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者,我们需要对其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的复习,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因此,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是由各种不同的阶级矛盾构成的。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阶级斗争。
这种斗争最终会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
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剥削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矛盾之一。
四、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之一。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将不再受到剥削,社会财富将更加公平地分配。
五、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为革命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对社会历史的科学分析和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计。
六、国际主义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全人类的解放。
因此,国际主义要求各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推翻国际资本主义体系。
国际主义强调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团结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其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基复习资料

(1)打麻将和打牌:这个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娱乐方式,现在男女老少很多都打麻将,多少带点赌博性质,这种娱乐方式给农村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①制约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以前人们只是在农闲或者是春节期间打麻将,但是近些年来即使农忙时候村中心都会有好几桌打麻将或打牌的,有些人家里的农田都荒废了也照玩不误,这种风气长久下去会对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造成很坏的影响。
那些辛辛苦苦在田里劳作的勤劳的人们通常还遭到麻将桌上人们的挖苦和嘲讽,说他们迂腐不懂得享受生活。
②影响邻里关系。
由于打麻将而造成的口角甚至打斗现在变得非常普遍,调查中得知有一位妇女打麻将引起了争吵一怒之下将对方的头打破,在外面躲了好多年至今仍未回家。
③影响家庭和睦。
由于打麻将引发的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的争吵数不胜数,调查中就有因为打麻将弄得妻离子散的,还有一例是在家带孙子的奶奶沉溺于打麻将导致孙子掉进河里无人知而淹死的,有一个案例是妻子因为丈夫几天几夜打牌为回家一气之下喝农药致死的······这样由打麻将打牌引发的悲剧在广大农村地区是很多的。
④容易引发违法犯罪的行为。
由于打麻将而欠下高利贷的比比皆是,还不起赌债的然后偷窃的也是很多的。
我们村以前每年过年前总是有很多户人家的鸡鸭鹅或者是腊鱼腊肉被偷的,后来抓到过一回,原来那人是成天打麻将的一年下来没收成过年就只好做起偷鸡摸狗之事。
⑤容易给下一代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小孩是被家人抱在麻将桌旁长大的,我不知道这些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耳濡目染这些会对他么的人生造成怎样的影响,但我就见过父母成天打麻将不顾家小孩没有人教养没有钱读书,十五六岁就外出打工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村不是少数。
(2)看电视:看电视时农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主要人群是妇女和小孩子,妇女一般都是在睡觉前看一下,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小孩尤其是小学生除了看电视以外,没什么娱乐活动,像小时候我们做的游戏:过家家、捉迷藏、跳房子、抓鱼、放牛并漫山遍野采蘑菇抓兔子、爬树······由于现在小孩子少了父母又太疼孩子不让孩子有一丁点儿磕磕碰碰的,所以都没孩子玩那些游戏了,孩子也只能在家看电视了,而且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小学生居然都带着眼镜,我想这个除了学习的原因外肯定有部分是由于看电视太多而且又有不好的看电视习惯造成的。
马基复习资料

马基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划线题解答1、价值规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劳动强度的提高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以及两种方法的相互关系。
(1)两种方法:第一种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剩余价值。
第二种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缩短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相应的增加工人平均劳动时间而获得剩余价值。
(2)相互关系:既相联系又相区别A.联系:1)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剥削程度;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区别:第一,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第二,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据主要地位。
在现代资本主义中,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据主要地位。
3、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特点、含义以及在资本积累中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性及对无产者的影响(1)资本积累含义: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特点:a.社会生产资料在个别资本家手中的积累,要收到社会财富增加的限制;b.社会资本分散在单个资本家手里,资本家人数越多,同量社会资本的积累所引起的积聚就越分散,资本积聚规模也就越小。
(2)资本集中含义: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特点:a.资本集中不是各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增大,而是现有资本组合的结果。
b.它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因此可以使个别资本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性:一个国家或一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可能长期不变,而是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马基复习资料整理

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和剩余价值学说。
2、(多选题)(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品质理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时反对用愚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4.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辩证法曾经历了3个阶段:朴素的辩证法,唯物的辩证法,唯心的辩证法。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在人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7.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8.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9.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0.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马基重点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
2.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及其意义。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6.真理(客观性、辩证性)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8.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力与作用
11.资本主义萌芽及其产生途径
12. 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作用
1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及其基本矛盾
14.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商品价值的决定、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
15.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特殊性、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16.垄断理论(垄断及其产生的原因、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及其对社会的控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17.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的本质与原因、当代经济危机的特征)
18.经济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1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0.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及时代局限性。
马基复习资料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包括三方面内容:1)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2)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后来对其继承和发展的共产主义事业。
2. 历史背景: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供了强烈的要求。
注:1)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2)1831年法国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等一系列工人阶级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3.科学性,革命性的体现:(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最崇尚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马基复习整理

马基复习整理1.1 物质世界和实践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
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 运动与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可变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5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2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3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质量互变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6分) 1.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案要点: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3. 简述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答案要点: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但是,他们的创造活动和作用又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即经济条件的制约,受到以政治制度为代表的政治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制约。
4.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要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狭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3(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理论体系。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批判继承了哪些学说(三大理论基础)?p8-10批判的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4-17(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哲学?p.27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p28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分别是什么?p.30-31 (1)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同意。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32(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3)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8.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是什么?p.30/56-57(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管形式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32(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自然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p.33-34 (1)原理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意义: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要取得时间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可再删减)11.时间和空间的性质?p.3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2.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33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3.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基本形式是什么?p34-35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14.如何理解实践既是把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p.37-38(1)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性,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3)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4)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5.联系、发展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p.40-41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的含义: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特点: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6.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是什么?p.4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基本属性:对立性和统一性(对立性和同一性)17.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启示?p.45-46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1)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启示:(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辨证发展过程;(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9.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启示?p.47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的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启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表现在哪些方面?p.64-65(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1.认识的本质是什么?p.6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68-6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
23.真理的涵义及其客观性的体现?p.71-72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体现: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条件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2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含义分别是什么?73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2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0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9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7.社会存在包含哪些要素?p.95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