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合集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降西方鲁迅研究的基本走向

20世纪90年代以降西方鲁迅研究的基本走向

20世纪90年代以降西方鲁迅研究的基本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降,随着冷战时代的终结,一方面各国之间的诸多壁垒逐渐被拆除,这使得鲁迅作品在世界上的传播渠道更为畅通;另一方面,苏联、东欧国家原先因意识形态缘由而形成的对鲁迅的特殊兴趣不复存在,对鲁迅作品的译介和研究进入低谷。

同样也是因为冷战的结束,鲁迅在亚、非、拉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日益缩小。

但是在日本等远东国家和北美、西欧及其澳洲国家,研究鲁迅作品的学术条件进一步优化,鲁迅在这些国家的传布出现了新的特点。

本文将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北美、澳洲和西欧①的鲁迅研究状况作初步的介绍和评价。

美国学者本时期发表了大量阐释鲁迅思想和作品的论文,这些论文有的是登载在学术刊物上,有的是被收录在论文集里。

在90年代初,黄维宗(音译)的论文《无法逃避的困境:〈阿Q正传〉的叙述者和他的话语》,对《阿Q正传》所作的叙事学分析,显示了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阐释文本的可行性。

杨书慧(音译)的《道德失败的恐惧:鲁迅小说的互文本解读》,借助西方新的阅读理论,在鲁迅作品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使它们成为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鲁迅研究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局面。

华裔学者的鲁迅研究成绩相当突出,老一辈学者林毓生继续关注鲁迅思想的矛盾性,他的论文《鲁迅个人主义的性质与含义——兼论“国民性”问题》从鲁迅1925年5月30日写给许广平的一封信谈起。

在这封信中,鲁迅说自己的思想有许多矛盾,“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在他身上“消长起伏”着。

林毓生动用自己治思想史出身的知识储备,证明在西方思想史上,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无冲突,相反倒是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这两种“主义”在鲁迅身上会发生冲突呢?经过考证,林毓生发现《两地书》铅印本对原信作了删改,鲁迅在原信中说的是“人道主义”与“个人无治主义”的冲突,“个人无治主义”即是无政府主义,与“个人主义”差别很大。

那么鲁迅为什么在信件出版时要作改动呢?林毓生分析道,鲁迅“一方面有…安那其个人主义‟的冲动,另一方面又觉得那是不负责任的…毁灭‟之路;一方面他仍不能不受人道主义的感动,但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这种没有条件的…大爱主义‟在现实世界上行不通,在这种思想困境中,难免顺着自己写文章的习惯做一点修辞上的工作了”。

对鲁迅思想与艺术的越文化渊源探微

对鲁迅思想与艺术的越文化渊源探微

对鲁迅思想与艺术的越文化渊源探微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鲁迅的思想与艺术也在越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鲁迅思想与艺术在越南文化中的渊源,并探微两国之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交流与影响。

鲁迅的文学作品在越南具有重要地位。

在20世纪初,鲁迅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方式传入越南,深深地影响了越南的文学创作。

特别是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被越南文学界广泛传播,并受到越南作家的高度赞赏。

鲁迅的文学作品以其对社会现实、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越南的文学创作方向和风格。

鲁迅的思想对越南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思想深刻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对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倡人性的解放和民主的精神,这些思想与越南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相吻合。

鲁迅的思想在越南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激发了越南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的动力。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在越南文化界的影响也表现在对越南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启发和影响上。

许多越南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鲁迅的思想和艺术创作方式的启发,致力于反映社会现实、探讨人性、批判封建传统等方面的创作,这些作品为越南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也对越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与越南的思想和艺术交流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等对越南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越南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而在近现代,随着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学艺术的崭露头角,鲁迅的思想与艺术也通过不同途径传入越南,对越南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思想与艺术对越南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激发了越南文学艺术的新的生机和活力。

越南文化的渊源也为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提供了一定的源泉和滋养,两国文化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展现出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共鸣。

