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六项检查的临床意义.共74页

合集下载

止血与血栓检验的临床应用

止血与血栓检验的临床应用
止血与血栓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涉及多个科室,如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 外科等。
止血与血栓检验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止血与血栓检验方法较为简单, 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的检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止血与血栓检验 的方法和指标逐渐丰富和完善,如纤维 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指标的检
止血与血栓检验的技术创新
开发高灵敏度检测技术
利用纳米技术、生物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开发高灵敏度的止血与 血栓检验技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创新样本处理方法
简化样本处理过程,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使止血与血栓 检验更适用于大规模临床应用。
建立自动化检测系统
将止血与血栓检验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提高检测效率,减少人 为误差,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过 程,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
D-二聚体测定
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判断是否存在 血栓形成溶解。
血栓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
血栓预防与诊断
出血性疾病诊断
通过血栓检验,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 状态,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为 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止血与血栓检验的临床应 用
• 引言 • 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 血栓检验的临床应用 • 止血与血栓检验的未来展望 • 结论
01
引言
止血与血栓检验的重要性
止血与血栓检验是评估患者止血和血栓形成状态的重要手段,对于诊断和治疗相关 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止血与血栓检验,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的风险,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止血与血栓检验的临床应用前景

血栓与止血检测

血栓与止血检测

靶向治疗
02
研究并应用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如单克隆抗体、小分子
抑制剂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免疫疗法
03
探索并应用免疫疗法,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来预防和治疗血
栓性疾病。
预防血栓性疾病的策略
01
02
03
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 烟限酒等,降低血栓形成 的风险。
早期筛查与预防
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 和预防性治疗,如对家族 遗传性血栓形成疾病的患 者进行早期干预。
普及知识
加强公众对血栓性疾病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提高自 我保护能力。
THANKS.
生物标志物检测
研究并应用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微小RNA、蛋白质等,用于早期 发现血栓形成和止血异常。
影像学技术
发展新型影像学技术,如超声、MRI等,提高对血栓和止血过程的 可视化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精准医疗
01
根据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
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诊断动脉血栓性疾病
通过检测血小板活性、凝血酶和纤溶酶等指标,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脑卒中等动脉血栓性疾病。
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监测华法林抗凝效果
通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凝血酶原时间(PT),评 估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预防血栓形成。
监测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效果
通过监测抗Xa因子活性,评估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的效果 ,预防血栓形成。
当血管损伤后,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 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 白,与血小板共同作用形成凝块。
血栓形成的过程

常用血栓与止血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血栓与止血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按压刀片 扳机,并 同时启动 计时器。
切割后迅 速撤去测 定器。
每隔30秒用 干滤纸吸血 一次(滤纸不 要接触皮肤), 直至血流停 止。记录出 血时间。 参考值 4~9 分(>9分为 异常)
出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有意义,见于:
1. 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坏血病(维生素C缺 乏)、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等。
负电荷表面: 内毒素,NETS
XII XIIa
正常凝血机制
IX VII/TF TF
组织损伤
XI XIa
内源性凝血途径 IXa
VIII VIIIa
VIIa / TF
外源性(生理性)凝血途径
X
Xa
V
V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凝血酶生成瀑布反应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共同途径
XIII XIIIa
交联的纤维蛋白
组织损伤
TF
组织损伤
XI XIa
内源性凝血途径 IXa
VIIa / TF
凝血酶原时间
外源性凝血途径 (PT)
VIII VIIIa
X
Xa
凝血共同途径
Va
V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PT是检测 外源性凝血 途径功能的 常用和敏感 的筛选试验
XIII XIIIa
交联的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验报告
巨大血小板
血小板功能试验
常规试验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聚集
PFA-100
意义
粘附功能
聚集功能(ADP、肾上腺素、胶原、 花生四烯酸、瑞斯托霉素) 血小板综合功能
100
血小板聚集试验 (ADP诱导)

临床血液学检验 血栓与止血检验(含出血性疾病)

