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赠刘景文》作者简介和古诗翻译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品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③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翻译: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3首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杜牧《山行》;苏轼《赠刘景文》;叶绍翁《夜书所见》;意思如下:一、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赏析:《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二、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白话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三、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绝句。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赠刘景文》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赠刘景文》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作品原文赠刘景文⑴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⑵,菊残犹有傲霜枝⑶。
一年好景君须记⑷,正是橙黄橘绿时⑸。
作品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作品鉴赏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赠刘景文》和《山行》

教案一【教材分析】《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描写的均是深秋时节的美丽景色。
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描绘的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表现出了秋末的特征,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继而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本应衰败枯黄的深秋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学习时应注意对难词的理解,如“擎雨盖”指荷叶。
还应注重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山行》勾勒出的深秋景色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这首诗语言简洁直白,色彩明丽,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
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有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歌的意境,诱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本课设计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走入诗境,做到眼中有画,心中有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扩张思维、深化认知,,使其情感得到积淀和升华,对秋天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
学习古诗,也重在朗读与背诵。
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与意境之美。
【教学目标】1.认识10 个生字。
会写6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建议2-3 课时完成【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爽”,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秋天是多彩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那么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又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呢?2. 今天我们要学习,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1. 学生借助拼音诵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 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 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 的时节啊。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 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 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 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 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 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 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 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 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 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 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 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 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 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 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 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 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君⾂、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傲慢⽆礼) 橘jú(橘⼦、橘红⾊、橙黄橘绿) 三、多⾳字 ⾏ háng(银⾏) xíng(不⾏)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诗意:⼀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诗意: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赠刘景文全诗的意思

赠刘景文全诗的意思《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荷花已经凋谢,那擎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枝干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苏轼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
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花残了,杖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
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
“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
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初冬时节。
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
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
《赠刘景文、山行》

05
结论与评价
诗词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 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色,富有意境和美感。 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诗词的成就与不足
• 语言简练、含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的成就与不足
不足 有些描述过于笼统,不够细腻。
部分用词过于古雅,现代读者可能难以理解。
诗人地位与影响力的评价
地位 影响力
壮志凌云
诗人在描写自己的豪情壮志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憧 憬,这种情感在诗中表现为“望尽重峦万仞山,豪情唯有此 地看。”
04
诗词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文化传承
苏轼的《赠刘景文》和辛弃疾的《山行》都是宋词中的经典之作,对于当时社会来说,这 些诗词作品代表了宋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风气的反映
《赠刘景文、山行》
2023-11-09
目 录
• 背景介绍 • 诗词内容解析 • 诗人情感表达 • 诗词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 结论与评价
01
背景介绍
诗人简介
诗人:苏轼
01
02
朝代:宋代
字号:子瞻
03
04
别称:苏东坡
出生地:四川眉山
05
06
职业:官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创作背景
时间:1090年(元祐五年) 人物:苏轼、刘景文
地点:杭州
事件:刘景文在杭州拜会了苏轼,苏轼写下了这首诗, 以表达对刘景文的欣赏和劝勉。
02
诗词内容解析
诗词大意
诗词描写了深秋的景象,荷尽、菊残、橙黄、橘绿,色彩斑斓,烘托出深秋的氛 围。
诗人以景喻人,表达了对友人刘景文的赞美和勉励。
主题思想
• 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友人刘景文的敬重和勉励,通过深秋的景象来比喻人生的艰辛和困难,激励友人不要气 馁,要像菊花一样傲然挺立,迎接未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径:小路。
4.坐:因为、由于。
5.于:比。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赠刘景文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七绝】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成选注《常用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