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

合集下载

少阴证

少阴证
治法:回阳救逆。
方剂:四逆汤加减。
常用中药:附子、甘草、干姜。
2.少阴热化证
本证是指病邪深入少阴从阳化热,阴虚阳亢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辨证要点:心烦不寐,口燥咽干,脉细而数。
证候分析:邪入少阴从火化热,灼伤真阴,水不济火,心火独亢,内扰心神,则心中烦热,夜不得眠;阴液不足,苗窍失润泽口燥咽干;阴不制阳,虚火循肾经上攻咽喉,则咽痛;少阴阴血不充,虚火内炽,故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证候分析: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周身失于温养,四末失于通达,故无热恶寒,四肢厥冷;心肾阳衰,脉气鼓动亦微,则脉微细;阳气不振,神失鼓舞,故呈“但欲寐”的疲惫之状;心肾阳虚,火不暖土,升降失常,故见下利清谷,呕吐不食;下焦阳气虚寒,不能主持水液,化气升津,故小便清长,渴喜热饮,但饮而不多。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呕吐不食,或口渴喜热饮,饮而不多。
辨证要点
少阴之为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由于阳气衰微,营血不足,不鼓血行,不充脉道,故脉微而细;心肾衰减,神气失养,精神极度衰惫,似睡而非睡,呈昏沉迷糊“但欲寐”之状。
常见证型
1.少阴寒化证
本证是指病邪深入少阴,心肾阳气衰惫,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辨证要点:无热恶寒,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细。
少阴证
少阴病证,中医病证名。指伤寒六经病变的后期出现心肾功能减退,全身阴阳衰惫的虚寒病证。少阴病通常是伤寒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阶段,也是病情最危险的阶段。由于少阴为心肾,统水火之气,故少阴病证则有从阴化寒与从阳化热两类。
病因病机
少阴病的形成,可在三阳阶段,汗下过度,内夺阳气;或吐泻不止,津脱阳亏;亦可外邪入侵,直犯少阴所致。

如何预防少阴病

如何预防少阴病

如何预防少阴病引言少阴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酸、腹痛、尿频等症状。

它的发生与日常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以及体质相关。

为了预防少阴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少阴病的方法。

均衡饮食一项均衡饮食是预防少阴病的重要步骤。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和纤维,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

•控制盐和糖的摄入量,减少食用过咸和过甜的食物。

•选择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鱼、豆类、禽肉等。

•饮食丰富多样,避免单一的重复食物。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是预防少阴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定期参加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健身操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另外,中医认为适度运动可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素质。

注意休息适当的休息对于预防少阴病非常重要。

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成人需要7-8小时的睡眠。

睡眠不足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此外,合理的作息时间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增强免疫力免疫力的增强可以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增强免疫力:•减压: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放松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缓解压力的方式,如听音乐、做瑜伽等。

•补充维生素:有一些维生素可以帮助增强免疫力,如维生素C、维生素D等。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补充。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对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对于预防少阴病也是如此。

以下是一些应避免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吸烟会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饮酒过量:酗酒会对肝脏和其他内脏器官造成损害,并增加患疾病的风险。

•不规律的饮食: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等不规律饮食习惯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缺乏锻炼:长时间久坐不动会导致肌肉萎缩、代谢变慢等问题。

少阴病

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讝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方一。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方二。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方三。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

疑难重点条文串讲 少阴病

疑难重点条文串讲 少阴病
的白通汤加猪胆汁证 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
寒凝身痛的附子汤证
阴盛阳虚,浊阴上逆的吴茱萸汤证 脾肾阳虚,滑脱不禁的桃花汤证
少阴病热化证
阴虚火旺的黄连阿胶汤证 阴虚有热,水气内停的猪苓汤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三、少阴病治禁
一、少阴病提纲
【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关于数脉,热证能见,虚寒证也能见到。诚如薛 慎庵所说:“人知数为热,不知沉细中见数为寒 甚,真阴寒证,脉常有一息七八至者,尽概此一 数字中,但按之无力而散耳,宜深察也。”
●尺脉弱涩者,关键在“弱”字,否则另当别论。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病寒化证 ❖ 四逆汤证(323、324) ❖ 通脉四逆汤证(317)
疑难、重点条文串讲 少阴病
李金田
概论
一、少阴的生理
少阴包括手少阴、足少阴,与太阳相表里。
1、阴气较少:小阴、二阴。故少阴病有阴虚热化 之证;即使少阴寒化证亦有“下利而渴”之症。
2、脏腑:心、肾。心属火,藏神,主血脉,为一 身之主;肾属水,藏精,主水液,为先天之本。
⑴其阴阳是人身诸阴诸阳之本; ⑵其间有心肾相 交的关系。
【释义与导读】
不能养神—但欲寐
阳气之根,虚则
少阴
鼓动无力-----脉微
阴液之源,虚则-脉道不充------脉细
●脉微细:微者,指脉力,主阳气虚衰,鼓动无力; 细者,指脉形,主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微细并称, 以微为主。王叔和《脉经》曰:“微脉,极细极软, 或欲绝,若有若无。”“细脉,小大于微,常有, 但细耳。”
●少阴阳虚,脾土失温,气上则吐,气下则利。阴 寒内盛,虚阳外浮,虚阳循经脉上达咽喉则咽痛。 这种咽痛多为隐隐作痛,不红不肿。