临床血液学检验 血栓与止血检验(含出血性疾病)

提醒:复习血栓与止血检验部分时,不可仅仅看《临床血液学检验》教材,因为还有不少内容在《临床检验基础》教材上,注意后者的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部分的第四节:血栓与止血一般检查(P71~P81)血栓与止血(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是机体止凝血和抗凝血机制动态平衡失调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

一、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关检查(一)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 BT)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此过程反映了皮肤毛细血管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血小板粘附、激活、释放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反应,当血管和(或)血小板功能有异常时,出血时间可出现变化。

【测定方法】:血压计束缚于上臂,成人40mmHg,儿童20mmHg;消毒皮肤后,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或采血针穿刺皮肤,血液自然流出,开始记时;每间隔30s用滤纸吸干流出的血液,直到血液不再流出,停止计时。

【参考值】:各种方法略有差别;出血测定器:8min分钟以内。

采血针法(IVY法):2-7min。

采血时间测定器法伤口大,操作较复杂,但是灵敏度和准确性好,是国际上推荐使用的方法。

IVY法的影响因素多,准确性和重复性不如出血测定器法。

【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表示一期止血缺陷常见于:(1)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2)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等;(3)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一般凝血因子缺乏BT不延长;(4)药物干扰,主要阿斯匹林、非类固醇抗炎药及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抗菌素如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等也可使BT延长。

(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用物理学方法,于上臂加压,给毛细血管以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新出现的皮肤出血点来判断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又叫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当毛细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体液因子有缺陷或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的作用时,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

血栓与止血检验相关资料(ppt 74页)

血栓与止血检验相关资料(ppt 74页)
有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 巨血小板综合症)、凝血因子缺乏(临床常见病有 vWD、DIC)、血管异常(临床常见病遗传性毛细血 管扩张症)及药物影响(如乙酰水杨酸、潘生丁等) 缩短 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2. 血小板计数(PLT)

3.血块收缩试验(CRT)
原理: 参考值:48%~64% 临床意义: 收缩不良或不收缩 见血小板减少和血
血栓与止血检验
一、血栓与止血的筛选检验
一期止血缺陷的筛选检验: 指血管壁和血小板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 相关筛选检验: 1 出血时间(BT) 2 血小板计数(PLT) 3 血块收缩时间(CRT) 4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又称束臂试验
1. 出血时间测定(BT)
原理: 参考值: 临床意义: 延长 见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临床常见病
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绞痛、肺动脉高压、 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缺血性脑卒中、肾 功能衰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支气管哮喘、 休克等。
3.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抗原测定(TM:Ag)
原理:放射免疫法 参考值:20~35µg/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DIC、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部分脑血栓、急性 心肌梗死、肺栓塞、闭塞性脉管炎患者。
1.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ELT)
原理:血浆优球蛋白中含有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活
化剂等,但不含有纤溶酶抑制物。在pH4.5时使优球蛋白沉淀, 经离心除去纤溶抑制物,并将此沉淀(即优球蛋白)溶于缓冲液中, 再加入适量的钙溶液(加钙法)或凝血酶(酶法)使其凝固,观察凝 块完全溶解所需时间,即为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参考值:加钙法:129.8+41.1min

血栓与止血的检验与临床ppt课件

血栓与止血的检验与临床ppt课件
延伸: 1. 主要检测内源性途径的凝血因子缺陷 〔如Ⅷ、Ⅸ、Ⅺ、 XII /血友病甲、乙、丙 〕 2. 其次检测第二、三阶段因子,如凝血 酶原、纤维蛋白原 3. 严重肝病、DIC. 4.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5.普通肝素运用的首选监测目的
内源性凝血途径与 APTT
是反映内源性凝 血 途 径 中 VIII 、 IX 、 XI 、 XII 因 子程度的实验, APTT 只 反 映 因 子程度,并不反 映凝血因子能否 活化。
3.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vW 因子) Fibronectin Fn (纤维结合蛋白) Tissue Factor TF (组织因子 FIII) Endouthelin ET (内皮素)
当血管壁受损后的一系列变化
Ⅰ.神经反射 管腔收缩 血流变慢 出血 /停顿
三、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 2、氯吡格雷
凝血系统
一、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
血液由流动形状变为凝胶形状称血液 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 的酶促反响和分子聚合过程。
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 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
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VII、IX、X合成依赖于 Vitk,称Vitk依赖因子
V、X、 II、I
Ca2+、PF3、磷 脂
III、VII
固相激活

