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駙馬命運好嗎?
• 古人說:「皇帝女兒不愁嫁。」但是「駙 馬」一詞的由來卻暗含心酸。 •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經常出巡以顯示自己的 文治武功。西元前218年的春天,當他 的車隊行進到傅浪沙[在金河南原陽縣] 時,突然飛來一個碩大鐵椎,把秦始皇座 車後面的副車壓的粉碎。
駙馬命運好嗎?
• 替身的選擇要有皇家身分,這樣才不會損 害皇帝的威儀,同時這個替身又不能讓和 皇帝血緣太近的人來做,以防萬一出了意 外,皇族受損。通常由皇帝的女婿來擔當 副車替身。 • 明朝,朱元璋進一步明確規定,駙馬終生 不德在朝為官。如果公主比駙馬先行死去, 除非駙馬能夠在娶一個公主做老婆,否則 將遞奪「駙馬」名號,返回故里。
• 做官的墨家子弟要拿出俸祿一部份獻給墨 家…… • 對於這些規定不能有任何發揮或逾越,否 則會被掃地出門 • 因此,「墨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湯蹈火 死不旋踵」,此乃「成規」的威力 • 「墨守」、「成規」原為人們對墨家的兩 特色之概念,現有貶義。
「哇塞」傷風雅
• 「哇塞」原是閩南方言 • 七十年代在台灣流行,八十年代傳入中國, 最早開放的沿海地區 • 「哇」是第一人稱代名詞「我」 • 「塞」是表示性行為的動詞,相當北京話 的「操」 • 所以…….
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洪儀真 主講Leabharlann 「明日」黃花?「昨日黃花」?
• 蘇軾:「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 愁」 • 蘇軾:「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明日 黃花蝶也愁」
• 宋代胡繼宗「書言故事.花木類」就稱: 「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
紅得發紫?
• 以服色言:紫不如朱 漢代:朱是正色,紫為間色(雜色)在古 代間色被人看輕,視紫色為惑人的邪惡顏 色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 • 唐宋:三品以上高官服紫,三品以下五品 以上服朱;宋朝五、六品服朱 • 所以紫的地位就提升了
古代文化常识(易错集).doc

1.古代的“河”一般指黄河,“江”一般指“长江”。
2.xx、xx、xx、xx。
3.“太学”或“国子监”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太学是始设汉代的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4.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有才德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5.古人根据太阳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季节、气温、物候等情况。
6.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
7.“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
8.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赋税奖励给某人。
9.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10.母亲去世曰“内艰”,父亲去世曰“外艰”。
11.斋戒时并非不吃肉,而是忌食有辛辣有臭气的食物,如葱蒜、芥末等。
12.不满周岁称襁褓。
2 至3 岁称孩提。
女孩 12 岁称 xx 之年。
女孩 13、14 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 15 岁称及笄之年。
男子 20 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 岁称 xx 或耳顺之年。
70 岁称古稀之年。
80 岁称杖朝之年。
80 至 90 岁称耄耄之年。
100 岁乐期颐。
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 xx 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xx 老人为 xx。
13.《礼记·曲礼》(周):“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唐代时,二品以上官员死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以下以至平民百姓都称死。
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薨”。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淑女""美女"大不同“淑女”“美女”大不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每次读《诗经》开篇《关雎》中这第一句,总是引人想:这个“淑女”到底是怎样的女子,她又是靠什么成为君子的好配偶呢?很多人会把“窈窕淑女”理解成为身材苗条的女子,这多少有点狭隘了。
之所以称为君子的好配偶,当然是要符合“君子”的审美标准。
在古代,人们评价女子,讲究“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所以“窈窕淑女”不仅仅指的是貌美,更重要的是心美。
只有内外兼修,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才能成为君子的好配偶。
如果按照这种标准,当得起窈窕淑女的人当真是少之又少。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
既是天性,女人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美化自己。
所以,如今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进商场购物,都能遇到不少漂亮的女性;随便打开一张报纸,或是随手翻开一本杂志,美女靓照比比皆是;到饭店吃饭,有美女迎宾,到商场购物,有美女导购;要是打开电视,或是网络,更是不得了,这个模特走秀了,那个选美了,个个容颜姣好,个个身姿婀娜,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是“美女”毕竟不是窈窕“淑女”。
“淑女”是美女的升级版。
“淑”讲究的是内在修养和美丽容貌的和谐统一,既要美貌更需道德和智慧,因此淑女要知礼仪,明退进……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少美女慨叹:“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因此宁愿做美女,也不愿做需要学习才能做成的淑女。
社会发展了,美女多了,可是淑女少了。
美女变成一种大众资源,淑女倒成了濒危物种,实在可叹!人到七十才“致仕”先是余秋雨误用,后是金文明“咬嚼”,再是余秋雨引经据典的苍白辩解,最终使得相对冷僻的“致仕”成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词。
从这个意义上说,名人误用词语是一件好事,否则,在中国社会上怎么会有如此好的普及古文化的机会?尽管如此,对于这个词,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新认识一番。
《礼记·内则》明确规定:“七十致政。
中国古代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2020中国古代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而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仁政”。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秦国李冰修都江堰。
隋朝李春修赵州桥3.秦长城的起止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的起止点—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朝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 )。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西汉汉武帝大一统时期。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司马迁)。
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是:元朝(1271年,忽必烈)。
6.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隋朝)。
我国殿试制度和武举形成:唐朝的武则天时期。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期开始)完成的标志:南宋时期。
西藏成为中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或我国封建君主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的设立(清朝雍正时期)。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朝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北宋7.西域,指今新疆和更西的地方,而非西藏。
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不是汉武帝。
8.文景之治是西汉的文帝和景帝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元盛世是唐玄宗 (统治前期,唐朝达到全盛)9.①顺治帝赐封dalai喇嘛。