第56讲 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

第56讲 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
由于太阳和少阴相表里,所以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表里传。
第二种情况是循经传,所谓循经传,是哪一经的邪气传少阴我们把它叫做循经传呢?哪一经的邪气传少阴?对!如果我们讲到这儿,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就很灰心了,原来是大家没好意思说。太阴之邪传少阴,因为在《伤寒论》的写作次序中,写完太阴就写少阴,写完少阴就写厥阴,按照这样的次序来传的,后世医家把它叫做循经传。我们在最开始讲“六经辩证的若干问题”的时候我们说,这里的循经传,不是按照子午流注的次序,也不是按照经脉经气流注的次序,而就是按照《伤寒论》中的写作次序,所以这个名词在临床实际没有更多的意义,我们今天不再用这些名词了,但是我们读《伤寒论》的注家的这些著作的时候,遇到这些词,所以我们今天偶尔也用一用,使大家在读注家的书的时候,能够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太阴之邪传少阴的例子,我们在太阴篇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那个273条的“自利益甚”和277条的“宜服四逆辈”,都隐含着太阴虚寒下利,越拉越重,就由单纯的脾阳虚发展到脾肾两虚,最后直接就形成了少阴病,这个我们也不用再多作介绍。
为了很好的理解少阴病出现的症状,出现的症状的病机,我们仍然要复习一下少阴的有关生理。
少阴病的主要证候就这么多,当然还有什么动血证呀,伤津动血证啊,等等,那些我们讲原文的时候再具体谈。
第五个我们谈少阴病的治疗禁忌。少阴病的治疗禁忌,那应当禁汗,禁吐,禁下。因为少阴病毕竟是以虚证为主,汗吐下都不能够祛除少阴的邪气,而只能白白的损伤少阴的正气,导致病情的恶化,所以少阴要忌汗吐下,禁攻邪的方法。还禁火劫。虽然它是个寒证,但用火疗的方法强迫发汗,也会伤阴损液,也是不行的。
少阴病的证候分类:首先对脏证来说,它可以有寒化和热化两大类。为什么少阴脏证它不象太阴病一样,就是个脏虚寒证,它没有提到热证,而少阴病有寒化,有热化两类。这主要是因为,心是主火的,肾是主水的,水和火就是阴阳相对的两种变化。更何况肾又内藏元阴元阳。这句话我们再重复一遍,心为火脏,肾为水脏,肾又内藏元阴元阳,这是它的生理基础。当素体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这就出现少阴的寒化证。少阴寒化证在我们的少阴病篇,涉及到阳衰阴盛证,治疗用四逆汤;涉及到阴盛戴阳证,治疗用白通汤;涉及到阴盛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还涉及到阳虚身痛证,治疗用附子汤;还有阳虚水泛证,治疗用真武汤。除此之外,少阴寒化证,在我们的讲义上还列了下利滑脱证,胃寒剧烈的呕吐证,因为它不是特别典型的少阴寒化证,所以我们不在这里给大家列出来。,我们讲原文的时候再具体谈。

谈谈少阴病 !

谈谈少阴病 !

谈谈少阴病!谈谈少阴病只看楼主楼主acl114pp 收藏2016-1-13 16:54:10 460看/ 7回少阴病是六经里面最难理解,本人十多年来一直心怀悬念,最近从新浏览前人著说,其中以胡希恕大家以表阴证说辞、虽然可以解说部分地方,对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可以解说、但对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四逆散、少阴三急下症、甘草汤等不可理解,最近从回忆以前成功的病例、麻黄附子细辛汤病案、黄连阿胶汤症病案、真武汤病案、附子汤病案、四逆汤病案、茯苓四逆汤病案、桃花汤病案、四逆散病案、竹叶石膏汤病案等以前的病案。

