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水产养殖中的亚硝酸盐和蓝藻
亚硝酸盐是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头号杀手!

亚硝酸盐是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头号杀手!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偏高是工厂化高密度对虾养殖常见问题,易造成对虾蜕壳不遂、软壳,甚至“偷死”。
现就养殖对虾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处理作以下初步分析: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产生天然水域中,氮的存在形态可粗略地分为5种:溶解游离态氮气、氨(铵)态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及有机氮化物。
天然水体中各种形态的氮在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迁移、转化,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循环(见图1)。
图1 水中氮的转化关系从上图可见,含氮物质的分解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氨化作用。
即蛋白质、氨基酸等含氮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释放氨态氮的过程;第二阶段,硝化作用。
即氨态氮在亚硝化细菌(18分钟左右繁殖一个世代)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亚硝酸盐后,在硝化细菌(18小时左右繁殖一个世代)的作用下进一步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硝化过程受水体溶解氧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硝化速度随溶解氧含量的升高而增大,硝化作用的适宜pH值范围为弱碱性;第三阶段,脱氮作用(反硝化作用)。
即在脱氮细菌的作用下,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在低溶氧条件下被还原为氮气等的过程。
由上述可知,对虾养殖过程中以下几种情况均会造成亚硝酸盐偏高:1.大量投喂含氮高(高蛋白)的饲料,造成水体残饵、粪便积累;2.大量施肥,特别是含氮高的难溶性有机肥;3.养殖水体中后期藻类死亡。
藻类能够吸收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作为营养自身繁殖,死亡后使池塘中产生过多的含氮有机物;4.频繁、过量使用消毒剂,杀灭微生物和养殖水体中的藻类;5.池塘增氧能力不够,氧气供应不足,硝化过程受阻;6.有些地下水或河道水源本身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或氨氮,也会造成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偏高。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过高的危害亚硝酸离子通过对虾的呼吸系统进入到血液循环,可将血液中的亚铁血蓝蛋白氧化为高铁血蓝蛋白,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养殖水产动物缺氧或中毒。
亚硝酸盐偏高对对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虾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时会大量上浮,严重时直接导致死亡。
水产养殖亚硝酸盐降解实用大全

水产养殖降亚硝酸盐实用方法大全刘秋生珠海市碧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众所周知,水产养殖的水环境污染和水质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是集约化高密度水产养殖常遇到的问题,亚硝酸盐可影响鱼鳃中氧的传递,引起鱼类大量死亡,养殖应高度重视。
现把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劣及其原理整理汇总,供业内人士参考。
饲料残饵、肥料和鱼类排泄物等分解产生氨氮,氨氮由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组成,游离氨对水生生物有毒,铵离子基本无毒,两者并存且可以相互的转化:NH3+H2O ←→NH4++OH-,这一平衡受pH影响,pH升高时,平衡向左移,游离氨成倍增加.正常情况下NH4+会被藻类吸收利用,高密度养殖的中后期,特别这时藻类又老化的情况下,往往产生的NH4+会超出藻类吸收利用,部分NH4+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硝酸盐、亚硝酸在反消化细菌的作用下还原转化为NO、N2等,见下图更直观。