②康熙帝赐封班禅额尔德尼。
乾隆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此后历世dalai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册封。
③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与dalai、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10.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最易误解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文史常识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1.“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
《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
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
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
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
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
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事见《周礼?檀弓》〕。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
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开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开展到诸侯亦可用。
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那么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2.“劳燕〞最惯是“分飞〞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的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忧郁感伤。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少年心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突兀出现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
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最容易误解的32个文史常识,汇总大全来了...

最容易误解的32个文史常识,汇总大全来了...
最容易误解的32个文史常识,汇总大全来了,家里有孩子的,为了孩子着想也要收藏起来学习,极力推荐的好资料。
对于文史常识,很多家长、同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今天,周少就来帮大家解决这个容易被误解的难题,比如“丰碑”自古不是碑,“衣冠禽兽”是褒义,“莘莘学子”不是成语,而是组合词。
因此,建议大家把这份32个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打印出来,让孩子学几遍,以后再遇见的时候,就不会被误解乱用了,增进孩子的文史积累。
易被误解的十个文学常识

易被误解的十个文学常识对传统文化通识的学习,是国人最起码的文化标识。
近些年来,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对文学常识的错误理解,令人汗颜。
现选录十个易被误解的文学常识,供大家认识。
常识之一:“天之骄子”是匈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现在西汉名将陈汤的上疏中。
二千年后,这句话再次响彻在各大华语论坛,成为大家“遥想伟大汉人当年”的最佳凭据。
大家以此自壮声威,却忘记了令人追慕不已的汉朝当年也曾流行过的另外一个词:天之骄子。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公元前九十年,匈奴入侵,汉武帝一声令下,贰师将军李广利、御史大夫商丘成,重合侯莽通分带三路大军踏上征程。
“车辚辚,马萧萧”,十三万大军旌旗蔽日。
谁知出师不利,李广利败降,匈奴单于给汉武帝写了一封著名的信件,在这封信中,匈奴单于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
单于这么说,自然有他的依据。
匈奴是典型的轻骑兵,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长于骑射,机动灵活。
对于这一点,汉朝人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言兵事疏》中,晁错曾总结了匈奴军队的三大长处:一、上下山坂,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如也。
二、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费如也。
三、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如也。
直是道破了匈奴骑兵对中国步兵的压倒性优势。
因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和“天之骄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仅仅记住其中一句而有意或者是无意的忘记另外一句,一定不会得出全面的结论。
常识之二:究竟如何'平″天下儒家认为,只有完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道人生工序,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成功。
前七道工序的意思没什么争议,但对于'平天下″,后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就是平定天下,'平″总是和武力、和沙场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对于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实现天下平定的理想,儒家给出了他们理解的方式: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高中语文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素材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曾几何时为几时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东都遇春》的长诗。
诗中说:“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其中,“曾几时〞后来就固定为一个词语“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比如以下两句:“补官扬州,公得谢归。
曾几何时,讣者来门。
〞(王安石《祭盛侍郎文》)“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
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
〞(赵彦端《新荷叶》)如今,“曾几何时〞是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词语,但是也容易用错。
如下面两句话就误用了“曾几何时〞。
1.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
2.美国方面希望通过播放萨达姆被捕的电视画面促使伊拉克抵抗武装放下武器,曾几何时,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曾指责伊拉克方面播放被俘美军士兵的电视画面违反了《日内瓦公约》。
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
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而《现代汉语词典》那么直接举出例句:“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明日〞黄花非“昨日〞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总会发现“昨日黄花〞一词。
比如:“同仁堂的百年盛誉会否成为昨日黄花?〞又如一文章标题:“美网球迷爱红颜昨日黄花遭冷落〞。
还有:“多彩台历走俏挂历已是昨日黄花〞。
不由得纳闷,明明是“明日黄花〞,怎么变成“昨日黄花〞了?所谓“明日黄花〞,出自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意思是说,重阳节过后,金黄的菊花便将枯谢凋败,到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
除此之外,苏东坡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又用了一次:“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同样一句话,苏大学士用了两次,可见他对这句话比较满意。
后来,人们就把“明日黄花〞比喻为过时的事物。
