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发展史(1)(DOC)
葡萄酒的发展史

葡萄酒的发展史
葡萄酒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那时有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
虽然我们现在为了帮助葡萄发酵,会加进酵母,不过即使只将葡萄捣碎放着,葡萄的糖份也会发酵,自然形成葡萄酒。
在太古时代,葡萄从树上掉落因本身的重量撞击地面而破碎,自然产生发酵,这大概就是葡萄酒的起源。
葡萄酒
是世界上最早的酒,它的起源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早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之前,就已经有野生葡萄,而且中亚地区是葡萄的原产地。
远古的时候,葡萄由树上掉落破碎,自然产生发酵,这大概就是葡萄酒的起源。
所以,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早在人工加工酿制葡萄酒之前,早就有葡萄酒的出现了,或许是在人类无意间品尝了之后觉得口感十足,于是才想办法自行制作。
葡萄酒的历史
根据史料表明,葡萄的栽培和酿造技术,是随着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从小亚细亚和埃及,在到达希腊及其诸海岛之前,先流传到希腊的克里特岛,再经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北非的利比亚和意大利,从海上到达法国濒临地中海东南的瓦尔省(Var)境内靠海的普罗旺斯地区和西班牙沿海地区;与此同时,通过陆路,由欧洲的多瑙河河谷进入中欧诸国。
BC2500从中亚流传到埃及有关于酿酒的象形文字。
BC2000古东方文学中有关于酿造红、白酒的记载。
BC1700古巴比伦帝国的”汗摩拉比法典”中规定,不得贩卖葡萄酒给酒品不好的人。
BC1300拉姆赛王的坟墓壁画中有酿酒的方法。
BC200-100葡萄酒随着帝国的扩张而流传各地。
旧约圣经中也有关于葡萄酒的记载。
所以说葡萄酒与人类的文化有着相当悠久且相关联的历史。
葡萄酒的起源和发展史

葡萄酒的起源和发展史① 葡萄酒的起源与传播(1)最早栽培葡萄酒的地区是小亚细亚的里海和黑海之间,伊朗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种植葡萄的国家,因为在伊朗出土的距今7000年前的陶罐中,所装物质经分析就是葡萄。
(2)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是埃及,在埃及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古墓壁画上,就绘有酿造葡萄酒的图案。
(3)欧洲最早种植与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是希腊,公元3000年前,希腊的葡萄种植就极为兴盛。
(4)公元前6世纪,希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地区逐渐传播。
(5)15—16世纪,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美洲、亚洲。
② 葡萄酒的发展1)欧洲葡萄酒的发展据考证,古希腊爱琴海盆地有十分发达的农业,人们以种植小麦、大麦、油橄榄和葡萄为主。
大部分葡萄果实用于做酒,剩余的制干。
几乎每个希腊人都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
在美锡人(Mycenae’s)时期(公元前1600-1100年),希腊的葡萄种植已经很兴盛,葡萄酒的贸易范围到达埃及、叙利亚、黑海地区、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地区。
葡萄酒是罗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为罗马帝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后来,罗马帝国的农业逐渐没落,葡萄园也跟着衰落。
四世纪初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正式公开承认基督教,在弥撒典礼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长了葡萄树的栽种。
葡萄酒在中世纪的发展得益于基督教会。
《圣经》中521次提及葡萄酒。
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所以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教会人员也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作为工作。
葡萄酒随传教士的足迹传遍世界。
十七、十八世纪前后,法国便开始雄霸了整个葡萄酒王国,波尔多和勃艮第两大产区的葡萄酒始终是两大梁柱,代表了两个主要不同类型的高级葡萄酒:波尔多的厚实和勃艮第的优雅,并成为酿制葡萄酒的基本准绳。
然而这两大产区,产量有限,并不能满足全世界所需。
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六、七十年代开始,一些酒厂和酿酒师便开始在全世界找寻适合的土壤、相似的气候来种植优质的葡萄品种,研发及改进酿造技术,使整个世界葡萄酒事业兴旺起来。
中国葡萄酒文化及其历史

中国葡萄酒文化及其历史(一)中国葡萄酒文化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
但实际上,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浆果经过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称为“猿酒”,意思是这样的酒是由我们的祖先发现并“造”出来的。
而我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
1.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载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
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
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
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
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
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30多种(包括变种)。
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
《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从以上三首诗,可以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ll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