进入大气↑NO、N2↑N2O↑残饵、粪便NH42NOH 23—↑↑反硝化作用↑亚硝化作用池塘物质转化路径图硝化作用是有两个关键的共生菌群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分别是亚硝化细菌及氨氧化细菌,利用体内的氨单加氧酶和羟胺氧化酶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氨作为其唯一的氮源;硝化细菌即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利用亚硝酸氧化还原酶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亚硝酸盐作为其唯一的氮源。
值得一提的是,亚硝酸氧化还原酶是一个多重功能的酶,既可催化亚硝酸盐的氧化,又可催化硝酸盐的还原,不同的外界环境诱导其不同的功能,比如在缺氧的条件下它可将硝酸盐还原。
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氮作用或硝酸盐呼吸作用,即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成气态氮化物(主要是N2,少量是N2O),主要包括四个步骤:NO3—→NO2-→NO→N2O →N2,分别利用了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一氧化氮还原酶、一氧化二氮还原酶。
硝化过程是耗氧的,底层溶氧量非常重要,底泥硝化作用强度随底层溶解氧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强.硝化细菌比亚硝化细菌对水体pH敏感,硝化细菌进行硝化作用的最适pH范围在8。
细说亚硝酸盐的产生、危害、预防和处理方法(不支持活菌)

细说亚硝酸盐的产生、危害、预防和处理方法(不支持活菌)中国水产频道报道,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对鱼虾的毒性较强。
在有的池塘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偏高现象相当严重且普遍,而且在不注意的情况下还会突然升高,导致鱼虾的突然死亡,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即使有时达不到致死浓度,但由于持续时间过长或者含量超过鱼虾的忍耐程度,导致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生长或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
亚硝酸盐是养殖水域中诱发暴发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毫克/升后,鱼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减低,可以造成鱼虾慢性中毒,此时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
在饲养的过程中,投喂饲料的质量和投喂方法对产生亚硝酸盐的作用很大。
特别是驯化养鱼,投喂的颗粒饲料含蛋白较高,有一些蛋白质是鱼类无法利用的,这些蛋白要排泄到水体中,还有投喂方法不当,造成鱼类吃得过饱,有一些饲料来不及消化就排泄到水中,此外,有的饲料直接落入水中未被鱼儿吃食,这些排泄物和残饵在水中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氨和有毒物质,再经过亚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的作用很快转化为亚硝酸,亚硝酸与一些金属离子结合后形成亚硝酸盐。
在不少养殖地区,仍然是采用投饲和施肥相结合的方法养鱼,使用的是有机肥和碳酸氢铵等肥料,这些肥料在水体中可能会产生大量氨态氮,氨态氮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氧化为亚硝酸氮,进而被硝化细菌氧化为硝酸氮。
养殖池塘长时间不清除池底淤泥,这些过多淤泥在养殖的过程中进行分解发酵,消耗氧气,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氨态氮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在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就会产生有害的亚硝酸盐。
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投喂饲料量也大,很容易造成水体缺氧,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氨。
水体的溶氧越不足,在PH值越低,水温越低的情况下,亚硝酸盐的含量就越高。
在春秋季节,温度变化较大的时候,养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不足(主要是由于低温、营养不足、天气不好等)引起藻对氨氮的吸收能力减少,使得硝化细菌对氨氮负荷加大。
亚硝酸盐水产动物致病的根源

亚硝酸盐水产动物致病的根源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亚硝酸盐水产动物致病的根源1.亚硝酸盐(NO2- )的来源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一旦硝化过程受阻,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内积累。
