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演变

合集下载

书的汉字演变过程

书的汉字演变过程

书的汉字演变过程一、甲骨文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汉字书写形态,其出现于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

甲骨文的形态多为象形,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来表达事物的形状和特征。

这种书写形式简单直观,常用于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二、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汉字书写形态,它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如鼎、爵等礼器。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笔画也更加流畅。

金文的字形多为象形与指事相结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字形结构和构造。

三、篆书篆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汉字书写形态,它是由金文演变而来的。

篆书的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笔画比较繁复,构造复杂。

篆书的字形多为指事与会意相结合,表达的意义更加抽象和深远。

篆书多用于刻写在石碑、铜镜等文物上,用于纪念和纪录。

四、隶书隶书是汉代的一种汉字书写形态,它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字形更加规范和简化,笔画比较工整,结构清晰。

隶书的字形多为会意与形声相结合,表达的意义更加明确和精细。

隶书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正式书写形式,用于行政和文书记录。

五、楷书楷书是隶书的一种演变形态,它在东晋时期逐渐形成,成为中国书法的主要书写形态。

楷书的字形规范统一,笔画工整流畅,结构简洁明确。

楷书的字形多为形声与会意相结合,表达的意义更加丰富和精准。

楷书是书法家们常用的书写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创作和文化传承。

六、行书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变体形式,它在唐宋时期逐渐形成。

行书的字形流畅自然,笔画迅速有力,书写速度较快。

行书的字形多为形声与会意相结合,表达的意义更加简练和直观。

行书是书法家们常用的书写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七、草书草书是行书的一种变体形式,它在汉代末年逐渐形成。

草书的字形潦草随意,笔画简略而富有变化,书写速度极快。

草书的字形多为形声与会意相结合,表达的意义更加简练和直观。

草书是书法家们常用的书写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八、隶变楷隶变楷是隶书与楷书的结合形式,它在元明时期逐渐形成。

中国书体演变

中国书体演变

中國書體的演變(學生版)一、書體的演變:(一)、文字:甲骨文→金文→ 大篆→ 小篆→隸書→草書→ 楷書→行書(二)、時代:1、甲古文----商朝2、金文----商、周朝3、籀籀文(大篆篆)----春秋、戰國時代4、小篆----秦朝5、隸隸書----秦、漢6、草書----快速書寫隸書而衍變的7、楷書----三國時完備成形8、行型書----晉代以後(文字非一人一地一時之作。

倉頡頡只是最早"整理"文字的人)二、書體的簡介:(一)、甲骨文甲骨文為殷商時人們將文字刻在龜甲上,紀錄占卜的結果。

甲骨文於清光緒25年﹝1899年﹞開始在河南省安陽縣的小屯村發現。

他們常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既卜之後,又常於其上刻卜辭以及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

甲骨文的字體,很多是象形的,有些筆畫十分複雜,接近於圖畫。

(二)、金文字型特色: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又稱鐘鼎文,又稱彝器款識。

1、金文稱鐘鼎文,專指殷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2、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3、彝器款識:彝(一ˊ)。

古代青銅器的通稱。

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金文=銘文=鐘鼎文=彝器款識(1)、金文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甲骨文與金文合稱古文。

(2)、殷代圖像金文: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3)、彝器款識: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4)、款識:鐘鼎彝器所刻的文字。

後世稱書、畫的題名。

(5)、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6)、周代所有鑄刻的銘文內容多是關於祀典、賜命、征伐、約契之類的辭語。

到了周代,銘文長的有二、三百字,如著名的周末宣王時代的《毛公鼎》竟長達四百九十七字。

(7)、又因銘文大多是刻範鑄造的,所以,字的筆畫比甲骨文粗壯些,字體比較凝重,其曲線、直線的變化較多,有的也比較自由開放。

书的演变

书的演变

书的演变
①远古时期,人类为了记录并传递信息,发明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结绳。

以结绳的大小、松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我们可称之为绳书。

②商朝时期,人类创造出了最早的文字——象形字,把这种文字刻在龟背、兽骨上,就是甲骨文,于是出现了甲骨书。

③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简书。

④由于简书过于笨重,不利于知识的普及及图书的长期发展,因而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手抄书。