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精神不好,面部表情憔悴阴郁、但欲寐貌。

但是病人不会说他想睡觉、也不会说他精神不好,这些都是医生观察到的客观表现。

最近我仔细读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篇都冠以少阴病为开端,说明张仲景可以肯定少阴是少阴病无疑。

而在太阳篇里面不能肯定是太阳就说是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名为伤寒。

”就用一个大的概念代替。

少阴病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这都是医生的客观观察到的现象。

这就说明少阴病首先是人体的贮备功能不足的问题、或者动用贮备功能了,表现出来疾病症状。

这个贮备功能库里面有气虚,有阳虚、有津液虚、有精血虚,在贮备功能不足的情况下感染表证,就是少阴表证,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如果传入阳明气份表现竹叶石膏汤证、阳明最怕伤津液。

如果转入阳明血份就是黄连阿胶汤证、近一步发展就津液大虚就可以用后大定风珠等、转入阳明腑证可以后世增液承气汤、或者黄龙汤、转入小便就是处猪苓汤证、转入少阳就是四逆散证,,转入太阴就是真武汤、附子汤证、沙发acl114pp 2016-1-13 17:26:25 太阴最怕饮停,近一步发展就是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最近观察几例贫血病人她们都是没有明显表证一来就是表现咽喉肿痛、咽喉干、口干口苦、精神萎靡状态,全身乏力、脉浮细,一看转入少阳、但整体看像少阴用的小柴胡汤和补中益气汤效果明显。

读少阴病

读少阴病

读《伤寒论·少阴病》之一对提纲证及少阴病不同程度病情的认识读少阴病,我觉得要想很深入的理解他的内容,如果有一次亲身的体验什么叫做但欲寐,应该会比较好一些。

少阴病最主要的症状及体征是脉微细,但欲寐。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阅读原文,我想还有很多症状也属于少阴病。

下面说的几个方面,我个人觉得很重要。

1.跟临床所见疾病一样,少阴病病情的轻重程度不一,即使同一症状,也可有轻重之分;2.也同所有疾病一样,少阴病的机转也分为三类。

第一类:病情持续不变,此为邪正相当,第二类:病情恶化,邪进正败,第三类:疾病好转,邪退正胜。

得少阴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

少阴病在症状上比较典型的症状是但欲寐。

但要是一个病人无明显的但欲寐情况,比如后背畏寒,乏力,精神差,算不算少阴病呢?前面说过,少阴病依据病情轻重程度,可以见到不一样的症状,或者即使同一症状,也有轻重之别。

比如老年人患少阴病,就这个但欲寐,就可以表现出很困倦。

伤寒论中用“倦卧”作了很形象的描述。

脉象作为仲景很重视的一个体征,在提纲证中被特别提到。

但是在临床上,很典型的但欲寐或者脉微细应该说有些少,或者因为不够典型(症状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因而被忽略。

日本有一个医家在给人看病的时候,喜欢饮用葛根汤来提神。

当看到这一个典故的时候,引起我的思考。

为什么葛根汤可以提神。

通过思考,通过体会(自己生病)发现,造成少阴病但欲寐,没有精神的主要原因出在后背,可以理解成少阴(肾阳)没有给太阳提供足够的阳气抵御风寒造成阳气闭郁(轻)或者阳气不敌出现但欲寐(中等程度病情),阳气衰败出现倦卧、进一步传太阴(下利),进一步阴阳隔绝出现死亡。

我在临床上,碰到很多病人,发现很多属于少阴病。

那么有时候,他不一定有那么明显的但欲寐,也不一定脉微细。

但他一定会有一个体征。

后背的肌肉紧皱。

这是表有寒,不是属于太阳就是属于少阴,当然也可以是太阳合病少阴。

需要指出的是太阳病,风寒为主,多为实,所以单纯的太阳病,身疼痛,而少阴病,以虚为主,疼不是它主要的症状,后背畏寒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症状。

少阴病(1)

