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品德教案-我的家乡在这里河北版

合集下载

冀人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社生活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3

冀人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社生活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3

冀人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社生活教案3 第8课家乡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活动主要通过让学生对家乡的变化进行有选择的社会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记录,进而和同学们对社会调查进行交流,培养了同学们与同学合作的精神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同学们初步了解到了家乡的变化。

然后通过让同学们展示自己调查搜集的图片、资料和欣赏一些家乡变化的视频,使同学们切实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二)能力目标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家乡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自豪,激发学生产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社会调查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等课时安排2~3个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前准备】.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一些关于家乡变化方面的资料。

2.教师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方案,让学生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确定,选择近些年来当地发展变化显著的方面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

【导入新课】(给同学们展示图片“石家庄旧貌”和“50年代华北药厂外景”。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吗?学生:(略)老师: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石家庄旧貌”和“50年代华北药厂外景”,大家是不是有点不相信呢?学生:(略)老师:我们再欣赏几幅今日石家庄城市的新貌图片。

(让大家欣赏图片“石家庄城市新貌”、“石家庄夜景”和“石家庄的交通”。

)老师:大家是不是感觉石家庄的变化很大呀?学生:(略)老师:石家庄在变,我们的家乡也在变,课前我们大家对当地某些显著变化做了社会调查,大家都是怎样调查的呢?都调查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我们大家下面分小组进行一下交流。

河北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设计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

河北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设计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

河北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设计《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通过让同学们搜集家乡的名胜、特产资料,继而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使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老师通过给同学们补充,以及通过让同学们欣赏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们对家乡有个全面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等课时安排2~3个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前准备】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我省一些风景名胜和物产资料。

2.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景色照片或图片,以及一些物产实物。

【导入新课】(让大家欣赏图片“河北”。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学生:(略)老师:这幅图片展示的是我们河北省的地图,河北是我们的家乡。

可你了解她吗?学生:(略)老师:我们这节课就来让大家简单认识一下我们的家乡,先来看家乡的风景名胜。

(过渡)【讲授新课】一、家乡的风景名胜(板书)(一)我省的风景名胜(板书)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三十页,认真看一看,这些地方的风景美吗?它们都在哪里?然后给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略)老师:这里主要展示了五幅图片,它们都是我省的名胜风景区:秦皇岛的北戴河海滨;承德、张家口的坝上草原;承德的避暑山庄;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还有保定的白洋淀。

(让学生欣赏视频“河北风光”、“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赵州桥(一)”、“赵州桥(二)”、“石家庄旅游”,加深对这些名胜的了解。

)老师:大家都去过这些地方吗?有什么感受呢?给同学们讲一讲。

学生:(略)老师:大家还知道哪些我省的名胜景区呢?学生:(略)(让大家欣赏图片“白云古洞”、“保定直隶总督署”、“沧州铁狮子”、“定州清真寺”、“定州文庙”、“山海关”、“西柏坡”、“清东陵”等。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1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1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通过让同学们搜集家乡的名胜、特产资料,继而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使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老师通过给同学们补充,以及通过让同学们欣赏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们对家乡有个全面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等课时安排2~3个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前准备】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我省一些风景名胜和物产资料。

2.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景色照片或图片,以及一些物产实物。

【导入新课】(让大家欣赏图片“河北”。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学生:(略)老师:这幅图片展示的是我们河北省的地图,河北是我们的家乡。

可你了解她吗?老师:我们这节课就来让大家简单认识一下我们的家乡,先来看家乡的风景名胜。

(过渡)【讲授新课】一、家乡的风景名胜(板书)(一)我省的风景名胜(板书)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三十页,认真看一看,这些地方的风景美吗?它们都在哪里?然后给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略)老师:这里主要展示了五幅图片,它们都是我省的名胜风景区:秦皇岛的北戴河海滨;承德、张家口的坝上草原;承德的避暑山庄;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还有保定的白洋淀。

(让学生欣赏视频“河北风光”、“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赵州桥(一)”、“赵州桥(二)”、“石家庄旅游”,加深对这些名胜的了解。