这种情况在对虾、河蟹育苗过程中经常发生,如河蟹1期蚤状幼体对NO2--N的要求含量必须控制在l以下,若超过此量将导致幼体大批死亡。
2.亚硝酸盐的控制标准根据现有文献,亚硝酸盐的毒性依鱼、虾、蟹种类和个体不同而不同,因此,对各种鱼虾的安全浓度差异很大。
为确保鱼虾蟹(尤其育苗期)的安全,建议将亚硝酸盐含量必须控制在l以下。
3.亚硝酸盐的毒性当养殖水体中存在亚硝酸盐时,鱼虾类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其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
鱼类长期处于高浓度亚硝酸盐的水中,会发生黄血病或褐血病。
亚硝酸盐在水产养殖中是诱发爆发性疾病的重要的环境因子。
当水中亚硝酸盐达到时,鱼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逐渐丧失,会造成鱼虾慢性中毒。
此时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
当亚硝酸盐达到时,鱼虾某些代谢器官的功能失常,体力衰退,此时鱼虾很容易患病,很多情况下鱼虾爆发疾病而死亡,就是由于亚硝酸盐过高造成的。
亚硝酸盐过高可诱发草鱼出血病。
鳗鱼亚硝酸盐中毒时鱼体发软,胸部、臀部带浅黄色,肝脏、鳃、血液呈深棕色。
对虾中毒时,鳃受损变黑,导致死亡。
4.防止亚硝酸盐过高的方法(1)定期换注新水。
(2)保持养殖池或育苗池长期不缺氧。
(3)少施无机氮肥。
(4)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
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及措施分析

1.水产养殖中做好水质控制的意义水产养殖水质对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国相关政府管理人员专门从法律高度制定了《渔业水质标准》,该标准结合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相关法律,从基本的水体颜色形态到PH值、溶解氧、挥发酚、常见重金属、毒性盐等关键物质进行了详细的指标限定,其标准是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应当坚持的底线标准,如今随着现代城镇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水产养殖人员更应该做好相关指标的管控,保证水体质量远在底线水平之上,这才符合现代水产养殖绿色生态的基本理念。
2.水产养殖的水质标准2.1 物理标准物理标准在这里主要是指肉眼可分辨的水色标准,也包含可被人体直接感知的水温变化,物理标准是常规肉眼观察水体变化的最简便直接的手段。
一般来说,健康的养殖水体应当具备“肥”“嫩”“爽”的标准,所谓“肥”,就是在视觉可见的情况下,能看见水体中较多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达到鲜活的水平;所谓“嫩”则是对“肥”的进一步要求,“嫩”要求水体的“肥”具备长期的持续性,具备一定的自我更新和修复能力,这样才能持久作为水体养殖的良好场所;最后就是“爽”,主要体现在水体的透明度方面,较高的透明度加上没有浮膜的水体,才能符合“爽”这一基本要求。
在水温条件控制上,一般选择足够深度的水体作为养殖场所,水体太浅会导致水体温差过大,不利于养殖产业的发展,根据时令的不同,需要在不同时节做好水位的高度控制。
在水体出现异常时,在物理标准上会有较为直接的表现,所以物理变化常可作为水质变化的第一判断标准,比如水体颜色开始转向暗绿色、灰蓝色或蓝绿色,水体内浮游动植物含量大量减少,水面开始出现浮膜,水体透明度略微下降,这是水体变瘦的体现。
又比如水色整体呈现出草绿色、油绿色、黄色、红褐色等颜色,同时伴随大量的硅藻或隐藻,透明度严重下降,这是水体过肥的体现。
在水肥稍多的情况下,水体透明度严重下降,随着肥力进一步增加,水体透明度反而会有所回升,这是物理观察水体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水产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pH值等带来的危害

水产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pH值等带来的危害作为连续六年成为渔业科技入户的老指导员,本人深刻体会到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化学耗氧量等含量的高低将决定着水质的好坏。
在养殖过程中,这些指标过高,将对养殖的水产品带来很大的危害。
现简单介绍一下它们形成的原因、危害和处理方法,供参考。
一、形成原因1、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养殖水体中由于大量的投饵而留下的残饵,水体中水生动物的大量排泄物的累积和水体使用消毒剂将有益和有害的细菌统统杀灭,氧气供应不足,造成大量积累的氨消化过程受阻,形成养殖中的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
2、硫化氢在缺氧条件下,由残饵或粪便中的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
硫化氢科与水底泥中的金属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池底变黑。