少阴病(1)
增强破阴回阳之力。正如《金鉴》所说:“以其能 大壮元阳,主持中外,共招外热返之于内。”所以 方名通脉四逆,以区别四逆汤。
少阴病本证 – 少阴寒化证
加减法: • 面赤——加葱白,通阳下达;(以此解释白通汤证
有面赤) • 腹痛——加芍药,活血和络; • 干呕——加生姜,和胃降逆; • 咽痛——加桔梗,利咽开结; • 利止脉不出——加人参,益气生津,固脱复脉。
少阴病本证 – 少阴寒化证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4)
[原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 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本证与太阳伤寒的鉴别。
少阴病本证 – 少阴寒化证
背恶寒,手足寒——阳虚不能温煦(背为阳之府, 背部恶寒是阳气衰,阴气盛的征象。四肢为诸阳之 末,阳虚不达四肢,所以手足寒)
以敛肺气; 小便利——去茯苓,不需利水; 下利甚——去芍药之苦泄,加干姜以温中(理中或者
四逆); 呕——加重生姜用量,温胃散水以降逆气
少阴病本证 – 少阴寒化证
临床运用: 耳原性眩晕,美尼尔氏病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用参芪真武汤
心衰早期或轻度阶段,临床伤多表现为上焦少阴 心气虚与心阳虚症侯,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深入下焦, 呈少阴肾气虚、肾阳虚的症侯。心衰的程度与阳气虚成 正比,早期阳气虚较轻,后期阳气虚较重。
《伤寒学》 少阴病篇
伤寒论教研室 方剑锋
概论 – 少阴的生理
手少阴心—主血脉,又藏神明,为一身之大主 足少阴肾—主藏精,内寄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 心火下蛰于肾而使肾不寒,肾水上济于心而制心
火亢,心肾交通,水火相济,生化不息,从而保 持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少阴又与太阳相表里, 两者互依为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阴病但欲寐嗜卧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卫气寤则行阳,寐则行阴而寐也。

必从足少阴始,故少阴病但欲寐。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方见发热。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症,故微发汗也。

(无症谓无吐利厥症。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甘草(炙。

各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切)上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须二三服,以身汗为度。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半枚)茯苓(七钱半)人参(半两)白术(一两)芍药(七钱半)上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日三。

少阴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大承气汤急下之。

(方论见口燥咽干。

)若咽痛者,甘草汤;不瘥者,桔梗汤。

(方论见咽痛。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方见不得卧。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满,小便不利,若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方论见下利。

)若四肢重痛下利者,真武汤主之。

(方论见下利。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方见潮热。

少阴病下利至六七日,变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寤寐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利,脉紧变暴微厥,手足反温者,欲解也。

(论见下利。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口燥咽干,但欲寐。

(方论见口燥。

)欲吐不吐,但欲寐。

(方论见吐。

)吐利但欲寐。

(方论见吐出。

)下利但欲寐。

(方论见下利。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可治。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宜四逆散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上为细末,日饮和渣服方寸匕,日三服。

如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冷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渣,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手足逆冷,其人若下利后重者,此条四逆散加薤白汤。

若下利脉绝及无脉者,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方论见下利。

)若身体骨节痛,脉沉者,宜附子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方见下利。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脉沉发热者,宜前条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部弱涩者,不可复下之。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嗜卧者,外已解也。

胸满胁痛者,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麻黄汤。

(论见鼻干。

)脉浮汗出多眠,若身重息鼾者,风温。

(方论见风温。

)若合目则盗汗出者,三阳合病。

(方论见盗汗。

)狐惑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其声嗄者,甘草泻心汤。

咽干者,苦参汤。

其肛虫蚀,雄黄熏之。

其脉数无热,目赤皆黑者,当归赤小豆散。

(并见狐惑条。

)口燥咽干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干者,宜下之,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纯青色水,心下痛,口燥干者,宜大承气汤。

(论见下利。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病,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若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

(方论见渴表解条。

)太阳病,下后不大便,日晡潮热,心下满痛,而舌上燥渴者,宜大陷胸汤。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咽者,必衄。

(海藏云∶漱水不咽,胸满,心下手不可近者,桃仁承气主之。

)病患默默欲眠,目不能闭,起居不安,声嗄,或咽干者,当作狐惑治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痛少阴病二三日,咽痛,可与甘草汤,不瘥,桔梗汤。

甘草汤用甘草二两,咀,每服四钱,水煎,去渣温服,日三服。

桔梗汤用甘草二两,桔梗一两,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制)桂枝甘草(炙。

各等分)上咀,水煎服,少少咽之为散,白汤调服方寸匕,亦效,日三服。

(仲景法为散调服,不咀。

)□〔成〕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

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

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寒咽痛。

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半夏(制,十四枚)鸡子(一个,去黄,纳半夏、苦酒于鸡子壳中)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以鸡子壳置刀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

不瘥,更作三剂。

脉紧当无汗,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论见吐利。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寒,非喉痹也。