)老师:大家都去过这些地方吗?有什么感受呢?给同学们讲一讲。

学生:(略)老师:大家还知道哪些我省的名胜景区呢?学生:(略)(让大家欣赏图片“白云古洞”、“保定直隶总督署”、“沧州铁狮子”、“定州清真寺”、“定州文庙”、“山海关”、“西柏坡”、“清东陵”等。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河北人民出版社)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河北人民出版社)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一课家乡风光美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家乡的名称和位置。

2.知道住家附近的公共设施及其作用。

3.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并热爱和赞美这些风景名胜。

4.会搜集家乡的风景名胜并制作成图文画册。

教学过程话题一我生活的地方(第一课时)活动一教学引入1.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

(课件播放歌颂家乡的歌曲)2.从歌曲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3.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今天,我们们就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已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个地方。

(板书:我生活的地方)活动二我的家乡在哪里1.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什么位置呢?请来找一找!(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家乡位于祖国的什么方位。

)2.咱们生活的城市(县)在个省的什么位置呢?〔课件出示该省地图,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居住的市(县)位于本省的什么方位。

3.咱们生活的区(乡/慎)又在哪个市(县)的什么位置?〔课件出示该市(县)地图,引导学生发现所在区(乡/镇)位于该市(县)的什么方位。

4.同学们真能干!可以学着在地图上找自己的家乡了。

5.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找到家乡呢?(引导学生发现邮编、长途电话区间号、车牌号、简称等也是家乡的标志,帮助学生了解简称的由来,加深对家乡的认识。

)6.小结:我们的家乡就像颗美丽闪亮的明珠,镶嵌在祖国大地上,每一个家乡人都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活动三我家门前“朋友”多1.找到了家乡,大家还能找到自己居住在哪个小区吗?2.在你居住的小区周围,还有什么发现呢?(学生谈自自己所发现的一些建筑和生活设施)3.这些设施和场所都为你和家人带来了哪些方便和快乐呢?与小组内的小伙伴分享交流吧。

(附近同学一起交流)4.小结:我们们生活小区里的公共设施及活动场所就像我们的亲密朋友一样,为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乐。

所以,我们们要爱护它们。

活动四全课学习总结1.通过今天的交流,你对家乡和居住的地方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2.在祖国的土地上有我们美丽的家乡,我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1情意目标:知道地图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认知目标:1.以地图为工具认识家乡的空间位置,对家乡在祖国的位置,对家乡在祖国的位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自己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2.能够初步辨认地图上的方向、简单认识图例。

3.简单了解地图的用途,知道地图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行为目标:能初步学会运用地图教学准备: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不,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四位小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听听他们的自我介绍吧!2.听了他们的介绍,他们的家乡在哪里呢?想知道他们的家乡在哪里,首先要学会看地图啊!3.(出示中国地图)你看看这张中国的版图像什么?看地图,你首先要定好方向。

在地图上,怎么来看方向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4.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划分了许多的省市,你们知道吗?(出示概念)5.先自己熟悉一下地图,然后我们一起来认认我们的祖国吧!小组交流认识6.(出示中国版图)来,看看我们的祖国!在图上你看到些什么?①五个自治区②二十三个省③四个直辖市④两个特别行政区小结: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和起伏的山地,有辽阔的平原和低缓的丘陵,还有海拔不等的盆地。

长江和黄河,像两条巨龙,横卧在祖国的中部和北部。

东面和南面则被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所环抱。

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组成祖国的大好河山。

7.(出示版图)现在,你能在图上找到小朋友的家乡了吗?请学生上讲台来指出。

(演示)8.老师给每一小组一副拼图,小组熟悉一下吧!找找他们的家乡!二、实践过渡:那么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1.我们的家乡又在哪儿呢?2.我们的家乡,它属于哪个省呢?(在拼图里找到它)3.熟悉江苏省的各个城市及省会。

4.在我们江苏省的周围还有哪些邻居呢?你能来说说吗?5.做游戏,说邻居。

(江苏、新疆、黑龙江、云南)6.拼图比赛三、拓展:1.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是另外的一类地图(出示实用地图)2.在我们出行过程中,不论是到外地还是其他地方,有了地图,我们就不会迷路了。

河北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设计《日新月异的家乡》教案

河北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设计《日新月异的家乡》教案

河北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学设计《日新月异的家乡》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河北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家乡》的第二课《日新月异的家乡》。

通过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感受家乡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便利和幸福感。