⑤宋朝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从此,中国书史中的第一本印刷书出现了。

⑥到了近代,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书。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光盘、电子书等逐一问世。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 5、李世民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幵 序》,唐太宎撰文幵乢。碑高 195厘米,宽120厘米。碑额高 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 廿六日”颠白乢九字。贞观事 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现 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 此碑行乢28行,行44字至50字 丌等。 清钱大昕亍:“乢法 不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 其心摹手追乎史军者深矣。” 清人王佑作诗赞曰:“平生乢 法王史军,鸾翔凤翥龙蛇绕, 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 拜倒。” 此碑乢法浑然天成, 笔画结实爽利 ,无做作之态, 实开八大山人之行楷乢先河。
• 2、秦朝时
• 篆书 • 《说文解字序》说:“秦 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 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 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 主要作品介绍: • 1)泰山刻石 • 《泰山刻石》癿作者是秦相李斯。 《泰山刻石》癿乢体是秦统一后 癿标准字体,小篆。唐张怀瑾称 颂李斯癿小篆是:“画如铁石, 字若颠动”,“骨气丰匀,斱圆 妙绝”。
• 3、汉朝 • 隶书 •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叱上关键癿时期,更是隶书大盛癿时代。汉代
狂草开辟了道路。
隶书又称分书戒八分,笔法丌但日臻纯熟,而丏书体风格多样。 • 在隶书成熟癿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癿隶变,发展行书,真书也已萌 芽。书法艺术癿丌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癿行草及笔势飞动癿
• 主要作品介绍:

• 3、柳公权
• 其楷乢清健遒劲,结体严谨, 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 “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 》和《神策军碑》。 • 《玄秘塔碑》:楷乢。唐会
• •
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事月立,原 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传世 癿乢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响 最大癿楷乢范本之一。 《神策军碑》、:楷乢, 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 是柳公权癿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 知癿《玄秘塔》乢体颟格更有特色, 结体布尿平稳匀整,巠紧史舒,也 是较好癿临写范本。

书的演变历史资料

书的演变历史资料

书的演变历史资料自古以来,书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沟通思想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书的需求与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的书的演变历史进行阐述,以此展示书的重要性、进化和未来趋势。

一.古代书的演变1. 竹简公元前14世纪,商朝就有了使用竹简的记载,而到了战国时期,竹简成为了主要的书写载体。

竹简被制成成条状,通过穿孔的方法穿在麻线上扎成册,成为一本书。

竹简的制作过程繁琐,成本也较高,但是其运输和保存相对方便。

而当时的精美竹简还会装在布袋子中,或者再加一个装饰盒中,以示重视。

2. 木简木简和竹简有些类似,但是采用的材质是木头。

木简的材料虽然坚实耐用但是处理比较困难,而且容易产生裂缝,不便于储存。

在秦汉时期,用于官方文件的木简被统一成了规格十分统一的“六尺木简”,以给管理和储存带来了方便。

3. 金石金石包括了金属和玉石文物,由于这些文物用的是较坚硬的材质,被制成文字印记后可以保存更久。

这也是由于金石的耐久能力,让它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用于存储许多可靠记载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二.纸书的出现和发展1. 丝绸纸在公元105年,中国汉朝封建官员蔡伦发明了丝绸纸。

这种纸由于采用了比较轻薄的丝绸纤维,很轻巧且手感非常柔软。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这种纸迅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丝绸纸上使用的装饰艺术也逐渐丰富,使其印刷效果更佳、更美观。

2. 印刷术由于花费时间和精力手写书本的成本太高,所以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书本的书写、印刷和发布方式。

在唐朝时期,印刷术随着竹木刻版的发明出现了。

而在北宋时期,活字印刷的方法被发明出来,为书本的印刷和出版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3. 精装书由于书籍的地位愈加重要,因此在宋元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装帧及精美的封面来彰显书的价值。

精装书的作为高端和重要的书籍精制形式,一直为中外读者所称赞,收藏价值便大大提高。

三.工业化印刷和数字化阅读时代1. 工业化印刷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传统的出版商和印刷厂之间转向使用工业化的印刷方法,印刷量持续增长,使得书的生产成本也不断降低。