国外对鲁迅散文与教学的研究情况

国外对鲁迅散文与教学的研究情况

国外对鲁迅散文与教学的研究情况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鲁迅的名字对于广大留学生群体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尤其以来自东邻国家——日本、韩国的学生为代表。

笔者曾经连续两个学期为青岛大学汉语言学院汉语言专业四年级学生及语言系302班(也即学习汉语达两年半以上)的外国学生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每当问及留学生们所了解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是提名率最高的。

这既证明了鲁迅在东亚国家的巨大影响力,同时也反映出外汉语教学界对于鲁迅及鲁迅作品的重视程度,如果没有一代代汉语教师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热情推介与认真教学,恐怕难以在留学生脑海里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这同时也证明,鲁迅笔下纯熟精粹的白话,足资成为对外汉语学界培养学生书面语写作及文学作品阅读的典范文本。

因此,考察鲁迅作品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研究留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程度,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也有助于推动鲁迅为更多海外读者所接受。

鉴于此,笔者将重点从鲁迅作品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运用、鲁迅作品在留学生教学中的优势和难点等角度,考察鲁迅作品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状况。

一鲁迅作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1鲁迅作品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情况考察鲁迅的作品语言形式丰富,思想内涵深刻,其时代背景远离留学生的实际生活,留学生若无较高的汉语水平和较长时期的学习,是无法理解鲁迅作品的。

也正因于此,鲁迅的作品更多集中在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

如近几年最为流行的、由马树德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级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在三年级上册中的第十课为鲁迅的《药》,下册第十课为《祝福》;在四年级上册的第九、第十为《阿Q正传》。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课文的排序均在课本的最后,足以证明在教材编辑者看来,鲁迅作品对于高年级留学生而言依然具有一定难度,必须在广泛接触各类文体、掌握相当的书面语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理解和学习。

2留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心理接受程度分析在笔者为高年级留学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的过程中,曾经以命题作文《我看鲁迅》的方式,专门调查了留学生们对鲁迅的接受心理,认为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畏难型对少数留学生而言,不经过教师的细致讲解,直接阅读鲁迅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摘要】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对鲁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他的思想在国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国外学者对鲁迅的作品、生平以及所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们对于鲁迅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

在研究中发现,国外学者对于鲁迅的思想和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扬。

未来,国外鲁迅研究有望继续深入发展,对中国文化交流产生更大的影响。

这对中国鲁迅研究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鲁迅的思想与精神遗产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国外鲁迅研究、近年扫描、学术界、鲁迅思想、影响、作品研究、生平研究、时代背景研究、发展趋势、文化交流、启示。

1. 引言1.1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自鲁迅逝世以来,国外学术界一直对他的思想与作品展开深入研究。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国外学者对鲁迅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在国外学术界,鲁迅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

许多国外学者对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国外学者对鲁迅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他们试图通过深入分析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2. 正文2.1 国外学术界对鲁迅的重视国外学术界对鲁迅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重要代表人物,在国外学术界备受尊敬和关注。

许多重要的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都对鲁迅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种研讨会、学术论坛也经常以鲁迅为主题展开讨论。

国外学者对于鲁迅思想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他的文学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等方面都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鲁迅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浓厚兴趣,他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都成为国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鲁迅作品在俄罗斯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