二、造成危害1、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mg/l后,亚硝酸盐对水体中养殖的鱼、虾、蟹产生危害。
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鱼、虾、蟹的呼吸作用由鰓丝进入血液,鱼、虾、蟹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减低,出现组织缺氧,此时水生动物聂食降低,鰓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从而导致鱼、虾、蟹缺氧甚至窒息死亡。
2、当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超过0.2 mg/时,氨氮将对鱼、虾、蟹造成危害,其危害相似鱼亚硝酸盐,氨氮毒性当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温度和pH值越高,毒性越强。
3、硫化氢有臭蛋味,但当养殖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在0.1mg/以上时会对水产动物产生刺激、麻醉和影响鱼类呼吸作用。
4、pH值低可使鱼、虾、蟹血液中的pH值下降,消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解氧较高,还是造成鱼、虾、蟹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pH值过高则可能腐蚀鱼、虾、蟹鰓部组织,使鱼、虾、蟹等失去吸收能力而大量死亡。
另外,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水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能分解。
水产养殖的亚硝酸盐

水产养殖的亚硝酸盐随着水产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养殖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有毒物质的产生。
一亚硝酸盐的危害亚硝酸盐能够引致养殖动物中毒,中毒机理就是血液随身携带氧气的能力弱化,有时水中含氧量并不高,但是,养殖动物还可以发生“浮头”的症状。
鱼类亚硝酸盐中毒后,通常可以呈现出慢性中毒和急性中毒两种方式,慢性中毒可以引致鱼类生长不显著,体表呈现出不正常的色泽,活动力弱化,反应迟钝等。
急性中毒和浮头很相近,都呈现出高热症状,但是两者最小的区别就是亚硝酸盐中毒在太阳出后鱼还不上岸,有时甚至整天都在水面活动,晴天也不完全相同。
二亚硝酸盐的产生过程亚硝酸盐就是氮元素在自然循环过程中的产物之一。
通常在养殖水体中,氮元素主要存有以下几种形态:有机氮和氨态氮(nh3-n).氨化促进作用即为由氨化细菌或真菌的促进作用将有机氮水解沦为氨与氨化物,氨态氮在硝化作用下转变为硝酸盐氮,亚硝态氮就是其中不稳定的中间形式,对鱼类存有很强的毒性,在溶氧充裕时,亚硝酸盐可以出现硝化反应变为无污染的硝态氮,恰好相反,在溶氧严重不足时则可以产生反硝化反应,转变成氨氮。
一般在养殖过程中的的6---9月,底力比较厚,施肥多的池塘投饲量(包括青饲料和颗粒饲料)大并且溶氧不不足时容易产生亚硝酸三亚硝酸盐的处置方法由于亚硝酸盐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要消除亚硝酸盐,我们必需从减少水体中多余的氮素和增加水体含氧量两个方面入手。
1增加水体中多余的氮肥素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须要摄食氮肥,鱼类排泄物所含的蛋白质也可以水解出来含氮物质,所以必须增加水体中多余的氮素就建议养殖户必须掌控少量多次、增加沉积浇水的原则。
同时在投饲料量小的季节尽量减少氮肥施用量。
2增加水中溶氧量尽量保持养殖水体充足的溶剂氧,特别是在投饲料量大、开挖时间长趋于老化的池塘要及时加注新水,如果水源条件不好,则必须在相应季节根据池塘情况经常性开增氧机。
水产养殖蓝藻知识点归纳

水产养殖蓝藻知识点归纳水产养殖业是一门重要的农业产业,不仅提供丰富的鱼类、虾类、蟹类等水产品,还对经济发展和食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在水产养殖中,蓝藻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它既可作为水产养殖的饲料,又可能对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水产养殖中与蓝藻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和运营养殖业务。
一、蓝藻简介蓝藻,学名蓝藻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属于蓝藻门。
蓝藻的特点是具有光合作用和氮固定能力,可以通过光能和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
蓝藻在水体中生长繁殖迅速,可以形成大量藻华,对水质和养殖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蓝藻对水质的影响1. 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剩时,容易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形成藻华。
