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
第六章 少阴病辨证论治

四、少阴病治则:
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四逆汤为代表 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为代表
五、少阴病治禁:汗、下。 六、少阴病预后:
寒化证;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热化证:可有伤津动血、动风之变。
五、少阴病发病示意图
太 阳 病 太 阴 病
误治损伤心肾
失治自传
少 阴 厥阴病
脾损及肾
病
邪盛直犯
少阴病本证:
呕——水寒犯胃
病机: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水饮泛滥 治疗:真武汤——温肾化气利水
附子汤: 术、附倍用,并伍人参,重在温补元阳(阳虚身痛) 四两 二枚
真武汤:
术、附半量,更佐生姜温散水气(阳虚水泛)
二两
一枚
(七)桃花汤证 (306、307/P316)
证候 下利不止---下焦虚寒,失于固摄
少 阴 病
便脓血----寒凝血腐,脉络损伤 腹痛----阳虚寒凝,气机不畅
(八)正虚气陷证(325/P318)
下利——脾肾阳虚,运化失职
脉证
脉微涩——气虚血少 呕——阴寒犯胃 汗出——阳虚卫外不固,阴盛逼阳外越
少 阴 病
数更衣——阳虚气陷,下利频数
反少者——阴液将涸,便量反少 治法:当温其上——温上以升阳,阳回阴亦复 治疗:灸之——(补)百会穴,中脘穴
二、少阴病热化证
少阴病——阳虚寒盛,失其温煦——背恶寒重,口中和,脉沉 无热象
(316/P316) (六)真武汤证(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
主证 少 阴 病 腹痛下利——阳虚水泛,水饮浸渍胃肠 小便不利——气化不行,水停下焦 四肢沉重疼痛——水气浸渍肌肉筋脉 咳——水寒犯肺 或然证 小便利——阳虚不能制水 下利(指利甚)——水寒下趋肠道
第56讲 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

第二种情况是循经传,所谓循经传,是哪一经的邪气传少阴我们把它叫做循经传呢?哪一经的邪气传少阴?对!如果我们讲到这儿,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就很灰心了,原来是大家没好意思说。太阴之邪传少阴,因为在《伤寒论》的写作次序中,写完太阴就写少阴,写完少阴就写厥阴,按照这样的次序来传的,后世医家把它叫做循经传。我们在最开始讲“六经辩证的若干问题”的时候我们说,这里的循经传,不是按照子午流注的次序,也不是按照经脉经气流注的次序,而就是按照《伤寒论》中的写作次序,所以这个名词在临床实际没有更多的意义,我们今天不再用这些名词了,但是我们读《伤寒论》的注家的这些著作的时候,遇到这些词,所以我们今天偶尔也用一用,使大家在读注家的书的时候,能够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太阴之邪传少阴的例子,我们在太阴篇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那个273条的“自利益甚”和277条的“宜服四逆辈”,都隐含着太阴虚寒下利,越拉越重,就由单纯的脾阳虚发展到脾肾两虚,最后直接就形成了少阴病,这个我们也不用再多作介绍。
为了很好的理解少阴病出现的症状,出现的症状的病机,我们仍然要复习一下少阴的有关生理。
少阴病的主要证候就这么多,当然还有什么动血证呀,伤津动血证啊,等等,那些我们讲原文的时候再具体谈。
第五个我们谈少阴病的治疗禁忌。少阴病的治疗禁忌,那应当禁汗,禁吐,禁下。因为少阴病毕竟是以虚证为主,汗吐下都不能够祛除少阴的邪气,而只能白白的损伤少阴的正气,导致病情的恶化,所以少阴要忌汗吐下,禁攻邪的方法。还禁火劫。虽然它是个寒证,但用火疗的方法强迫发汗,也会伤阴损液,也是不行的。
少阴病的证候分类:首先对脏证来说,它可以有寒化和热化两大类。为什么少阴脏证它不象太阴病一样,就是个脏虚寒证,它没有提到热证,而少阴病有寒化,有热化两类。这主要是因为,心是主火的,肾是主水的,水和火就是阴阳相对的两种变化。更何况肾又内藏元阴元阳。这句话我们再重复一遍,心为火脏,肾为水脏,肾又内藏元阴元阳,这是它的生理基础。当素体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这就出现少阴的寒化证。少阴寒化证在我们的少阴病篇,涉及到阳衰阴盛证,治疗用四逆汤;涉及到阴盛戴阳证,治疗用白通汤;涉及到阴盛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还涉及到阳虚身痛证,治疗用附子汤;还有阳虚水泛证,治疗用真武汤。除此之外,少阴寒化证,在我们的讲义上还列了下利滑脱证,胃寒剧烈的呕吐证,因为它不是特别典型的少阴寒化证,所以我们不在这里给大家列出来。,我们讲原文的时候再具体谈。
少阴病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少阴病平时需要注意什么少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寒凉感、身体疼痛、口渴不欲饮、腰腿冷痛、尿频尿急等。
以下是对于少阴病平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 饮食调理:饮食对于身体健康和病情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在少阴病期间,患者应当注意饮食调理,适当选择温热性质的食物,以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的体温。
推荐食物包括姜、辣椒、羊肉、鸡肉等。
此外,少阴病患者应当避免冷饮、生冷食物以及寒凉性质的食物,如梨、西瓜、菠萝、荸荠等。
2. 保暖措施:少阴病患者身体偏寒,容易受寒的刺激,因此需要采取一些保暖措施。