文繁事富,体大思精,学术治术无所不包,历来为学者所重。
《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
葡萄酒文化历史与概述

葡萄酒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 式。
葡萄酒的历史发展
葡萄酒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
中世纪时期,随着修道士的推广和十 字军的东征,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文 化在欧洲各地得到广泛传播。
葡萄酒与音乐
葡萄酒与音乐节
许多音乐节和音乐会都设有葡萄酒品 鉴环节,让音乐爱好者在欣赏音乐的 同时,品味葡萄酒的美妙。
葡萄酒与音乐MV
一些音乐MV中会出现葡萄酒元素,通 过音乐和视觉艺术的结合,展现葡萄 酒的韵味。
葡萄酒与文学
葡萄酒在文学作品中的描绘
许多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了葡萄酒的场景和情节,如《红与黑》、《教父》等, 通过文字展现葡萄酒的文化内涵。
意大利托斯卡纳产区
总结词
以生产优质红葡萄酒而著称,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
详细描述
托斯卡纳是意大利最著名的葡萄酒产区之一,以阿玛菲、基安蒂和布鲁内罗·蒙塔奇诺等子产区闻名。 该地区以红葡萄酒为主,主要使用桑娇维塞、赤霞珠和梅洛等葡萄品种。托斯卡纳葡萄酒风格丰富多 样,从轻盈爽口的到浓郁丰满的都有,品质卓越,备受赞誉。
中国葡萄酒的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
市场现状
中国葡萄酒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 势,消费群体逐渐扩大,品质和口感 费者对高品质葡萄酒的需求增加,中 国葡萄酒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并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THANKS
感谢观看
葡萄酒的味道
口感
品尝葡萄酒时,注意其 口感是醇厚、轻盈还是
粗糙。
酸度
感受葡萄酒的酸度,它 是使葡萄酒口感清爽的
葡萄酒历史

“旧世界”与 “新世界” 之别
• 具体而言: • “新世界”的葡萄品种较少(多为广适性品种),个体种 植规模大;酿酒工艺倾向于工业化大生产,更注重对现代 技术的应用;以市场口味为向导,所酿酒大多果香浓郁, 简单易饮,且从价格上能够满足各档次消费者的需求;同 时也制定了宽松的、适合于本国的葡萄酒法规和产地制度。 • “旧世界”因久远的历史所以保存有丰富的葡萄品种资源, 以小农式种植与酿酒模式,酿造多种类型的葡萄酒;酿酒 工艺也多倾向于手工酿制,注重传统经验;所酿酒复杂, 多需较长时间的陈酿方可饮用,能够满足诸多个性需求; 有着历史悠久且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产区制度。
德国
China
Portugal
中国
智利
Chile
Argentina
South Africa
Australia
阿根廷
南非
澳大利亚
NewZealand
新西兰
7
“旧世界”与 “新世界” 之别
• 如刚才所说,“旧世界”泛指欧洲的老牌葡萄酒生 产国,而“新世界”则指仅有百年葡萄种植历史、 进入葡萄酒行业时间不长的“新兴”国家。 • 也就是说,欧洲种植葡萄酒的历史更加悠久,绝大 多数葡萄栽培和酿酒技术也都诞生在欧洲。 • 除此之外,它们的根本区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1.所种植葡萄品种与葡萄酒类型的多寡 • 2.酿酒工艺的侧重 • 3.所酿酒的特色 • 4.所使用的产地制度与法律法规
葡萄酒的起源与传播
• 在对葡萄酒本身及其相关方面了解之后,我们 来追根溯源,看看葡萄酒在何地、如何诞生, 传播于何处,现今的分布与发展状况如何。 • 除此之外,我们也来了解一下葡萄酒现今的两 大“世界”——“旧世界”与“新世界”的国 家范围与其各自的特点。 • 同时,我们将学习两个新的概念——“酒庄” 与“酒庄酒”,并以这两个概念作为新起点, 来纵观当今葡萄酒世界的发展。
201-学生作品-中国葡萄酒发展历史

清
清朝尤其是清末到民国初期,是中国葡萄酒发展的转折期 。
首先,由于西部边陲的稳定,葡萄的种植品种以及葡萄酒 的酿造种类都有了明显的增加。清朝后期,由于海禁的开 放,中国与各国的通商更加频繁起来,国内市场上除了国 产葡萄酒,进口的葡萄酒也越来越多。葡萄烧酒(白兰 地)也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在药铺中出售,可见其致病 强身的功效已经被认同。清朝时期葡萄酒不只是王公贵族 的饮品,在一般的社会场合和酒馆里也相当普及,这可以 从曹寅《赴淮舟行杂诗之六相忘》看出。 1892 年爱国华 侨张弼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厂——张裕葡 萄酿酒公司。在这之后,太原、青岛、北京通化相继建立 葡萄酒厂。但后来由于军阀和连年混战,帝国主义的摧残 、官僚资本的掠夺,葡萄酒产区衰败凋零,民族葡萄酒企
元
在元代,葡萄酒经常被统治者用于宴请、赏赐王公大臣以及外 国和外族的使节。为了保证官方的葡萄酒供应和质量元朝还建 立了官办的葡萄园和酿酒机构。由于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 业的大发展,饮用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贵族的特权,平民百姓也 可以享受到葡萄酒。元朝政府对葡萄酒的税收扶持以及葡萄酒 不在禁酒之列的政策使得葡萄酒的普及成为可能。同时朝廷允 许民间酿酒,而且家庭酿造葡萄酒也不用交税。这在当时政府 禁止民间私酿粮食酒的情况下,民间自种葡萄、自酿葡萄十分 普遍。元大都坊间的酿酒户有“起家巨万、酿葡萄酒多达百瓮 者”,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酿造以达到相当规模。元代的葡萄 酒文化也逐渐融入艺术的各个领域,除了葡萄酒的诗词外,绘 画、元曲也有很多的表现。当时画葡萄及在葡萄上题诗是非常 流行的,而在众多的葡萄画中,温日观的葡萄无疑是最出名的 。
唐
唐朝的“贞观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时期,是中国葡萄酒文明最为 辉煌的时代。
在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的情况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 十分钟爱葡萄酒。据《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贞观 13 年( 640 年),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 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植和葡萄酒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 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 ,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自己觉得满意,还用来赐予群臣。盛唐 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 饮用也十分普遍。以直言敢谏文明的唐太宗重臣魏微,也很会生活, 不仅喜欢喝葡萄酒还酿得上好的葡萄酒献给唐太宗,太宗饮后觉得其 味“史所未有”。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在其《蒲桃歌》中记载了他从种 植葡萄到收获的全过程,包括了修剪、施肥、灌溉等栽培管理,并且 获得了葡萄的丰收。作为地方官员他能够准确的掌握葡萄栽培技术, 可见盛唐时期葡萄种植业的发达。在这个时期李白、韩愈、白居易、 王翰等著名的文人骚客都写下了关于葡萄与葡萄酒的诗篇。