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见后《活人》续法)咽痛下利兼胸满者,猪肤汤。

厥逆面赤者,通脉四逆汤。

下后复厥逆,下部脉不至者,麻黄升麻汤。

(并见下利。

)阳毒咽痛,面赤斑斑如锦纹,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宜升麻鳖甲汤。

(《活人》云∶阳毒升麻汤主之。

论见阳毒条。

)阴毒咽痛,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

(《活人》云∶阴毒甘草汤主之。

论见阴毒条。

)太阳病,下后脉紧者,必咽痛。

(论见大法。

)阳明病,头眩而咳者,必咽痛。

若不咳者,咽不痛。

先厥后热者,下利必自止,止而反汗出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者,下利必自止。

若不止者,必便脓血,其喉不痹。

(论见下利。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头眩,下利日数十行。

咽痛续法□〔《活》〕半夏桂枝甘草汤治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气于少阴经,始不觉病,旬月乃发,脉更微弱。

先发咽痛似伤寒,非喉痹之病,必下利,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汤主之,此病只二日便瘥,古方谓之肾伤寒也,次用四逆主之。

半夏桂枝甘草汤半夏(汤洗)甘草(炙)桂心(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煎候冷,少少细呷之。

(即仲景半夏散及汤,但药咀耳。

)附吐腹满时痛而吐者,太阴病。

论见腹满。

(《活人》云∶理中汤主之。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自利而渴。

(论见下利。

《活人》云∶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但欲卧,不烦而吐,五日变自利,烦躁不得寐者死。

(论见但欲寐。

)腹痛欲呕吐者,宜黄连汤。

病解后虚羸少气欲吐者,宜竹叶石膏汤。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宜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泡洗,一两半)人参(三分)生姜(一两半)大枣(三枚)上咀,水煎去渣,分二服。

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宜五苓散。

(论见厥。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等分)上咀,水煎温服。

太阳病吐后,汗出不恶寒,发热,关脉细数,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为小逆。

(论见发热。

)病患脉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因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而客热者,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也。

凡服桂枝汤而吐者,必吐脓血也。

(注云∶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是也。

)吐厥逆者,甘姜。

吐续法□〔《活》〕吐有冷热二症,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以有热在胃脘,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饮水而吐者,理中汤去术加生姜主之。

阴症喘促及吐逆者,返阴丹入口便住。

大橘皮汤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又无汗,心烦,骨节疼痛,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入。

先服大橘皮汤,吐止后宜建中汤。

陈皮(一两半)生姜(一两)枣子(八枚)甘草(炙,半两)人参(一钱)竹茹(半升)上水三大盏,煮取一盏,分二服。

病患直患呕吐,而脚弱或疼,乃是香港脚,当作香港脚治之。

(治见厥痹。

)附吐利腹满时痛,吐利不渴者,太阴病。

论见腹瞒。

(《活人》云∶理中汤中之。

)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变不得眠者,宜猪苓汤。

(论见下利。

)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痛,自下利或呕者,真武去附子加生姜汤。

(论见下利。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者,当温其上,灸之。

(论见欲寐。

温其上,谓下有寒气当温其上以助阳气也。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王叔和入霍乱篇。

)太阳与少阳合病,头痛胁痛,往来寒热,自利而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论见合病。

)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者,宜大柴胡汤。

(论见痞。

)发汗后,水浆不得入口者为逆。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呕吐而利者,名曰霍乱。

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霍乱头疼发热,身疼痛,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饮水者,宜理中汤。

人参干姜(炮)甘草(炙。

各一两)白术(二两)上锉,每服四钱,水煎去渣,温服。

如寒甚者,加干姜一两半。

渴欲得水者,加白术一两半。

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枝二两。

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四两。

下利多者,倍用白术。

悸者加茯苓二两。

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自温,勿发揭衣被。

(《活人》云∶或四肢拘急,或转筋者,亦去术加附子。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素》〕土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注下。

(六元正纪篇)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

上湿土霍乱,即仲景五苓散、理中丸之类是也。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飧泄。

(气交变论)上土虚风胜霍乱,即罗谦甫桂苓白术散之类是也。

热至则身热霍乱吐下。

(六元正纪篇)上热霍乱,即《活人书》香薷散之类是也。

□〔《灵》〕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

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蛊胀,取之所别也。

(经脉篇)气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之三里。

(五乱篇东垣云∶足太阴期门穴也,足阳明中脘穴也。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恶寒脉微利止者,四逆加人参汤。

(方论见恶寒。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下之。

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附子(大一枚,去皮尖)猪胆汁(半合)上三味,咀,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渣,纳猪胆汁,分作二次温服,其脉即来。

吐利发汗,脉平不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干呕而利,兼胁痛而表解者,宜十枣汤。

心下痞硬而烦者,宜甘草泻心汤。

兼厥逆脉微者,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