保持室内的温度适宜,避免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
在冬季尽量穿暖和的衣服,特别是加强对腰腿部位的保暖,可以使用热敷、保暖贴等方法帮助舒缓症状。
3. 安排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对于强壮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有益。
对于少阴病患者来说,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体温和代谢,有助于缓解症状。
推荐选择适度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瑜伽、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4. 心理调节:身体不适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而情绪的波动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少阴病患者在平时要尽量保持心情愉快,积极调节情绪。
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交流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减轻症状对心理的影响。
5. 按摩调理:按摩是一种能够通过刺激和按压身体特定穴位来促进气血流通的方法。
对于少阴病患者来说,适当的按摩可以缓解症状。
尤其是对于腰腿冷痛的症状,可以使用温热的手或热敷物进行按摩,帮助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6. 注意休息:充足的休息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对于少阴病患者来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能够帮助身体恢复和养护。
此外,休息期间也应避免剧烈活动,尽量保持放松状态。
总结起来,少阴病患者在平时需要注意饮食调理、保暖措施、适量运动、心理调节、按摩调理以及注意休息。
通过合理的调整生活方式和保养,有助于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当然,对于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还是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治疗和护理。
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概述
少阴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疾病分类之一,也是经典的“六经病”的一种类型。
它既是表述人体疾病形态及其病机规律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医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指导思想。
病机
少阴病的病机主要是寒湿阻滞,阴寒内盛。
少阴所属的肾、膀胱、肝、肺四个
脏腑在病证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膀胱主要调节二便,而少阴病可导致尿频或尿急;肝主疏泄,在少阴病中常表现为肝郁气滞;肺主呼吸,因此往往伴随有呼吸困难等症状。
临床表现
少阴病的临床表现与其病机密切相关。
病因病位的不同,症状表现也有差异。
一般表现为病程较长、恶寒多、发热少、腹痛胀满、尿频或尿急、受寒易感等。
分型
少阴病根据不同的证型,可分为水肿型、寒痹型、阴虚火旺型等。
其中水肿型
以水液不通、泛滥为主要特征,寒痹型以肢体沉重、关节疼痛为主,阴虚火旺型则以口干燥渴、神经衰弱等为主要表现。
诊断
诊断少阴病需综合分析病史、病情、症状、舌脉等方面的信息。
在进行舌象观
察时,通常可见舌质发暗紫或暗蓝,舌苔白滑,舌脉沉弱或濡脉等。
此外,少阴病易与其他病证混淆,需注意辨证。
治疗
治疗少阴病需要遵循中医基本原则,根据证候判断治法、方药,同时配合针灸、推拿、气功等物理治疗手段。
针对不同分型,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杞菊地黄丸、四季疗方等。
意义
少阴病是中医学中研究疾病与脏器关系的重要范畴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少阴病的病机、证型、辨证论治等,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更有助于探索人体健康本质及其调控机制。
少阴病(1)

2. 附子汤证 病机: 肾阳虚弱,寒湿凝滞,浸渍关节。 临床表现: 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背恶
寒,舌淡苔白,脉沉。
实用文档
证候分析
少阴病
不能温煦四末
手足寒
阳虚寒湿
寒湿不化,浸渍筋骨 无力鼓动血脉
身体骨节痛 脉沉
阳气虚衰,寒湿 不化,浸渍筋骨
温经驱寒除湿
治疗:温经驱寒除湿------方用附子汤。
实用文档
证候分析
心火亢于上
实
少阴病
肾水亏于下
虚
扰神→心烦不眠舌红
口干而渴,舌上少津 腰膝酸软,脉细数
虚中夹实
阴虚有热 心肾不交
滋阴清热
实用文档
2.猪苓汤证
病机: 阴虚有热,水热互结于下。 临床表现: 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治疗:育阴清热利水----方用猪苓汤。
实用文档
类证鉴别
实用文档
3. 桃花汤证
病机: 脾肾阳虚(有寒),固摄无权,滑脱不 禁。
临床表现: 下利便脓血,腹痛,痛势绵绵,喜 暖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疗:温阳涩肠固脱,方用桃花汤。