内源性
酶相激活
Ⅻa 1
凝血系统1 Ⅺ、Ⅸ、Ⅷ
凝血酶原

激活物构成
Ⅲ〔TF〕
外源性 凝血系统
TF-Ⅶ、 Ca2+
Ⅹa (Ⅴ+Ca2+、PL)
凝血酶构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血栓与止血常规检测的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常规检测的临床应用

检测结果的动态观察与随访
定期复查:根据 病情和医生建议, 定期进行检测以 观察病情变化
异常结果处理: 如果检测结果异 常,应及时就医 并按照医生建议 进行治疗
药物调整:根据 检测结果,医生 可能会调整药物 剂量或种类,患 者应按照医生建 议用药
生活方式改变: 根据检测结果, 医生可能会建议 患者改变生活方 式,如戒烟、限 酒、合理饮食等, 以辅助治疗
出血性疾病的预防: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等方法,预防出血性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
手术前评估与术中监测
手术前评估:评 估患者是否有血 栓形成风险,包 括年龄、性别、 病史等
术中监测:监测 患者在术中是否 出现血栓形成, 包括血压、心率、 血氧饱和度等
预防措施:根据 评估结果和监测 数据,采取适当 的预防措施,如 抗凝治疗、输血 等
物的含量
试剂:抗纤维 蛋白降解产物
抗体、抗人 IgG抗体、 HRP标记的抗 人IgG抗体
步骤:血液样 本处理、抗体 孵育、HRP标 记抗体孵育、 显色反应、结
果判断
结果判断:根 据显色反应的 强度,判断血 液中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的含

P血R栓T与止5 血常规检测的临床应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监测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血栓性疾病的监测指标: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抗凝血治疗、溶栓治疗等 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避免久坐、多喝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监测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通过检测血液中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判断出血 性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出血性疾病的监测:通过定期检测血液中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监测 出血性疾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健康评估 血栓与止血检查

健康评估 血栓与止血检查

【血栓与止血】一、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或blood platelet count,BPC):计数单位容积(L)周围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1、参考值:(100~300)×109/L2、临床意义(1)plt减少:<100×109/L①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细胞、骨髓纤维化等②破坏或消耗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SLE、恶性淋巴瘤、DIC、脾功能亢进③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血)(2)ple增多:>400×109/L①原发性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慢粒、真性RBC增多症、原发性plt增多症)②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恶性肿瘤(二)出血性疾病的检验人体内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凝血和抗凝系统。

正常情况下既能通过一系列凝血反应达到伤口止血、修复的目的,又能启动一系列抗凝环节维持血管通透性,防止血栓形成。

其中涉及的主要因素有血管壁的构造、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的质与量、抗凝物质的多少等。

两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血液循环正常进行。

其中任何环节发生障碍,即可出现出血或凝血方面的异常。

其中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

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的检验大致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溶解四个方面。

1.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目的】通过给血管加压一定时间后检验血管通透性的改变,主要反映血管壁结构功能是否正常,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对测定结果也有影响。

【操作方法】在上臂束好血压计袖带,于肘下4cm处用色笔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袖带内充气使血压计的压力指数保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一般不超过100mmHg,维持8min后解除袖带压力,再等5min后计算圆圈内新鲜出血点的数目。

【参考值】正常人阴性,新鲜出血点不超过10个。

>10个出血点为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