度。
四.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途径
从Nvc着手,可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µ,V,或降低σ,达到增大Nvc和 降低Sor的目的。
1.增加渗流速度V: 受到地面设施的限制,V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 2.增大µ: 聚合物驱,一般可增加几倍至几十倍,第二章讲述。
3.降低σ
表面活性剂驱,可降低至10-3mN/m数量级。第三 章讲述。 混相气驱,通过混相消除界面和界面张力。第四 章讲述。 4.降低µo 热力采油,相当于增加µw,第五章讲述。
D.正韵律油层
K1<K2<K3<K4 水 水 水 水 油 油 K1 K2 K3 K4
底部水层,渗透率高,水流动快 顶部油层,渗透率低,油流动慢
垂向波及小
E.反韵律油层
K1>K2>K3>K4 水 油 水 油 K1 K2 K3 K4
底部水层,渗透率低,水流动慢 顶部油层,渗透率高,油流动快
垂向波及大
§3 水驱油采收率及提高采收率途径
一.水驱油采收率
水驱油采收率=达到经济极限时的采出油量÷地质 储量,它由下式确定:
η = Es ⋅ E D
Es:波及效率(Sweep Efficiency) ED:驱油效率(Displacement Efficiency) ——水驱油采收率一般在30%—50%OOIP。
本章小结
•毛管力(Capillary Forces):阻力 •粘滞力(Viscous Forces):动力 •相捕集(Phase Trapping):动力与阻力抗衡的结果。 •被捕集相流动(Mobilization of Trapped Phases ) — Alternation of Viscous/Capillary Force Ratio 即 :提高毛管数,并保持稳定。 •被捕集相形成富油带:(Formation of an Oil Bank)
二.毛管数(Capillary Number)
µ:排驱液粘度, V:渗流速度, σ:油水界面张力。 Nvc Nvc意义:表示在一定润湿性和渗透率的孔隙介质中, 两相流动时,排驱油滴的粘滞力(动力 µ V)与毛管力 (阻力 σ )之比。 Nvc是无因次数,当Nvc达到一定值时,油滴便能 流动。
三.减饱和度曲线(Desaturation Curves)
( PA − PB + Pc )r v= 8[µ w x + µ o ( L − x)]
2
( PA − PB + Pc1 )r1 v1 = 8[µ w x + µ o ( L − x)]
2
( PA − PB + Pc 2 )r2 v2 = 8[µ w x + µ o ( L − x)]
2
v>0,水驱油 v=0,界面不动 v<0,油驱水
(2) 舌进的流动特征
A.高低渗透层的速度差与它们的渗透率差 成正比。 B.随着水驱的不断进行,高渗透层的油被 排驱,层内阻力减小,而低渗透层阻力变化 不大,高、低渗透层阻力差不断增大,水更 多地沿着阻力更小的Kh流动,Es下降。 ——当渗透率级差大于3-5时,应作调剖堵水处理。
(3)舌进分析
a. 舌进的起因:层间非均质性和较大的油水 粘度差。 b. 舌进的后果:使舌进前缘提前突破,降低 垂向波及系数。 c. 舌进区内存在粘性指进。
普通水驱,毛管力起支配作用。 毛管力与粘滞力相抗衡 粘滞力起支配作用
Sor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Nvc
一般水驱油的毛管数Nvc<10-6,普遍在10-7左右。
要使Sor显著降低,必须使Nvc增大102-104倍。 某毛管数下滞留下来的油滴,必须在更大的毛管数下才 能启动。
(1)几种舌进现象
A. 层间不可渗透
水 水 油
Kh Kl
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层无效流动,低渗透层尚留 下大量残(剩)余油。
B.层间可渗透
Kh Kl Kh
Kl
发生层间窜流。
C.均质厚油层的重力舌进
气 油
重力超覆 (Gravity override)
油 水
重力俯冲 (Gravity underride)
渗流力学知识:
△ ——注水井 △ △ △ ——生产井
△
△
△
△
△
△
死油区 形成剩余油
波及区 存在残余油
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的有效波及方法
△ △ △ △ △ △
裂缝发育油藏
有利,Es 高
不利,Es 低
油层波及效率低,是因为水驱过程中存在舌进 和粘性指进。
1.舌进(层间)
多层非均质油层中,油水前缘沿着高渗透层突 进的现象。
PA − PB = ( PA − Pw ) + ( Pw − Po ) + ( Po − PB )
根据毛管中的单相流公式,粘滞力:
8µLV ∆P = r2
毛管力: 因此:
Pc = Po − Pw
PA − PB 8 µ w xv 8 µ o ( L − x )v = − Pc + 2 2 r r 8[ µ w x + µ o ( L − x )] v = − Pc 2 r
未波及区域留下剩余油。
§1 宏观水驱油波及效率
从注入井到生产井的油层范围内,油区不能被注入 水完全波及到,水波及体积占该油层体积的百分比,称 为波及系数,即:
As hs ES = ⋅ = E A ⋅ Eh A h
Es表示注入的工作液在井网控制的油层区域内的 波及程度,包括面积波及系数和垂向波及系数。
(2) 当小毛管油水界面首先突破B点,此时在大 毛管中形成两个弯液面,油将以油滴形式存在。
水 PA 油 PB
问题:油滴运动时,毛管力是动力?还是阻力?
(3)残余油滴运动时,存在动力滞后现象,产生 附加毛管阻力
Pw1 前进角θ1 附加毛管阻力 Po ganglia Pw2 θ2后退角
Pw 1 − Pw 2 = ( Pw 1 − Po ) + ( Po − Pw 2 ) 2 σ cos ϑ 1 2 σ cos θ 2 = − + r r 2σ = (cos ϑ 2 − cos θ 1 ) r
同时实现水驱油的条件:
r1 < r 2 Pc 1 > Pc 2 − Pc 1 < − Pc 2 P A − P B > − Pc 2
v1>0, PA-PB> -Pc1 v2>0, PA-PB> -Pc2
2.油滴滞留情况
(1) 半径r和毛管力不同,V不同。
水 PA 水 油 r1 r2
油 P B
一般小毛管中速度快。大毛管中速度慢, 并留下残余油。
2.粘性指进(viscous fingering)
在排驱过程中,微观排驱前缘不规则地呈指状 穿入油区的现象。 主流线
Center-line path
原始油区 波及区 Breakthrough △
将指进现象简化为指进模型:
Vf µw,kw vD µo,ko
Vf:主前缘速度,VD:指进前缘速度
K w dPw K o dPo ⋅ =− ⋅ V f = Vw = Vo = − µ w dx µ o dx
二.波及区残余油形成机理及运移
孔隙介质有孔有喉,理论上建立毛细管模型
孔
喉
r
实际油层中多根毛管并联: •毛管半径不同,油水界面的推进速度不同。 •速度快的先被排驱,速度慢的留下残余油。
以亲水性并联毛管驱油分析为例:
1.并联毛管同时实现水驱油的条件
对于其中任一毛管:
PA 水 0 θ x Pw Po Pc 油 L PB
K w dPo VD = − ⋅ µ w dx
− K
w
(1)
(2)
µw VD = Ko Vf − µo
dP o Kw ⋅ dx µw = = M dP o Ko ⋅ dx µo
(3)
粘性指进分析:
(1)M>1,VD>Vf,指进发展 M=1,VD=Vf,指进稳定或无指进现象 M<1,VD<Vf,指进退化 (2)指进起因:层内微观非均质性(K差异)和较 大的油水粘度差。 (3)指进后果:使指进前缘提前突破,降低了平 面波及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