二、教学目的:1.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家乡的变化;2.学生能够理解家乡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家乡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难点:描述家乡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讲授、绘本教学、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T: 同学们,你们家乡变化快吗?有些同学可能很小,无法感受家乡的变化,但是我们身边的大人或者爷爷奶奶一定会告诉我们,家乡每天都在变,每一天的变化都很重要。

2、探究(10分钟)借助绘本《城市新景象》①通过师生一起观察绘本,学生找到变化的事物。

②老师引导学生谈论变化,让学生自己发现各种变化对大家生活的便利。

③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家乡的变化来使生活更加美好,如何爱护家乡。

重点:让学生理性认识家乡变化所带来的便利和幸福感,引导学生具有爱护家乡的责任感和行动能力。

3、知识讲解(5分钟)根据绘本和学生讲述的变化,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变化对大家生活的影响,如修路、新建公共设施可以提高城市的档次,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公共交通的发达、自助售卖机的出现、电子支付的改变,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

4、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让同学们自己寻找家乡变化后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再分小组探讨,分析对生活的影响。

5、情感教育(5分钟)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变化的感想和思考,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6、举杯祝福(5分钟)老师和同学们举起水杯,祝愿家乡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富强!7、结课(5分钟)老师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创新思维,爱护家乡,建设祖国。

冀教版小学品德二年级下册8.家乡的

冀教版小学品德二年级下册8.家乡的

(冀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我爱我的家乡8.家乡的变化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一)学生面临的问题家乡是养育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生长的地方,是祖国的一部分。

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无不对白己的家乡怀有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们由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爱到寻根求源,进而对白己的祖国表现出深沉的爱。

教育小学生从家乡开始,逐渐扩展到热爱白己的祖国,是符合情感的迁移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的。

本活动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美丽和物产的丰富,使他们认识到家乡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本课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

本课内容结构分析(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本活动分为三部分,活动1”是社会调查。

教材中介绍了3种基本的调查方式:向家长询问、查阅资料、调查访问。

学生从中选择适合白己小组的调查方式开展调查活动,并要求把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调查表中。

调查表只列入了住房”和生活环境”两项, 其他项目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调查内容填写。

活动2”是交流调查情况。

在前面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学生回到教室,以小组为单位把调查方式和结果在全班交流。

欣赏”中有代表性地展示了家乡几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家用电器进了农家,农业生产机械化,通信方式现代化、网络化。

以此体会到家乡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并提示学生要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家乡是养育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生长的地方,是祖国的一部分。

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无不对白己的家乡怀有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们由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爱到寻根求源,进而对白己的祖国表现出深沉的爱。

教育小学生从家乡开始,逐渐扩展到热爱白己的祖国,是符合情感的迁移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的。

所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是达到学生爱国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社会调查(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1. 社会调查”是本次活动的主体。

冀教版小学品德二年级下册8.家乡的

冀教版小学品德二年级下册8.家乡的

(冀教版)二年级道德与生活下册教课方案第三单元我爱我的家乡8.家乡的变化课本内容安排的依照(一)学生面对的问题家乡是养育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生长的地方,是祖国的一部分。

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无不对自己的家乡怀有诚挚而深沉的感情,他们由对家乡山山川水的爱到寻根求源,从而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深邃的爱。

教育小学生从家乡开始,渐渐扩展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切合感情的迁徙和由近及远、由详细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的。

本活动侧重指引学生认识家乡的漂亮和物产的丰富,使他们认识到家乡是个漂亮丰饶的地方。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课程标准的依照本课活动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关怀家乡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

本课内容构造剖析(一)本课内容构造剖析本活动分为三部分,“活动 1”是社会检查。

教材中介绍了 3 种基本的检查方式:向家长咨询、查阅资料、检查接见。

学生从中选择合适自己小组的检查方式展开检查活动,并要求把检查的结果记录在检查表中。

检查表只列入了“住宅”和“生活环境”两项,其余项目学生能够依据详细的检查内容填写。

“活动2”是沟通检查状况。

在前方实地检查的基础上,学生回到教室,以小组为单位把检查方式和结果在全班沟通。

“赏识”中有代表性地展现了家乡几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家用电器进了农家,农业生产机械化,通讯方式现代化、网络化。

以此领会到家乡生活的改良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并提示学生要关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二)教课重难点剖析家乡是养育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生长的地方,是祖国的一部分。

