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外民俗》第四章 居住民俗

合集下载

浙江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民俗试题课程代码:00199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1.饮食结构2.居住惯例3.佛教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__________。

2.服饰习俗产生的首要原因是其__________作用。

3.美国现在流行的衣服一种是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

4.__________是德国人在穿着上最显著的特点。

5.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__________。

6.__________,即“日本饭团”,是一种带菜码或调料的大米饭团。

7.蒙古包古时称__________,是蒙古族的住屋。

8.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农业生产的两大基本原则。

9.狭义的农业民俗是__________民俗,为农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10.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是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

11.1920年,我国的__________产品曾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陶艺赛会”,获得第二名金奖。

12.我国汉族的婴儿在诞生一百天时所举行的庆贺仪式称为__________,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

13.泰国人见面时通常行__________礼。

14.__________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

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__________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15.每年的__________是西方传统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

16.__________是广泛流行于陕西北部和宁夏、甘肃东部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可根据不同情景即兴创作,自由吟唱。

17.__________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其中最年轻、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宗教。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民俗的( )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4居住民俗

4居住民俗
民俗
居住民俗
民俗
居住民俗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和地形与气候相当复杂 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居住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对居住场所的建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 展演变过程。

民俗
一、居住类型 (一)穴居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在民智未开的原始社会之初,人们不会从事 生产,也不会建造住所,只能在大自然中寻 找栖身之处,于是天然形成的岩洞便成为理 想的选择对象。

民俗
北方半地穴式房屋有方、圆两种,初期是向 下挖穴取土培于四周,上面搭一个简易的棚 子,类似于今天农村的窝棚。 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房屋的 坚固性和实用性,用白灰、草泥拌涂抹四壁。 初期在地面上的建筑一般是木骨泥墙。室内 有支撑粗大的木构架,屋顶为两面坡式。

民俗
此后房屋建筑不断向地面建筑迈进 但直到商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仍有较重要 的地位,尤其在乡野之中。至战国时代,地 面建筑才在平民百姓中流行。 房屋布局都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由群集性 到分散性的发展历程。 商周时代,随着国家机器的发展与家庭制度 的进化,小型房屋越来越多。
民俗
(六)碉楼式民居
1、西藏的碉楼 平顶房在西藏地区十分普遍。 清《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 层至五六层。

民俗
平顶房的建筑一般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室内 以木桩支撑,屋顶是用土筑的平顶,顶上可 作晒台。房屋多建于向阳高处,坐北向南, 造型奇特。 藏区的寺庙也采用平顶建筑方式,沿山夯土 而建,栉次毗连,色泽质朴,具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布达拉宫是此类建筑的杰出代表。

民俗
战国秦汉时代,个体小农家庭成为农村家庭 的主体,五口之家是当时农村普遍模式,因 此房屋建筑也以“一宇二内”为典型的样式。 其基本形态乃以墙壁为外廓,内部有“一宇 二内” 即一间堂屋(客厅)和二间房(卧房)之结 构为典型。

4居住民俗旅游 演示文稿

4居住民俗旅游 演示文稿

4.3.3庭院住宅
(1)四 合 院 (courtyard house) (si he yuan)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 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 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 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 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 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 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4.3.3庭院住宅:四合院
4.3.3庭院住宅
(2)三合院有正房3间, 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 房2-3间。正房前方屋 檐外伸,可用来吃饭、 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 小,两端有围墙相连, 墙中间朝南开门。
4.3.3庭院住宅
(3)晋商大院的代表乔家大 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 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 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 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 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大 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 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 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 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 313间房屋。
4.2.3入住仪式与居住惯例
4.2.3.2居住惯例 (1)家庭关系影响到居住惯例 一般情况下,各民族在住宅中都有特定的位置 或方向作为长者、尊者地位的象征。同时,男女有 别的规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住宅的分隔与家庭 的分工。 (2)房屋结构对居住惯例的影响 单间的民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依照居住惯例 划分功能区;以干栏式民居和庭院式民居为典型代 表的多间住宅可以比较宽松地安排卧室、堂屋、仓 房等;汉族的公房用于聚会、议事,而少数民族的 公房则成为无血亲关系的男女青年恋爱的场所。
4.3.5少数民族民居
(3)藏族帐篷:藏 族 牧 区 的 主 要 住房样式。用牛毛线织成 粗氆氇,缝成长方形的帐 幕,当中以木杆支撑,外 面周绳拉开,钉在四周地 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 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 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 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 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 锅为灶,帐顶露一长缝, 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 启闭。

