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胡曾《咏史·赤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合集下载

《赤壁》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赤壁》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赤壁》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选出下列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C “东风”是实指,无不屑与嘲讽,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A.这首诗借三国史实,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B.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自将磨洗”和“认”显示了对前朝故事的兴趣和思索。

C.“东风”一语有意虚指,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条件,表现诗人的不屑和嘲讽。

D.诗的后两句以小见大,反说其事,以两名女子的可能命运暗指曹刘“势”与“运”。

2.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反面落笔,含蓄抒发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折戟”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思考。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

D.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直接正面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为曹操鸣不平”有误,应是表达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历史观)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

B.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为曹操鸣不平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历史观。

C.诗人借一件古物来引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迈胸襟。

D.“二乔”并非写两个美貌的女子,而是借此形象代表东吴的国家命运。

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这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发感情,属于议论抒情)A.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首诗,是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来倾吐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赤壁》含答案4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赤壁》含答案4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赤壁》含答案阅读杜牧的《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2.请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的妙处。

53.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52.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53.示例一: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

示例二: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5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动词的角度赏析。

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

“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据此理解和概括回答即可。

53.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以小见大。

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不直接铺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等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做结,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牧《赤壁》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18.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解答】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BCD.正确。

故选:A。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2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赏析】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

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

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

晚唐诗人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已经失去了中兴的锐气,怀着一种矛盾心理,感慨衰败不可避免的到来,感慨生不逢时,不得一展襟抱。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赤壁杜牧阅读题及答案

赤壁杜牧阅读题及答案

赤壁杜牧阅读题及答案
《赤壁》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暗指诗人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并以小见大的事。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赤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赤壁》阅读原文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阅读题目
1.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对前朝往事的咏叹,表达了自己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赤壁》阅读答案
1.不得志(2分)
2.诗人借“东风”,对赤壁之战加以评述,又虚拟出一个带有传奇性的结局,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外,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2分)。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的《赤壁》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一: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部编版八上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含答案)八上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一、【甲】XXX·密州出猎(XXX)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XXX。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XXX?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XXX接云涛连晓雾(XXX)天接XXX连晓雾,XXX欲转千帆舞。

仿佛XXX归帝所。

XXX,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XXX,学XXX有惊人句。

九万里XXX正举。

XXX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词中两次用典,上片自喻XXX,下片又自比XXX。

B.从乙词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记梦之作。

C.甲乙两词都具有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豪迈奔放的特点,充满了豪放之气。

D.甲词用一“狂”字笼罩全篇,乙词一“嗟”字传达出作者对XXX的叹息。

2.这两首词分别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3分)二、【甲】XXX接云涛连晓雾(XXX)天接XXX连晓雾,XXX欲转千帆舞。

仿佛XXX归帝所。

XXX,殷勤问我归那边。

我报XXX,学XXX有惊人句。

九万里XXX正举。

XXX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乙】如梦令(XXX)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词中“接”“连”两字,描画出天幕四垂,云涛汹涌的瑰奇雄伟的境界。

B乙词中“沉醉”一词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甲词运用想象描绘丰富多姿的梦幻境界;乙词运用白描手法,回忆少时游玩情形。

D.XXX是我国宋代著名的豪放词人,两首词都体现了她的洒脱不羁。

2.在《渔家做》和《如梦令》两首词中XXX都提到了“日暮”。

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三、【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XXX)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赤壁》原文及赏析

《赤壁》原文及赏析

《赤壁》原文及赏析
《赤壁》原文及赏析
《赤壁》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有情有致。

《赤壁》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赤壁》胡曾《咏史·赤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答: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

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

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2) 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

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解析: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

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

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对比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咏史赤壁》诗热烈地赞美了周瑜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的不朽功绩.并且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使周瑜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