藻华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对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2. 氧气供应不足:藻华会阻碍水体中的气体交换,特别是光合作用期间,蓝藻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导致水体缺氧。
缺氧会使鱼虾等水生生物无法正常呼吸,甚至引发窒息死亡。
3. 毒素释放:某些蓝藻细菌在死亡或受到外界刺激时会释放出毒素,这些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养殖场若未及时发现、处理藻华,引起水产品中毒事件的风险将增加。
三、控制蓝藻的方法1. 蓝藻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动物,如水蚤、贻贝等,能够捕食蓝藻,控制其数量。
在养殖水体中适量投放这些天敌动物,可以有效控制蓝藻的生长。
2. 机械防治:利用机械设备如曝气机、水泵等加强气体交换,提高水体氧气含量,从而防止蓝藻产生藻华和水体缺氧。
此外,也可以利用机械方法清除水体中的蓝藻,保持水体清洁。
3. 化学防治:使用一些专业的水质调节剂,如铜绿素等,可以抑制和杀灭蓝藻。
但是化学防治要慎重,选用合适的剂量和方法,以避免对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四、蓝藻的利用价值1. 饲料资源:蓝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可作为饲料资源供养殖业使用,提高养殖动物的营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水产养殖中的亚硝酸盐和蓝藻
1.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在土池小棚和淡水的小池中经常会引起危机。
亚硝酸盐为什么会高?原因非常简单:水体里的氮已经超过这个水的净化能力,微生物已经在厌氧代谢了。
1.1. 亚硝酸盐高的预防措施
(1)尽可能保持水体有一个良好的藻相,无机氮能够同化为藻的叶绿素
或者藻蛋白质。
(2)尽可能降低底泥、水体的有机、无机氮,减少水体净化的负担,减
少水体进入厌氧代谢的几率和程度。
方法:
①有条件就多换水,多排污。
②合理投料,根据水质、气候等条件适当投料。
③如果底泥变黑,泼洒底质改良剂。
④水体过浓,泼洒水质生态调节剂。
⑤早6点,晚9点每亩直截了当的撒过碳酸钠400克,每亩也就是花3块钱左右,改底、增加溶解氧的效果明了确切。
⑥亚硝酸盐高,施加好氧反硝化微生物制剂。
1.2. 亚硝酸盐高的治理措施
(1)打开所有增氧机、大换水,到问题控制为止。
(2)淡水养殖户可以每亩400克过碳酸钠+海盐3公斤混合后撒,每3
小时一次,到问题控制为止。
(3)控制之后按预防措施处理。
2. 蓝藻
在水产养殖中,经常会出现蓝藻这种令人烦恼的现象,处理不当的话搞不好容易出现大量死亡,所以我们应该把蓝藻的毒害搞明白,尽量在处理过程中能够安全。
2.1. 养殖中常见的蓝藻种类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蓝藻主要是淡水的微囊藻、颤藻等。
淡水常见的微囊藻、颤藻主要在:水体磷比较高、水温高、pH高的时候成为优势藻。
蓝藻对我们水产养殖的危害是什么?其主要的危害在环节在那里?
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才能够避重取轻避免大的伤害。
蓝藻在未死亡的时候,对水体的危害是;遮挡阳光影响了其他藻的光合作用,导致蓝藻在水体中成为优势藻相,导致水体缺氧。
这时候蓝藻是不满意大量释放蓝藻毒素,伤害水中的水生物的,而是通过缺氧、抢夺碳等等间接影响整个水体藻多样化或影响大型水生物的消化系统。
在蓝藻死亡的时候,蓝藻胞体破裂将释放毒素污染水体,使水生物产生中毒现象。
从以上我们看到;蓝藻真正的危害是在蓝藻死亡的阶段而不是蓝藻生长过程。
2.2. 蓝藻的处理误区
体现在出现少量蓝藻时没有及时处理、蓝藻增多时采用杀藻剂杀藻,这种处理方法藻类大量集中死亡,引起水体环境的骤然变化,同时部分蓝藻会释放藻毒素,使水产养殖动物应激反应明显,造成大量的不摄食甚至死亡,所以不提倡这样处理。
2.3. 蓝藻的治理措施
蓝藻的处理尽可能在少量的时候通过水的pH的调整、总碳的调整使球藻慢慢恢复优势。
当看到蓝藻大量增加的时候有条件的养殖户尽可能换水,换水后调整水体的pH和总碳,适当所以一点腐殖酸钠调整水体的电子平衡,争取在3-5天恢复球藻的优势,没有条件换水的养殖户可以采用营养素的钝化剂大幅度的降低水体的各种营养物质后,再撒一定腐植酸钠提高水体的碳含量,这样处理一般在4天左右可以恢复水体球藻占优势。
这样的措施虽然体现效果的速度慢但是非常安全,对水产动物没有不良影响。
根据蓝藻形成、毒害这个原理,我们在处理蓝藻的时候,我们尽量避免直接杀死蓝藻而是通过水的调整,慢慢的让球藻变成为优势藻相。
方法:
1、蓝藻太多的时候(把池完全覆盖,甚至0.2cm),可以通过吸取表层水,把蓝藻吸走。
2、只是下风向有蓝藻,水质也出现分层的时候,可以使用微生物除藻剂或生物碱除藻剂,同时用一点腐植酸钠提供碳源供球藻摄取。
再用一点光合细菌消耗水质的氮和磷,减少蓝藻的生长物质基础。
3、有条件就尽量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