实用文档
少阴虚寒下利临床表现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大便稀薄,脓血杂 下(状如桃花),色泽晦暗,其气腥冷不臭, 无里急后重及肛门灼热;
而出现的寒性证候。 寒化证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划分为以阳衰
寒盛为主的危重型和以阳虚为主的普通型两类。
实用文档
寒化证是少阴病过程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证型,其 主要见症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多为阳 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所以呈现全身性 的虚寒证象。
无热恶寒---少阴阳气衰微,阴寒独盛。
实用文档
少阴病(2)

等) 无里证——无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等证——虚寒尚
不太甚
少阴病兼变证
病机:少阴阳虚兼表证(太少两感) 治法:温经解表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病兼变证
阳虚感冒 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 血管性头痛(冷风头痛,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川芎) 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芍药
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证治
少阴热化证
下利——水气不利,泌别失职,偏于大肠。 (少阴病下利,阳虚寒盛者多,但也有阴虚 有热,水气不利者)
咳和呕——水气上逆,犯肺则咳,犯胃则呕 渴——气不化津,津不上承;阴虚有热 心烦不得眠——阴虚,热扰心神
少阴热化证
病机:阴虚水热互结 治则:育阴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汤 鉴别:黄连阿胶汤证(心烦/不得眠)
少阴三急下: 是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如沈尧封提出“此非真
少阴也,以其见证但欲寐,故不得称少阴也。” (《伤寒论读》) 是脏邪传府,乃少阴传入阳明 少阴三急下证实际就是阳明病。如陆渊雷说:“少 阴病用大承气汤急下者三条,其病皆是阳明病,盖 亦热论家之旧文,故称少阴耳。”《伤寒论今释》
少阴病兼变证
咳而下利: • 寒化,从阴化寒——阳虚兼水气,治宜温肾阳利水
气之真武汤。 • 热化,从阳化热——阴虚有热,水气内停,治宜滋
阴清热利水之猪苓汤。
少阴病兼变证
强责少阴汗: 谵语——心阴伤而心神浮越。 小便必难——肾阴伤而水道不利。
少阴病兼变证
[原文]:少阴病,但厥 无汗,而强发之, 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出口鼻, 或出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294)
第二节 少阴病证

机:肾阳虚衰,水气泛滥(阳虚水泛)。 治:温阳化气行水。
方:真武汤。
附子(炮)――温肾壮阳,使水有所主 白术――健脾燥湿制水 茯苓――淡渗利水宁心 生姜――宣散水气 芍药――利小便,敛阴和营, 防止温燥太过
加减:
咳――加五味子、干姜、细辛――温肺 化饮,收敛肺气 小便利――去茯苓 下利甚――去芍药,加干姜――加强温 中之力 呕――去附子,加重生姜――温胃化饮 降逆
2 脉阴阳俱紧的比较 太阳――浮紧――表寒实――无汗 少阴――沉紧――里虚寒――汗出
3 治疗 可用四逆汤类。咽痛者,可用四逆汤加桔 梗。
(二)四逆汤证 [原文]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場。 (323)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幹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幹薑三兩。
真武汤证
肾阳虚,水气泛滥(重)――温肾利水
5 与小青龙汤证比较 小青龙汤 水气致咳 真武汤证 少阴里证,阳虚水泛,病位在肾(虚)――咳为兼证 太阳表证,外寒里饮,病位在肺(实)――咳为主证
6 治疗高血压 (82)“心下悸,头眩,身身瞤动,振振 欲擗地”等,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真武汤 可用于高血压表现为阳虚水泛者。 苓桂术甘汤证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心下有支饮,其 人苦冒眩”。
方:通脉四逆汤。
即四逆汤加重姜附用量,因而温阳祛寒 之力更强。若阳回阴复则脉通,故以名之。
加减:
面赤――加葱,通格上之阳; 腹痛――加芍药,活血通络止痛; 咽痛――加桔梗,利咽开结; 干呕――加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利止脉不出――加人参,益气生津, 固脱复脉。
少阴病(1)

少阴病本证 – 少阴寒化证
加减法: • 面赤——加葱白,通阳下达;(以此解释白通汤证
有面赤) • 腹痛——加芍药,活血和络; • 干呕——加生姜,和胃降逆; • 咽痛——加桔梗,利咽开结; • 利止脉不出——加人参,益气生津,固脱复脉。
少阴病本证 – 少阴寒化证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4)
[原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 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本证与太阳伤寒的鉴别。
