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赏析

合集下载

杜牧唐诗《赤壁》赏析

杜牧唐诗《赤壁》赏析

杜牧唐诗《赤壁》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翻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古诗 , 就是一个艺术作品, 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 或表达某种情感, 或描绘某种期待。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一篇绝句。

诗歌 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 思维独到, 见解新颖, 富有较高的艺术魅力。

今天,语文小编就跟大家分享杜牧《赤壁》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 去的大江之滨, 观“赤壁”而思史, 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 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 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 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 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 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 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 ,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 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 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 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 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 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 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 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 诗和绝句。

赏析唐诗《赤壁》

赏析唐诗《赤壁》

赏析唐诗《赤壁》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英雄豪杰的敬仰。

首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作者通过描述折断的戟和沉入沙中的铁,勾勒出一幅战乱之后的荒凉景象。

这里的“铁未销”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沧桑,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接下来的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通过对赤壁之战中东风的作用进行了大胆的假设。

如果东风没有如期而至,那么周瑜将无法借助火攻取得胜利。

这里的“铜雀春深锁二乔”暗指东吴的两位美女孙尚香和大乔,她们被曹操俘虏,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最后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诗人感慨江山如画,英雄辈出。

这里的“豪杰”既包括了赤壁之战中的英雄豪杰,也包括了历史上其他著名的英雄人物。

这种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高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赤壁》这首诗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赤壁(杜牧)原文及赏析

赤壁(杜牧)原文及赏析

赤壁(杜牧)原文及赏析
赤壁(杜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杜牧所作,以表达他对自然风景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描绘大自然壮丽景色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时间流转不止,自然界变幻莫测。

白日尽于山顶,黄河潮水注入大海,暗示人生亦随时间流动不止,不可逆转。

这种景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一种壮观和宏伟的意境。

再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是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入思考。

人们常常希望通过努力去达到更高的目标,不满足于现状。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可以理解为追求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境界。

“更上一层楼”则是进一步努力的象征,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追求更高更好的人生。

整首诗的意境优美,意蕴丰富。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人生的境遇,表达了对生活和人生追求的思考。

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时间、自然和人生的感慨,让读者在读完诗后产生共鸣和思考。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以景写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赤壁这个地名,让人们联想到历史上的大战和英雄豪杰,赋予了这首诗更深远的意义。

杜牧在这首诗中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色,启示了人们应努力追求度过自己的一生,不断追求更高更好的境界。

这种追求和思考,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杜牧的《赤壁》以简练而优美的文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思考人生境遇,表达了对于生活、时间和人生的感慨。

通过赏析这首诗,读者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和追求产生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 赤壁 赏析

杜牧 赤壁 赏析

杜牧赤壁赏析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杜牧所作,描述赤壁之战,赞美了周瑜和二乔(小乔和大乔)的军事才能和美貌,深切表现了战争中的残酷与人性的深刻感情。

诗中的第一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反映了古战场上激烈的战争环境,战士失去了战利品,深陷艰难之境。

而“自将磨洗认前朝”则表现出战士不畏强敌而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接下来的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将主旨落实到人物描写上。

描写了周瑜的文武双全,但最终境遇悲苦;又写出了小乔、大乔姐妹的美貌与纯洁,但素面朝天的作法藏匿了所虚受的官宦侍女们的多少嘲讽和嫌弃。

总而言之,杜牧通过精彩的文学形式和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古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和人性的脆弱与复杂。

同时,赞美周瑜和二乔的理念,也颂扬了坚韧顽强的精神和无畏困难的勇气,以及对正义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赤壁古诗赏析

赤壁古诗赏析

赤壁古诗赏析1、《赤壁》杜牧〔唐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译文及注释2、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3、赏析赏析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赤壁》(杜牧)评析

《赤壁》(杜牧)评析

《赤壁》(杜牧)评析原文:《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

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

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

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

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这首诗构思精妙。

它分两个层次:前二句记事,由“折戟”起兴;后二句议论,却在“东风”上做文章,把整首诗写活了。

杜牧不愧是驾驭七绝的高手。

一开篇,诗人就巧用“折戟”渲染出一种古战场的气氛。

在长江边上的赤壁古战场,发掘出一件沉没在沙层里的断戟。

它虽然浸泡在江水中,却还没有烂掉。

诗人把它拿起来,磨去铁锈,冲洗干净,从铭文中辨认出,这是前朝三国时所铸造的兵器。

第二句,围绕“折戟”,连用了“将”“磨” “洗”“认”四个动词,使诗人联想到战争双方的周瑜和曹操。

周瑜以弱胜强,关键在于火攻;火攻取得成功,关键是靠东风。

曹军不谙水战,错误地连接船舰,使首尾相连。

当时正刮东南风,吴军乘机派出纵火的船舰,张帆直插曹操的水军,把他们的船舰烧着。

周瑜乘曹军大乱,率领精兵进击,战胜了对方。

如果从正面议论这件事,难免流于一般化。

诗人却从反面来说: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的话,曹操就可能变成胜利者,把大乔和小乔夺去,置于铜雀台上,作为自己的姬妾。

铜雀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所建,因楼顶置大铜雀而得名。

“春”,指春情,属于戏谑之笔。

“二乔”,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国色,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二乔归曹操所有,就是东吴的灭亡。

凭借东风,周瑜功成名就;没有东风,周瑜恐怕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

后二句诗尖锐、活泼、巧妙、幽默。

杜牧通古今、有才略,但没有遇到“东风”这样的机会,因此在周瑜身上借题发挥。

《赤壁》赏析

《赤壁》赏析

《赤壁》赏析(一)句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二)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三)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练习1、《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2、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__,从内容看这是一首_咏史诗__;诗中前两句由_折戟____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3、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__不以成败论英雄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4、《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1)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2)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为下文铺垫。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6、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什么?;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杜牧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背景】
《赤壁》这首诗是诗人杜牧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杜牧生活在唐末,他最大的政治野心是恢复唐朝的繁荣。

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的奢侈和无知,并讨厌镇和吐蕃贵族的入侵。

他认为,唐朝必须消除这两大祸害,加强团结,夺回失地,国家能够解决,人民才能受苦。

降低。

但他从未被统治者重用过,也没有表现出他的野心,所以他总是感叹抑郁症。

故事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这是一场在三国历史形势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

结果,孙和刘连军击败了曹军,34岁的孙武军指挥官周瑜是这场战斗中的头号人物。

诗人观看了古战场的遗物,表达了他对赤壁之战的独特见解。

【主旨】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
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名句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表面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竟然没有腐烂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仍然能够辨认出是赤壁战役中留下的遗物,这不能不引起诗人的吊古伤怀之情。

仿佛当年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

这应该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

这样用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这首诗表面是借古战场遗物评古,实则也不乏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