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就称:“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那么,既然这句话很多人知道,为什么还会有人犯错呢?莫非仅仅是按照日常生活知识来判定,觉得“昨日〞比“今日〞更能表示“过时〞的意思?我们不如再把问题的本质转回苏轼所作的诗词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郭灿金张召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蕴丰富。
从本期开设的“文史博览”,将介绍一些日常交往中最易误解的人文、历史常识,包括典故溯源、民俗揭秘、人物考古、礼仪点评等方面,这些常识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当正确、得体地运用。
“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
《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
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
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
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
《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
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
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
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
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劳燕”最惯是“分飞”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的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忧郁感伤。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少年心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上突兀出现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
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后来读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诗句时,我才知道了自己从前的误读。
应该是“劳燕分飞”。
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
“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
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
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
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
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天空没有留下劳燕的影子,但“劳”和“燕”曾经飞过,曾经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过。
郭灿金张召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蕴丰富。
从本期开设的“文史博览”,将介绍一些日常交往中最易误解的人文、历史常识,包括典故溯源、民俗揭秘、人物考古、礼仪点评等方面,这些常识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当正确、得体地运用。
“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
《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
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
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
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
《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
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
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
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
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劳燕”最惯是“分飞”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的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忧郁感伤。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少年心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上突兀出现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
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后来读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诗句时,我才知道了自己从前的误读。
应该是“劳燕分飞”。
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
“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
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
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
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
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天空没有留下劳燕的影子,但“劳”和“燕”曾经飞过,曾经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过。
郭灿金张召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蕴丰富。
从本期开设的“文史博览”,将介绍一些日常交往中最易误解的人文、历史常识,包括典故溯源、民俗揭秘、人物考古、礼仪点评等方面,这些常识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当正确、得体地运用。
“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
《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
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
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
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
《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
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
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
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
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劳燕”最惯是“分飞”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的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忧郁感伤。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少年心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上突兀出现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
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后来读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诗句时,我才知道了自己从前的误读。
应该是“劳燕分飞”。
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
“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
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
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
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
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天空没有留下劳燕的影子,但“劳”和“燕”曾经飞过,曾经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