第四章 居住民俗

第四章  居住民俗
其三是住所的不稳定性,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 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这居住民俗的过渡期
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风 篱是一种容易建造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 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 的墙,其上覆盖树皮、树枝、茅草之类,用 来遮风挡雨。如澳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 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人,美洲的印第安人 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使用风篱作为居 住之所。在我国最为典型的是四川左所的摩 梭人的风篱。
对应于五彩缤纷的居住建筑,体现在居住方式 上民俗的特点也就更加明显。 第一,这一时期的民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出现,既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产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证。
第二,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 样化。中西并存,古今并存就意味着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中都有各种不同的居 住习俗。
这种居住的风俗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火在人类的生活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火神崇拜和有关火的种种 神话与传说,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在居住民 俗中,关于火塘的设置和有关火的种种禁忌, 也有有力的证据。
①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人类自 从引来和保存了火种以后,便在居住的处所 燃起了长年不息的火堆,用于烧烤食物,照 明取暖,防御野兽。这样,不仅增强了人们 的体质,而且有可能突破一些自然的限制, 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 俗分为三个时期:
(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 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 成的穴居和巢居。在穴处巢居时代,已经开 始具有了原始的一些居住习俗。 首先是实行原始的群居,大家共处一室,共 同抵御外界的侵害。

第四章:住居民俗

第四章:住居民俗
为家庭居住的象征。
• 3、住居民俗的发展阶段
• 在这一阶段,人类创造了有 顶盖与四墙的结合体,多呈 永久性固定住所。 • 人类坚土技术的创造,是居 室习俗发展的关键 。
三、住居的类型
• 在我国,住室的创造形成了
三种类型:
• 第一类:洞穴居——利用自
然物可居住的条件进行加工
修造的固定生活空间。如,
• “负阴抱阳”、“座北朝南”、
“背山面水”是城、镇、村、宅
选址的原则。
• 旧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选址要
诀:“左边流水为青龙东,右边 大道为白虎西,前边池塘为朱雀南 ,后边丘陵为玄武北。”(“四象”
、“二十八宿”)如果具备这些条件,便
是最佳宅基地。
• 2、下地基的时辰选择(奠基)
• 石匠、土匠(泥瓦匠)吉祥用语(如
• (三)民居
• 1.北方民居 • (1)四合院
• 四合院是中原北方地区住居文化
的代表,是在中国最具典型性、 代表性、文化底蕴最深厚,并具 有符号意义的民居建筑。
• 四合院的特点:院落四周都是房子,窗子开向院 内,对外不开。大型院落有多层四合院,称作“ 进”,可供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族居住。
• 四合院布局的文化意蕴:天人合一、和谐之美的
系等等习俗。
二、住居民俗的形成
• 住居民俗的形成分以下三个阶段:
• 1、住居民俗的初创阶段
• 原始时代,人们的住居主要是对自然 物的利用,如利用树木枝叶架巢,即 古代所说的“构木为巢”;或利用天 然岩洞或树洞做为掩蔽所。
• 从原始文化史资料看,当人类
在夏季开始用树枝、树叶、树
皮等植物编制成遮蔽风雨的粗
糙棚屋时,冬季用泥土、树枝
、茅草封盖地穴时,人类的居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篇一: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第一章民俗概述 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篇二: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的分类,按内容来分,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它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上刀山,下火海”“上刀梯”以及面具舞的表演,都表现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

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社会功能分为: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第四章 居住民俗