少阴病本证 – 少阴寒化证
背恶寒,手足寒——阳虚不能温煦(背为阳之府, 背部恶寒是阳气衰,阴气盛的征象。四肢为诸阳之 末,阳虚不达四肢,所以手足寒)
以敛肺气; 小便利——去茯苓,不需利水; 下利甚——去芍药之苦泄,加干姜以温中(理中或者
四逆); 呕——加重生姜用量,温胃散水以降逆气
少阴病本证 – 少阴寒化证
临床运用: 耳原性眩晕,美尼尔氏病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用参芪真武汤
心衰早期或轻度阶段,临床伤多表现为上焦少阴 心气虚与心阳虚症侯,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深入下焦, 呈少阴肾气虚、肾阳虚的症侯。心衰的程度与阳气虚成 正比,早期阳气虚较轻,后期阳气虚较重。
《伤寒学》 少阴病篇
伤寒论教研室 方剑锋
概论 – 少阴的生理
手少阴心—主血脉,又藏神明,为一身之大主 足少阴肾—主藏精,内寄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 心火下蛰于肾而使肾不寒,肾水上济于心而制心
火亢,心肾交通,水火相济,生化不息,从而保 持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少阴又与太阳相表里, 两者互依为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讝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方一。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方二。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方三。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方四。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朮(四两)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五。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方六。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
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
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七。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方八。
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方九。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
不差者,与桔梗汤。
十。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
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方十一。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右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方十二。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
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
少少咽之。
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方十三。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汤。
方十四。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方十五。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朮(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方十六。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十七。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
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方十八。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泽泻滑石(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
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方十九。
枳实(五枚,炙)厚朴(半斤,去皮,炙)大黄(四两,酒洗)芒消(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令一两沸。
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十。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十一。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方二十二。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二十三。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