葡萄酒发展史

葡萄酒发展史1 概述1.1 葡萄酒的起源和历史根据考古的研究推测,野生葡萄起源于60万年以前。
从理论上讲,葡萄浆果落地裂开后,果皮上的酵母菌就开始活动,酿酒也就开始了。
正因如此,在人类起源的远古时期就有了葡萄酒。
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就开始了葡萄的栽培。
人类有意识地酿造葡萄酒是在新石器时期。
考古学家在埃及的古墓中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清楚地描绘了当时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最著名的是Phtah Hotep墓址,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
西方学者认为,这是葡萄酒业的开始。
而中美科学家对距今约9000-7000年的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令人震惊。
研究表明人类至少在9000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了,并且在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可能是中国人。
3000年前一些航海家从尼罗河三角洲将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带到希腊,并逐渐编辑希腊及其诸海岛。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地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
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在意大利半岛进行推广。
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酒酿造方法,由希腊、意大利、法国,传到欧洲各国。
直至今天,欧洲和北非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
15至16世纪,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细细蓝、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
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地大发展时期。
1.2 中国葡萄酒历史中国古代即有各种原生葡萄,古称为蒲桃,周朝已有蒲桃的记载。
但中国种植葡萄及生产葡萄酒的历史是从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开始的,若以此作为我国葡萄酒产业的起点,至清末民国初,可大致分为以下五个主要阶段:(1)汉武帝时期:葡萄酒业开始和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酒业的恢复、发展与葡萄酒文化的兴起;(3)唐朝盛朝时期:灿烂的葡萄酒文化;(4)元朝时期: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5)清末民国初期:葡萄酒业的转折期。
中国葡萄酒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葡萄酒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葡萄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的人们就经常以葡萄酒作为饮料
消耗,最早是由秦汉时期汉文化的传播以及汉人引进而不断演变发展而来的,葡萄酒的文化也自此在中国向外传播。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葡萄酒便产自汉朝,唐宋时曾有许多葡萄酒文化沿袭,但由于当时盛行排泄制度,使一些民族在消灭葡萄酒文化方面事半功倍。
到了宋辽时期,葡萄酒文化受到了受到了宋元全盛时期的影响,受到很多和外
国的文化的影响,他们就把葡萄酒的文化传入中国,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葡萄酒文化。
在后面的明清时期,由于台湾等城镇全面开发,葡萄酒成为日常用品,中国葡萄酒产业也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和壮大。
随着20世纪初经济的发展,中国葡萄酒行业进
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知名葡萄酒产品,带动了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这更是为中国传统的葡萄酒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国葡萄酒的。
当今中国不仅使中国葡萄酒和西方葡
萄酒文化融合,甚至把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发扬光大而成为全球盛会,自一次又一地的出口推的推出,让越来越多的国外欢迎消灭中国葡萄酒,葡萄酒文化也正在不断地发展发育,也在不断累积越来越多的国内欢迎,未来传统的葡萄酒文化将会更加绚丽多彩,也会更加独具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葡萄酒发展史中国葡萄酒文化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
但实际上,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浆果经过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称为“猿酒”,意思是这样的酒是由我们的祖先发现并“造”出来的。
而我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
1.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载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
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
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