第四章 居住民俗

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 “空间化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建筑就 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 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 的,莫过于建筑”。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 是最典型的民居建筑,较充分地体现 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特点一:院落四面都有墙,墙壁没有窗, 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 院内,与外界少有沟通,是封闭观念的 符号。
第五章 居住民俗
第一节居住民俗概论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 二、居住民俗的形成 三、居住民俗的类型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
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 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 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 习俗惯制。
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 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 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 定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定居化, 居住地域不断扩大,居室建筑的材料、 形式、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都不断丰富, 形成各式各样的建房和安排居住空间的 习俗。
三、居室类型的选择及原因
1、穹庐式
圆顶帐 式屋舍
建筑素材比较轻便简单,易于搬迁, 适于游牧民族的居住,根据气候和牧 场的变换而随时搬迁。
2、干栏式 由巢居演变而来 高栏、葛栏、阁栏、栅居、吊脚楼
1)与“席”有关的习语
席是古代的主要座具。“席地而坐”原指在地 上铺了席坐在上面,后来泛指在地上坐。
古人的生活是须臾离不开席的。唐宋以前,古 人大都席地而坐,席是主要的坐具。古代作为座 具的席的摆设有一套讲究,每个人坐在席上的位 置要合乎礼。家庭里,中席是长者坐的,其他人 不能做。关于席的礼仪是很繁复的,但一点也含 糊不得,否则就是无礼之徒。"席位”现指集会时 个人或团体在会场上所给的坐位。会议中的席位 表示当选的人数;在体育运动中,席位可以表示 名次。汉语中还有其他与席有关的习语,如:席 次、缺席、出席、入席、席卷、席不暇暖、 虚席 以待、坐席

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 统民居,在元代( 统民居,在元代(公 元1271–1368年)就 年 已出现了。 已出现了。不过现存 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 公元1644–1911 代(公元 世纪30年代 年)到20世纪 年代 世纪 所建的。 所建的。
• 四合院的“四”字,表 四合院的“ 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 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 “合”是围在一起的意 也就是说, 思。也就是说,四合院 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 圈成的。 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 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 支配下, 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 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 四合院是个统称, 落。四合院是个统称, 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 及方位的不同, 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 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 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 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 (2)入住仪式 ) • ——择日入住,同开工、上梁一样,也需选 择日入住, 择日入住 同开工、上梁一样, 有一个“黄道吉日” 有一个“黄道吉日”。 • ——祖宗神位,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主人 祖宗神位, 祖宗神位 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 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 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然后 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 3、居住类型 、 • 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 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 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 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西南少数 民族干栏式民居、 民族干栏式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 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居。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 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 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 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 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 的客家土楼 。 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 (1)四合院 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 ) 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 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房屋 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 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住宅 东南角。分内、外院。 东南角。分内、外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居住民俗
4.1.居住民俗概述: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
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
4.1.1.居住民俗的形成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形成的
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地穴居和巢居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1. 住所仍不稳定,简便易建的风篱
与古老帐篷适应了他们不断迁徙的需要,但同时有向固定住所转化的趋势 2. 出现了火塘,由于风篱与原始帐篷不能构建宽广的室内空间,因此原始群居已经被家庭单居所替代,而火塘则是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
出现,人们逐渐改变了漂泊迁徙的生活,这反映在居住方式上便是定居的产生。

1.这一时期的民居体现了深厚的文
化内涵。

2. 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4.1.2.居住类型
1)洞穴居:黄土高原窑洞,西班牙吉普赛人穴屋。

2)干栏式建筑: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3)帐篷:蒙古包,阿尔及利亚牧民。

4)长屋:客家人围楼,雅奈马人的环形屋。

5)庭院住宅:北方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

南方天井
院,“一颗印”,少数民族“三坊一照壁”“阿以旺”
4.1.3.居住惯制
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1)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2)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
(3)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
(4)火塘是神圣的地方
2)住房的分配
3)公房: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

保持乐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
4.1.4.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1)实用性
2)艺术性
3)伦理性
4)宗教性
4.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4.2.1.风水与民居:核心内容则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
和处理。

第一,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

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

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趋吉避凶
1)宅基选址:“觅龙”“观砂”“察水”“点穴”。

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北,南,西,东
南北方向,房基前面水,后靠山
2)住宅外部布局
(1)住宅与水
(2)住宅与路
(3)住宅与山
3)住宅内部布局
(1)住宅地势:朝南坐北,院门开在东南部。