鲁迅作品在俄罗斯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

被 调 查 者 性 别 构 成: 男 性 占 42%, 女 性 占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前苏联的剧变极大地改变
68%。被调查者年龄:19~22 岁。被调查者所在年级: 了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而社会制度的改变瓦解了前
大一至大四年级。被调查学校: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 苏联之前大一统的意识形态体系。随着俄罗斯与中国
作家。时至今日,俄罗斯汉学传播与研究已有将近 227 份,有效率为 75.67%。第二阶段,2016 年 2 月
300 年历史。20 世纪 20、30 年代,前苏联是出版鲁 25 日至 3 月 10 日,针对影响鲁迅作品传播效果背后
迅小说最全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他们的读者最初 的深层原因和部分被调查者进行深度访谈。
文专业、历史专业、经济专业、政治专业、法律专业 一厢情愿的文化传播被证明是不能维持长久繁荣的。
等 13 个专业。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时至今日还有少数真正热爱中国
·164·
牡丹
文化,对鲁迅思想和作品怀有真正兴趣的学者在坚持 品。其中俄苏文学作品就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的学生
研读鲁迅的文本,参与着一些有关鲁迅的文化活动。 在中学就开始学习普希金、契诃夫、高尔基等俄苏作
鲁迅作品在俄罗斯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情况,笔者 了解,3.03% 的人认为以上两种原因兼而有之。调查
针对此问题在俄罗斯高校中展开详细调查,以期对 最后显示,90.25% 的人认为鲁迅仍然是一位伟大的
促进鲁迅作品乃至中国文化在国外的有效传播提供 作家。
借鉴。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和范围
(一)意识形态差别
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国文化有史以来是东方文 针对全校学生开出类似的公共选修课。在采访中得知,

对鲁迅思想与艺术的越文化渊源探微

对鲁迅思想与艺术的越文化渊源探微

对鲁迅思想与艺术的越文化渊源探微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影响了数代人。

在20世纪初,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逐渐传播到越南,并对越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鲁迅思想与艺术在越南文化中的渊源及其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鲁迅思想与艺术是如何传入越南的。

在20世纪初,越南正处于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下,当时的越南文人开始关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将鲁迅视为一个思想者和作家。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在越南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越南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和传播鲁迅的思想和艺术,将其视为反帝国主义的象征。

鲁迅的思想与艺术在越南文化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鲁迅的思想对越南的反抗与解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鲁迅通过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落后,呼吁人们觉醒和反抗。

越南的文人们从中获得了启发,开始探讨越南社会的问题,并倡导革命和解放。

鲁迅的文学风格也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现实主义风格、对话体和黑色幽默等元素被越南作家们所借鉴和模仿,为越南文学的现代化开拓了新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思想与艺术在越南文化中的渊源是多么的重要。

正是通过对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学习与吸取,越南文人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着解放和建设自己国家的道路。

鲁迅的思想与艺术在越南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渊源,并为越南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思想与艺术的越文化渊源探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通过对鲁迅思想与艺术在越南文化中的渊源进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近代越南的文化变迁与演变,以及鲁迅对越南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我们呈现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2000字】。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作者:crazy_man123在课题的拓展和研究进展上,《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至少有两个方面作出了新贡献:第一是在鲁迅对尼采美学的中心主题的吸收方面;第二是在鲁迅与尼采哲学的政治因素方面。

尼采美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研究,在王国维研究中产生过很好的成果,鲁迅研究则相对薄弱。

《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一书,投入了大量篇幅全面论述了这一问题,对此,瑞士学者冯铁评价说:“应该说是一种全面的重新估价”。

而鲁迅与尼采哲学的政治因素,历来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王富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尼采是在中国社会上名声最臭的一个思想家,……另一方面,这个名字又和我们民族最响亮的一个名字鲁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要说明这样一个极端矛盾的现象,将会涉及许多重要的根本问题”。

张钊贻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非常全面,例如,他通过论述浪漫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个人主义、精英主义、激进主义和偶像破坏,进而在尼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行关系,并且认为鲁迅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迷恋同样来自尼采的影响。

文本解读在新的国际形势的思想背景下,国外的鲁迅研究中有关文本解读的变化,远没有国内巨大,在“重读”和“细读”方面,国外学者更偏重于后者。

1993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丸尾长喜《鲁迅:“人”与“鬼”的纠葛》一书,两年后秦弓翻译的中文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此书在日本获得很高的评价,著名学者伊藤虎丸在2001年发表的文章中评价说:“1989年后,只有丸尾的这本书能够代表我国的鲁迅研究。