书法的发展史演变过程

书法的发展史演变过程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 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明中至清——抒情扬理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 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 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欣赏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感谢欣赏
一、隶书始创于秦朝,由篆书发展而来。有秦隶、汉隶。汉隶在 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
二、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三、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四、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 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
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 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二、东汉
汉代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 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 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 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 “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是汉隶成熟的标记。
隋唐五代——求规隆法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 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书法
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 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 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中国书法一直散 发着东方艺术之美,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
放异采。
一、商至西汉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棍牢调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书法的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历史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春秋战国—石鼓文、秦朝—小篆、汉朝—隶书、三国—楷书、两晋—行书、隋唐五代—楷书、宋朝—行书、元朝—楷书。

我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演变至今的。

1.甲骨文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

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甲骨文有图画性和象征性,笔画以直为主,两端尖细中部略粗,章法纵有列,横无行,结构以纵向为主,运用对称等来求得形体的稳定美观。

2.金文金文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钟鼎文。

殷商后期到战国是我国青铜器铭文的盛行时期,西周达到鼎盛时期。

3.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3.1大篆广义的大篆包括金文、籀文、秦统一前的六国文字等。

狭义的大篆遗存石刻石鼓文,流传至今最早的石刻文字,为石刻之祖。

从书法的要素上看,无论是线条、结构、章法,还是空间,都工整,有小篆风度。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是大篆文字的尾声。

3.2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国文字,创造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就是小篆,又称“秦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大篆”的特点有着古象形文字的特点,粗犷。

“小篆”的特点是笔画粗细均匀,圆转流畅。

结构平衡,体正势圆,字形修长,大小相同。

4.隶书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宽扁,横长竖短,隶书的产生标志着汉字进入今文字时代。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4.1秦隶秦隶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圆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断笔,便于书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泛览,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 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 四是活读,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5>◆[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之华罗庚:
“厚薄”法。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 就由厚变薄了。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 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4>◆[伟大的发明]
书籍的发展离不开关键的两个环节:
1>造纸术的发明:
4>◆[伟大的发明]
书籍的发展离不开关键的两个环节: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千三百 年前的隋末唐初,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 刷术。
直到公元11世纪,毕昇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标志着 中国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 代!
下面请王子睿同学用一首古诗带领我们走进书籍之旅吧!
01
背诵古诗
◆[齐读古诗]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字学习] jiàn pái huái qú

鉴定

徘徊
徊 渠
徘徊 水渠
◆[诗歌大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 打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 水塘,不停地晃动。
◆[诗句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 光云影共徘徊”,作者将 半亩方塘比喻成为书,将 “天光”和“云影”比喻 书中的知识。
◆[诗句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水之所以清澈,是因 为源头有流动的水不断注入。由此 而引申到---人要心灵澄明,就得 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的知识。 因此,这句诗常常用来比喻要 不断读书学习,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1 2
书籍的出 现与演变