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
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
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30多种(包括变种)。
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
《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从以上三首诗,可以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ll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
文繁事富,体大思精,学术治术无所不包,历来为学者所重。
《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
”郑玄注:“果,枣李之属。
蓏,瓜瓠之属。
珍异,蒲桃、批把之属。
”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
”这样,在约300O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园,人们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
在当时,葡萄是皇室果园的珍异果品。
2.汉武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开始我国的欧亚种葡萄(即在全世界广为种植的葡萄种)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8—前l19年)从大宛带来的。
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
《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
“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
”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
据《太平御览》,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我国的栽培葡萄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它地区。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国力衰微,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业也极度困难,葡萄酒异常珍贵。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裴松子注引汉赵岐《三辅决录》:“(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
”孟佗是三国时期新城太守孟达的父亲,张让是汉灵帝时权重一时、善刮民财的大宦官。
孟佗仕途不通,就倾其家财结交张让的家奴和身边的人,并直接送给张让一斛葡萄酒,以酒贿官,得凉州刺史之职。
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约合现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现在的20升。
也就是说,孟佗拿26瓶葡萄酒换得凉州刺史之职! 可见当时葡萄酒身价之高。
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恢复及葡萄酒文化的兴起到了魏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又有了恢复和发展。
从当时的文献以及文人名士的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消费的情况。
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
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
魏文帝在《诏群医》中写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
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
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
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
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
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
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作为帝王,在给群医的诏书中,不仅谈吃饭穿衣,更大谈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并说只要提起葡萄酒这个名,就足以让人唾涎了,更不用说亲自喝上一口,这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
《三国志·魏书·魏文帝记》是这样评价魏文帝的:“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疆识,才艺兼该。
”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葡萄酒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渐兴起。
这在当时的不少诗文里都有反映。
陆机在《饮酒乐》中写道: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
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
春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
陆机(261—303)是三国时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
吴亡后,他于晋太康末应诏入洛阳,曾为太子洗马、中书郎等职。
《饮酒乐》中的“蒲萄”是指葡萄酒。
诗中描绘的是当时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着葡萄美酒,每天都是醉生梦死。
这时的葡萄酒是王公贵族们享用的美酒,但已比较容易得到,决非汉灵帝时孟佗用来贿官时的价格,否则谁也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喝它。
在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时期,常有文人名士歌咏葡萄酒的诗作。
庾信(513—581)在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中则写道: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庾信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如去饮一杯葡萄酒换来千日醉,或者为了长生去学炼丹的神仙。