”不过,对于此书,同是日本学者,着眼点却各有不同。

伊藤虎丸看重的是鲁迅研究进程从政治向文化的过渡,而该书恰恰是有关鲁迅在乡土文化层面上的研究成果。

丸尾长喜自己更强调此书在文本解读上的特征。

在他看来,把鲁迅文本中“关键词汇和意象的前后段落抽取出来”,并加以系统化,由此归纳出鲁迅的“单位意象、单位观念”,进而把握鲁迅的思想内涵,是此书最重要的方法特征。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研究》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研究》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研究》一、引言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跨越国界,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的传播与研究。

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国,自20世纪初以来,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研究也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途径、研究现状以及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越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二、鲁迅作品在越南的传播途径1. 翻译与出版自20世纪初以来,越南的文学家、学者开始将鲁迅的作品翻译成越南语,并在当地出版。

这些翻译作品涵盖了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体裁,为越南读者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2. 文化交流活动中越两国自20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在这种背景下,鲁迅的作品成为了中越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各种文化展览、学术研讨会、文学节等活动为越南读者提供了更多了解鲁迅作品的机会。

3. 影视与网络传播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作品和网络成为了鲁迅作品在越南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些以鲁迅作品为蓝本的影视作品在越南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也为越南读者提供了更多获取鲁迅作品信息的渠道。

三、鲁迅作品在越南的研究现状1. 研究机构与学者越南的鲁迅研究机构和学者众多,他们致力于深入研究鲁迅的作品与思想。

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还设立了专门的鲁迅研究中心,为越南的鲁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 研究成果与观点越南的鲁迅研究成果丰富,涉及到了鲁迅的作品内容、思想内涵、艺术手法等多个方面。

越南学者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具有独特的视角,为中越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鲁迅作品在越南的影响1. 文化影响鲁迅的作品为越南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批判精神、人文关怀等思想影响了越南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

2. 社会影响鲁迅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问题引起了越南社会的关注。

他的作品为越南读者提供了认识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有助于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作者:crazy_man123 在课题的拓展和研究进展上,《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至少有两个方面作出了新贡献:第一是在鲁迅对尼采美学的中心主题的吸收方面;第二是在鲁迅与尼采哲学的政治因素方面。

尼采美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研究,在王国维研究中产生过很好的成果,鲁迅研究则相对薄弱。

《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一书,投入了大量篇幅全面论述了这一问题,对此,瑞士学者冯铁评价说:应该说是一种全面的重新估价。

而鲁迅与尼采哲学的政治因素,历来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王富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尼采是在中国社会上名声最臭的一个思想家,另一方面,这个名字又和我们民族最响亮的一个名字鲁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要说明这样一个极端矛盾的现象,将会涉及许多重要的根本问题。

张钊贻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非常全面,例如,他通过论述浪漫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个人主义、精英主义、激进主义和偶像1 / 11破坏,进而在尼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行关系,并且认为鲁迅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迷恋同样来自尼采的影响。

文本解读在新的国际形势的思想背景下,国外的鲁迅研究中有关文本解读的变化,远没有国内巨大,在重读和细读方面,国外学者更偏重于后者。

1993 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丸尾长喜《鲁迅:人与鬼的纠葛》一书,两年后秦弓翻译的中文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此书在日本获得很高的评价,著名学者伊藤虎丸在 2019 年发表的文章中评价说:1989 年后,只有丸尾的这本书能够代表我国的鲁迅研究。

不过,对于此书,同是日本学者,着眼点却各有不同。

伊藤虎丸看重的是鲁迅研究进程从政治向文化的过渡,而该书恰恰是有关鲁迅在乡土文化层面上的研究成果。

丸尾长喜自己更强调此书在文本解读上的特征。

在他看来,把鲁迅文本中关键词汇和意象的前后段落抽取出来,并加以系统化,由此归纳出鲁迅的单位意象、单位观念,进而把握鲁迅的思想内涵,是此书最重要的方法特征。

以上两种着眼点,正是对此书在宏观上的主线与微观上文本解读两个重要方面的概括。

丸尾长喜注重解读由来已久。

早在 1957 年他就发表了《难见真的人考!<狂人日记>第十二---------------------------------------------------------------最新资料推荐------------------------------------------------------ 节末尾的解读札记》,他的观点曾引起丸山升等著名学者的关注,并且在翻译鲁迅作品时加以采纳。