住宅要北房高,南
房低;东边低,西边高。

南向多开门窗,以利采光和避寒。

地基要西北高,东南低,以利排水。

潮汕农村:“四点金”“下山虎”“四马拖车”“爬狮”
(2)住宅格局
4.2.2.建房与入住
1)建房
(1)择地:建房立宅,需要选好地基。

(2)开工:地基选好后,要选择一个吉日破土动工
(3)上梁:上梁亦称为“升梁”
(4)立门:对住宅来说,门具有很多象征意义。

(5)落成:住宅落成后,各地都有设酒宴招待工匠和乡亲。

2)入住
(1)择日入住:黄道吉日
(2)火的重要性:火炉的前导,火塘的放置,锅灶的设置。

(3)祖宗神位:主任手捧祖宗神位,安放停当。

(4)庆祝:“进屋酒”
4.2.3.装饰
1)门窗装饰
2)梁架装饰
3)墙壁装饰
4)屋顶装饰
5)屋内地面等其他装饰
4.2.4.居住类型
1)四合院
2)客家围楼
3)窑洞
4)一颗印
4.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4.3.1.东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满族:多为土木结构,一般是三间或者五间,中间开门。

两旁为窗户。

以土筑墙,“章茅”铺顶。

2)朝鲜族:十几户,几十户住在一起。

3)鄂伦春族:“仙人柱”
4)赫哲族:临时和固定两种。

临时住所叫“撮罗安口”—“尖
顶棚”;“昆布如安口”—“圆窝棚”。

固定住所“马架子”
4.3.2.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蒙古族:蒙古包
2)哈萨克族:哈萨包
3)维吾尔族:阿以旺
4)回族:基本与汉族相同。

砖木结构瓦房。

4.3.3.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白族:聚居于平坝的村落中,住房以土木结构的瓦
房为主。

“一方一廊”“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
2)京族:竹结构的矮长住宅。

3)壮族:“干栏式”建筑。

4)侗族:木结构。

不用一钉一铆。

杉木为主。

风雨桥。

鼓楼。

5)傣族:竹楼,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

6)傈僳族:居住在高山,坡地或河谷地区。

木结构和
竹木结构。

7)藏族:平顶狭窗的土石结构房屋。

一般为一层。

8)羌族:“邛qiong笼”方型的平顶碉式住房。

9)苗族:吊脚楼,一般建在斜坡地段。

10)彝族:土木结构的平方。

俗称土掌房。

11)纳西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
12)布依族:木结构,一般称谓“半边楼”
4.3.4.中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
黎族:船型屋
畲族:寮(简陋的临时性的民居)土木结构的瓦房。

4.4.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
4.4.1.香港居住民俗:
1)城市积木
2)楼花
3)霸王屋
4)攻楼
4.4.2.澳门居住民俗
4.4.3.台湾居住民俗
4.5.外国居住民俗
4.5.1.亚洲国家居住民俗
1)日本:木结构,瓦片屋顶。

房间内设置榻榻米。

2)朝鲜:单排房;双排房;四合房
3)蒙古:蒙古包
4)马来西亚:“浮脚楼”
5)印度尼西亚:“乌玛”—干栏式高大建筑物
6)越南:土平方或砖瓦平房。

7)印度:茅屋
8)缅甸:高脚竹楼
9)老挝:“高脚屋”
10)菲律宾:“合笼”
11)沙特阿拉伯:“贝都因”依靠帐篷,过着游牧的生活。

12)哈萨克斯坦:夏天住毡制慕包,冬天住泥草房。

4.5.2.美洲国家居住民俗
美国:活动房
巴西:吊床
加拿大:因纽特人,雪砖。

4.5.3.欧洲国家居住民俗
1)英国:传统房屋一般是两层。

每层两间房屋。

2)德国:公寓房
3)俄罗斯:大木架结构,两面坡。

4)荷兰:风车
5)西班牙:穴屋
6)瑞士:chalet 夏莱
7)希腊:石洞型旅馆
4.5.4.非洲国家居住民俗
1)苏丹:游牧民族
2)多哥
3)坦桑尼亚
4)贝宁
4.5.5.大洋洲国家居住民俗
1)大洋洲:
2)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的圆棚屋。

复习题
1)居住民俗的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2)在居住中有哪些风俗习惯?
3)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
4)风水术包含的居住民俗有哪些宗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