若能取得金丹作几次服食,定能像千年矗立的华表,永享天年。
诗中将饮用葡萄酒与服用长生不老的金丹相提并论,可见当时己认识到葡萄酒是一种健康饮料。
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种植张骞引进的欧亚种葡萄的同时,也人工种植我国原产的葡萄,这可从当时的诗文中反映出来。
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在《种葛篇》中有“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
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的诗句。
4.唐代——灿烂的葡萄酒文化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后,经过短暂的过渡,即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时期。
这期间,由于疆土扩大,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贵族、文人名士的特权,老百姓也普遍饮酒。
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不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饮酒。
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
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妃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
”当时,女性化妆时,还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是那时非常流行的化妆法,叫做“酒晕妆”。
近年港台和沿海城市流行的“晒伤妆”,即一千多年前唐朝妇女的“酒晕妆”。
盛唐时期,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葡萄酒。
因为到唐朝为止,人们主要是喝低度的米酒,但当时普遍饮用的低度粮食酒,无论从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葡萄酒媲美,这就给葡萄酒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当时葡萄酒面临着的真正的发展机遇是:在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的情况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钟爱葡萄酒,唐太宗还喜欢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
据《太平御览》:“(唐)高祖(李渊)赐群医食于御前,果有蒲萄。
侍中陈叔达执而不食,高祖问其故。
对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得。
高祖曰,卿有母可遗乎。
遂流涕呜咽,久之乃止,固赐物百段。
”由此可见,在唐初,经过战乱,葡萄种植与酿酒基本已萎缩,连朝中大臣的母亲病了想吃葡萄而不可得,只有在皇帝宴请大臣的国宴上方有鲜葡萄。
《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贞观13年(640年),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
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
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
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
这些在当时的诗歌里都反映。
诗人李欣,《唐才子传》称其“性疏简,厌薄世务”。
他在《古从军行》中写道: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欣这首《古从军行》写了边塞军旅生活和从军征戎者的复杂感情,借用汉武帝引进葡萄的典故,反映出君主与百姓、军事扩张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人民牺牲之间尖锐而错综复杂的矛盾。
全诗风格苍劲悲壮。
诗的结尾借用葡萄引进的典故,揭示战争后果,虽不加评判但爱憎分明,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自称“五斗先生”的王绩不仅喜欢喝酒,还精于品酒,写过《酒经》、《酒谱》。
他在《题酒家五首》(一作《题酒店壁》)中写道: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
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
这是一首十分得体的劝酒诗。
朋友聚宴,杯中的美酒是竹叶青和葡萄酒。
王绩劝酒道:今天朋友相聚,要喝尽樽中美酒,一醉方休! 它日分别后,就是再喝同样的酒,也没有兴致了。
李白,又称“诗仙”、“酒仙”,素有“斗酒诗百篇”的名声,十分钟爱葡萄酒,甚至在酒醉奉诏作诗时,还忘不了心爱的葡萄酒。
他在《对酒》中写道: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实际上,李白不仅是喜欢葡萄酒,更是迷恋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
《襄阳歌》就是他的葡萄酒醉歌。
他在《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诗人李白幻想着将一江汉水都化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连喝它一百年,也确实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
从诗中也可看出,当时葡萄酒的酿造已相当普遍。
曾官至吏部侍朗、京兆尹的大诗人、大学者翰愈,在《蒲萄》诗中写出了他种植葡萄的细心: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另外,还有很多有关葡萄与葡萄酒的诗句。
在白居易的《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有“带襭紫蒲萄,袴花红石竹”的诗句;在《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中有“酒钩送盏推莲子,烛泪黏盘垒蒲萄”的句子;在《寄献北郡留守裴令公》中有“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的诗句。
刘禹锡在《蒲桃歌》中写了他从种植葡萄到收获葡萄的全过程,包括了修剪、搭葡萄架、施肥、灌溉等栽培管理,并且获得葡萄丰收。
刘禹锡作为政府的高官,能准确地掌握葡萄栽培技术,可见盛唐时期葡萄种植业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