3
伟大的 发明
4
名人 读书法
背诵 古诗
书法 欣赏
优美 汉字
书法 欣赏
1>◆[书籍]
人类的进步是踏着 书籍的阶梯不懈攀爬的 过程。
书的演变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 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你一定知道现代的书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你了 解我国古代的书是什么样子呢?未来的书又是什么 样子呢?
一首诗读完了,下面请刘梓涵同学带领 我们了解书籍的出现和演变吧!
02
书籍的出现与演变
1>◆[文字的出现]
要了解书籍的起源,首先 得从汉字说起。
中国最早的汉字出现 在商朝,叫甲骨文,因刻 写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 后来人们在青铜器上铸刻 文字,从而形成了金文。
[刻木记事] [甲骨文]
2>◆[汉字的演变]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 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补品; 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 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
5>◆[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之马克思:
第一,读书喜做摘要和笔记。 第二,坚持有规律性的读书生活。 第三,紧张的阅读和轻松的阅读有机结合。
雕版印刷术
5>◆[伟大的发明]
4>◆[伟大的发明]
4>◆[伟大的发明]
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对书籍的发 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印 刷术) 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将又是书籍 演变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又将会在书的演变中扮演不可或 缺的重要角色!
4>◆[伟大的发明]
随着科技的发展,书籍也以多种形式呈现:
这是盲人看的书
这是电子书。
书籍的发展历程几千年,并且在不断发展,伴随着历史不断成长, 他的成长艰辛而又伟大。下面请何颜彤同学去了解对书籍发展起到重 大作用的伟大发明吧!
03
伟大的发明
4>◆[伟大的发明]
书籍的发展离不开关键的两个环节:
1>造纸术的发明:
【东汉】蔡伦, 公元88年 ( 东汉永和九年 ) 发明了造纸术。
5>◆[书籍的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书籍也以多种形式呈现:
现在已经有了会“唱歌”的书; 供盲人“看”的书; 供失聪者“听”的书; 电子书; 微缩图书,形体小而容量大。 可以想象,未来的书籍世界,将是一个更加五 彩缤纷的迷人世界。
5>◆[书籍的历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书籍也以多种形式呈现:
同学们请看,这是会说话的书
5>◆[书籍的形式]
中国的书籍形式,是从简策开始的。简策始于商代(公元 前14世纪),一直延续到后汉(公元2世纪),沿用了1600 年。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 用木做的,古人称为“版牍” 这种书历时时间最长,它的优点:容易保存,记载信息量大, 易于传播;它的缺点是很沉重。
5>◆[书籍的历程]
简策:用竹做的书 版牍:用木做的书
5>◆[书籍的形式]
帛书出现在春秋时期,帛书是由白色的丝帛为材料写成的 书。它的优点是轻便,易于携带,它的缺点是太昂贵,不易 普及。
5>◆[书籍的形式]
纸书:纸,早在公元前就出现了,由于质量太差,无法使 用,直到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和产量大大提高, 这时的书还是用手抄写的,产量受到了限制。直到唐朝时期, 书才利用雕版印刷,到了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纸 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时期。
5>◆[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之毛泽东: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 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 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一一苏轼
5>◆[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之鲁迅:
可以想象,由于纸是树 木做的,而环保对人类来说 也越来越至关重要,所以, 纸质书终将会退出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什么呢? 同学们,我们拭目以待 吧!
在书籍的历史中,我讲了两个伟大的发明,下面 请王艺霖同学给我们讲一讲名人的读书方法吧!
04
名人读书法
5>◆[名人读书法] [不同的人,对书有不同的认知]:
汉字 经过了6000 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 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左边就是汉字 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
3>◆[书的起因]
书籍是文字的载体, 他赋予了文字的传播、 传存、发展和创新。因 此,文字出现后,书籍 也因此应运而生了。
4>◆[书籍的形式]
最初的文字传播形式: 甲骨、青铜器、石头等。 对应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 特点:最古老。
一次偶然在郊外看见茂密的树再度触发了他造纸的灵感。他命人剥取大量 树皮, 磨成浆粉,经高温蒸煮, 然后以固定尺度木模, 造成纸型, 再曝晒、风 干, 终于造出了纸。
我国的造纸术先传到朝鲜、越南,再传到日本, 后又传到阿拉伯、欧洲, 400年后传到美洲。纸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被列为 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使中国跻身闻名古国。
同学们,书的演变我们就讲完了,感谢大家!最后,我们想跟大家布置一个 作业:1、整理一下到目前我们已完完整整的阅读过的书。
2、每个同学整理一下自已的阅读方法,集中在一起让大家一起探讨, 找出适合自已的阅读方法。
感谢 各位聆听
名人的读书方法多种多样,归根结底,就是“勤奋”二字。书对于 我们重要吗?我们要怎样读书呢?下面请邓子洋同学给我们谈谈吧!
总结>◆
同学们,苏轼诗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一座宝藏。它能使我们头脑丰富起来,知 识渊博起来。 让我们热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泉源!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 为坚强、忠诚而有智慧的人。 让我们去热爱它吧,读它是一种享受,“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 友。”我们要多读书:读经典美文,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素养、完善 人格;读幽默趣文,能够使我们的性格开朗;读脑筋急转弯,能够活跃我们 的思维;读大自然的书,能够使我们开阔眼界和胸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