20 世纪 30 年代对这一研究过程丸尾长喜曾回顾说:我的研究的主要关键词汇原来有两个,一个是耻辱,一个是鬼。

换句话说,耻辱和鬼是我鲁迅研究的两根主干。

《鲁迅:人与鬼的纠葛》一书,副题是《鲁迅小说论析》,这无疑指明了此书的最终落脚点,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始自解读,终于论析。

如果将该书分解,不难发现,该书还隐含着从鲁迅生活的思想文化背景,到他的精神产品的创造,再直逼他的精神世界的结构和系统。

丸尾长喜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出新,也因此具有了一般的解读所不具备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由于完全可以理解的原因,国外鲁迅研究中很少涉及鲁迅的旧体诗。

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有关的研究似乎只有两例,一是美国华裔学者李欧梵的《铁屋子里的呐喊》一书列有专章,一是意大利学者安娜布雅蒂为《鲁迅的诗作和诗论》所作的长序。

1996 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寇志明的《诗人鲁迅:3 / 11鲁迅的旧体诗研究》,是国外鲁迅研究中少见的专著性成果。

该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第二部分是主要部分,对鲁迅现存的旧体诗逐一进行阐释和讨论。

也就是说,解读是全书的重点所在。

寇志明对鲁迅旧体诗的解读,采用了历史主义方法,他把每首诗都放到时代背景中,广泛征引诸如鲁迅日记的记载、鲁迅与友人通信中的讨论、作品集的序言、亲友的回忆录等等。

在此基础上,寇志明把每首诗都译成英文,然后详加注释。

在讨论文字中,作者尽可能让诗歌自身说话,也特别强调鲁迅的个性和个人风格。

而作者本人个人感情色彩也分外浓重。

该书值得我国学者注意的部分应该在导言部分。

这正如捷克学者奥加尔洛莫娃所说:它在许多方面对最近广泛讨论的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也有启发作用。

这本书将给鲁迅研究,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带来新的启示。

国外学者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在国内引起关注的,倒是类似英国学者卜立德的《为豆腐西施翻案》 (载《鲁迅研究月刊》 2019 年第 5 期)等文章。

事实上,这类解读在日本由来已久,与我国学者的分歧也决不囿于具体的阐释,也许正因为这样,国外鲁迅研究成果才更具参---------------------------------------------------------------最新资料推荐------------------------------------------------------ 照价值。

史料实证在各国的鲁迅研究中,日本的史料实证研究一直堪称独步、经久不衰,并且不受思潮与世风的影响。

这固然基于鲁迅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以及与日本文化的密切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日本的学风使然。

在史料实证研究中一直持之以恒,并取得卓越成果的日本学者有两位,一位是关西大学的北冈正子,另一位是东北大学的阿部兼也。

近年,他们又分别出版了新的著作。

北冈正子的《鲁迅:在日本的异文化中从弘文学院入学到退学事件》一书, 2 001年由关西大学出版部出版。

此书虽非专著,却是计划周密分工明确的系列论文的结集。

在结集之前,其中的大部分论文均以《留学时期鲁迅关联史料探索》为副题,发表于《中国文艺研究会会报》。

完全可以说,北冈正子的这些论文是实证研究的典型范例,集中体现了日本学者认真、执着的治学态度。

其具体作法是,首先对似成定论,其实是以讹传讹的观点提出置疑,进而查阅历史档案等各种第一手资料获得证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严谨、精细的考评,然后提出新的观点。

例如,许多鲁迅传记都记载鲁迅是乘坐大贞丸赴日留学的,北5 / 11冈正子经过对有关邮船公司历史档案和相关报刊记载的调查,最后确认鲁迅是乘大贞丸从南京到上海,乘神户丸从上海到横滨的。