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无不对自己的家乡怀有诚挚而深沉的感情,他们由对家乡山山川水的爱到寻根求源,从而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深邃的爱。

教育小学生从家乡开始,渐渐扩展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切合感情的迁徙和由近及远、由详细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的。

因此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是达到学生爱国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教课方法议论法、研究式教课法、联系学生的实质生活经验和感觉、社会检查(四)内容构造教课建议1.“社会检查”是本次活动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
一、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价值,因此,品德课要求课程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课堂的情景是儿童生活世界的再现,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我的家乡在这里》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认识了家乡的地理位置,认识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第二课时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地为家乡献计出力。

其中培养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家乡变化的认同。

9岁的儿童尚未形成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批判意识,正处在对自己所属群体所要求的价值和规范的感知与体察阶段,这正是引导的良好时机。

课程通过以“趣味体验中感知——‘家乡变化’”、“调查交流中感悟——‘家乡发展’”、“情景聚焦中感动——‘家乡的骄傲’”、“实际生活中延伸——‘为家乡出谋划策’”四大版块活动为载体,在“家乡的发展”中得到情感的融合碰撞,从而建立对家乡认同感,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并积极构建自身的行动认知。

二、学习目标
1、学习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的为家乡现积出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未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教学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汇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
如何辨证地看待家乡的发展变化如何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深入导入
同学们,看看这些城市、乡村的照片,美吗?
大屏幕出示,书上46页,四幅照片。

你知道这下图片呈现的什么地方的景色吗?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揭题(可爱的家乡)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进行“趣味体验并感知”通过对家乡景色照片的观察,感受家乡的巨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二)家乡的变化
1、住房的变化
(1)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家住房是什么样吗?(多媒体出示自家现在住房的图片)老师家原来的住房可不是这样的(出示自家老房子照片),将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对比。

你发现了什莫?
(2)你们家的住房有变化吗?是怎摸变的?讲课前搜集的照片拿到摄影仪上展示。

(3)是啊,许多同学家的住房都变的高大,宽敞,美观了。

我们的家乡不仅是住房发生变话,其他地方也在变化呢!你发现没有?
2、出行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老师小时候上学,大多数时间是不行,家离学校又远,每一次到学校要1小时左右,所以为了不迟到,我每天得5点就早早地到小。

如果遇下雨天,那老师还得更早地起床,因为泥路不好走。

课前让同学们调查爸妈小时侯上学使用交通工具的情况,谁来汇报调查情
况?学生讲述父母小时候上学使用交通工具的情况。

小结:以前我们能用的交通工具少,自行车算是不错的交通工具,多数步行。

现在我们是怎么到学校上课的?是家长用电瓶车、摩托车、甚至小轿车接送,或者坐校车来的。

(2)道路的变化
上学的道路有没有发生变化?
(以前是泥路,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后来有了沙石路、柏油路,平坦、宽阔,走在上面很舒服雨天上学也很快。


(设计说明,这是“调查交流中感悟——‘家乡发展’”的环节,学生通过对家乡住房、交通等方面的调查,汇报家乡的变化,层次分明,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家乡的变化,从而感受家乡的发展。


(三)谱写赞歌,展示才华
1、家乡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幸福,我们的心中充满着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请听一听一位小朋友发自内心的赞歌。

(配乐朗诵:《森林公园》)
2、你从他的心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也来尽情地抒发对家乡的美好感受吧。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商量,或者写一首小诗,或者写一段美文,也可以画一画你认为最美的一角,还可以用一首歌来尽情地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学生联系,教师巡视。

5、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汇报
6、小结:透过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汇报,老师也真切感受到了家乡巨大的变化,让我们真切地说一声:“可爱的家乡,我爱你!”(课件出示这句话)
(设计说明:家乡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幸福,这一步是“情景聚焦中感动——‘家乡的骄傲’”,学生通过朗诵、绘画等形式,展现家乡的发展变化,抒发热爱家乡之情。


(四)提出问题,课外延伸
家乡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自豪与骄傲。

然而,这些变化有时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呢?这个问题,我们课后收集一下资料,并想一想解决的方法,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讨论。

(设计说明:这是“实际生活中延伸——‘为家乡出谋划策’”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激发学生主动性和求知欲,并调动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积极性,达到了课堂知识的延伸。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