如果这类调查和考评尚属细枝末节的话,那么推(论文库)翻鲁迅不日将入成城学校就读的自述,就既非末节,也非易事。

这需要明治时期的日本外务省大量公文等资料作支撑。

由诸如此类的研究形成的《鲁迅弘文学院的入学》一文,终使鲁迅生平中这一阶段的面貌,变得确凿而清晰。

不仅如此,北冈正子在《另一国民性讨论促使鲁迅和许寿裳讨论国民性的波动》一文中,调查出杨度与弘文学院院长嘉纳治五郎,曾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发生过一场辩论,而杨度恰恰与鲁迅几乎同时入学,还在一个宿舍生活六个多月。

因此认为,杨度与嘉纳的辩论,无疑对鲁迅与许寿裳讨论和思考国民性问题具有启发和推动作用。

这种史料实证研究,不仅是对史料的丰富,更是对研究视野的拓展。

鲁迅研究早已被国外学者称为鲁迅的被接受,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

按照鲁迅政治先行,文艺后变的观点对此加以考察,很容易发现国外鲁迅研究始终受到国际风云变幻的推动与制约。

在冷战时期,国内鲁迅研究中的泛政治化倾向,在国外鲁迅研究中同样存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学者夏志清与捷克学者普实克之间关---------------------------------------------------------------最新资料推荐------------------------------------------------------ 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鲁迅研究的那些著名的论争,就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国外鲁迅研究中完全对立的意识形态特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鲁迅研究中政治性解读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格局被打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人文精神不断充实着鲁迅研究的内容,从而导致了鲁迅研究从思维方式到研究方法,从概念范畴到话语系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国外,由于缓和代替了冷战,对话代替了对抗,鲁迅研究中的泛政治化倾向因此消解。

此后国外的鲁迅研究,虽然没有像国内那样,出现对鲁迅本文的重读、深读、细读和对鲁迅的重估、重构、重塑,却也的的确确翻开了新的一页:世界性文化比较研究,文本的文化解读,历史文化的史实辨正,以及阅读接受研究,构成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外鲁迅研究的主流。

文化比较一位日本著名鲁迅研究学者在谈到对鲁迅研究施加重大影响的思想史时说:战后思想的主题是政治,现在却是文化。

在这一背景下,世界性的文化比较研究,在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国外鲁迅研究中占有突出位置。

由鲁迅的思想特征所决定,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的关系,始终是中外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7 / 11可是,中国、日本、欧美的研究史状况却完全不同。

由于进化论是纯粹的自然科学理论,将它运用于人类社会领域,曾经受到恩格斯等大思想家的批判,加之社会达尔文主义也确实导致了人类的灾难性影响,因此我国此前有关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的研究,一方面重在剥离鲁迅接受进化论的负面成分,另一方面则突出鲁迅由于进化论的局限性而最终扬弃的必然。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由于在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中,日本一度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日本有关进化论与鲁迅思想关系的研究,一般注重进化论向东方传播的具体途径以及鲁迅接受内容的研究。

由于欧洲在进化论的施加影响和接受影响中处于肇端地位,进化论及其流变与影响的异同,常常是欧美学者所关注的,在以上背景下,也是在中日学者渐渐失去了对进化论与鲁迅思想关系这一课题的热情的情况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的《鲁迅与进化论》一书,重要性就非同一般。

《鲁迅与进化论》的作者詹姆斯里夫普塞,十分熟悉进化论及其流变,从达尔文到赫胥黎再到斯宾塞,理论源流清楚明晰。

其次,普塞在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施瓦茨的《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等论著基础上,对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具有深入了解。

再次,普塞详细梳理过我国学者的有关论著,具有深厚的学术史积累。

---------------------------------------------------------------最新资料推荐------------------------------------------------------ 但是,对于我国学者大部分观点,普塞持否定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